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探讨
——以巢湖学院为例
2011-08-15朱定秀
吴 萍 朱定秀
(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探讨
——以巢湖学院为例
吴 萍 朱定秀
(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本文以巢湖学院为例,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从四个方面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即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及师资队伍,提出了一系列特色建设策略,以供参考。
旅游管理;特色建设;课程设置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开始,至今只有三十余年的时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和知识体系逐步完善,已从初始摸索的阶段进入规范化建设的阶段。但因高校类型不同,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学科水平不尽相同,偏面强调规范化而忽略个性化则缺乏科学,只有将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才能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做好做强。
巢湖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2003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第一年招收学生53名,随后每年招生人数略有增加,到2010年,招生人数增加到150人,经过近8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本专业自创办以来,为区域旅游经济输送了340名毕业生,在安徽本省尤其是巢湖地区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中,我校毕业生占有一定比例,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约有三分之一到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就业。随着本专业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就业人数的增加,影响力逐步上升,长三角地区的许多旅游企业主动上门,寻求毕业生,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左右。无论从专业招生情况、学生在校表现状况还是就业情况,本专业的学生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尽管如此,我们在办学模式上,仍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尝试,逐步完善教学体系,并深入打造本专业的特色建设,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进行探讨。
1 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以区域特色为准绳
作为一所地方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巢湖学院培养的是地方经济、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巢湖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作为首要指导思想,为巢湖及其它地区迅速发展的温泉休闲旅游业输送专门的人才,为安徽及至全国正处于文化旅游时期的文化导游人才的培养提供需求,为本地和长三角地区正趋于国际化发展的酒店管理业输送合格人才。根据旅游发展产业需求和所处旅游业区位资源及人才需求状况,并结合我校的院系师资资源特征,旅游管理专业未来的战略发展主要定位于以下三大方向:
1.1 依托历史学科资源优势,基于巢湖地方旅游市场和安徽文化大省以及来源于发达地区旅游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继续夯实“文化旅游”方向的人才培养。
1.2 基于地方经济和长三角旅游市场酒店业的人才需求以及顺应旅游市场国际化的需求,做强“酒店管理”方向的内涵建设,培养具创新意识,有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人才,密切与旅游市场的联系,加强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
1.3 发挥地方旅游区位优势,依据巢湖地区丰富的温泉资源的开发,以及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的快速发展,着力打造“温泉休闲”特色方向的人才培养。
探索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反馈意见及建议,及时调整不适应特色专业建设的问题,建立吸收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3+1”的校企合作培养和“2+2”的国际联合培养模式。我校已与韩国全州大学建立了酒店管理专业的交换生协议 (于2010年选派五名学生赴全州大学学习),为部分优秀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打开了一条通道,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2 课程体系特色建设
2.1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在已有的“平台+模块”式的课程体系中,进一步优化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程平台和拓展课程平台的模块课程建设。优化各类课程之间的学时比例,课时配比上首先要把握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选修课总学时与专业总课时的比例可以提高到40%左右;其次是理论课总学时与实践课程总学时的比例,要减少理论课总学时,把实践课总学时提高到占总课时的35%以上。突出夯实基础,突出专业主干课程,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强化课程设置科学性,建设精品课程
合理改革教学内容,减少现有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站在旅游学科发展前沿,充分了解反映社会需求的相关课程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校级和省级重点课程。课程建设上,按平台+模块方式进行的课程体系建设,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完善学分制,灵活设置专业必修、选修和特色化课程,加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将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一步增强学生专业适应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 《旅游文化》、《饭店管理原理》、《导游业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餐饮管理》等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力争一门建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2.3 根据巢湖地域特色,增设相应专业选修课程
巢湖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尤以温泉著名,有市区的半汤、庐江的汤池、和县的香泉三大温泉,目前汤池和香泉度假区发展已初具规模,半汤温泉旅游区已进入开发阶段。巢湖市旅游局在“十二五”旅游规划中,拟将巢湖打造成集温泉疗养与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度假型旅游目的地。依此地域背景优势与旅游业发展态势,可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SPA温泉课程、体育旅游学、休闲与游憩概论、休闲心理学等,拓宽旅游专业课程内涵,服务于地方旅游经济。
2.4 根据旅游企业需求,开设相应专业技能课程
我校与多家饭店集团(如开元、亚湾)先后建立合作培训计划,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开设相应的专业技能课程。为使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协调”,即: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在办学实践中,企校双方围绕“人才标准”这一核心问题,共同把握人才培养标准、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共同开展技能实训,企业优先选拔录用优秀毕业生。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建设,对于市场需求分析、用工标准、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等具体内容的确定,企业人力资源部等部门均参与意见。
2.5 依托师资力量,开设旅游专业双语课程
深化专业双语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本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涉外性强,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外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自如地在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之问做自由转换。这样的学生是非常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他们一般能够在社会上谋求到收入比较可观的职业。从此意义上讲,双语教学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可先从专业选修课中选取某门课程进行尝试,如国际饭店业,在取得一定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向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会展概论等选修课。在教学计划中应把双语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同时注重外语基础课学时和双语课程学时的比重。
3 实践教学特色建设
按照“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能力层、管理实践与创新能力层”三个层次来构建“三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建立校内集酒店、导游、景观、旅游规划等一体的模拟实训室,建立多类型实习基地体系,新增景区实习平台,旅游规划实习平台,旅游体验设计实习平台等,同时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更深入的完善。
