APP下载

网络冲击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及转型

2011-08-15孙莉莉

长治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大学生

孙莉莉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山西 晋城 048026)

网络冲击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及转型

孙莉莉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山西 晋城 048026)

在网络的冲击下,高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环境更加复杂、过程更加艰难、缺乏创新、网络德育难以实施等诸多困境。高校应积极转变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德育网站,提高教师素质,以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转型,使高校的德育工作实现全面创新。

网络;高校德育;转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网络作为一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手段,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具有快捷性、丰富性、开放性、民主性、渗透性等特征,对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冲击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大学生深受网络的影响

如今,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深入到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我国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喜欢新鲜事物,业余时间较多,课外生活单调,上网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种新的时尚和潮流,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的总体网民中有31.8%是18-24岁的青年,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者中最大的网民群体。据调查,网络上非教育、科研的信息40%与色情有关,大学生上网聊天的占38.89%,玩电游的占6.05%,查与学习有关的资料的占28.15%,浏览色情网站的占5.94%,看武打、暴力片的占1.36%,旷课上网的占3.9%,旷自习上网的占12.57%,通宵上网的占7.95%[1]。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娱乐等提供便利的同时,其复杂的内容和多元化的观念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危害。

(二)德育的环境更加复杂

在传统的高校德育过程中,教师根据德育的目标和要求,选用传统的教材,在课堂上讲授基础知识,在课外采取讲座、辅导、谈话、报告会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多是灌输式,教育内容也经过层层把关和筛选。此时,学校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德育的环境相对简单,可以控制。但是,在网络已经普及的今天,德育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网络上大量的信息,良莠不齐,有健康的、进步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也有不健康的、落后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据统计,网络上的语言95%是英语,5%是法语,其他语言只占5%。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垄断了网络上的大多数信息资源,形成了以自己的思想和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利用网络优势对我国实行文化上的入侵,这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民族精神、价值观等产生了强烈的冲击[2]。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个相对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面对海量的信息和复杂的环境,往往不能清醒地判断是非,容易产生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混乱。

(三)德育工作缺乏创新

高校大多更重视硬件设施的添置和完善,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德育工作则是一个相对较弱的环节,更缺乏必要的创新。首先,德育工作的理念没有创新。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都是沿袭书本教学为主的理念,大多数的德育教师也只是把书上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除了传统的道德教育外,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教育,避免学生网络不文明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其次,德育工作的途径、方法和内容没有创新。目前,高校德育工作仍采用传统的以说教和灌输为主的方式,实施课堂教育,选取的是理论性较强的、比较枯燥的内容。网络采用新兴的技术和手段,其内容的广泛性和跨时空性,使用的方便快捷性,形式的趣味性[3],都更迎合大学生的心理,使得大学生对于网络更感兴趣,陈旧而又缺乏创新的德育模式已经不能引起大学生的足够的注意。教师苦口婆心讲授的效果微乎其微,传统的课堂教育相对于鲜活生动的网络而言,显得苍白无力、单调枯燥。

(四)网络德育难以实施

网络德育是指有关人员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对网民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4]。在现实中,网络真正用于德育教学的比例很低,绝大多数的学生只是上网娱乐,教师也很少利用网络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的院校,对网络德育的认识不足,只看到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没有看到网络的可利用的积极的优势;有的院校,只重视专业教师,不重视德育教师,导致德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有的院校,德育教师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一些教师还兼任着其他工作;有的院校,德育网站形同虚设,内容陈旧枯燥,更新缓慢,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一个摆设。这就很难保证德育的质量,也很难使网络德育顺利地实施。

