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雪域吟唱*——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校园诗歌现象一瞥

2011-08-15王四四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甘肃学院诗歌

王四四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 合作 747000)

雪域吟唱*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校园诗歌现象一瞥

王四四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 合作 747000)

在当代校园诗歌举步维艰的时候,地处雪域高原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在一群有教授身份的著名诗人影响下,活跃着一批在当下诗坛十分耀眼的年青诗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民族身份,围绕着他们而形成的校园诗歌文化活动是新时期西部诗歌的重要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有深刻的内外根由。

民族高校;校园诗歌;内外根由

20世纪,中国新诗的草创和发展总与大学校园有着不解的联系。大学是新文学、新诗的发祥地和摇篮。[1]然而,当前校园诗歌却举步维艰,由于网络文化和影视文化的冲击,对于校园诗歌的关注和创作,已经处于一种认知上的 “北大荒”状态。[2]地处藏区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建校的 1985年,正是新时期校园诗歌大行其道的黄金时期,写诗是那个年代的时髦。不可否认,新创时期的民院从一开始,就和现代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1990年代后,伴随着市场文化的冲击,校园诗歌不再像原来那样受到大学生们的追捧。然而,如同童年的生活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追求那样,诗歌在甘肃民院自始至终都是校园文化的重头戏。据笔者统计,该校在省内外成名的诗人中,教师有 7位,毕业于该校的学生有 8位,在甘南州和临夏州小有名气的有 20人左右,加上经常来学院学习进修的地方诗人和爱好写诗的教工和学生,更是不计其数。学院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文化。对于一个建校才 26年的年轻院校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不要说在甘肃省内高校圈,就是在全国也是值得关注的诗歌现象。甘肃民院诗歌文化的盛行,使该校成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藏、回、裕固、土、汉等不同民族诗人沟通交流诗艺和举办诗歌活动的重要基地。诗歌已成为该校在课程设置之外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高效手段,并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他们的诗歌创作也不乏实绩,是西部诗歌创作的又一高峰。本文试对这一图景做一展览,并从学理的层面剖析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众星璀璨

本文不再纠缠于校园诗歌的严格概念。我们首先对甘肃民院的诗人教授和走出学院了却依然把母校作为重要活动场地的诗人进行一番扫描:

赛仓·罗桑华丹,藏族,青海同仁人。出版有《诗学修辞明鉴》、《赛仓文集》。2003年甘肃省名师奖获得者。著名藏学家、诗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语系教授。

阿信,甘肃临洮人,甘肃民院历史文化系副教授。桑子,甘肃静宁人,甘肃民院历史文化系副教授。两人是西北师大历史系 85届同班同学,同年毕业后来到合作师专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前身,以下均以甘肃民院指称)教学。在这前后,两人均开始在《诗刊》、《星星诗刊》、《西藏文学》、《山东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诗歌,并引起公刘等著名诗人的关注。阿信和桑子逐渐成为新西部诗人群的重量级代表人物。

赛云峰 (已逝世),藏族,甘肃甘南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副教授,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

拉加才让,青海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语系教授,出版有诗集《黎明的召唤》。小说《梦想与现实》荣获甘肃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母语创作一等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

杜曼·叶尔江,裕固族,甘肃肃南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副教授。诗歌《冬季的雪与夏季的草原》获甘肃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诗歌类优秀奖。

严英秀,藏族,甘肃甘南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讲师 (现任教于甘肃联合大学)。女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者,甘肃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综合类三等奖获得者。

除以上成名诗人外,学院教职员工中坚持诗歌创作或热衷于诗歌评论工作的还有:鲍子 (鲍俊辉,党委宣传部部长),安少龙 (汉语系副教授),书农 (宁文忠,汉语系副教授),田进、秦生 (王四四)、王可峰 (汉语系讲师),宋生涛 (教育系讲师),王毅 (化学系讲师)等。在这些诗人和诗歌评论工作者的影响和带动下,培养了一批在当下诗坛十分活跃的年轻诗人:

高志俊,回族,甘肃临夏人。作品曾获甘肃省第四届文学奖,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学奖“铜奔马”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肃省少数民族作家协会理事、临夏州作协副主席、《河州》杂志主编。出版有诗集《流淌的歌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政史系 90届学生。

