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生态与艺术创作谈
——以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为例

2011-08-15曹司胜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油画艺术家绘画

曹司胜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图像生态与艺术创作谈
——以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为例

曹司胜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更加进入了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其特点是一个真正的图像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影、电视、摄影等现代科技图像、影像形成了新的视觉文化氛围,极大地影响了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当下图像生态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特别是油画创作,影响深远,尽管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众彩纷呈,国内各级各类官方展览的举办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但是主动地利用生活素材,善于加工提炼造型形式意味的创作还是太少了。大多数画家的作品直接“翻译”自影像图片或简单挪用、套用、照描摄影图像,这无疑从某种意义上降低了艺术“创作”的品质,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创作”能力的弱化和审美价值取向的世俗化。

图像生态;观念;绘画性;审美趣味

范迪安先生将近30年来中国艺术所处的图像生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改革开放初到上世纪80年代末,是一个短时期内迅速吸收新的艺术资源而形成的艺术生态。“西学东渐”以来,无数艺术家“东寻西找”、“东张西望”寻找中国艺术发展之路,从岭南画派到徐悲鸿、林凤眠,“先受日本影响最大,后受法国影响最大”[1]。改革开放以后,更多的西方艺术信息被引进,印象派、野兽主义、立体主义、凡高、马蒂斯、莫奈等等艺术流派与艺术家的介绍,使中国的艺术家们,在油画创作与学习中找到了方向与前进的目标。以“伤痕美术”为例,明显受到了怀斯艺术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当代人文的一种反省,反思“文革”对于大众生活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意识到“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他们把对国家符号的崇拜转向了对于普通社会人文生态的关注。”[2]中国美术通过对外来艺术的研究和吸收形成了一个艺术史图像的生态,在现实主义观念的拓展和多种形式的探索中,可以看到艺术史图像的作用和与艺术史图像的对话。第二个阶段指上世纪90年代,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大展等各类国际当代艺术展览,使当时的中国艺术家接收到来自国际的艺术信息,而这些信息迅速被转化为新的图像资源,在观念和方法上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画坛。第三个阶段是指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更加进入了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其特点是一个真正的图像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影、电视、摄影、环境艺术以及各种设计艺术等等形成了新的视觉文化氛围,极大地影响了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尤其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艺术的接受、欣赏与评判使艺术从原先的精英层面迅速进入大众层面,新鲜活泼的大众文化图像在多元的媒体平台上成为主角,可以说,中国艺术处在了大众视觉图像的生态之中,甚至构成艺术家感受外部世界的主要经验与直觉的定势。[3]

本文主要是从第三阶段即图像信息时代的图像生态,结合当下中国油画家们的艺术创作状况展开论述。

照相机发明,摄影术等的产生,终结了以逼真再现客观世界为目标的艺术时代,进而带来了绘画史上的一场革命——印象派的绘画艺术。而随着图像化纪元的来临,图像信息的传播快捷而影响深远,例如,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庄重近来的作品更像是专业的航拍,鸟瞰的大地有着云彩的投影,并且画幅尺寸巨大,站在画前,有身临其境之感。镜头取代了观看的眼睛,记录下我们眼睛来不及看到的或不可能看的,难怪美国观念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斯认为,这样的景观只有摄影才能实现,而摄影是通过信息技术传播的,在当今的艺术中,信息传播将取代绘画的表现。[4]指示出了西方架上绘画走向边缘的重要原因,即图像信息传播技术对绘画艺术的重要干扰。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图像不断增殖,瞬间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目不暇接。

中国当下图像生态对于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近年来的各式展览作品中看出些许端倪。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苍茫蒙古草原上,一骑白马翩翩独行;热闹的苗寨,苗女明媚的笑靥;迎奥运,宏大的鸟巢施工现场;时尚摩登的都市女孩,倦卧花荫沉沉入梦的靓装少女……艺术家们的创作深深的烙上了这个图像时代的鲜明印记,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变了,不再是自然的视觉直观,而是影像科技提供给我们的图像感知,艺术家们观看世界的方式也与普通公众一样,从图像的视觉经验出发,因此作品也就呈现出一种大众视觉与世俗化趋势。主动地利用生活素材,善于加工提炼,进而强化造型形式意味的创作逐渐为直接 “翻译”自影像图片或简单挪用、套用、照描摄影图像的现象所取代,这无疑从某种意义上降低了艺术“创作”的品格,或者从另一侧面显示出作者“创作”能力的弱化和审美价值取向的世俗化。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规模空前,影响深远。但是在声势浩大,热热闹闹的同时,我们清楚的看到,照片气成为大多数作品的通病,人人都在跟照片较劲,看看谁的图像处理能力强,失去了作品内在的精神力量与情感支撑,品质流失,得不到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情感升华。靳尚谊在谈十一届美展时说,绘画性是油画存在的重要价值,照片的造型和写生的造型,和古典的造型,和印像派的造型是完全两码事,油画本身的和谐美没有了……照片上的哪会有肉眼看到的丰富呢?[5]照片准确客观,但是却阻遏情感的表达,林凤眠曾认为西方近代古典绘画和自然主义末流呈现衰败之象的内在原因,正是这种“准确客观”以及情绪的压抑[6]。当下图像生态中,很多画家的观看,已经从直接感受自然,转向依据图像的“真实”,失去了面对事物本身时的那种直接的鲜活的感受能力,用“图像真实”来理解“事件真实”,用“镜头感受”去衡量“现实直观”,绘画的艺术就是图像处理的技术,愈发成为了当代艺术创作的不传之秘。艺术作品毕竟是一种精神结晶体,对图片进行浅表的改写或套用,实在难以留住历史的视线,最终只能成为一次性图像消费的快餐。[7]

