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盛衰对巫山诗风格的影响
2011-08-15陈万葵
陈万葵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古代文献与文学
唐代盛衰对巫山诗风格的影响
陈万葵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唐代涉及巫山题材的诗人之多和范围之广,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罕见的。一些诗坛巨擘也把他们的目光投向巫山,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白、杜甫、李商隐,他们分别代表着唐代巫山诗歌发展各个阶段的最高成就。李白从巫山文学的发源地走出,杜甫和李商隐溯源而入,都在巫山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他们的巫山诗歌的在巫山文化长廊里熠熠生辉,同时还折射出唐代的国运变化对巫山诗风的影响。
唐代国运;巫山诗;影响
一 盛世巫山诗歌爽朗清逸——以李白为例
处在唐朝国力上升时期的李白,是仰着头来观瞻巫山的。在他看来,巫山的高峻、巫峡之幽美,也是上天赐予他抒发吞吐八荒又不失柔肠的情愫的载体,故而赋予巫山以崇高的审美体验,所以巫山意象在李白的笔下,摇曳生姿,美不胜收,反映出盛唐时期恢弘的气势,即使是流放之际也不曾坠其豪气干云、潇洒飘逸的风神。这既是李白个人的性格使然,同时更是唐代极盛国势给诗人心灵的震撼。
李白和巫山有不解之缘,曾三次游历三峡。李白涉及巫山的二十七首诗歌中,对巫山意象使用主要有四种情况,其一就是直接用典,即直接承接由宋玉的两赋积淀下来巫山神女和楚王之事。如:
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巫山赋彩云,郢路歌白雪。举国莫能和,巴人皆卷舌。一感登徒言,恩情遂中绝。
——《感遇四首》之四
而在《清平调》一诗中,李白则借其天纵想象力,将巫山典故随手拈来,使之具有了新的生命力,也将杨贵妃的绝代容华刻画得绰约如仙。《清平调》中的“云雨巫山”虽写杨贵妃之美的超尘脱俗,但未能彻底洗清其借飞燕之事来影射之嫌,故有高力士的构陷,最终被玄宗赐金放还。两首诗的共同点是用典,托古喻今,传达感怀。
李白的第二类巫山诗,主要是借巫山故事进行指摘时事、进行讽喻、有所寄托。如《寄上吴王三首》《宿巫山下》、《襄阳歌》、《古风五十八首》之五十七《感兴六首》等,表现出了深刻的批判精神。如《古风五十八首》
我到巫山渚,寻古登阳台……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荒淫竟沦替,樵牧徒悲哀。
——《古风五十八首》之五十七
李白托神女和襄王的典故以忧患之思,对竞相轮替的享乐现象斥为“荒淫”,感受到其中的深深“悲哀”其中饱含满腔的愤慨。与唐玄宗晚年沉湎享乐,不理朝政相联系,此诗有着深度的指向。
第三种情况是李白对巫山的自然物象的描述。此类诗歌中,巫山表现为较纯粹的地理内涵,且多为李白登临赠别怀远之诗。李白气魄恢宏想象丰富,诗中多摄入壮美景象,将其置于异常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进行描绘并由于李白诗歌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和张扬的个性特征故常有超迈的随思想流动而变化万千的想象。如《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李白先将巫山置于绵延数千里的长江,为巫山提供了苍莽辽远的背景,将日间巫山的雄奇和暮色中巫山的清幽不着痕迹地交接在一起,写出了巫山景致的变幻与迷人,给读者带来一种壮美旷远的审美愉悦。
李白在三次游历巫山的过程中,赠别、羁旅之诗也为巫山意象群体增添一笔亮彩。如《江上寄巴东故人》,写对故人的思念。唐朝女冠很多从事色情服务,和文士之间的交往多被目之为出卖色相,而且这样的文学作品也不少见。然而李白却写出褚三清的清散若仙,可见李白对于女性的尊重,如《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又因关山远阻,诗人旅次巫山,倍思亲人,如《寄远十一首》:
远忆巫山阳,花明绿江暖。
踌躇未得往,泪向南云满。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短。在这一类的诗歌中,巫山意象已与乡恋紧紧连在一起。虽说诗人放达飘逸,然而关山远阻,旅途羁留,不免思念亲人,故在寄远组诗中用“巫山”、“梦”、“阳台”等本来表现男女情怀的意象,表达对远在千山之隔的亲人的浓浓的思念。“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1]的变化,文学中个体的创作以及时代文学风气会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盛衰面貌,李白为代表的盛唐时期的巫山诗创作中最突出之点是充溢着盛唐的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气象。
——《寄远十一首》
二 乱世巫山诗歌的清泠悲忧——以杜甫为例