李继宗,回族,甘肃张家川人。著有诗集《场院周围》、散文集 《人们的梦》。88届汉语系学生。

瘦水 (索南昂杰),藏族,甘肃甘南人。诗歌《玛曲草原》系列作品被《诗刊》、《星星诗刊》、《西藏文学》等刊用。入选《中国 2002年诗歌精选》、《中国 2003年诗歌精选》、《中国 2003年文学精品丛书》等。政史系 88届学生。

牧风 (赵凌宏),藏族,甘肃甘南人,甘肃省作协会员。89届学生。

阿垅 (王维东),藏族,甘肃甘南人。获 2001年第三届 “格桑花”优秀文学奖,1997年“诗神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优秀作品奖,诗刊社 1993年 “人民保险杯”诗歌大奖赛优秀作品奖。出版有诗集《在每一个早晨》。政史系 92届学生。

雪山魂 (王更登加),藏族,甘肃天祝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在《诗刊》、《星星诗刊》、《民族文学》、《飞天》等刊物上发表作品。藏语系 2003届学生。

嘎代才让,藏族,甘肃甘南人,甘南州青年诗歌协会主席。入选中国网、海南网、文化中国网、“80后之窗”网、扬州晚报网、大河南网、一诺知客网、山西科普网、汉网、河北企业新闻网等媒体联合主办的 2009年中国十大 80后新锐诗人。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等刊物上发表作品。藏语系 2003届学生。

王小忠,藏族,甘肃甘南人,出版有诗集《甘南草原》。被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次仁罗布评价为当代重要藏族诗人。甘肃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诗歌类三等奖获得者。汉语系 2004届学生。

此外,较知名的校园诗人还有:司玉兴、峥嵘、杨曙明、漫岳、鲜平、马志明、仓山、敏文俊、普华杰、喜卓玛、闫旺宗、伊丹·班马、谢宗通、邱明智、张海红、马笑乾、肖三德、温月德等。笔者长期承担学院汉语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任务,对汉语系 2002级 4个班和 2004级 3个班、2005级 3个班均做过关于学院诗歌文化的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 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在回答 “你喜欢新诗”吗,很喜欢和喜欢的人占到了 175人;在回答“你写诗吗”,写过新诗的人占到了 99%。

以上师生的校园诗歌活动主要围绕着1985年甘肃民院汉语系创办的内刊《绿原》展开。甘南州的重要诗人扎西才让、李志勇、敏彦文、完玛央金、杜娟等也经常向《绿原》赐稿,并和民院师生不定期交流诗艺和创作体会。《绿原》已成为甘肃各民族儿女诗艺交流的纽带,为和谐甘南做出了突出贡献。《绿原》文学社也因此多次受到省、州、学院的表彰。这种现象,笔者把它称为 “绿原诗人群的勃兴”。[3]