20世纪著名画家大卫·霍克尼曾声称西方写实油画是采用光学技术手段来把握对物体的真实描绘,认为西方自1420年之后大量出现30厘米尺寸大小的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针孔成像投影器在这个尺寸的画布上能呈现最佳的图像效果。霍克尼的这一假设通过一系列技术上的试验和科学家的帮助得到了确认,这在当时的画坛犹如一枚重磅炸弹,似乎可以作为架上写实绘画在西方的没落的原因之一。[8]

其实写实绘画借用照片作为创作素材的手段本无可厚非,甚至以描摹照片为绘画目的作品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简单的说,照片本身是主观意识通过照相机镜头得到的,也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与才情等个性化的东西,其本身也就是一件艺术作品。写实绘画是一种艺术创作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艺术语言形式,写实也可以很现代,大卫·霍克尼自己的绘画就是吸取“波普艺术”的特点,利用直接摄取于人们在生活现状中的具体形象,以精细的照相写实中略带夸张变形的拼合技巧,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绘画创作之中,创作了一批以父母及朋友等自己熟悉的形像为主角的肖像画。这种将多幅照片拼贴成一幅画作的做法,被人们称之为“霍克尼式”的拼贴摄影艺术。德国当代著名画家格哈德·里希特用看似很平庸的家庭照片和报刊摄影等图像进行再创造,使其作品能够重新造成一种艺术的图像感,他那色彩艳丽的“模糊图像”,浓涂厚抹的风景,单色调的灰色等有鲜明个性的创作元素,表达了绘画艺术与图像结合的可能性,所以有人称他的作品风格为“照片绘画”。虽然这样对格哈德·里希特绘画的定义未必确切,但他在综合运用图像与绘画艺术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方面,具有多样化的能力,他作品的现代美感,使他的作品贴上了自我的个性标签,得到广泛的肯定与赞誉。

中国艺术家在当今架上绘画边缘化的国际大环境中,坚守着一方阵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就油画这一画种来说,在民族化的进程中,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无论是绘画的技巧上,还是在思想与观念上都作了有益的尝试,“油画的材料,与光学原理和色彩原理密切相关的写实。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国文化在整个20世纪受到了无可逆转的西方文化的影响……”[9]。图像化、影像化从根本上是与中国艺术的宇宙观、价值观乃至审美趣味是相冲突的,吴冠中先生的关于形式美的探索与践行,洪凌在成为经典题材的山水画里重新寻找出路,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对于油画艺术创作的反思。当代也有许多艺术家立足于艺术创作的规律,使写实油画走向多元,深入地表现中国文化的审美精神与当代思考。忻东旺是中国油画近年来闪现的一颗明星,我不敢说这颗星能在中国画坛上闪耀多久,但我们的确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憨厚与朴实,造型上的变形与夸张与机器复制的图像形成强烈的视觉比差,从而迅速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认同。再如广西的张冬峰的油画风景,吸收了国画写意山水的观念与技法,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面貌。石冲、冷军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绘画性的观念倾向,将传统的现实主义转化为观念设定与形式创造的意义表达。在他们的作品中,绘画性的超写实语言和技法是用以复制他们的观念与装置的媒介。陈丹青将明清绘画与西方油画经典复制并置,徐冰仿照古代书籍木版刻字装订而成的一册册 《天书·析世鉴》,已经成为了现代艺术中改造经典图像的新经典。此外方力均的“光头”、岳敏君“傻笑的克隆仔”、王广义的“大批判”、张晓刚的“同志照”、王劲松的“标准家庭”等等呈现出一种文革时代流行图像的现代版记忆再现[7]。进入90年代,一批新生代艺术家,他们拥有学院的写实功底,但同时更注重个人经验的直白与表达,同时又将观念参与作品题材的表达,尽管作品形式上还是一种具像的再现,但作品的精神品格与古典或者说传统的写实再现有着天壤之别,毛焰、刘炜、周春芽等一批艺术家的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毛焰的《小山的肖像》以“八五新潮”时期南京先锋艺术的代表人物李小山为对象,以细致、敏感的艺术语言,在人物身上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内涵。广州双年展的评委给予这幅画评语是:“在学院派的肖像艺术泛滥成灾的今天,这件肖像之作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气息。”毛焰的近作《托马斯系列》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灰色层次确实与文人画的笔墨趣味有某种通感,毛焰似乎是有意识地在尝试与文人艺术的趣味理想的亲近,当然,这不是表面的搬弄,正像他自己说的“是一种精微的化学变化,不是急于把心得表达出来。你最终总得跟你背后的传统一脉相承,有了这种情感以后就不一样了。”[10]周春芽被誉为是“超越潮流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江南一枝花》和周春芽早年的“石头”、“人体”系列,现在的“绿狗”、“桃花”系列一样,都是反映自然与人、动物的生命和谐,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和人类战争面前生命的珍贵和重要。画面主体是一朵鲜艳的大桃花,具有强烈的生命象征。周春芽认为,材料、语言方式都在不断地变化,但思想性、观念性是少不了的,如果作品里没有文化的内涵,没有思想,包括与艺术家本身的生活方式没有结合的话,其作品是很空洞的,画绿狗,实际上不是只在画绿狗,画桃花,不是只在画桃花,桃花只是一个媒介,一扇把人引向广阔的世界的窗户,目的不是为了这个符号而画这个符号,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体现艺术家本人的思想、观念。张晓刚是赢得国际声誉的中国当代顶级油画家。上世纪90年代早期起,张晓刚一直在创作他的“血缘:大家庭”系列,这套仿如文革时期合家老照片的油画系列也成为艺术家的标志作品。张晓刚巧妙地在人物塑造中运用阴影、模糊界线、使眼睛透彻明亮,让观者产生目眩感。他的人物往往目光空洞,再加上刻意的污渍、或者灰色画面中突现色彩的方式,让人产生浮生若梦的联想。这一系列仿佛都在描绘同一人物,暗示着当时中国家庭和文化的集体特征,以貌似平静的画面去意指文革时期的群体骚乱。艺术家自己称,这些“人造全家福”试图在探究文革时期人们在公共生活与私隐生活间的紧张感。2005年10月,《血缘系列:同志120号》在纽约苏富比拍出96.7万美元的天价,创下中国在世艺术家单幅作品价格的新纪录。[11]