安史之乱,唐朝国力急剧衰落。巫山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尽管没有受到战乱的直接蹂躏,但因社会经济衰退,也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因而中唐诗坛中的巫山诗很明显地表现出其时代特征。中唐诗坛上写作巫山诗的作家数量和名家之数量也是超过了初唐和盛唐,巫山题材的开掘加深,意蕴更为深厚,其审美取向明显地变成对时代巨变的深痛的思索。诗人笔下的巫山意象群的内涵以及审美风尚,和盛唐和以前各代的诗歌有着迥然的区别。巫山意象中的自然意象所占比重变大,且诗歌中更突出羁旅之痛和游宦贬谪之悲,巫县当时地属于南郡(巫山,汉名巫县,属南郡,隋加“山”字,以巫山硖为名。)旧治巫子城[2],为古巴东郡属地,由于地处荒僻,多为贬官之地,而且当时川黔之地多贬所,被贬官员上任,须溯江而上,巫峡是必经之地;川人出川到经济发达的江南,长江三峡也是必经之地,对巫山巫峡的接触也就多了起来,加之凄凉的心境和缺失了盛唐的恢宏自信,悲慨也就自然超过前人,这时期巫山诗所形成的巫山意象,在继承了盛唐的“清丽”这一审美取向的同时,显得较为沉郁。
杜甫诗集中表现了安史之乱期间诗人旅居三峡的忧思,其巫山景物沾染着时代的忧伤气息。安史之乱后他避乱蜀中,过着漂泊的生活,在成都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之后(759—762年),由于剑南兵马使徐知道的叛乱(762年),杜甫移居梓州,来往旁县,永泰元年(765年),经渝州出峡,次年春末移居夔州,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的时间,在大历三年春,离开夔州。在这两年的旅居夔州的时间里,杜甫写作的与巫山题材有关的诗大约六十首,其中直接描写巫山巫峡的有29首。
杜甫以儒家思想为立身之本,也决定了他对巫山诗意象类型的倾向性选择,加上国家遭难,身世飘零,故其巫山歌,大多意境萧索,透出清冷气息,与那个时代的特征和作者的心态相吻合。即便是传统中侧重于旖旎气息的神女云雨,在杜甫的笔下也庄重起来,没有丝毫狎昵之意,只有猿啼依旧保留。在巫山的山岭水湄之间,徘徊的是一个满怀愁绪的半百老人,其巫山诗歌既反映忧国忧民的精神,也表现出唐代国势的急剧衰落对诗人的创作心态影响,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认为,杜甫的巫山诗歌,是时代面貌的写真。
杜甫的巫山诗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看似平淡的自然物象后面隐含着的对时局的焦灼的关注。他的《秋兴八首》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登高》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秋兴八首》的第一首,作为组诗的序曲,作者选用巫山巫峡的秋天萧瑟的描绘,烘托出阴沉动荡的环境氛围,在情与景的完美融合中,抒发他固有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的感喟。《登高》是作者在大历二年(767年)秋寓居夔州所作的诗歌之一,全诗描写了杜甫登高所见秋江景色,抒发了他长年漂泊老病缠身、抑抑郁孤愁的复杂情感,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特,由景及情,将自己潦倒的根源归结于时事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怀,立于纸上。而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当得到一次久违的捷报,诗人就如少年一般的激动不已,归心似箭,这狂喜的内心表现出的是作者的炽烈的爱国情。在杜甫巫山诗中,像这样关注时局,感伤乱世的巫山诗歌也多,如《寄柏学士林居》《负薪行》、《秋风二首》、《摇落》、《怀锦水居止二首》、《诸将五首》等涉及巫山的诗歌里,都能见到当时已经是贫病交加的杜甫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和对在战中遭受不幸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胡夏客曾说:“杜公古诗近体,在长安时,才力未为造极。秦州之后,古诗则卓练精深;夔州以后,又纵情离乱,不及前矣。”[3]作者旅居夔州,面对着出峡与入川的要道,羁旅愁绪和送别友人时候的伤情也是自不能免的。在这类诗中,虽在精深卓练没有以前那么刻意讲究,但在这一时期杜甫的诗中更饱含离情,同时也寄托着深厚浓郁的忧思。杜甫夔州旅居的日子中,饯别好友或怀念亲人,或与亲人的出乎意料的相遇而唏嘘。在异乡的歌吟中,抱病与好友相拥而别,情景感人;亲人的无由而来则使他欣慰又哀伤。就其离乱无常的原因而言,乃是刀兵四起而人事使然,“兵戈与人事,回首一悲哀。”。它们反映着唐朝江河日下的国运给有爱国情怀的士人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
总之,以杜甫所作的巫山题材为代表的中唐诗歌中巫山成了对感慨国势衰败的载体,抒发着历尽饥寒忧患却心忧国势的爱国情怀。巫山意象在杜甫的笔下,浸染了悲天悯人的清泠色调,杜甫的巫山诗歌多写作于杜甫的中后期,因此也和杜甫的其他诗歌一样,有着沉郁顿挫的风格,这种沉郁既是由离乱的社会背景和飘零的身世所致,也是诗人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和时代风云际会所折射出的理性光芒。可以这样说,安史之乱后的国势衰败对杜甫和其后的中唐巫山诗歌的审美取向起了质的转变,它使得杜甫和后来的中唐诗人们在巫山诗歌中更多表现出趋于理性。
三 末世巫山诗歌的衰飒悲凉——以李商隐为例
进入晚唐,唐王朝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国运日益衰微。以李商隐为代表的三峡诗歌也染上了这一色彩。
