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读”的质量
2011-08-15高继红
高继红
(通榆县四井子学校,吉林 通榆137200)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读”的质量
高继红
(通榆县四井子学校,吉林 通榆137200)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使学生积累、内化文本的语言,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非常重要。
以问促读。所谓“以问促读”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熟读精思,不仅要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还要使其在读书过程中逐步形成阅读能力。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教师可首先组织学生讨论:课文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哪些地方最能体现这种精神?从而直奔课文中心——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然后围绕重点段组织教学,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思考:红军战士在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最后组织学生在读中讨论:红军战士夜晚冒雨行军,不仅身体饥饿、困乏,而且山陡路窄,路滑难走,随时都有掉下深涧的危险,再加上桥离水面几丈高,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了几根铁链,还要与敌人的援兵和守桥的敌人战斗,面对这样的重重困难,他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读中理解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战胜艰难险阻,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读中受到感染。
以读导读。“以读导读”就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披文而后探源,由入心、动情到启真、悟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感知,在学生面前展现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以此拨动学生心弦。如《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这样写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这浓墨重彩的生动绘画,是作者最初感知的真实再现。因此,教学时教师可先利用图画、幻灯片以及优美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然后边读边思考:草原的景色如何,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草原的?请画出文中作者描写草原特点的词语;作者初入草原,亲眼目睹了草原的景色,他的感受如何;草原的景色如诗如画,假如你身临其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些问题把学生带入语境,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词句,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的思维活动中,感受草原辽阔、深远、朦胧的意境美。由此,通过初读、品读、研读,一种明快、愉悦的情感将在学生心底油然而生。
设疑引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设疑引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还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课堂上设疑引读的渠道很多,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题眼处设疑引读。题眼是文章的窗口。抓题眼设疑引读,可以让学生从整体入手,快捷地读懂课文内容并理清课文的思想脉络。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抓题眼“和”字设疑:什么是“和”,“将相和”是什么意思;书上写“将相和”,他们一直“和”吗;后来为什么不“和”;最后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和”?四个关于“和”字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不仅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读出了课文所讲的道理,理清了课文的思路,还达到了“问一句而牵动全篇”的效果。
重点处设疑引读。在课文重点处设疑引读,能有效地突出重点,使学生单刀直入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詹天佑》一课的重点是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学时,教师可在这一重点处设疑引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建筑京张铁路的任务,他又是怎样主持建筑京张铁路的呢?京张铁路建成后有什么意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考,既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主要词句,弄懂课文思想内容,读出詹天佑的爱国表现,又能理清课文脉络,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给课文分段。
难点处设疑引读。在难点处设疑引读,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快速地理解关键词句和课文的深层意思。如《穷人》一课的难点是: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回家抚养后为什么心里“忐忑不安”呢?教师可以围绕“忐忑不安”这个关键词语设疑引读:桑娜家原有几口人?现在多了两个孤儿共几口人?桑娜家的生活是不是宽裕?桑娜的丈夫是干什么的?桑娜抱回两个孤儿是否和丈夫商量过?她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些想法说明她当时的心情怎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熟读深思,桑娜为什么“忐忑不安”的问题就解决了,难点突破了,桑娜的纯朴善良、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也清楚了,学生也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责任编辑:贺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