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蒙学教材发展研究

2011-08-15

滁州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蒙学课本教材

张 静

(滁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明清时期蒙学教材发展研究

张 静

(滁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在我国古代一直非常重视对于蒙学教材的编写,到了明清时期,在继承前朝经验的基础上,蒙学教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提高。其中在教材的选用和编写上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并且更加考虑到基础性的特点,能够结合蒙童的身心特征来进行采用,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在对儿童基础教育中应该借鉴的内容。

明清;蒙学;教材

我国古代一直重视蒙学教材的编写,蒙养教材即传统的所谓“养蒙书”或“小儿书”之类。这类教材主要用途是为了训练识字读书及初步作文的能力,进而传授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就蒙养教材的内容看,从秦汉及魏晋以来,就已经编写了一些有影响的蒙学教材,如西汉时,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为今后蒙学教材的丰富和继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东汉至隋唐,也编写了多种蒙学教材。但总体来说隋唐以前的教材,属于综合性的居多,这说明当时蒙养教育的教育面还不是太广泛,对教材的需求也就比较单一,内容趋向于综合化。在识字课本之中,有道德思想,也有一般知识。宋元时期,随着私学蒙学化的趋势加强,蒙学的日益普及,对教材课本,无论是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新的要求。所以宋代在蒙学教材的编写上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编写蒙学教材的经验,而且开始出现分类按专题编写的倾向,使蒙学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多样化,综合性的教材的内容范围逐渐扩大,另外关于道德教育、历史故事、典章名物、诗词歌诀,也逐渐各有专书。特别是理学家对蒙学教材的编写给予了较大的关注,一些著名理学家开始亲自编撰蒙学教材,如朱熹《小学》、吕本中《童蒙训》等,这对提高蒙学教材的质量起了重要作用。从教育历史上看,课程范围的扩大,教育内容的增加与教科书的分工,是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的。

明清时期,蒙养教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提高。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随着历史发展,社会知识与自然知识面日益扩大,教育内容相应地需要增加;其二是因为明清时期教育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中小地主数量增多,经营工商业者业务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受教育的人数增加了,对教育的需要和层次也会增加;其三是因为印刷术的进步,教材编写经验的累积,为蒙学教材的编写和传播提供了条件。[1]

一、教材的选用和编写

在教材的选用上,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一方面继续采用长期流传的,具有生命力的老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三字经》相传为宋末王应麟撰写。全书共有356句,每句三个字。句句成韵,通俗易懂,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背诵,而且文字简练,概括性强。通过简单的语言介绍一些名物常识、历史知识以及古人勤奋好学的范例等,使儿童在很短的篇幅内,获得较为丰富的知识,让蒙童从古人刻苦求学的榜样中受到激励,同时也能够让蒙童初步了解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因此,《三字经》从宋末开始,经元、明、清,直到近代广泛流传,后来还出现了不少仿照《三字经》体例编写的蒙学教材,但均未能取代《三字经》的地位。《百家姓》相传为宋初所编,作者佚名。全书集各种姓氏编为每句四个字的韵语,共400多字。《百家姓》虽然文理性不强,但对于儿童来说非常便于阅读背诵,所以在宋朝,十分流行,成为农家子弟在冬学中的识字课本。《千字文》为南北朝梁周兴嗣所撰,模仿了王羲之书1000个不同的字,编为四言韵语,共250句,主要是供儿童识字,同时也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隋朝时开始流行,到宋朝时已成为广泛采用的蒙学教材。由于以上的教材都适应了童蒙接受知识的水平,非常直接适用于童蒙教育,所以多年来一直是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教材,合称“三、百、千”。所以明人吕坤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2]

在继续采用传统蒙学教材的同时,明清时期又新编了许多新的蒙学教材,流传较广而具有特色的有: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的《小儿语》、《续小儿语》,主要是收入了流行的格言、谚语编成的道德教育课本,都是以白话方式写成整齐押韵的警语,浅显易懂,容易记忆;明代萧良有编、杨臣诤增订的《龙文鞭影》,是以介绍自然知识、历史典故为主的蒙学课本,书中多从古代神话、小说中取材,比较活泼,读起来流畅顺口;清朝程允升著、邹圣脉增补的《幼学穷林》,在明清两代和民国曾经风靡全国城乡,在社会上有极大的影响,是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成熟的代表作品,以介绍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常识的知识性课本,按内容分为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花木等三十多类,设计面广,带有很大的综合性,大多编成两两相对的骈文,易懂也容易背诵。除此之外,在清朝还有李毓秀撰写的《弟子规》,是以学规、学则形式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的课本。在小学教材中,以三字为一句的教材,只有这本书可以与《三字经》相媲美,清朝的一些地方政府曾把这本书列为义学、私塾的必读之书。

