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探究

2011-08-15李曙光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巢湖创新型创造性

郑 艳 李曙光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探究

郑 艳 李曙光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当今世界,政治文化环境,经济增长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通过教育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高等教育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以创新求质量,真正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

高校学生;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质量

当今世界,全球地区间政治经济的竞争和合作日趋激烈,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需要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和西方发达国家抢速度,这对于一个起点比较晚、基础比较差的国家而言,就要不断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做到民族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就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又具体落实在高等教育上。因此我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注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紧紧抓住创新型人才培养这条主线,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本,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没有创新,高等教育将等同于没有灵魂的躯壳,将失去存在的真正价值。

1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要求

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至今已近20年,素质教育理念也已逐步被人们接受,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人们更多关注到的是身心素质在综合素质中的统领作用,而没有更多关注创新素质在综合素质体系中的核心作用。而到了今天这个以信息化,技术化为主导特征的社会,社会竞争变成了完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较量。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就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又集中体现在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可以说,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追求。

1.1 创造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特征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说到底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新的政治文化背景作用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应当坚持通识性、创造性和发展性三个基本标准的有机统一。通识性的核心是以素质为导向,使知识、能力、素质形成三位一体的因素群,不管哪种人才都需要有类似的公共性知识。石中英教授对人性结构进行分析,认为人性大致分为个性、社会性和类特性三个层面,而类特性才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特性,这个类特性近似于通识性;创造性以个性为导向,体现人才的分层次、分类型发展;发展性以需求为导向,体现人才发展的动态性、开放性。而这些特征当中,创造性明显起着统领作用。通识是建立于创造性之上的通识,通识不是知识的简单相加,是需要创造性的融合内外各种因素,而发展性也应该是体现在创造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没有创造,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1]

1.2 创新型人才特征迎合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价值取向

现代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具有的典型特征,正好迎合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新标准。现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应该至少包含以下核心特征:(1)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人是一个社会性个体,作为创新型社会成员,要有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必须懂得个人的行为具有全球后果,能够考虑事物的轻重缓急,并能够承担人类命运的共同职责中自己的一份责任,并学会高度的人际协作。越来越多的发明和创造成果都不再是单独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而是与人合作的结果。如果没有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即使有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产品也不容易产生。(2)充分个性化。创新性人才都离不开个性的充分发展,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发挥,才可能发现新问题、做出新成绩,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造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又有多种表现形式,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人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因此,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创新方式。(3)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信息社会要求人们不断地对付和处理各种新的挑战与危机,信息量的增加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以掌握新的知识。知识更新的加快又使得学习成为贯穿一个人一生的事情,而且需要不断创新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是个人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创新型人才的这些典型特征,无疑迎合了现代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核心价值取向。“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有内适性取向、外适性取向、个适性取向三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术性取向、职业性取向和人文取向。”[2]而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该是这三个取向的有机统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应当坚持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三个基本标准的有机统一。”[3]而要将内适性、外适性和个适性三种价值取向整合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之中,创新型人才因为其具有的高度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充分个性化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等特征,无疑是最好的整合结果。

2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要求,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教育,应该特别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包括使学生在学校中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强烈的科技创新意识以及形成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等。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大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1 更新人才培养质量观念,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

要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首先就要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营造积极宽松的成长环境。这就要求我们高等教育要逐步调整人才培养质量理念,将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质量观。弄清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的真正内涵,把对“学历”的注重转向对“学力”的注重,真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其次,要打破专业限制,允许学生有机会很好的融合各学科知识。要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必须加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以适应信息时代大规模横断科学发展的需要。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重,要适当减少专业课,扩大选修课比例,特别是公选课的比例。使人文学科的学生能受到科学知识的教育,理工农医等学科的学生能接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许多新思想和新观念就产生于学科交叉和渗透;再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要通过浓厚的学术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蓬勃的校园文化,活跃的学术交流,自由的人际沟通与科研探究,多学科交叉和知识交融等,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学术氛围往往是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之中产生的,不同的观点和意见的争论会激活智慧,启迪思想,产生灵感,实现理论创新。 ”[4]

2.2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还在于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锻炼,高等教育要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通过增加一系列创造性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高校要注意结合学校科研实力和条件,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从科研中剥离出难度适中、适合学生做的具有创新性的课题,鼓励学生攻关,并将此作为必修学分纳入总学分。学校要求学生做到“以我为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立项,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制定方案和设计、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项目检查、验收合格后,获得相应的学分,据调查,现在大部分高校也确实开展了这项活动,但最终并没有以这些转化成果对学生创造性进行评定;其次,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课堂,使教学过程变成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索的过程,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形成科学探索的习惯。要求各个老师注意在课堂上不断强化研究在专业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堂围绕热门话题展开讨论,而当前我所了解的情况是学生在相似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习惯了灌输式教学模式,在一次我要求学生提问和讨论的课堂上,学生几乎一致的这样说:“老师,还是你讲我们记吧,我们习惯了这样。”;再次,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加强科研素养培养”[5]使得实验成为学生创新的平台。另一方面还要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让大学生定期在企业及有关单位的见习、实习中接受严格的磨炼,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安徽省教育厅李和平副厅长特别关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学工科的学生不到厂矿企业去实习,学医学的学生不去医院实习,师范类学生不去学校实习,学新闻的学生不去媒体实习,能培养出既有扎实的学业基础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学生吗?”最后,划出一部分专门资金,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例如学术报告会、科技论文大赛、数学模型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手工制作大赛、心理情景剧设计大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肯动脑筋、勤动手的思想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掘大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充满欢乐的活动中,使大学生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上的重要意义,积极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并通过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王辛.浅析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

[2]周泉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特征、价值取向及结构体系[J].江苏高教,2004,(3).

[3]蒋达勇.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

[4]周晓虹.推进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5]马继刚.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G640

A

1672-2868(2011)04-0104-03

2011-05-10

巢湖学院教研项目(项目编号:JYXM200912);巢湖学院教研项目(项目编号:JYXM201121)

郑艳(1977-),女,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教育系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陈 凤

猜你喜欢

巢湖创新型创造性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巢湖颂歌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春季和夏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分析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