宦官专权、牛李党争,加之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使一度中兴的唐王朝迅速转入政权的黄昏时期——晚唐。这一时期,政治日趋黑暗,精神家园日渐荒芜,文人们既没有唐朝初、盛时期的诗人们那种昂扬向上张扬自我的个性,也没中唐诗人内敛却犹自为王朝中兴不懈努力的斗士精神。晚唐诗人们虽继承了“清丽”的审美取向,但将这种清丽归结到淡泊自适,诗人多求独善其身,而少兼济之意。然而这种清淡的风格却是通过对于自然美的自觉向往,表现的一种避世的态度,实质上是由于精神的无可依归在诗歌创作上的幻化,有其特定的审美内涵,但总体艺术成就较低,且多呈现出末世衰飒悲凉的气息,而这其中的代表,是李商隐。
李商隐写过不少与巫山相关题材的诗歌。据《全唐诗》和《唐诗遗补》以及《玉溪生诗集笺注》可考李商隐的巫山诗歌有三十首左右。据李商隐生平,他有宦游巴蜀的阅历。“李商隐,字义山……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4]东蜀即四川东部,李商隐的这段经历,使他对巫山、巫峡一带的自然人文风貌有一定了解。李商隐的巫山诗,相关或相近的巫山意象复叠成特定的意象群,朦胧意境,象里意外,韵味无穷。在这些巫山诗的背后,还反映了晚唐政治斗争中互相倾轧的各种势力对正直而有才华的青年士子的迫害,以及这些士人们的内心的不平和忧愤。对李商隐的巫山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其一是叙述对好友令狐绹和解的期盼和抒发自己落魄沉沦的怅惘,通过巫山,寄托身世之叹。
十二峰前落照微,高唐宫暗坐迷归。
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
——《楚宫二首》其一
巫峡迢迢旧楚官,至今云雨暗丹枫。
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
——《过楚宫》
令狐绹一家与李商隐有着难于说清的情感纠葛,故陷入牛李党争夹缝中的李商隐深切希望同窗好友令狐绹能客观对待,不再对自己加以迫害。据《新唐书·令狐绹传》载:“(绹)为翰林承旨。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及绚至,皆惊”[5],故《楚宫二首》中李商隐以“朝云暮雨长相接”来隐指令狐绹所获的特殊恩遇,而隐约道出自己落魄不遇的怅惘。再《过楚宫》一诗里李商隐则把巫山神女作为“美”的代名词。神女旷世奇美,与神女的邂逅自令人神往。“襄王梦”在李商隐笔下成为追寻至美的一种隐喻,渗透着李商隐对自己坎坷身世和世事艰难的深沉感慨。
其二是讽喻性质的巫山诗歌,李商隐在诗中通过与巫山相关的意象来反应那个时代的统治阶层的荒淫生活,对他们在已经是落寞黄昏的政局下仍然醉生梦死沉溺声色加以鞭笞,只不过这种鞭笞隐晦且力量微弱,这或许是那个时代政治斗争过于残酷而不得不如此。作为一个曾经有着崇高政治理想的诗人,面对如此情状,心中的郁愤自然不能不通过这些诗歌传释出来。这类诗歌如《楚宫》和《深宫》。
第三类为咏史诗,其内容主要是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其中以对宋玉的评述为主。如:
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
楚辞已不饶唐勒,风赋何曾让景差。
落日渚宫供观阁,开年云梦送烟花。
可怜庾信寻荒径,犹得三朝托后车。也许是宋玉的人生遭际和他有着某些相似之处,故同病相怜,当然在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李商隐的复杂心态。宋玉的出众才情和无奈依附襄王的处境,让李商隐既同情,又有着一些委婉的批评。这是因其自身也有过深受排挤的遭遇,而自己这种长期沉沦下僚的痛苦也是无法排遣的,对宋玉的评论即可见出唐末党争对青年才俊的压抑和摧残,也可见到李商隐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和控诉。
——《宋玉》
另外,李商隐作为一个情感丰富的诗人,在履迹西南的期间也有一些饯别赠友的诗歌涉及了巫山题材,如:
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
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
卜肆至今多寂寞,酒垆从古擅风流。
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
——《送崔珏往西川》
作为一个以朦胧为其特色的诗人,李商隐的诗歌里多用典故,但在这些送别诗里面,作者对巫山意象看似一种近于自然的物象的摄取,如在送其外甥崔珏到西川任职时候的赠别,诗人以“一条雪浪吼巫峡”形容巫峡江流湍急,以喻路程之艰辛,和后面意象以及相关的典故一起表达了对崔珏的叮嘱和祝福。而在《代元城吴令暗为答》这一首诗中对巫山意象的援用(“荆王枕上原无梦,莫枉阳台一片云”),则是本自于巫山神女与楚王的相关神话,虽用典与传说相反,诗中的“阳台一片云”是表示对所倾诉的对象的思恋爱慕之意,同时也可理解为有所寄托的,而并不是仅仅为了批判那个荒诞的传说。
由于儒家的思想道德,李商隐本来怀着“宅八荒”之雄志,有较大政治抱负,常流露出对功名事业的渴慕,李商隐对政治强烈的关注与热情反映在巫山题材的诗歌里面,主要见于其中的讽喻诗和咏史诗,李商隐本是理想主义者,最后却在政治的倾轧下幻灭为悲观主义的诗人,其巫山相关意象实际上传达了希望得到重用之情,而这一期待却无情地被湮没在晚唐的黑暗政治斗争里,因而其诗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时代特征。崔珏在《哭李商隐》中有“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的评语可以明证。遗憾的是坎坷命运并没有给诗人以施展才华的机会,《新唐书》本传亦称:“绹当国,商隐归穷自解,绹憾不置。”[6]可这样说,晚唐关于巫山题材的大多诗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晚唐的政治斗争对正直而有理想的青年俊彦的吞噬和压迫,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而以较为隐晦的典故来进行讽喻的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政局动荡对文学的影响,诗人们已经步入晚唐,其内敛的性格越来越消磨了张扬的个性和高亢的奋进精神。