3.1 拓宽实训领域,多渠道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建设校内专业仿真模拟实训室,在校内开展模拟实习,强化管理和服务基本功,为正式校外专业实习作思想、技能上的准备。同时引进社会资源,与巢湖区域内旅游企业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室,校内、校外实训相结合,保证课程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如组织学生到经营管理规范、社会知名度较好的饭店、旅行社、温泉度假村、景区进行参观、体验、学习、模拟实训等,实现教学、实践、实习真正结合,满足创建实践教学特色的需要。
3.2 实习模式的完善——从“4+1+3”转变到“5+1+2”
目前我校旅游管理学生实习模式为:前4个学期在校学习各类理论课程,第5个学期到旅游企业实习,第6个学期回校继续理论课的学习和毕业论文的设计,即“4+1+3”模式。这种模式使学生过早地将自己转换为社会人,实习回来后很难再专心地学习或者对专业学习进行逃避,表现为逃课等方式。鉴于此种弊端,有的学校采取“零适应”毕业实习模式,即将实习环节安排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 (第7学期),与就业工作联系在一起,但此种模式又不利于本科生的考研复习。为避免以上两种弊端,宜采取“5+1+2”实习模式,即将实习安排到第6个学期,此种创新模式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特点,在学生校外实习前5个学期充分将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校内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然后通过学生校外实训的1学期,聘请校外实训基地的培训人员将一些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在学生的校外实训中进行传授。最后,在学生进行校外实训后,如果感到某一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还可以利用返校后的最后两个学期充分学习。
3.3 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我校目前已与多家酒店集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建有11个实习基地。以后还应进一步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区域范围和层次,满足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需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实习基地的进一步完善:
3.3.1 尽量选择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的饭店;因为经济发达地区饭店业发展程度较高,高星级饭店集中,能为学生的实习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
3.3.2 尽量选择星级较高的饭店;因为在酒店行业,尤其是对高星级酒店而言,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更喜欢招聘那些具备在同等级豪华酒店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即由高星酒店跳到低星或三星酒店易,反之则难。学生到高起点、高质量企业有利于学生就业前就养成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与管理理念,并使他们终身受益。
3.3.3 调整和巩固已建立实习协议的饭店基地,利用人才优势,与不同档次旅游企业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国内开元旅业集团旗下的饭店多年来一直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主阵地,自2008年后学校通过与专业的酒店管理公司的合作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部分自身条件较优秀的学生被安排到国际著名品牌的饭店集团实习,如美国的万豪集团、喜来登集团及法国的雅高集团。学生走出去,到国际知名旅游企业实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掌握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方法和技能,提高外语水平,开拓视野有莫大的益处。在充分发挥其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3.4 尽量选择综合性较强的旅游企业;如选择集景区景点、休闲娱乐、酒店于一体集团化企业,可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3.5 拓展实习基地;主要指适应旅游行业人才需求方向,为学生拓宽就业领域。横向应拓展景点、旅行社实习基地,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点和旅行社,在旅游旺季人员短缺时上岗实习,同时向旅游行政、教育培训机构拓宽。纵向应从操作技能实习向管理、设计与策划、培训实习等拓展。
4 师资队伍的特色建设
师资是教育的关键,对尚属年轻的旅游教育而言,师资问题更显重要。旅游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实践应用性强、涉外性高、信息化程度高,因此,本专业的教师也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强化,方能实现高层次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4.1 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向“双师型”发展
积极创造机会让现有的专职教师到旅游企业中挂职学习,尽可能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增加实践经验。我系曾安排两位专业任课教师利用暑假到开元集团的五星级饭店进行一线锻炼,并获得了旅游饭店部门经理岗位任职证书,提升了“双师”素质。今年为开设温泉SPA课程,我系计划再安排两位教师到国内知名的温泉度假村学习锻炼,以获得温泉旅游相应的实践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旅游专业的教师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走出校园进入企业进行相关的自我提升,有的教师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与巢湖当地旅行社密切联系,做些兼职的地接工作,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加实践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和知识带到教学中传授给学生。
4.2 强化外语口语水平,向“双语型”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外向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对该专业本科生实施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专业素养,培养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我系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已有教师具备双语教学能力,但数量仍显不够,还需要加快培养双语师资。培养双语师资首先要整合我校资源,实现院系之间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外语系和大学外语教学部的青年教师骨干,积极培养旅游双语师资力量,对于有一定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和兴趣的外语教师开展旅游学科知识培训,建立学科之间、学科与语言之间的互补机制。
4.3 加强横向联合,向“多元化”发展
和外校甚至是其它区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聘请高校、旅游行业的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讲学或开办系列讲座;聘请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形成多元化的师资来源格局。我系曾先后邀请开元集团的几位人力资源总监来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饭店任职讲座,上海亚湾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曾利用周未两天的时间对本系旅游管理学生进行密集的旅游行业职业生涯强化训练,收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
[1]严宽荣,张辉,王丽霞,樊春梅,史术光.地方型高校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2008,(8).
[2]张艳,李国杰,马传普,吴春雷.调整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 培养适应21世纪的农业综合型人才[J].现代教育科学(高等研究),1998,(3).
[3]左晓丽,马育倩,王玉.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石家庄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高校讲坛,2008,(10).
[4]路运洪.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许昌学院学报,2006,(6).
[5]陶卫平.高校学生毕业实习模式的有益探索——黄山学院旅游系“零适应”毕业实习模式的调查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05,(5).
[6]蔡晓梅,丁武军.广州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7]朱晓丹.旅游英语专业学生酒店中期实习全程管理初探[J].市场论坛,2008,(6).
[8]屈学书,张志刚,黄解宇.旅游管理专业·5+1+2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运城学院为例[J].运城学院学报,2010,(4).
[9]唐永芳,姜明军,王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湘潮,2008,(5).
[10]谢雨萍.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G647
A
1672-2868(2011)04-0137-04
2011-04-08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7jyxm426)
吴萍(1966-),女,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讲师。
责任编辑:陈 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