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主义:颠覆式的翻译观

2011-08-15

长治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本雅明解构主义播撒

魏 琳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解构主义:颠覆式的翻译观

魏 琳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解构主义通过对翻译忠实原则的否定以及对译者和译作地位的重新定位,对传统翻译观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但解构只是手段,解构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重新建构新的体系。

解构主义;忠实原则;颠覆;传统翻译观

解构主义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后期的法国,是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翻译观的批判理论。它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翻译理论,而是通过翻译来研究语言哲学问题,试图打破语言结构的封闭性,以怀疑的精神去重新审视现有的翻译理论和标准。其代表人物有沃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等。他们将解构的思潮引入到翻译研究中,通过对翻译理论中的某些方面进行怀疑的、批判性地解构,发现翻译理论中的问题,从而给翻译理论带来了新视角和新思维。

一、解构主义对译文忠实原则的颠覆

通常认为解构学派翻译理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存异”而非求同(谢天振,2008:316)。解构学派著名理论家沃尔特·本雅明在其名为“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译文和原文本无“忠实”可言,译作不是去再现或者复制原文的意义,而是对原文的补充和延展。解构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则从本质上颠覆了传统翻译观。德里达针对逻格斯中心论提出了批判的解构思想。所谓逻格斯中心论,是指以现时为中心的本体论和以口头语言为中心的语言学的结合体,它相信在场的语言能够完善地表现思想,达到实在世界的客观真理。德里达创造了延异(différance)、播撒(dissemination)、印迹(trace)、去中心化(decentering)等一系列新的术语来阐述其翻译观。“延异”具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区别、区分或差异,即“to differ”;二是指拖延、推迟、延宕,即“to delay”。前者指空间上的不同,后者指时间上的差异(刘军平,1997:51)。“延异”的一个根本性特征是不确定性,即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播撒意思是指就像播种人播撒种子,每一次阅读只是对先前的意义“种子”播撒后印迹的追寻,而永远不会成为先前的“种子”,每一次新的阅读和理解都是播撒的结果。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不断对原文进行播撒和延异的过程,译文可以无限接近原文,却永远达不到原文。意义的不确定性致使原文根本不存在确定的“中心”,因此其译文也只能是对原文的重新理解或再创造,其对原文再也没有“忠实”与否可言。由此,原文和译文的关系则成为延续和创新的关系,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观点从根本上被解构。

二、解构主义对译者和译文地位的重新界定

传统翻译观认为,作者作为文本意义的创造者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在其作品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其首先是一名读者,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严格按照原文进行翻译,不能随意增减和更改原文的意义。这就要求译者要紧扣原文的意思和字眼,仔细揣摩原作者的性格和思维,不能删减也不能扩充,严格地还原其原作本来的面目而不能有任何形式的变化。解构学派的学说则彻底打破唯原作者至上这个局面。其主张译者对于作品意义的建构也具有同原作者同等重要的地位。本雅明指出,“译者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趋向目标语言的特殊意念,正是在他所要翻译的那一目标语言中,这种意念产生出于原作的共鸣。”(王宁,2009:50)这就是说译者只有理解了原文中所隐含的特殊意念,才能引起他的共鸣。但是寻找这个特殊意念的过程,是一种带有结合自身文化底蕴的自主的理解和创造性的阐释。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与原作者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交流和互动,两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译者通过与原作者的交流而产生自己独有的新的理解和阐释,其带有相当大的自主性,译者的自我意识在翻译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作用与原作者相比不可被忽视。从这个角度来说,一篇优秀的译作必定是原作者和译者共同合作的成果。本雅明的观点把译者从长期以来的从属地位抬高到与原作者同等的位置,赋予译者更重要的作用,建立了译者的权威性。

从译者地位的提高这一角度出发,译文在翻译中的地位也在解构学派这里得到根本性扭转。本雅明在其“译者的任务”中指出,“译作虽然来源于原作,但与其说其来自于原作的生命,倒不如说来自其来世的生命。因为译作往往比原作迟到,又由于重要的世界文学作品在其诞生之时都没有发现适当的译者,因此它们的翻译就标志着它们的生命得以持续的阶段。”(王宁,2009:48)本雅明强调了译文对原文延长生命所起的作用,这在以往的翻译观里是绝无仅有的。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把原文中的深层的艺术价值和内涵表现出来,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契合。因此,只有那些拥有一定文化底蕴以及语言文字造诣高深的译者才能做到这点。无论多么优秀的作品,一旦被作者完成,他就再也无法发挥任何的作用了。只有该作品被读者们阅读和接受,它的魅力和价值才能得到体现。而这个重任必须由优秀的译文来完成。由此,原文和译文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原作的意义和内涵须以各种优秀的译作得以生存并发挥其作用。每一次的翻译都是对其内在价值的又一次挖掘和补充,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原作新的生命力。所以,一篇好的翻译可以使一部优秀的作品在时代和文化的发展中发挥其恒久的魅力,如果没有优秀译者们的辛勤努力,再好的作品也只能像醇香的酒一样被埋没在巷子里无人问津。由此可见,解构学派从根本上打破了原作至上的传统,把译者和译文从被忽视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视译作为原作后来的生命,给予译作更多的关注,从而使人们更加认真地重新审视和认识到翻译的意义和作用,给翻译理论注入了更加新鲜的血液。

三、结语

解构主义的颠覆性观点给翻译理论带来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传统翻译理论中一些观点以及思维定势的逆向颠覆,使我们重新开始审视现有理论体系的不足之处。这种逆向思维的方式给人们思考问题带来了新的突破口,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但是,解构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更不是取代先前传统翻译理论的最终真理。我们应该运用这种思想去审视现有理论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解构不是目的,目的是我们在解构之后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新建构新的体系,以便更好的指导实践工作,这才是解构主义的最终意义所在。

[1]Benjam in,Walter.The Task of Translator.In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 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M].Ed.Rainer Schulte&John Biguenet.Chicago&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2]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王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刘军平.解构主义的翻译观[J].外国语,1997,(2):51-54.

[6]李红满.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76-79.

[7]吕俊.翻译学应从解构主义那里学些什么——对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译学研究的反思[J].外国语,2001,(5):48-54.

Deconstructionism:A Challenging Translation Theory

WEIL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

By denying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in translation and redefining the importance of translator and his works,deconstructionism has thoroughly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But deconstruction is only a kind of approach and the final aim is to reconstruct the new system.

deconstructionism;translation theory;deconstruction;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H315.9

A

1673-2014(2011)03-0069-02

2011—01—18

魏 琳(1986— ),女,山西长治人,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晋 红)

猜你喜欢

本雅明解构主义播撒
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浅析解构主义的精神内涵以及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以山顶度假屋为例
众生喧哗中的记忆星光——本雅明记忆理论及其视域下的《红高粱》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重塑与解构
从本雅明提出的aura(气韵)媒介观看对象与主体关系的演化
播撒纯真的种子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播撒助人为乐的种子
播撒在田野里的少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