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2011-08-15邓忍
邓 忍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江苏 苏州215104)
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邓 忍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江苏 苏州215104)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英语教学多停留在专业词汇和术语的层面上。如何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其意义十分重要。
工作过程;物流英语;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具有很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从高职教育基本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出发,把握岗位(群)的发展趋势及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要求,紧紧把握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
物流专业英语的实践性极强。高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的薄弱及物流专业知识掌握得还不是特别扎实,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物流专业知识与英语结合起来,特别是运用英语来解决物流方面的实际问题时,显得更加被动。
一、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现实困境
1.物流专业英语课程与前期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不畅。所有的高职院校都会设置大学英语基础课程以及物流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但由于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只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通用能力A/B级或四级考试,并非有意识地从专业角度去加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致学生根本不能将英语知识转化为学习能力,更谈不上将英语与物流专业知识或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了。
2.现有物流专业英语教材与高职学生之间的不对等性。当前物流专业英语教材主要表现为难度较大、编排方式单一、内容偏重理论、与工作实际脱节,且选用的材料过于陈旧,其中有些术语甚至是过时的,一些用词也不符合现代物流的流行性使用。
3.学生英语基础和物流专业理论基础难以支撑专业英语的学习。高职学生普遍表现为英语基础薄弱,对专业理论的学习也缺少足够热情;缺乏必要的自主学习能力;再加上不愿或不敢开口等因素,教师在教授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时很难展开,教学收效不明显。
4.师资的非专业制约了学生英语能力的形成和职业能力的养成。目前,高职院校不少担任物流专业英语授课的教师多为转行教师。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对物流专业理论知识所知甚少,更谈不上专业实践能力;来自企业的教师虽然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英语好的又不多;更有既非英语专业又非来自物流行业的教师,为纯粹的转岗教师。师资的非专业严重制约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具有较强英语应用能力人才的培养。也正是因为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二、厘清物流专业人才的远期发展目标及专业英语的具体目标
高职教育的基点是“职业”。其远期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备职业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既要具备较强的物流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物流行业发展的动向,也要具有基本的订单履行、物流配送、仓储服务能力,还要具备阅读一般性英语技术资料和简单口头交流能力等专业能力;同时,还须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也要具备初步的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还要形成能够进行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因此,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并逐步适应职业岗位操作,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追求。
物流专业涉及外贸方面的大量知识,在与外企的交流中,英语能力将决定员工是否能够胜任工作。高职学生能否在毕业后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岗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专业教学。如何将英语与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赖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作出的选择和实践途径。
物流专业英语的开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对现代企业和物流管理人才的需要,在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将英语作为一种工作工具,较好地解决企业管理和运作中的实际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作方式的变革和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企业管理由传统的以分工为基础的多层管理向扁平化的知识管理转变,企业的竞争能力也由传统对资源的占有转为对知识的占有和知识的创新能力,在这种变化下,企业对员工,包括生产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经济界的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必须作出相应的回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从单一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向对实际工作过程的关注,从而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相关理论融入实践,尽快实现职业能力的形成。而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熏陶。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教学实践及反思
1.物流专业英语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的实践。笔者曾担任多届物流专业英语教师,第一届的专业英语教学基本上还是按照英语的学习模式进行━━认读新单词、找出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带领学生一起理解课文、完成课后的练习。结果,一个学期下来,饱受学生的非议,自己也觉得很失败。
在接下来的专业英语教学中,笔者尝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即以项目为基本单位,再把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工作任务,模拟真实企业的运作模式,对学生进行模拟上岗训练。笔者将物流英语和外贸英语结合起来,并按照公司实际运作的流程重新编排成10个主要板块:战略规划、询盘报盘、采购谈判、运输安排、货物搬运、库存管理、产品包装、仓储配送、信息处理、客户服务。每个板块中又包含若干工作过程。如,在教学货物运输和搬运板块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分析关于“装船”的工作流程及如何处理系列可能出现的问题:⑴通知对方完成装船;⑵通知对方转让装船文件的银行;⑶通知对方已寄出装船文件;⑷运送数量不足,要求加紧装运;⑸督促交货,并要求对方紧急通知运送时间;⑹以装船期限为交易条件;⑺要求对方告知货运日期;⑻督促装运,若无法在限期内履行,则取消订单;⑼要求更改目的港。据此,要求学生分组定角,从客户方、承运方、供应商、银行几个关系人不同的定位出发,相互间就货物装运事宜用英语进行协商。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物流发展现状,笔者还组织学生参加2010年6月在苏州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苏州)国际物流与供应链合作发展高峰论坛的志愿者服务。会后,要求学生尝试用全英文设计整个展会的对外宣传方案,使他们对展会的筹办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体验。
2.对教学实践效果差异的反思。学校育人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应该努力反思:教学内容选择是否适度?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模式是否需要调整?只有从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目标出发,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模式,才有可能打破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发挥高职学生之长,精简理论、突出实践应当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
高职教育的社会目标之一是服务地方经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基层管理者,需要教师学会动态地把握地方经济的发展态势和市场变化。
教师应树立起“课堂内外目标一致,理论实践融合统一”的理念,使课堂教学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既可为也能为。
早在20世纪80年代,德国企业界就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内涵。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协调能力、生存能力、心理能力等都是合格高职人才的关键能力,它在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70%左右。而这些关键能力的形成,究竟该由谁来完成。很明显,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选择标准来看,肯定应该由学校来担当。
由于物流是一门新兴专业,物流专业英语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都相对不足。要想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就必须首先得到提高,特别是一定时间的实际从业经历,将能比较有效地解决专业英语教学中重理论知识讲解弃实际工作流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并使教学效果获得极大的提升。
教师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只有从传统的学科性课程体系中解放出来,与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尽可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加强与职业工作过程实际的联系,才有可能真正回归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本原上来。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探索才刚刚开始,尚有许多还未解决的问题的困难。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借助企业的外力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是教师要思考的,更是高职院校应该重视的。
因为职业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复合性,课堂教学要重视其开放性。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及其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已大大超过单一学科的界限。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根据当地企业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来引发、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物流专业英语既是物流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重要素质课程。专业英语教学只有把握住时代的需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方向,努力改进、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才有可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服务社会和企业需要的终极目标。
[1]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5-10.
[2]李家智.关于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76-77.
[责任编辑:贺春健]
G712
B
1671-6531(2011)10-0120-02
邓忍,男,湖南邵阳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