二、内外根由

在长期的诗艺交流中,学院的校园诗歌也出现了更多的同质 (后面论述)。1985年—1990年是学院诗歌文化的发生期。1990年到 2006年这一段时间是发展期。大约从 2006年开始,学院的诗歌文化基本就形成了。标志性事件就是从 2006年开始每年定期举办的特色诗歌文化节。这种诗歌现象的发生,与历届学院领导的爱好和支持分不开。人文教养是大学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务。人文教养深刻地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与文化品位,影响到一个社会的兴衰治乱。[1]就学院目前的领导班子而言,8人中有 5人曾担任或主抓过宣传和团学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特别强烈。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在生活状态、文化心态、审美情态都有自己显著特点的青春群体,他们大多数来自歌舞的故乡,诗歌成为他们的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因此,学院希望通过诗歌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美育工作。自 2006年以来,甘肃民院举办了三届重量级的诗歌节活动。诗歌节成为学院诗歌文化的知名品牌载体。可以说,第一届和第三届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第一届的主题是 “研讨诗歌教育,振兴诗歌创作。提升校园文化,弘扬高雅艺术”。作家彭金山、阳飏、马步升、高尚、阿信、才旺瑙乳、史生荣、完玛央金、拉加才让、希多才让、敏彦文、扎西才让、瘦水、阿垅、刚杰·索木东、杏黄天、杜鹃、嘎代才让、王小忠等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还与民院师生一起举办了“甘南诗歌峰会暨合作民族师专首届诗歌节‘祖国颂’吟诗歌会”。真称得上是一场震撼人心的诗歌盛会。那一刻,通过诗歌,学院各族师生心心交融,为祖国而歌唱,为民族而自豪。学院七位校领导中有六位即兴为大家朗诵了诗歌。第三届在 2010年7月举行,正是甘南州迎来草原盛夏的时节,甘肃省老字辈诗人杨文林、高平、谢昌余等人到会,无疑为学院的诗歌文化形成再添筹码。阿信和桑子作为重要的西部诗人,在西部文学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俩的原因,两届诗歌节可以说众星云集。除了举办诗歌节以外,学院还在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举办大型诗歌朗诵会。在这些朗诵会上,学院院长张俊宗教授必登台诵诗。因为学院领导的带动,各系、部负责人、学生要么朗诵经典作品,要么朗诵原创诗歌,一时间学院诗歌朗诵、写作蔚为大观。据院党委宣传部统计,每期院报副刊至少登载 3首以上的教工和学生自创的诗歌,基本上全部是现代诗歌。全院 30个社团基本都开展过与诗歌相关的活动。有《绿原》、《星火》等系级社团刊物 10种,《汇流》、《雪域风》等班级刊物 15种以上,其中有一半以上用来刊发学生的校园诗歌。

提倡诗化教育直接促成了甘肃民院的诗歌创作的“井喷”现象。在物质至上奢华浮躁的年代,在文学尤其是诗歌远离都市里的大学生们的文化生态里,这种现象的产生不得不让人认真思考其深刻的内在根由。笔者经过研究归纳为四点: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家乡的好山好水不得不让人要歌唱。美轮美奂的九寨沟、阿角沟,世界名镇郎木寺,藏传佛教格鲁派第二大寺院拉卜楞寺,藏族英雄格萨尔故乡玛曲大草原,张纪中版连续剧《西游记》拍摄地冶力关、老虎嘴、太子山、松鸣岩等都位于甘肃民院主要生源地。面对此山此景,唯有用诗歌方能表达自己的心情。二是歌颂家乡的巨大变化,歌颂幸福的生活。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建国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变化完全称得上是翻天覆地。少数民族青年的祖辈中还有给奴隶主做牛做马的痛苦回忆,到他们这一代不仅生在红旗下,长在幸福里,而且很多走进了大学校园,成了识字人。他们选用诗歌这种情感最饱满、最善于表情的体裁来歌颂家乡的变化,反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情所应当。三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甘肃民院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人们往往用“花儿”来传情达意。“河州花儿”的河洲就指的是临夏回族自治州,“莲花山花儿”的莲花山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甘南还是藏族贡献给中华文化的史诗瑰宝《格萨尔王传》的故乡,临夏东乡县是东乡族史诗《米拉尕黑》的故乡。在诗山、诗海里熏陶出来的民族学生,对诗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具有内地学生不可企及的抒情优势是情理当中的。四是面对文化的冲突和青春期的苦闷,试图用诗歌来救助心灵。改革开放迎来的西方文化冲击,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也在撞击着少数民族教工和学生的内心。不得不承认,他们对此内心肯定有过质疑,有过挣扎。再者,他们和全国的大学生青年朋友一样有着青春期的苦闷。因而,用诗歌来救助他们的心灵不失为一种方式。

三、实绩与高峰

甘肃民院的校园诗人们创作的数量和质量有目共睹。他们笔下是西部的粗粝意象,胸中是天高地远风吹草低的情怀。“在阳光明媚的清晨/以雪莲花的姿态 /站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穿越时光的隧道 /收藏雨后的粮食/给饥饿的人以永久的满足” (漫岳《在西部我所能想到的》)可以看作是他们写诗的预言。简而言之,甘肃民院的校园诗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政治抒情诗,二是田园诗歌,三是象征诗。

