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三坊七巷文化 提升福州文化竞争力
2011-08-15王庆鹏
王庆鹏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开发三坊七巷文化 提升福州文化竞争力
王庆鹏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福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悠久的历史使得福州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三坊七巷作为福州市中心一片古老的历史街区,历来是社会上层人士的聚居地,由此形成的三坊七巷文化是福州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通过保护修复三坊七巷、发掘三坊七巷文化素材、发展相关文化产业、构造福州城市主题文化等措施,开发三坊七巷文化,提升福州文化竞争力,进而推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三坊七巷;文化竞争力;提升
2011年3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充分肯定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地方领导认识到文化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的推动作用,并积极制定相应的文化发展战略,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建设,以此来推动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这一切的首要前提是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内涵。只有深入充分地认识到城市的文化内涵并加以发掘开发,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并为城市的整体发展带来巨大利益。
1 福州的城市文化内涵
福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来文化昌盛,人文荟萃,素有“海滨邹鲁”之称,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使得福州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
1.1 鲜明的科举与教育传统
福州有崇文重教的传统。翁承赞,闽王王审知的宰相,在他的《读书漫兴》诗中说:“人家不必论贫富,唯有读书声最佳。”又说:“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而宋朝吕祖谦《登郡城》描绘:“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宋朝福州知州程师孟诗称:“城里人家半读书。”民国时期,郁达夫出任福建省政府参议时曾写下对福州宫巷的印象:“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像林文忠公的林氏,郑氏,刘氏,沈葆桢家的沈氏,都住在这里,两旁进士之匾额,多如市上招牌……”福州作为福建的行政中心和长期形成的文教优势,也占据了科举的优势,“乡举之众,天下莫比”。清代的时候,福州鳌峰、凤池、正谊、致用四大书院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如林则徐、梁章钜、蓝鼎元、陈衍,等等。福州船政学堂培养出大量科技与文化精英,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如全闽大学堂、福建官立法政学堂、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私立福建法政学堂、福州协和医学校等也培养出大量革命志士和时代英杰。
1.2 风格多样的建筑文化和坊巷文化
福州传统建筑是明清特色的木架构建筑。五口通商以来又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福州的传统建筑群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的聚集地,也是古代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之时起,就是社会上层官僚贵族士大夫的集中居住地。在这个传统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院内亭台楼阁、假山花草,充分体现了古代上层人士的审美情趣。五口通商以来,由外国人设计或建设的船政建筑、领事馆建筑、教堂、洋行、医院书院等西洋风格的建筑丰富了福州的建筑文化。
1.3 种类众多、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仰
福州的民间信仰种类很多,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各色人等的心理需求。比较普遍的民间信仰有陈靖姑信仰、城隍信仰、泰山信仰、五帝信仰,等等。陈靖姑信仰满足了人们保胎护幼的心理需求;城隍信仰满足了人们渴望整顿吏治、惩恶扬善的心理需求;五帝信仰满足了人们消除灾患,抵御疾病的心理需求;尚书公信仰满足了人们商业贸易和水上航行安全的心理需求。
1.4 地域色彩浓厚的民间学术、艺术、民俗文化
闽人朱熹大部分时间在福建讲学,其形成的学派也被人称为“闽学”,“闽学”是具有福建特色的传统学术。福州民间还流传自创的折枝诗、风土诗。福州的文人雅士经常在一起聚会讨论诗文和赛诗。三坊七巷的光禄吟台就是文人经常聚会切磋诗艺的地方。《闽都别记》、弹词《榴花梦》等是福州民间文学的代表。荔枝换绛桃、甘国宝故事等是以福州人物为题材的民间戏剧。福州的曲艺如评话、伬唱、十番锣鼓等深受民间的欢迎。福州主要的民俗活动有元宵节、端午节、鬼节、重阳节等。
1.5 地方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特产
福州有许多地域性色彩鲜明的特产、名吃、手工艺品,有的已经被确认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出名的有肉燕、鱼丸、光饼、鼎边糊、蛎饼、福橘、橄榄、茉莉花、牛角梳、纸伞、木画、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等。
2 三坊七巷文化是福州城市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面是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三坊七巷的中轴是南后街,向西伸出的是三坊,向东伸出的就是七巷。三坊从北到南分别是衣锦坊、光禄坊、文儒坊,七巷从北到南依次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官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福州在福建省一直以来的中心地位,使得三坊七巷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层人士的聚居区。
福州人文荟萃、名人云集,而众多的名人的居住地就是三坊七巷。他们有唐代著名学者黄璞,宋代理学家陈襄,诗人陈烈,国子监祭酒郑穆,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挂印总兵甘国宝,晚清船政之父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林旭,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民国海军总长刘冠雄,海军司令杜锡珪、蓝建枢,翻译家林纾、罗丰禄,海军将领陈季良,“五四”运动引发者林长民,“一二·九”运动组织者陈矩孙,“近代陆军之父”曾宗彦,“七七事变”见证者王冷斋,著名才女冰心、林徽因、庐隐,书法家郑孝胥,末代帝师陈宝琛,革命烈士翁良毓,“同光体”诗人、翻译家、金融学家陈衍……太多的名人,无法一一列举。在这里还有脱胎漆器的创制者沈绍安、石雕大师蒋仁文等能工巧匠和尤氏家族、欧阳家族等商人、实业家。翻翻中国近现代史,在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可以看到三坊七巷人的影子,他们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节点扮演了时代推动者的角色。
三坊七巷文化是福州城市文化的精华所在,是福州城市文化内涵的集中代表。
2.1 三坊七巷集中体现了福州人的爱国精神和创业精神
三坊七巷的仁人志士有着为国为民、爱国爱乡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鸦片战争民族英雄林则徐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卢沟桥事变的见证人,当时的宛平县县长王冷斋“誓与宛平共存亡”的态度、为“七君子”案辩护并被周恩来称为“一位有正义感的大律师”的刘崇佑“救国是一种义务,也是神圣的权利”的演说至今都让我们感到心灵的震颤。
