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史诗《格萨尔》体现的侠义精神
——以《门铃大战》为例

2011-08-15冯雪燕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古拉格萨尔

冯雪燕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基础部,重庆 401331)

藏族史诗《格萨尔》体现的侠义精神
——以《门铃大战》为例

冯雪燕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基础部,重庆 401331)

本文通过对《门岭大战》事件与人物的分析,指出《格萨尔》全文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侠义精神,此精神在诗中体现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上是普世拯救的“平天下”之侠义精神,中是保全家国的“齐家”“治国”之侠义精神,下是救扶弱济困之侠义精神。并以上侠为主线,中侠为辅线,下侠为基础,三者相辅相成。

《门岭大战》;《格萨尔》;侠义精神

藏族长篇叙事史诗《格萨尔》紧扣主角格萨尔王的所作所为,以他在天界、降临人间、称人君王、智战邪魔和返回天界的先后作为整个叙事情节;但情节安排并非一律齐一,而是有所偏重:以他勇斗群魔、征服周边的战争过程作为主线。由此,在整个完整的史诗情节格局中,战争又具有自身的叙事框架,即“外敌入侵——出征降敌——消灭恶魔——策立新君——取战败国财”[1]。史诗中对战争的叙述描写可谓栩栩如生、入木三分,而在对整个战争过程进行勾勒和介绍的同时,史诗并没有忘记对战争中敌我双方所涉及的人物、人物性格以及人物行为所体现的精神进行刻画。这种刻画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唱词以及言简意赅的几句叙述来完成的。

综观《格萨尔》整个史诗,诗中人物无论敌我都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侠义精神,而这种侠义精神正是弥漫全诗、无处不在的隐含主题。因史诗的故事情节主要体现在战争题材上,尤其是体现在经典大战门岭大战、羌岭大战和霍岭大战上。而尤以门岭之战中敌我双方的人物刻画均相当成功,其侠义精神不仅在正面人物身上有所体现,而且所谓反面人物的侠义精神更是刻画得淋漓尽致。

笔者不甚揣陋,拟以《门岭大战》为基点,对《格萨尔》史诗体现的侠义精神进行初步探析。

何谓侠义精神?何谓侠义?何谓侠?《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恶犯禁”,这是对侠的最早陈述,侠源于士这个阶层,是以武力争斗来立身处世的;郑元春在《侠客史》更进一步指出,“具有急人之难、舍己为人、伸张正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就是侠”[2],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是第一个为侠著书立说之人,他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这样赞誉侠者:“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这么多大家都说明侠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利他性”,以自身的武力帮别人解决困难。因为侠者常常与仁义相连,所以又称为侠义。而侠义精神呢?正如吴小如先生所言,具备了这样三种品质的精神就是侠义精神,“一、有血性,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二、言行深得人心,有群众基础;三、有超人武艺。”[3]

也就是说,拥有侠义精神的人的所作所为均是源于“利他”,“他”可以是一个独立于自己的单个个体,也可以是自己身处的家庭,也可以是自己生长的国家,更可以是整个人类或整个宇宙。侠的一切言行源于“他”,也终于“他”,自身的生老病死都是因为“他”。那么,侠义精神也有大小之别,范围之差,层次不一:小者只仅仅为救助某个独立困难之人,中者为家为国之利,大者为整个人类之利。

从《门岭大战》来看,史诗《格萨尔》的侠义精神正因为“他”的范围不一而体现在上、中、下三个层面。

一 上:普世拯救的“平天下”之侠义精神

从某种角度看,《格萨尔》整诗的终极目的是作者或说唱者希望整个人间成为充满祥和、温馨、没有剥削压迫、没有争斗、人人平等的理想家园,整个人类是安康太平的。这种终极要求为“平天下”的侠义之举奠定了基调,同时也使格萨尔的举动深得人心支持。

然而,人类一来到这个宇宙就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彼此之间的争斗长年不息;要达到天下安定祥和的目标,上界即天界只有采取措施拯救处于水火之中的人间。于是,本为天神的格萨尔接受命令来平定人类,进行普世拯救的“平天下”之举,并将作为自己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所以,普世拯救的“平天下”之大侠义精神就体现在格萨尔以及格萨尔众多的追随者身上。