学院是沐浴着党的关怀和温暖而建立并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又地处藏区,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学院也成为甘南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反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的桥头堡,所以相较其他院校的校园诗歌而言,甘肃民院的校园诗歌往往会大张旗鼓地歌颂党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关怀,由衷赞美草原大学取得的跨越式发展和表现师生对学校发展的喜悦心情。比如教工王四四的《当周沟的花儿开了》:

……

来自内地的小伙子啊

你的心儿莫要扑扑的跳

是雄鹰就应该在高空飞翔

请你用赫赫成绩回报爹娘

来自内地的小伙子啊

是雪莲就在山峰雄视四方

请你和藏家的卓玛舞起快乐的锅庄

来自内地的小伙子啊

高原的达娃和汉家的一样明亮

青稞酒、酥油茶让我们一起品尝

来自内地的小伙子啊

男儿的脚步就应铿铿的踏响

阳光学府邀你书写民族教育的华章

我们携手让文明的花朵开放

诗歌反映了青年教师对草原由陌生到热爱,并立志扎根草原,奉献青春的情怀。这一类型的诗还有阿信赞美学院教职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缺志气”而写的《追赶太阳的人们》;反映教工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的《合师,我为你骄傲》(田进)。这些诗歌回肠荡气、音韵铿锵,感情真实豪迈,深受师生的喜爱。政治抒情诗的写作在建国初迎来高潮,此后一直被人们所诟病。可是只有在民族地区工作生活过的人,才更能理解只有用政治抒情诗这种体例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建设边疆、热爱边疆的豪情壮志。在热烈的抒情这个领域,还有一种诗歌现象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百花齐放春满园”下的 “美美与共”。著名回族诗人敏彦文的组诗《情者:仓央嘉措》、马志明 (回族)的《撒满阳光的祝福》、敏文俊 (回族)的 《季节》等反映了回、藏、汉等民族千年的共同生活,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亲情。

田园诗歌面对草原而歌,多反映甘肃少数民族同胞的幸福美好生活和大学生阳光、浪漫、健康的校园生活。比如藏 99级普华杰的《牧村》:

我深深爱恋着的故乡

永远没有愁云阴霾

遮隐牧人们欢乐开朗的情绪

在每天新生的灿烂朝阳中

牧民虔诚的祈祷和

檀香飘逸的紫烟中

把更多的希望种在他们的心上

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怎能不让我眷念

牧村在梦里

牧村是故乡

他们悠然自得,陶醉于绝美的山光水色里。“奇丽的洮珠流水 /唤起人们无尽的遐思 /这是人间的净土 /这是雪域高原的骄傲” (喜卓玛《卓尼情结》)。这么美丽和神奇的土地的确让所有和她一起生活过的人难以割舍,所以闫旺宗说:“啊,甘南 /蓝天,白云/假如以后的梦里微笑/一切如在眼前的大风和烈酒”。应该说,在当代校园诗歌里如此没有忧愁地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并不多见,可是我们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是这样可爱,他们心地单纯而善良,他们是杏花一样母亲的儿女 (王小忠《杏花落了一地》)。离我们最近的田园诗人自然是春天里的 “海子”,可 “春宵苦短”, “海子”毕竟走了,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找不出让十个海子开放的地方。我们的校园诗人则不同,他们生活在一个人间天堂。去过草原的人就会知道,草原是那么的绿,蓝天是那么的蓝,这里的人是那么的真实,连牛羊都沐浴在阳光的温暖之中,何况人乎?