纵观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作者们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对艺术创作来说至关重要,正努力试图摆脱机械制作的图像环境的制约,使艺术家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得到张扬。

当下图像生态,当代大众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结构的一部分,并生动地体现了当代人的欲望与想法,那么对于当代大众文化的借鉴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事了。借用图像,处理图像,从中提炼出积极因素,真实体现油画创作的当代趣味,是时代的要求,是艺术家的责任。马克思曾说过,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武库,更是沃土[12],图像的时代是历史的必然,合理的利用图像时代的影像资源,最终是要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服务。蒋兆和作的《阿Q像》的构思甚久,“直到遇上理想的模特儿才应运而生”[13]。艺术家应站在文化的高度,担负起艺术创作者的神圣使命,要防止图像生态变迁对艺术创造形成过多的负面影响。亨利·摩尔曾说:“艺术作品的目的不是对自然的复制,更不是对生活的逃避——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洞察,是对生活本质的发掘。”夏加尔也有这样一段话,他说:“艺术不同于科学,科学一定要精准,而艺术和形而上学有关联。”因此,艺术贵在创新,不僵化的灵感是保持作品艺术气息的重要因素。借鉴西方艺术的观念与表现方法的同时,不忘从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我们在日益全球化、国际化的艺术活动中,不至失去民族对于艺术评判的话语权,不至遗忘自己的文化视角,被西方的观看所代替,活在西方文化的影子里;在商业社会的滚滚红尘中,注重对于个人感受的夸张性表达,不随波逐流,不急功近利,坚守艺术家的价值追求;借用大众视觉相关的图像修辞方式,更应坚守艺术作品的“绘画性”。

[1]姜丹书.我国五十年来艺术教育史料之一页[A].姜丹书艺术杂著[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2]韩雨亭.伤痕美术那个时代的那群人[N].时代人物周报,2005-09-19.

[3]范迪安.图像生态变迁中的中国艺术[EB/OL].藏宝网,2011-2-25.

[4]易英.庄重的风景[J].美术,2009,(2):61-62.

[5]靳尚谊.创作上的问题值得关注[J].美术,2010,(1):17.

[6]李伟铭.理性与情绪的平衡[A].图像与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02.

[7]贺万里.中国当代绘画的图像化景观[J].艺术当代,2006,(3).

[8]李强.霍克尼揭开《蒙娜丽莎》的“面纱”[EB/OL].科技之光.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2/12/17/000474787.shtml,2002-12-17.

[9]曹星原.悟象化境:传统思维的当代重述[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

[10]彭莱.无色无味-毛焰专访[EB/OL].中国艺志http://www.artzinechina.com/display_vol_aid813_cn.html,2011-02-23.

[11]张晓刚.[EB/OL].中国艺志.http://www.artzinechina.com/display_vol_aid108_cn.html,2011-02-23.

[1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3]刘曦林.中国画与现代中国[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

J204

A

1672-2868(2011)04-0062-04

2011-04-20

巢湖学院院级人文社会科研项目(项目编号:XWY-201107)

曹司胜(1978-),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

责任编辑:宏 彬

猜你喜欢

油画艺术家绘画
一张油画
油画《塬下》
油画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岁月长又长》(油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