2.2 三坊七巷集中体现了福州人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放革新精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则徐书写的一副对联。现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已经成为福州城市精神。“兼收并蓄,广纳众流”是严复的治学理念。福州是一座移民城市又是港口城市,这决定了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宫巷曾建有福州的第一座基督教堂 “三山堂”;严复大量翻译西方先进文化书籍,支持维新变革;沈葆桢任用洋人日意格做管理人员,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船政事业;这些都是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放革新精神的鲜活体现。
2.3 三坊七巷体现了福州一贯的崇文重教的传统
福州有重教兴学的传统,前面已有提起。需要一提的是三坊七巷出现了唐代学者黄璞、清代帝师陈宝琛、著名学者陈寿祺这样的一批名师,并且经过他们的努力,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2.4 三坊七巷集中体现了福州古代士大夫文化和鲜明的福州地域文化
三坊七巷的显赫大家、科举之风、文人气节,都是士大夫文化的鲜明体现。福州的元宵灯市、中秋“摆塔”、重阳节放风筝等民俗文化,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民间信仰等宗教文化,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角梳等手工业文化,肉燕、鱼丸、光饼、肉丸等地方传统饮食文化,书铺业、装裱业等商业文化在三坊七巷中都有体现。
3 开发三坊七巷文化,提高福州文化竞争力
城市文化竞争力是指一座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与其他城市比较,在文化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抗衡甚至超越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以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城市文化价值的能力[1]。据 《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福州城市竞争力排名34,文化竞争力排名46。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开发三坊七巷文化,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提升福州文化竞争力,进而为福州市整体发展带来巨大利益。开发三坊七巷文化,提升福州文化竞争力,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3.1 保护好三坊七巷,以此展示福州城市文化的个性特征
历史文化遗产生动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个性,它是城市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三坊七巷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价值,展现了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要大力挖掘、整理、提炼、优化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努力保护开发推介三坊七巷。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上,我们曾经为保护和开发的对立争论不已,其实,不管是保护还是开发都应该统一在“传承”上。三坊七巷是我们与历史和祖先情感和理智交流的物质载体,我们不仅应为当代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还要让子子孙孙永续享用。
3.2 积极发掘三坊七巷文化素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提高福州文化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三坊七巷有着浓重的文化底蕴,有着众多的名人,几乎每条巷子里都有无数动人的故事,有着丰富的创意素材可以挖掘。我们可以通过影视、动漫、纪念品等形式把它们做成文化产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名人的事迹,也让更多的人了解福州的文化。我们应积极引进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创作有质量有内涵的形式多样的文化作品。
3.3 构造福州的“主题文化”,推进三坊七巷文化与福州城市竞争力的有机结合
城市主题文化,就是一个城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强势文化,它能够突出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质,能够贯通其他经济、社会、人文、建筑等资源形成城市发展的张力,它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文化名片[2]。
三坊七巷是福州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所以福州的城市主题文化理所当然是三坊七巷。福州可以尝试发展“三坊七巷”的城市主题文化,并以此为指导对城市进行系统开发和利用,做到有序开发、有序经营,把城市的经济、文化有机地运行起来,形成一个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态势和格局,使城市获得响亮的品牌和与众不同的形象。目前福州有三坊七巷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和船政文化四块文化招牌。发展三坊七巷城市主题文化,就是在三坊七巷文化为龙头的情况下,其他三块招牌跟进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相反是城市发展的巨大财富。城市新建的城市道路、广场,可以以三坊七巷名人的名字来命名,比如林徽因路,林则徐广场等,这样既可以宣传名人,又能使城市充满文化韵味。另外,我们还可以围绕三坊七巷发展各种实业,如食品、动漫等。
总之,只要我们开动智慧,相信未来的福州一定是一座美丽的特色之城、文化之城、经济强城。
[1]雷鸣,吴斯维,等.城市文化竞争力测评体系及其应用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19.
[2]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城市主题文化的基本概念[EB/OL].http://www.citysuc.com/showbook.asp id=57,2010-11-24.
[3]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田丰,肖海鹏,等.文化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53.
[5]王岗峰,等.文化明珠三坊七巷[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Development of Three Lanes and Seven Lanes Culture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Fuzhou Culture
WANG Qingpe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Fuzhou Fujian 350007,China)
Fuzhou is an ancient city of two thousand years.A long history making Fuzhou formed its own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While the three lanes and seven lanes to Fuzhou as the center of a historic districts,it has traditionally been the upper-class society colony,the resulting three alleys and Seven Lanes culture i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Fuzhou cultural connotation.Through protect and repair three alleys and seven lanes,explore the cultural materials,develop the culture industry,construct Fuzhou city theme culture measures,We can promote Fuzhou’s cultural competitiveness,thus push ahea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Three Lanes and seven lanes;cultural competence
G2
A
1674-5787(2011)03-0036-03
2011-04-28
王庆鹏(1982—),男,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责任编辑 周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