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厌学成因及对策探析
2011-08-15蔺轲
蔺 轲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金融系,浙江 杭州310018)
当代大学生厌学成因及对策探析
蔺 轲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金融系,浙江 杭州310018)
大学生厌学现象已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本文从大学校园中种种厌学行为入手,从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缓解此现象的几点对策。
大学生;厌学;成因;对策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是指那些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的学生。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理应以学习为第一要务。但是,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学习劲头不足,存在明显的厌学现象。造成大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只有梳理厌学现象,剖析厌学原因,找出产生厌学现象的根源,才能提出改良办法,改革教育教学,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大学生厌学现象
78,这是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6年初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被一次性劝退的学生人数。“我努力过,但就是对学习没感觉。”这是其中一位被退学学生接受记者采访时的第一句话。
走进我国部分高校的校园,一些大学生向我们展现的是张扬的外表、鲜明的个性、叛逆的举动以及空虚的精神世界。目前,大学生的厌学现象有扩散之势,这些人学习态度散漫,甚至是完全懈怠下来。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做一些与课堂毫不相干的事情,甚至于频繁逃课,无视老师的存在;在课下,则表现为不上图书馆、不进自习室、不看专业书籍、不按时完成作业、不谈论与学习有关的话题等。
二、大学生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外在因素
1.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是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每个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之前都经历了填鸭式的教育、死记硬背式的学习,经历了残酷的高考进入了相对宽松和自由的大学,教育模式的变化使广大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宽进宽出的培养体制使部分学生变得散漫自由、无所事事而失去学习动力。
2.高校扩招。自1999年开始,我国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大幅度增加了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不可否认扩招使大部分人实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对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扩招也导致了我国教育质量下滑和基础教学设施的严重不足。2002年,北京市教委对北京50所高校进行过一次调查,发现65%的学校因为师资力量缺乏没有能力再继续扩招,86%的学校出现了硬件不足和经费短缺的问题。高校的教育质量已不可同日而语,学生的厌学情绪也日益增长。高校扩招使很多之前升学无望的学生进入了大学,但由于缺乏大学的学习能力而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无所适从,容易助长厌学情绪的蔓延。
3.社会影响。中国教育体制以及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上一些现象充斥着大学生的眼球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课堂上无法学会很多真正技能”、“学习某些知识花费了很多精力却毫无用处”等观点盛行,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大学生充满朝气,思想活跃,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行为易受影响。各种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浪潮涌进校园,充斥在学生之间,使得很多学生心神不定而无法安心学习。
4.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父母的言谈举止和生活背景,社会思潮和行为方式通过家庭为传播媒介直接作用于青少年。家庭教育是一把双刃剑,“金钱万能,读书无用”等错误观点通过父母传给了子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如果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走向反面,家庭教育功能就会完全丧失。
5.学业评价。在当今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学校鼓励并积极引导大学生综合发展,各种加分措施也随之出台。但归根究底,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衡量仍要以学习为主,其余为辅助要素加以参考。部分院校不分主次、本末倒置,使差生的期末测评远高于学习好的学生,从而使这部分努力学习的学生产生挫败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理论考试也是考前标重点、定范围,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翻书,临时抱佛脚,照样能过关”的奇怪现象出现。
(二)内在因素
1.对所学专业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能否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对于大学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盲目地选择近年来的热门专业而忽略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进入大学了解了本专业的课程背景及发展方向后,才知道所学专业和自己的理想大相径庭而采取了消极的学习态度,学校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不顾自身办学实力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无法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
2.对所选择大学的失望。每个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之前都对自己未来的大学校园存在一定的憧憬和美好的想象。或绿树成荫,或依山傍水,或如北方宫殿式的庄严肃穆,或如南方园林般的曲径通幽。升入大学后,有些大学生会以挑剔的眼光与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相对比,从而产生了各种失望的情绪。他们认为学校基础设施差,教学设备落后,图书资料少,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令人失望等。因此,内心失落感增强,厌恶学习。
3.对教师教学水平不满意。由于大学普遍实行的是“幻灯片+板书+讲解讨论”的授课模式,这种仍以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所期望的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天马行空式”的启发式教学的差距成为了一条矛盾的主线。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课堂上的上座率与授课教师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乏味的教学过程只会消磨学生的个性和激情,使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呆板、枯燥、毫无趣味,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大学生的厌学心理。
4.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迷惘。在没有上大学的时候,都认为上了大学就会有好的出路和似锦的前程。但是上了大学后才发现和当初的想法大相径庭,很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当看到多数人找不到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因为生计只能放弃所学的东西的时候,想到自己的未来和他们一样就会失去奋斗目标,对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上实用价值产生怀疑,也为今后的工作乃至职业生涯担忧,从而产生悲观厌学的情绪。
5.对是非良莠缺乏辨别力。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年龄大多数在18到25岁之间,处于青春期后期,是从青年过渡到成年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的当代大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自我表现欲强,但是,缺乏社会实践,思想容易脱离实际,不分是非良莠,缺乏辨别能力。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们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难以适应环境变化。不少学生对大学生活理想化,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为自己设计不切实际的成才目标,忽视大学阶段学习的基础性作用。
三、缓解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几点措施
(一)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革除旧的教育观念,以及呆板老套的教育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所喜欢的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学校核心专业的竞争力,改善学校管理体制上面的弊端。提高授课教师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健全考评机制,使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脱颖而出。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弘扬大学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
(二)加大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对大学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学生自杀、犯罪事件屡有发生。基于这种情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十分必要的。各高校要不断优化校园环境,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和谐氛围,不断陶冶大学生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切实做好学习、成才、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和规划工作。
(三) 改革现行的学业评价体系
学业评价应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应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专业兴趣的提高,重在考核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改革现行的学业评价体系和内容,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结合起来,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把纸笔考试和岗位实战结合起来。科学设置考核指标,规范实施学业评价办法,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 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没有了成千上万个朝气蓬勃的学生,无论多么英明的领导团体、多么扎实的硬件设施、多么雄厚的师资队伍都不可能使得一个高校的校园拥有强大旺盛的生命力。高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校园精神、文化为主要特征,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全校师生认同学校,产生一种归属感。如通过组织戏曲、攀岩等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的才能能够获得充分的挖掘和施展。学校依靠这种校园文化所产生的向心力凝聚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营造出“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五) 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还不允许学生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所以不论是入学初的始业教育,还是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想办法让学生熟悉自己的专业进而喜欢自己的专业,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历史和现状,描绘专业发展前景,制造悬念,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大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1]梁柏松.网络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常熟高专学报,2001,(6).
[2]赵红利.专升本院校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8).
[责任编辑:贺春健]
G444
B
1671-6531(2011)10-0030-02
蔺轲,男,山东郓城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