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党赛社面具造型及其审美意境分析

2011-08-15王剑芳

长治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上党面具艺术

王剑芳

(山西大学 美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上党赛社面具造型及其审美意境分析

王剑芳

(山西大学 美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上党赛社面具造型与审美意境,与中国民间美术的历史相关。对上党赛社面具造型的研究,既可探究中国艺术固有的写意传神、变形夸张手法的由来发展,又可实证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发展实源于民间艺人的不断创造。文章既从面具的造型和审美意境入手,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关系。

赛社面具;造型;审美

上党,《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上党地区位于山西省的东南部,即今长治、晋城两市。它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其东南部为太行山脉,与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南部为王屋、中条二山,与今河南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脉;北面为五云山、八赋岭等山地。上党地区地高势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狄子奇《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其意即此。上党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耕文明发祥地,古老的传说——诸如神尝百草、后羿射日——都起源于此,至今民间仍保留有大量遗迹,成为古老民间赛社形成的基础。早在春秋时已有“祷赛”之说,即“春祈秋报……祈一年之雨露,报一年土功之养长”。在祭赛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象征原始氏族图腾崇拜的面具表演。上党赛社面具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释、道、巫的宗教意识,同时又融合了当地民俗、民间彩塑、面塑、绘画等多方面的内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一、上党赛社面具造型语言特征

根据T.利普斯的分类,造型艺术大体可分为形象艺术和空间艺术两种。形象艺术指社会的具体形象和观念形象化的绘画、雕塑等,即所谓的再现艺术;而空间艺术是指以抽象的体积和空间构成的工艺美术、建筑、设计等。这两种类型在造型艺术发展史中并存。上党赛社面具被赋予了神秘而复杂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它本身就是一种形象艺术,属于造型艺术的一种,同时遵循着造型艺术的规律与原则。从整体上看,赛社面具的造型浑圆厚实、结构严谨、制作娴熟,形象夸张有度,以体现人物的神韵为主,并显示出粗犷拙朴之美。其造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形浑圆厚重

上党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古代人们与外界交流甚少,相对闭塞。道光《壶关县志》记载曰:“上党之俗,质直好礼,勤俭力穑,民勇于公役,怯于私斗,自昔称为易治。”该区域内的民众终日脸朝黄土背朝天,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勤俭持家,风俗纯厚。民间艺人在塑造面具形象时,必然要结合身边人物的形象特征。甚至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塑造神的。这样,面具人物形象就与该地的民情风俗、审美意趣、面貌气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浑圆厚实”形象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除此,造型特征也受到材料的限制,上党赛社面具的原料大多为纸浆,这使得其造型不至于象木质面具那样棱角分明,因此形成了纸浆面具与木质面具的不同特征,即前者主要靠“塑”,后者主要靠“雕”。以此为基础,最终导致了上党赛社面具有“浑圆厚实”的特色。

(二)形象写实生动、夸张有度

在造型艺术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是写实。但是,与西方造型方式不同,中国传统的写实造型其思维方式倾向于概括性、直观性、感性;而西方造型思维方式倾向于归纳性、分析性、理性。在艺术形式上则表现为:中国追求的是以造型形式来传达个人的审美倾向、品位追求以及境界趣味;而西方造型形式则倾向用画面来分析客观世界。中国传统造型重在强调人物的内在精神,并可将意象造型蕴涵于其中,而不拘囿于形象表面的真实准确。以唐代与宋代雕塑的不同表现形式为例,唐塑以装饰取胜,宋塑以写实为长,但仍体现出传神的意蕴。在现今保存下来的众多上党古庙中,宋塑占在很大比重,并且均以面部表情变化的表现手法在艺术领域享有盛誉,得到专家学者的啧啧称赞,成为此方面的杰作。上党面具作为本地域艺术的一种,必然得此种土壤之滋润,一方面以写实见长,另一方面又强调写意传神,兼具夸张变形之态势,在神怪的塑造方面尤其突出。这些在现场表演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潞城市贾村赛社中《跳监斋》中的监斋面具,就可见到“三头六臂,青面獠牙”的形象。这种将写实与写意、形似与神似的有机结合,在更广泛的艺术空间中展现了上党赛社面具的特色,不仅使民众感到了艺术的真实与贴切,同时又增加了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既体现了强烈的地域景观,又使艺术造型更加丰满,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艺术具有了合理的生活基础,生活在艺术中得到了升华。

