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骨钻孔尿激酶引流术治疗大脑半球间硬膜下血肿

2011-08-15舒志强姜新建任祖东李明戴荣权吕文革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尿激酶引流术复查

舒志强,姜新建,任祖东,李明,戴荣权,吕文革

(东南大学附属马鞍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安徽马鞍山 243000)

大脑半球间硬膜下血肿(interhemispheric subdural hematomas,ISH)是一种特殊的硬膜下血肿,相对少见。其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容易忽视。随着头颅CT的普及,其发现率逐年升高。作者回顾分析我科自1999年以来采取颅骨钻孔尿激酶引流术治疗的23例ISH病例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3例ISH患者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9~74岁,平均44.7岁。19例为颅脑损伤;4例为自发性出血,其中1例为凝血机制障碍,其余3例均合并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24 h内入院。

1.2 临床表现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13~15分14例,9~12分9例。表现为大脑镰综合征9例,排尿困难6例,脑膜刺激征3例,颅内压增高3例,神志淡漠2例。

1.3 CT 扫描

显示为中线部位大脑镰旁高密度影,贴附于大脑镰并突向一侧,与大脑镰走向一致,部分病例充满整个纵裂池,也有部分病例局限于大脑镰一端,相应部位大脑纵裂变窄或消失,脑实质侧清楚但不规则。部分病例有占位效应,脑实质没有水肿。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入院观察意识无恶化,临床症状无明显加重,先予保守治疗。于入院后第3天开始采用颅骨钻孔尿激酶血肿腔内注入引流术:依据CT定位,选择血肿最多层面,距颅板最近血肿中心处为穿刺点,避开静脉窦,在局麻下取直切口5 cm,牵开头皮,颅骨钻一孔,电凝后十字切开硬脑膜,吸引器轻柔吸取部分液化充分的血肿。待有效减压后在血肿腔置入引流管。术后6 h由引流管向颅内血肿腔注入生理盐水3 ml加尿激酶3万U,夹闭3 h后开放引流,根据引流情况或者复查头颅CT所见,酌情决定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的次数。

1.5 结果

所有患者颅高压症状及肢体瘫痪在引流术后当日至第2天消失,无一例继发颅内出血或远隔血肿。入院5 d后(术后2 d)复查头颅CT颅内血肿明显缩小,10 d后(术后1周)复查CT均显示血肿消失。病人在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神志清楚、肢体活动无碍、大小便正常、CT提示血肿消失后即予出院。出院后随访3个月并进行GOS,均恢复良好。