二、网络冲击下高校德育工作转型的对策

第九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互联网是一个新的思想阵地,我们要变被动防范为主动占领,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和正确信息的传播,充分发挥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高校的德育工作要适应新的网络环境,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实现顺利的转型。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创建优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高校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来建设文明的校园,构建美丽、稳定、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在优雅的环境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错落有致的建筑,适宜幽雅的绿化,井然有序的管理,赏心悦目的展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这种自然美和人文美相结合的环境,是一种“潜在课程”,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生活充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调整“两课”教育,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两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两课”的教学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流于说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不愿意听从枯燥乏味的说教,所以应该对“两课”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如何将严肃的内容变得学生容易接受,喜闻乐见,这就要在课堂上实现“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建立超文本的检索方式,使德育信息变得生动活泼[5]。要利用网络中丰富的知识信息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浏览时事新闻、图片、照片、音乐、动画、影像等资料,变平面的教学为立体的教学,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提高教学效果。要组织专家、教师制作一些教育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德育软件,主动上网,建立网上德育的新阵地,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貌的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开展网上的思想教育活动,采取网上咨询、网上聊天、网上知识竞赛等形式,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

(三)实施网络德育,建设内容丰富的德育网站

在网络环境下,必须将网络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更新,不能一味地套用旧的德育模式来解决新的问题。网络德育是传统德育在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空间中的延伸,其重要的途径是建设德育网站。德育网站的建立,可以将德育教育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带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空间。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其次,要有一支负责网络管理和运行、进行思想教育的队伍,既要能保证网络正常的运行,解决有关的网络技术问题,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开导。再次,网站的栏目设置不能流于形式主义,不能过于强调政治功能,既要有理论的高度,又要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既可以互动,又为学生提供服务。只有这样的网站,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很高的点击率,真正发挥德育网站的教育作用。例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的“新青年”、上海交大的“焦点网”等德育网站就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在高校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四)提高教师素质,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网络德育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强有力的网络德育师资队伍,是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基础环节。这支队伍,既要有专家来传播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又要有德育教师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既要有党政领导来进行舆论的正确引导,又要有普通教师对学生答疑解惑[6];既要有职能部门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又要有懂得网络技术的人员保证网络的畅通。这就要求网络德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和做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学习网络知识,提高分析、判断、提取、整合网络信息的能力,学习和学生进行网络互动的技能。网络具有信息量大、内容复杂、传播迅速、虚拟性、隐匿性等特点,如果没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来应对,就很难防止网络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五)规范网络道德,净化校园网络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有的大学生把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转到网络中寻求满足,发泄私愤,侮辱和攻击他人。因为找不到发出声音的对象是谁,个人也就不需要承担任何道义上和法律上的责任。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心理,形成了一有不满就到网络上去发泄的习惯。因此,一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倡导学生文明上网。要让学生知道,网络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勇于承担个体的责任,不要在网络中做不应该做的事情。另一方面,为了净化校园网络的空间,可以考虑采用“实名制”上网的方式,以此来约束学生的言行,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出声音,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甚至是杜绝校园网络上不文明现象的发生,营造出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的氛围。

[1]李光寒.高职院校网络德育: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9,(6):138-139.

[2]寸天培.网络文化视野中的高校德育工作刍议[J].邢台学院学报,2006,21(2):74-75.

[3]张卫.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创新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25(3):153-154.

[4]马宁.网络德育的学科地位、特点与规律探悉[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185-188.

[5]陈刚.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使命与途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14(1):81-84.

[6]李远贵.试论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与对策[J].西华大学学报,2004,(6):85-87.

The Dilemma and Trandform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SUN Li-l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engineering,Ji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incheng Shanxi 048026)

Under the impactof network,the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suffering suchmany difficult situations asmore complicated environment,more difficult process,lack of innovation and unenforceablemoral education of network.So universities should change the conventional ideas positively and adopt the feasible measures.By optimizing the campus environment,building the web station ofmoral education,improving the quantity of teachers,the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expected to be changed successfully and innovated completely.

Internet;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transformation

G715

A

1673-2014(2011)01-0095-03

2010—12—03

孙莉莉(1977— ),女,山西晋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高等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单麦琴)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