二、上党赛社面具的审美意境

(一)多学科的审美认知价值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赛社祭祀文化,上党赛社面具造型具有多学科的审美认知价值。从宗教角度来看,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礼教和祭祀程序,蕴含着宗教礼仪的人文特征,上党赛社面具非常注重传统宗教观念。塑造形式上,为了达到“天庭饱满、地阔方圆”的正统观念,更加讲究饱满圆润;地域上,上党地区寺庙众多,而且有很多结合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三教堂,如长治市郊区的观音堂明代悬塑,就是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群体彩塑。受宗教和宗教雕塑艺术的影响,上党赛社面具大都具备强烈的符号性特征,如长治市潞城王家乐户的八仙面具。同时,也体现了变化的审美意识,如宗教的生殖崇拜、图腾崇拜逐渐退出,儒家的道德崇拜、人格崇拜的艺术价值取向的突出。上党赛社面具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与贵州的地戏文化、藏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傩戏文化差异也是很大的。赛社文化中以没有了巫术色彩,娱情已成其主调,而在傩戏文化中,可以看到巫术的许多原始形态,具有浓郁的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的礼仪。如此等等,均具有很高的文化人类学意义和认知价值。

(二)表演形式多样化、体现审美的娱情价值

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赛社文化有着强烈的审美价值追求。首先,赛社面具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至明清时期形成的“大头和尚”、“监斋”、“刘翠”、道教的“八仙面具”等等,衍化出多种类型,它们所呈现出的色彩美、造型美、装饰美以及象征性、世俗性等,与民众的审美与娱乐需要相符合,贯彻于他们的审美意识之中。其次,通过赛社祭祀走向世俗。早在上古时期,先民除了傩祭之外,还有腊祭、雩祭、社祭等。以春季和秋季祭祀为主即春祈风调雨顺,秋报五谷丰登。明清时期,向民间岁时风俗靠拢,走向社火化、习俗化。赛社文化中派生出的队戏、杂戏等,表演场所也走出赛社活动中特定场所的限制,走向市井与乡村。如《除瘟》列队在乡村行走,边走边演。内容渐渐远离宗教与巫术,而有越来越强的世俗娱情意味,唱腔和鼓点也相对简单,内容也趋于世俗化,将寓教于乐参入其中,体现审美的娱情价值。

上党赛社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剧目,戴面具表演成为酬神祭祀的主要方式。潞城市贾村四月四古庙会演出时,每次都要表演《猿猴脱壳》、《大头和尚戏柳翠》、《跳监斋》、《八仙庆寿》等,而在《斩旱魃》、《除瘟》等带有一定傩成分的表演中,则更体现了民众对神灵敬重的心情以及娱神娱人的祭赛目的。如此行为,在神灵的扮演者与观众看来,面具并不是美术家赞不绝口的工艺品,也不是戏剧家所讲的道具,而是代表着神圣的幽密,是天人沟通、仙凡交往的工具,是由人到仙的灵魂载体。一张面具,拉开了世俗社会与天上神仙之间的距离,不仅让观众明白,演员并非演员,而是代表着神灵;也让扮演者明白,自己已非俗人,其要表演的是神仙的思想。面具使人们徘徊在现实生活与想像生活之间,使人们可以暂时忘记世俗的紧张与不满,在虚幻的生活中得到心灵上的一丝慰藉。故而巫词中说道:“不戴面具是凡人,戴了面具是神灵”,一语道破其中奥秘。 赛社表演的目的不仅在娱神,更重要的在娱人,明清以后更是如此。民众如此广泛地参与赛社,即是因为赛社可以使他们的心情得到放松,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休闲,在心灵上得到满足。诙谐幽默的表现手法、具有地域特色的面具、虚幻飘渺的想像,充分展现了神人共娱的祭赛目的。在《猿猴脱壳》这种古老演剧中,乐户头戴猿猴面具,伴随着鼓点做一些简单的类似猿猴形象特征的表演,既可以挑逗周围的观众,亦可以取食神案前的祭品。偷吃后侧卧于神案前的地毯上作祭拜形状。这时,杂役拿盛敷面的筛萝上场,在猿猴上方将敷面筛到猿猴身上和地毯上。晒毕,猿猴离去,留下一猿猴叩拜的平面剪影图形。这种将立体形象转化为平面形象的表演形式,类似于当代的行为艺术,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感受。

赛社面具是晋东南地区赛社活动中的重要表演面具,是中国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不仅在中国传统的面具中独树一帜,而且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神韵。研究赛社面具,既有审美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1](英)弗雷泽.金枝(上、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2]乔健,刘贯文,李天生.乐户: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3]顾朴光.中国民间面具[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4]石林生,徐建群.黄河三峡傩文化[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

[5]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东:花城出版社,2001.

G122

A

1673-2014(2011)03-0034-02

2011-01-24

王剑芳(1977— ),男,山西泽州人,硕士,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柴广育)

猜你喜欢

上党面具艺术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嬗变之考述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面具
纸的艺术
上党梅花共五朵高平独占“四朵半”
上党棒子款款来 烟霭楼台舞翠鬟
面具中的鱼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