2 讨 论

ISH是一种相对少见而特殊的硬膜下血肿,颅脑外伤是其首要原因[1]。其机制是:(1)桥静脉近矢状窦段短粗充盈,相对固定,弹性差,壁薄而易破裂出血,外伤剪力作用可造成桥静脉撕裂出血;(2)大脑内侧面挫裂伤出血,逐渐形成血肿;(3)脑外伤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者或有抗凝治疗者也可能形成ISH[2]。本组23例病因均与文献报道相符,其中有3例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和抗凝药物。国外文献中还有颅内动脉瘤破裂[3]和肿瘤卒中[4]致纵裂出血的报道。ISH的特点是早期症状、体征或意识障碍不明显,可能有中间清醒期,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临床症状包括:(1)中央静脉、旁中央小叶或中央前回副运动区受累,可有对侧下肢偏瘫。典型表现为对侧下肢单瘫或偏瘫,如为偏瘫则下肢重于上肢,称为大脑镰综合征(the falx syndrome)[5],也可出现三肢瘫和脑瘫。本组患者中仅出现单瘫、偏瘫,未出现三肢瘫和脑瘫,可能与临床关注复查头颅CT,及早发现早期治疗有关。(2)可有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病理征等,但早期意识障碍多较轻。本组患者中入院GCS均在8分以上,没有昏迷病例,3例患者出现 Cusing综合征。(3)可有排尿困难等,这可能是旁中央小叶受到血肿压迫或者脑实质损伤所致。根据颅脑损伤病史以及伤后出现渐进性颅高压伴有锥体束损害,结合与意识不相符的肢体瘫痪,特别是下肢重于上肢,应考虑本病,尤其是伴有排尿困难者。CT检查可明确诊断,表现为中线血肿影像,贴附大脑镰并突向一侧,血肿范围可以累及整个纵裂池,也可以局限于大脑镰前部或后部,一般不超过大脑镰游离缘。相应部位大脑纵裂池变窄或消失,脑实质侧清楚但不规则,可以没有水肿及占位效应。有人认为:大脑纵裂间积血达20 ml以上,或积血厚度超过l cm,有占位效应,可作为ISH诊断的参考标准[6]。本病早期头颅CT需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大脑镰钙化相鉴别,复查即可鉴别。本组中有2例患者发病伊始仅仅表现为大脑镰密度增高,伤后6 h复查发现迟发性ISH。对没有意识障碍和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保守治疗,其指征是:(1)CT示脑沟和脑池存在;(2)观察过程中症状自然好转的患者;(3)CT发现血肿已向大脑凸面扩散[7]。保守治疗以甘露醇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为主。本组患者仅予适度脱水改善脑循环和营养脑细胞等治疗,恢复良好。目前血肿量的多少仍未作为手术指征,国外文献认为:(1)患者有急性或亚急性的对侧下肢单瘫或轻瘫,甚至脑性截瘫者,需早期手术清除血肿;(2)有颅内高压、膀胱功能障碍或者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者,应手术治疗;(3)对液化的血肿,可行颅骨钻孔手术或小骨窗开颅手术清除血肿[8]。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病情平稳,均采取钻孔尿激酶引流术。患者术后血肿消散较快,住院时间缩短,恢复更好。我们认为,该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的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清除部分血肿,有效降低颅内压,剩余血肿通过尿激酶局部注射引流可以全部清除。此类患者大多颅内压增高明显,可继发血压增高,开颅清除血肿时常常遇到止血困难的情况。此手术方法首次清除血肿的20%~40%,颅内压力降低后高颅压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从而降低血压,有利于原先破裂的血管自行收缩止血,一定程度上避免再出血的发生。由于是在血肿腔内操作,避免直接骚扰到破裂出血的脑皮层和血管,从而有效避免了血肿再扩大。与开颅手术相比,本手术不需要广泛电凝破裂血管,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对大脑皮层功能的骚扰,避免了对血肿周边脑组织的损害,保护了血肿周边脑组织的功能。该手术的缺点是短期内不能充分、彻底地缓解颅内压,还要不断积累经验,改进其不足。作者认为,若在发病48 h后无脑疝先兆、经多次复查头颅CT除外活动性出血,且CT提示血肿部分液化,应该优先选择钻孔尿激酶引流手术。手术当中不必追求过分吸除血肿液,适当吸除降低颅内压力,减轻占位效应即可,残余血肿可通过留置引流管注射尿激酶来达到充分引流的目的。另外术中应重点保护中央沟静脉、中央前回副运动区及旁中央小叶,这将有助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ISH多为外伤所致,大脑镰综合征为其特征性表现。钻孔尿激酶引流手术治疗ISH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预后良好。

[1] SADROLHDFAZI A,BLOOMFIELD S M.Ingerhemispheric and lateral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J].Neurosurg Clin N Am,2000,11(3):455-463.

[2]LANG E W,HOHENSTEIN C,NABAVI A,et al.Interhemispheric subdural hematoma[J].Nervenarzt,1998,69(4):342-351.

[3]RAPANA A,LAMIDA E,PIZZA V,et al.Inter-hemispheric scissure,a rare Lalation for a traumatic subdural hematoma;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 literature[J].Clin Neurol Neurosurg,1997,99(2):124.

[4]OKUNO S,TOUHO H,OHNISHI H,et al.Falx menigitioma presonting as acute subdural hematoma∶case report[J].Surg Neurology,1999,52(2):180.

[5]JOSEPH M,CHANDY M J.Interhemispheric subdural hematomas[J].Neurology India J,2003,51(1):63-64.

[6]蓝芝苇,钟新发,王伟.外伤性大脑纵裂血肿[J].浙江创伤外科,2006,11(8):313.

[7]周继业,马班友.外伤性大脑纵裂血肿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08,34(10):1025-1026.

[8] SENEL A,COKLUK C,ONDER A,et al.Acute interhemispheric subdural hematomas:report of nine cases[J].Neurosurg Sci,2001,45(2):97-102.

猜你喜欢

尿激酶引流术复查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勘 误
强化复查机制 提高抄表质量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