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可以说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书籍在编写时并不是死板划一的,思维方式显得活泼自由,主要表现为文体、语言形式、书籍编辑样式的多样化,教材编写体系灵活。按照它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可以分为三类:1、有关行为方式训练和道德规范教育类的教材;2、知识技能教育类的教材;3、综合性的教材。[3]235-239按这些教材所体现的特点看,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其一是教授各种基础知识的教材。主要为掌握文字工具并灌输一般知识的课本。流行最广泛的就是上文所提到的“三、百、千”。其二是专门为培养封建道德观念和修身处世的态度的教材。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就是这个时代的主要教育内容,在封建社会里,培养封建道德意识,伦理纲常的等级道德是那个时代的教育中心内容。在这类教材中,很多都是给儿童灌输一种消极思想、命运思想和服从思想。这些都是封建统治阶级所用的麻醉剂,这类思想,是要受到批判的。流传较广的有南宋朱熹的《小学》,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的《小儿语》、《续小儿语》,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等。其三是专讲名物的,类似于自然常识的教材。介绍掌故、名物、各科知识的蒙学课本始创于唐李翰的《蒙求》。这书一直流行到清初,以后许多同类的书就称“蒙求”书。明清私塾普遍采用的蒙求书除《蒙求》外,还有上文提到的《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其四是诗歌类教材。儿童从小读些诗歌,不仅能够促进智力和语言的发展,而且有助于陶冶情操,增加生活情趣,启发鼓舞向上的志向,同时,作诗也是科举考试中所必需的,多读诗歌,也有培养写作能力的效果,诗歌有韵律,易于记忆背诵。诗歌不算是正课,而是重要的辅助教材。所以明清时期蒙学中,“歌诗”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以《千家诗》、《神童诗》为代表,所选多名篇,题材广泛,文字浅显,很适合儿童朗读、背诵。清代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选诗精当,流传也很广泛,是较高年级的教材。其五是历史教材与历史故事书。这类教材在蒙学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目的就是要用历史或历史人物的优秀的言行来充实说明封建伦理道德,同时也使儿童从小就能够记住许多典故,既扩大了儿童的历史知识,同时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并以历史人物作为榜样来端正自己日后的行为。这种教材也是作为辅助性教材来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有不知作者姓名的《日记故事》,大多取材于历史,主要围绕伦常道德,作为事例榜样,讲给儿童听。若干故事书带有图画,与现在的“连环图画书”极为相似。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组成部分,所以蒙学教材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封建统治的思想的烙印,这一点在蒙学教材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不论哪一种教材都渗透了封建伦理纲常的说教,这一点对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是不利的。

二、教材的特点

从教材编写和选用的角度进行考察,和前朝相比,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一)内容广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系,实用性强,具有一定的工具性。[4]385

如果教材脱离了工具性的特点,就会完全蜕变成封建伦理道德或某些思想的宣传书,那么随着时代的变化,就会被淘汰。而明清时期很多教材都考虑到了实用性的这一特点,从而能够广泛的流传下来,如最基本的知识首先应该是从识字开始,蒙学家非常重视汉字的特点,因此也注意选用相应的识字教材。汉字是单音节文字,必须一个一个认,这给学童的识字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也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比较容易组成整齐、押韵的词组和短句。蒙学家就利用汉字这个特点在编写上采取韵语体裁,或对偶句式。韵语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易于记诵,又能提高儿童的兴趣,所以蒙学教材不少都采取韵语体裁。如《幼学琼林》通过成语典故来教导儿童,但同时在教材中把一些典故与时令气节相结合,儿童在学习这些成语、典故和词语的同时,也学会了知识,并且也收集了许多的事物异名,可以说是常用事物异名的汇编;而且在收入成语典故的同时还叙述了许多由此而形成的历史故事或人物逸事传闻,再加上解释简单准确,非常有利于知识储备不多的蒙童理解。通过学习这些教材,儿童就可以掌握历史、文字、语法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在文体上采取对偶句式编写,这种编写虽不押韵,但句式对称、整齐,不仅读起来上口,而且在内容上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使人久久不忘,既体现了工具性的功能,同时对于蒙童来说学起来也很有兴趣,所以这本书不仅是明清时期蒙学教材的优秀代表,在近代对于儿童的教育中也很流行,甚至在现代依然还有家庭把它作为对儿童启蒙教育的书籍。

(二)在教材的选用上更多考虑到根据蒙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考虑到儿童的兴趣。[4]386

例如,儿童天生爱听故事,爱看图画,爱大声朗读,所以明清时期蒙学教材中大部分采用了简短的故事书和浅显的诗歌读本,既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又适合的儿童的年龄特点。而在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教材虽然也收录了很多古代圣贤的名言来教育儿童,如宋代朱熹的《小学》,但由于说理太深,内容偏旧,文字较难,对于这些教材,蒙学家们是不太主张使用,所以时间长了就无法在蒙学教材中立足了,逐渐会被历史所淘汰。

(三)注重根据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需要来选用教材。[3]254

这一点在清朝尤为突出。因为蒙童阶段接受的教育对其将来成人后思想的塑造非常有影响,甚至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蒙学家们是非常注意培养蒙童的道德品格,普遍采用适合儿童教育的、主旨在于对儿童道德规范教育的教材,如《四书》、《孝经》等。

(四)能够考虑到蒙童将来的发展来选择教材。[3]254

明清时期蒙学的教育目的有两个: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所以在教材的选用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主阶级或比较富有的工商业者的子弟用的。他们在读完一些基本教材,认识相当数目的文字之后便进而读一些稍高层次的教材,或直接学作对子,读诗与学习古文,为准备应科考,进入仕途做准备;另一种是为一般手工业者农人商人为了略识文字解决实际需要用的。这些教材主要是各种“杂字”书和把格言成语汇集在一起的课本。

蒙学教材因为是编给初学儿童的课本,所以编者充分考虑到了它的基础性、示范性、普及性,而相比起来在明清时期大多数蒙学教材与前朝相比更加通俗易懂,活泼自然。作者大多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才高博学之人,所以在编写显得举重若轻,内容安排上也更加科学合理,精简得当,很适合于蒙童的诵读。通过如此丰富的蒙学书,使社会大众认识了汉字,初步训练了读写能力,接受了伦理道德、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对社会风俗的规范、社会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梅汝莉.中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1:157.

[2](明)吕坤.社学要略 [M]//徐梓、王雪梅.蒙学要义[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3]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K24

A

1673-1794(2011)04-0095-03

张 静(1980-)女,硕士,讲师。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一般资助项目(2010sk475);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资助项目(2010SQRW107)

2011-02-25

猜你喜欢

蒙学课本教材
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日新才能启蒙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