甘肃民院的象征诗歌取得的成绩更是值得关注。他们一扫象征诗的灰色阴霾,融入了西部汉子和背水姑娘的豪情蜜意。“虽不乏在春天,不能回避/来自内心深处,却又带着/一丝丝伤痛的幸福” (阿垅《在春天》),然而烈马才是他们一生追求的阳光和希望,他们是马头琴低沉的浅唱,是泥泞中的一株马兰,是天葬台上淋雨而舞的经幡。他们在雪地上奔跑,去追逐红尾狐。不论是雪域的逐猎者,还是客居的外乡客,他们一样回望草原,热爱雪域。牦牛、羚羊、蓝天、白云、经幡,还有青稞酒、苏鲁花、善良的阿妈、多情的卓玛是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校园诗人笔下共同钟情的意象。雪域上的各族青年儿女的情感如同涓涓细流汇成了“黄河”、“长江”,流向神州大地的心脏。“草原”和“卓玛”是校园诗人们笔下的核心意象。“草原”,无论是逐猎者还是客居者,青年学子们无不被她迷人的姿态和博大的胸怀所征服。吟唱“草原”的代表性校园诗歌有杜曼·叶尔江的《畅想草原》、杨署明的《吟诵甘南》、漫岳的《在甘南》、马志明的《撒满阳光的祝福》、苍山的《回望草原》、普华杰的《牧村》等等。叙述“爱情”是校园诗歌永恒的主题,像草原上盛开的格桑花一样美丽的卓玛是每位情窦初开的学子心中的最美,因此,以“卓玛”为代表的一系列爱情意象也经常出现在甘肃民院的校园诗歌里。代表诗歌有:完玛央金的《女孩》、《十三朵太阳花》、《大姐》,杜娟的《我的村庄》、《从山坡上走来一个尼姑》,扎西才让的《苏鲁花凋谢了》等。在现代派诗歌的路上走得更远的是桑子。20世纪 80年代的桑子是位“白衣少年”,单纯而童真,他用诗歌到处寻找着他的 “橄榄树”。90年代后,桑子试图让诗歌去承载哲学,这种尝试用桑子自己的话来说是失败了,但这毕竟是一种诗歌的体验。《游走》里的无数生命都曾找寻过光明,虽经受了惨败,然依旧是“没有什么光辉不可以表达/没有什么罪恶不被照亮 /也没有什么美丽 /不可以想象”。受桑子的影响,李继宗、瘦水、牧风都尝试了用诗歌来表达哲理。后来,桑子在和笔者谈到这种尝试时,反复强调诗歌的主体是抒情,可以表现德性,却难以承载哲理。

这三类诗歌的主流精神是浪漫主义精神。年轻的诗人们是热情的、积极的、昂扬的,一改人们对校园诗歌青涩的认识误区,显示了追求卓越的不凡的精英品格。把他们放置在中国当代诗歌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可以看出其诗歌语言优美而精练,追求内在的韵律,继续着诗歌的情感路线,并不断融入少数民族同胞的个性体验。因而在这个解构一切的年代,他们是坚守诗歌品格的孤独者,“一挂满载骨骼的马车/走失在今夜的黄河上游/七匹雪狼独舞至天亮” (漫岳《在甘南》)。用高志俊的话说就是“守住自己的一颗心,不让它随波逐流。守住与生俱来的清白,不向世俗低头。就像大海守住河流,旗手守住草原。”

当然,甘肃民院的校园诗歌也不无瑕疵。诗歌过于抒情,反映生活的力度不够;思想还显单调,仍然是对生活关注的深度不够;地域不够开阔,主要局限在学院的周围。从艺术手法方面来说,意象形成特色的同时,也显得有些模式化;总在象征诗和抒情诗的界点徘徊而难以超越,在体式上也少有突破。

瑕不掩瑜,总的来说,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诗歌活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诗歌现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反映,是民族类高校通过诗化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建设和谐校园的成功典范。

[1]吕进 .校园文化与校园诗歌 [J].江汉论坛,2003,(7).

[2]朱小波 .在风雨摇曳中的校园诗歌——校园诗歌的发展及存在困境 [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

[3]王四四 .绿原诗人群的勃兴 [J].山东文学,2008,(9).

Writing Poetry in the Snow-covered Altiplano—— A Glimpse of the Campus Poetry in 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ANG Si-si
(Gansu Norm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Hezuo,Gansu 747000,China)

When the modern campus poetry is being hard on its way,under some professor poets’guidance,still there are a group of distinguished young poets in 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hich lies in the snow-covered altiplano.These young poets belong to different nationalities.The campus poetry activities conducted by them,are very important phenomena of western poetry in the new times,which have their own profound inner-outer reasons.

colleges&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campus poetry;inner-outer reason

I207.22

A

1671-7406(2011)05-0053-05

2011-03-13

王四四 (1978—),男,甘肃陇西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讲师,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研究方向:西部文学。

(责任编辑 王碧瑶)

猜你喜欢

甘肃学院诗歌
诗歌不除外
初等教育学院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