四 结论
初唐和盛唐处于唐代国力上升时期,在这一个阶段的巫山诗歌充溢着昂扬和恢弘的气度,诗人们在巫山诗里,面对着一个伟大的时代,其发自内心的颂赞之情也寄寓在巫山诗的众多意象中,以巫山诗歌为载体,从地域的角度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对国家热爱,而中晚唐时期由于时局的巨变和国势衰微,诗人们在动荡的政局和社会生活中,由于自身不同遭际,其精神风貌渐渐由昂扬变为衰飒,进而变得迷茫。在这种变化中,巫山诗也同时局和诗人们的心态一样,审美风格发生蜕变,不再有初唐和盛唐时期的恢弘自信的气度。但无论是唐时哪个阶段的诗人,都深受到国运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也都发自内心地深情眷顾着国家和人民,巫山诗作既是他们对壮美的巫山胜景的向往,也是以这一地域特有的诗歌来抒写他们的情怀。唐代巫山诗折射出初盛中晚不同时期的国运,也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时代诗风与审美取向
[1][梁]刘 勰原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时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6.
[2][后晋]刘 昫等.旧唐书·地理二(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1556.
[3]傅庚生.杜甫诗论[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92.
[4][后晋]刘 昫.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下.文苑传下(第1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328、5078.
[5][北宋]欧阳修,宋 祁.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卷16(第十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5102.
[6][北宋]欧阳修,宋 祁.新唐书·文艺下·卷204(第1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5793.
[7]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8]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9]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唐]元 结.唐人选唐诗十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Influences of Vicissitude of Tang Dynasty on theW ushan-style Poem s
CHENWan-kui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Guangxi530006,China)
There weremany poets in Tang dynasty who wrote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aboutWushan,whic case is very rare in China’s poem history.Even some poet giants cast their eyes on Wushan.Among those poe giants,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s included Li Bai,Du Fu,Li Shangying who represented the highes achievement in poems about Wushan in Tang dynasty.All of them left indelible poems that have had grea influences on theWushan culture.
Tang Dynasty;poems aboutWushan;influences
I206.2
A
1674-3652(2011)04-0108-04
2011-05-18
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研究生创新课题(gxun-chx2010057)。
陈万葵(1970- ),男,重庆丰都人,广西民族大学2008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黄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