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2011-08-15朱文玉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新生少数民族心理健康

朱文玉

(临沂大学 建筑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朱文玉

(临沂大学 建筑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近年来,普通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同其他大学生一样,正处于生理、心理的迅速变化期,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进入高校后特别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不适。因此,分析研究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减少和解决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是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推进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他们不仅是未来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还是未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

作为新时期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虽然生理、心理上逐渐成熟,但由于他们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文化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意识等不同,进入高校后,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这种心理不适应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语言交际、生活习俗上,还表现在其内在的宗教信仰、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等的冲突与心理体验上。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促进校园和谐与民族和谐,就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成因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以苗族、侗族、回族、壮族、锡伯族、土家族、朝鲜族、傣族、藏族等为主,由于长期生活在该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氛围中,其生活方式难免浸润上本民族鲜明的特色。所以,受本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影响,他们的心理与汉族大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分析其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环境的变迁引起诸多心理不适应。对大多数刚踏进校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非常陌生的环境。尤其是来自牧区和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的环境与过去有着天壤之别。当他们来到大中城市后发现,气候环境、人文地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家乡大不相同,而且在适应的过程中,又发现自己与新环境格格不入,他们感到很苦恼。面对不同的校园生活,以及与他们生活背景大不相同的学生以及完全陌生的一切,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压力很大,严重地就影响了学习、生活和交往。所以,环境的变迁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2.学习上的压力引发学习适应不良。少数民族大学生从中学升入大学,从本民族聚居区到了非本民族聚居区,从本民族文化环境到了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虽然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降分录取政策,但与汉族学生相比,在适应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的改变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他们中的大部分曾经是当地的佼佼者,甚至是当地的第一个大学生。因此,他们有辉煌的过去,大都比较自信。但是,进入大学,高手云集,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计算机以及非本民族文化的其他专业学科上有的会比汉族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一方面是缘于教育起点不同,另一方面也与他们的思维方式有关。许多少数民族擅长形象思维,所以,对音乐、体育等学科感兴趣,而对偏重逻辑分析的学科则较难适应。这给他们带来了失眠、头疼、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心理症状,最终导致学习适应困难。

3.家庭经济困难造成的心理及生活压力。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部分少数民族特招生家庭经济存在困难,他们靠国家助学金和贷款维系学业,这些少数民族贫困生,较之其他大学生有较大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在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因此,家庭经济困难是影响少数民族新生对普通高校心理适应的另一个突出的问题。

4.文化差异引起人际交往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就接受着本民族文化习俗的熏陶,由于语言交流的不畅、生活习俗的不同,加之宗教信仰的影响,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交往中难免会有障碍,有时甚至会产生摩擦。从而,会因新环境中人际关系难处理而烦恼,很容易出现孤独感、压抑感等,造成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不适应。具体表现在对交往的回避、恐惧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不自信,交往的范围狭小,与本民族的同学交往多,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少,甚至以少与人交往或不与人交往的方式来寻求自我保护。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尤其是缺乏与异性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巧,其结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所以,人际交往的技巧因素是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5.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问题。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协调一致,表现在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过分苛求,并且还不能根据具体条件和状态进行及时调整,常常为自己达不到要求而感到内疚。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太大,长此以往,容易使他们形成焦虑、自卑心理,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解决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虽然具有其特殊性,其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也具有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心理矛盾出现的规律性,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提出如下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做好入校适应性教育工作。作为新时期高校的特殊群体,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是发展过程中暂时的问题,是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者,对这些问题要给以高度重视,积极想方设法,帮助、引导其心理朝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可塑性强,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开展入校适应性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学校要为他们选配有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做到生活上关心、学习上指导、交往上引导、心理上辅导;其次,要搞好入学教育,教育和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自身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变化,积极适应并顺利度过这一心理上的转变期。也可以通过高年级本民族的学生“传、帮、带”,用现身说法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解决各种心理困惑和压力。

2.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教学体系,经常开展针对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心理咨询活动。由于中小学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缺乏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当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能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许多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同时也能掌握一些心理卫生知识和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同时,必须设立经常性的心理咨询机构,使他们在遇到学习、生活、恋爱等困难,甚至出现心理障碍时,能及时得到心理救助。另外,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普查和测试,以便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

3.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切实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积极帮助少数民族新生特别是来自边远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积极为他们落实工作岗位;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奖助学金的评审,并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重视少数民族的节日,为他们开展庆祝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给他们发放一定的节日补助。要利用“绿色通道”确保贫困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减轻经济压力,顺利完成学业,逐步消解由经济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

4.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针对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在交往中很容易产生交往障碍的实际,必须在尊重民族习惯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既能满足他们正常的精神和心理需要,又能克服他们苦闷、压抑的灰色心理,通过人际交往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让汉族学生和其他人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加深对各民族文化的认识,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增强集体凝聚力,及时疏导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原则,教育和引导他们多看到别人的优点,以诚待人,敢于交往,逐步突破心理封闭的限制,扩大交往圈,提高交往能力。

5.开展丰多彩富的集体活动,积极营造民族文化氛围。高校根据不同民族学生的文化传统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校园里营造一定的民族文化生活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能感受到一个相对接近的文化生活环境。通过民族节日、穿民族服装、唱民族歌曲等具体形式,创设民族文化的氛围,使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产生亲近感,减少陌生感和孤独感,逐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通过举办运动会、竞赛活动、读书演讲会等活动,展现各民族的风采,培养同学之间的亲近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加强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校园和谐。

6.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适应,获得自我满足的积极心理体验。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塑造正确、科学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适应和自我满足。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树立自信心,要客观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一些优势,同时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劣势,扬长避短。最后,要汲取和学习其他民族学生的优点,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产生动力,激活自身的资源,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

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作为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大学生的许多特点,这与他们成长的特殊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1]李静,赵伟.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冲突及其调适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2,(1).

[2]鞠晓英.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6).

[3]杨晓峰,郑雪,李玮.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4]李红.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现状研究和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8).

[5]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何 岩]

G642

B

1671-6531(2011)10-0028-02

朱文玉,男,山东莒县人,临沂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高校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新生少数民族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重获新生 庇佑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