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90年代保钓运动研究

2011-08-15郭慧毅

长治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钓鱼岛日本

郭慧毅

(黑龙江大学 历史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0世纪90年代保钓运动研究

郭慧毅

(黑龙江大学 历史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0世纪90年代,日本再次暴露了对中国钓鱼岛列屿的野心,由此引发了两次保钓运动高潮,90年代持续性的保钓运动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这个阶段的保钓运动相较于70年代的保钓运动更加理性化,影响力也更大,对于今后保钓运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研究20世纪90年代的保钓运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钓鱼岛;保钓运动

钓鱼岛列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清末以降,日本运用手段将钓鱼岛据为己有,二战后,在美国的暗中怂恿下,堂而皇之地占有钓鱼岛列屿。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一委员会发现在此附近有大量的油气资源,日本更是欲将其纳入自己的行政统辖之下。鉴于日本的这种行为,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保卫钓鱼岛的运动(简称保钓运动)。下文拟以20世纪90年代保钓运动为中心,具体分析此时期保钓运动的背景、经过、特点以及影响。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一、20世纪90年代保钓运动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国内以及国际背景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发生在这个时期的保钓运动深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

从中国方面来看,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提出了“搁置争议”,中日关系在之后一段时间内较为缓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90年代起,政府陆续颁布了有关海洋权利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1992年2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明确指出钓鱼岛列屿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96年5月通过并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宣布实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1998年6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详细规定了国家在这两个区域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这些法律的出台,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在世界中地位的上升,中国开始注重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尤其是在涉及领土和海洋权利方面,更是倍加重视。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日本出现泡沫经济,经济发展倒退,进入平成大萧条时期。同时,日本右翼势力在70年代到80年代末得到了巩固,90年代,其行为更加猖狂,不断给政府施压,右翼势力的活动往往成为保钓运动的导火索。1990年8月日本防卫大学副教授村井友秀在《诸君》月刊上发表了《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的文章,认为飞速发展的中国对世界的和平发展构成了威胁,这就是“中国威胁论”。虽然只是日本基于本国利益的言辞,但是美国、西欧等国家也随即附和宣传这一观点。

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国家,它“是制造和挑动日本政府及其右翼势力采取‘窃土再战’行动和战略的直接操纵者兼导演者”[1]。二战后,日本将钓鱼岛等岛屿交于美军占领,通过旧金山和约将其“置于联合托管制度之下”,美日安保协定怂恿了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嚣张气焰。中国的快速发展,使美国对于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也相应发生变化,日本是美国在太平洋,尤其是针对中国的一颗棋子,钓鱼岛列屿和台湾更是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的第一岛链的重要的区域,中日在这个区域矛盾尖锐,美国通过支持日本来压制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日本。

1988年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登上“总统”宝座,开始了为期12年的李登辉时代,他被认为是“中华民国”官方民主化、本土化的主要推动者。在台湾问题上,他在继任后的首次记者会上就说:“只有一个中国而没有两个中国的政策。只有一个中国,我们必须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2],并在1991年通过《国家统一纲领》(2006年宣布“终止适用”)。李登辉“深受日本皇民化的教育与文化影响,有着根深蒂固的亲日情节”[3],他的“台独”思想影响了台湾当局就保钓运动的态度。日本在钓鱼岛进行挑衅行为,台湾当局不过多关注,只是做一些软弱无力的回应,这无疑增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二、20世纪90年代的保钓运动及其特点

1990年日本“海上保安厅”承认“日本青年社设置灯塔为正式航标”,同年10月20日,“台湾区运动会决定选钓鱼岛作为送圣火的地点,当圣火队传送圣火到钓鱼岛,遭到日本海空武装力量驱逐返台”[4],引发了第二次保钓运动,随即“保卫钓鱼台行动委员会”在台北成立,提出了保卫钓鱼台的五项宗旨,并于24日向设在台湾的日本交流协会递交了抗议书。首先发起这次保钓运动的是台湾学生,随后香港开始响应,来自美国和香港等地的爱国人士积极与台北“保钓会”联络,希望可以携手进行保钓运动,第二次保钓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

1996年7月14日,“日本青年社”在钓鱼岛设置灯塔,并宣布于7月20日起开始执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规定,这一决定引发了第三次保钓运动,7月20日,宜兰县苏澳区渔会召开“保钓会议”,9月2日,香港成立“保钓行动委员会”,台湾一些爱国人士于9月8日成立了“保钓联盟筹备会”,9月8日,“中华民国保钓联盟筹备会”成立,决定发动渔船于7月底到钓鱼岛进行抗议,9月22日,“全球保钓华人联盟”乘坐“保钓号”前往钓鱼岛进行主权宣誓,陈毓祥不幸遇难。当时日本右翼势力日益猖獗,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华人保钓运动,将保钓运动推向高潮。9月29日,有近5万人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为陈毓祥举行悼念仪式。在海外,北美的保钓人士积极呼应港台的保钓运动,1996年9月12日,纽约华侨召开保钓会议,15日,多伦多的华侨上街游行,保钓运动进入崭新的大范围发展时期。

从背景和保钓运动经过我们可以看出90年代的保钓运动有着不同于70年代的新特点。

纵观90年代,接连发生两次保钓运动并且在时间上有连续性,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保钓运动多次达到高潮。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由台湾史研究会主办的“钓运二十五周年纪念座谈会”的召开,席间众多保钓人士积极发言,总结二十五年来的保钓经验,并为今后保钓运动的开展提出了建议,这对于当时保钓运动的开展无疑是一针催化剂。

90年代的保钓人士发表诸多文章,表达自己对于钓鱼岛问题以及保钓运动的态度。有的学者对二十年来保钓运动进行了总结,“七十年代初期的‘保钓运动’于焉展开……但是,不久,海外的钓运使在密西根州安娜堡所召开的会议中左右分裂了”[5],之后,台湾岛内的保钓人士也发生了分裂,文章提到日本利用祖国分裂这一矛盾,对钓鱼岛进行侵占,认为如果有一个统一的强大的祖国,日本便不会轻易的侵占钓鱼岛。可见,国家统一、主权完整对于解决钓鱼岛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学者期盼的,更为今后的保钓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经验教训。创刊于90年代的杂志《海峡评论》,在其创刊五周年庆演讲会上,学者发出了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叶纪东提到“祖国的统一是势在必行的,因为这是时代的潮流,”[6]。1990年11月13日台湾立报发表了《尚未建国即卖国——评弃约论》,林正杰撰写了《停止争权夺利,包围领土主权》,这些文章大大提高了保钓的热情并为其给予积极的理论支撑。值得一提的是马英九“于一九八六年一月以中文写成的《从新海洋法论钓鱼岛列屿与东海划界问题》一书由正中书局出版发行……正中书局趁热再版了马英九的这本力作”[7]。

发生在70年代的保钓运动,大陆人士并没有参与,90年代大陆开始同港台保钓人士进行互动。1996年9月16日,北京大学学生发表反日保钓内容的抗议书,10月14日,深圳工人也举行了保钓反日集会。由于台湾当局对日本的态度不得人心,东苏澳渔业联合会负责人曾表示如果台湾政府不保护的话,会考虑请求大陆援助。保钓运动声势的壮大,大陆同港台的合作这一发展趋势是良好的。时至今日,两岸以及海外保钓人士的合作更加合理成熟,为祖国的主权完整做着贡献。

此外,我们也应看到,90年代的保钓运动,仍有不和谐音符的存在,这就是“台独保钓”论,在台大的匿名传单中写道:“钓鱼台是日本的领土,已是无可改变的事实”[8],不过,这只是一部分人的态度,大部分保钓人士都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不懈努力。

三、20世纪90年代保钓运动的意义

保钓运动使海外华侨留学生、港台各界人士等国内外爱国人士携起手来,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国家尊严,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这对于日本右翼势力的嚣张气焰以及暗中支持日本的国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虽然台湾当局对钓鱼岛问题仍采用貌似强硬实则妥协的方法,但是保钓运动对其政治策略的制定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日本右翼势力在钓鱼岛设置灯塔后,台湾当局也立即对此提出抗议,对保钓人士的意见也有一定的考虑,不过当时李登辉处心积虑搞台独,政府抗议的呼声是微弱的,考虑也是建立在其政治主张基础上的,很快便湮没在台独的政策之下。

台湾同钓鱼岛列屿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问题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对于台湾问题的解决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保钓’运动虽然未能使美国将钓鱼岛‘归还’给日本,但却对海外和台湾岛内青年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要保卫钓鱼岛,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必须走统一之路,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国”[9],这也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统一之路。在“钓运二十五周年纪念座谈会上”,与会者毛铸伦发言时也道出这样的语句,“我只想再次强调中国如果不团结起来,两岸没有统一,钓鱼台这个问题就没有办法根本解决”[10]。可以说,祖国的统一和钓鱼岛问题的解决是相辅相成的,这也为我们解决钓鱼岛问题指明了一个更好的方向。因此,要解决钓鱼岛问题,需要两岸达成默契、步调一致,捍卫国家主权统一这一全民族利益。

直至今天,保钓运动还在继续进行,其规模越来越大,成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数目也在逐渐增长,最新成立了一系列的组织,使之更加规范化。保钓运动发展至今,为我们当代解决钓鱼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理论。不过想要解决钓鱼岛问题,单凭保钓运动是不够的,更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努力,凭借政府的外交手段以及利用国际法原理,最终找到解决钓鱼岛问题的办法。钓鱼岛问题仍未解决,我们任重道远。

[1]鞠德源.日本窃土源流·钓鱼列屿主权辨[M].上册.北京:首都师范大学也出版社,2001.332.

[2]维基百科.李登辉.1.6.“总统”时期.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D%8E%E7%99%BB%E8%BE%89.

[3]张植荣.蜕变——钓鱼岛问题在台湾[J].国际论坛,2003,(7):.47.

[4]陈在正.台湾海疆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282.

[5]王晓波.尚未完成的历史——保钓二十五年.[M].台北:台湾海峡学术出版社,1996.303.

[6]黄汉雄整理.一切主张和平统一的人团结起来.[J].海峡评论,1996,(2):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62-6068.html

[7]范永红.马英九传[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06.47.

[8]王晓波.尚未完成的历史——保钓二十五年[M].台北:台湾海峡学术出版社,1996.305.

[9]杨毅.我们的共和国丛书.重任卷.海峡两岸盼统一[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8.103

[10]宗育文.整理.青春无悔话保钓.钓运二十五周年纪念座谈会 [J]. 海峡评论,1995,(7):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55-5903.html.

D068

A

1673-2014(2011)03-0081-03

2011—01—11

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编号:20100482)

郭慧毅(1986—),女,山西太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海疆史研究。

(责任编辑 王建华)

猜你喜欢

钓鱼岛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痛惜被贼惦记的钓鱼岛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用镜头还原真实——评纪录片《钓鱼岛真相》
先秦名论视域中的钓鱼岛“正名”考
钓鱼岛问题溯源
日本访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