在《门岭大战》中,普世拯救的“平天下”之侠义精神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思想根源上,整个宇宙即上界、中界和下界是一体的,天地是不可分割的;其中一界有难,其余各界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并且认为是自己分内之事,绝无保留。这或许可以通过格萨尔本人的特殊出生进行说明:在《格萨尔》中,格萨尔是上界白梵天王的三儿子、中界地祗(即念神)的后裔、下界顶宝龙王的外孙子[4],他一人集三界于一身,是三界高度融合的产物。这说明三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所以,在《门岭大战》中,天神白梵天王授记于蒙在鼓里的格萨尔,将门岭两国之间的恩怨缘由以及怎么对付门国的步骤一一交待于他,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那语气神态,完全就像是一个年长的父亲谆谆教导懵懂、涉世未深的儿子。在门国大将古拉脱杰决定歇息片刻再战之时,因担心他获得体力恢复而失去战机,白梵天王不惜亲自附于古拉脱杰之体,使其“改变原来的主意”,决意“立刻出战迎敌”,以此让岭国抓住机会杀掉了他。征战门国过程中,格萨尔的亲姑母上界白天姑也来向他说明战况,并预示他抓捕、埋葬古拉脱杰的办法以及获取战争胜利的方法。在格萨尔准备派兵征服门国时,首先是恳请上界神、中界妖和下界龙的明鉴,意即求得他们的准允(因为他是各界的后代);在同时,上界、中界和下界也早意识到征服门国也是自身的责任并早早做了安排:白梵天王派遣骁勇天丁十八亿“已驻南方右山头”,厉妖古拉格佐的九十九万小妖怪“屯兵南方左山头”,龙王祖腊仁青的海潮般的龙虾兵“集结南方草滩上”。此时,不分天兵、妖兵还是龙兵都来帮助格萨尔,仙妖龙人融为一体,形成“天与地之间容之不下的一支强大军队”,都冲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平定人间的不平。也就是说,三界做事时都是唇齿相依、荣辱与共、不分彼此的;用一句俗语说,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其次,认为格萨尔是普世拯救的化身,格萨尔的所作所为均是源于公义,代表了上界天神的旨意。这可以通过格萨尔自己的身份呈报和旁人对他的身份确认得到证明。格萨尔在誓师大会上的演讲有一段提及自己身份的话,说他自己是“千佛派遣的天神,午前杀人的屠夫,午后渡人的喇嘛,汉藏两地的财神,天地之间的支柱,证得十地的佛陀,普度众生的上师,伏魔降妖的英雄”,交待出自己是连接天地、神魔的媒介,掌管着天下的行政、司法和财政大权,同时指明身份的三重性,一方面是杀人如麻的屠夫,一方面是万人景仰的人间英雄,一方面是普度众生的救世主。在格萨尔这里,杀人仅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英雄也不过是一个中间过程,为的是达到普度众生的目的。这是格萨尔的自言身份,为避免或许有吹嘘之嫌,我们再通过两个身价不菲的女人之口来陈明。女英雄阿达鲁姆在接到诏书时说“雄狮天宝陛下呵!容光焕发巍巍坐,观音菩萨莫动怒,心怀慈悲度众生”,阿达鲁姆将格萨尔与人民心目中的救世主观世音菩萨相媲美,认为二者在“度众生”这一点上是相似的。竹卡仁王妃色措在指责晁同的厚颜无耻时也提及格萨尔的身份,“岭王无敌格萨尔,他是替天授记人”。连征服对象门国公主墨朵则拉也坦言格萨尔是“专打暴君助百姓,征服无道诸邦国。内心慈悲似菩萨,拯救世上受苦人,除暴安民护弱国”。这些都说明,格萨尔是天界的传旨者,他的言行都是天界授意的,代表着正义、无私和公正;跟随着格萨尔,也就代表着顺从了天意。而格萨尔替天行道,是为了达到普度众生、让众生脱离苦海灾难的终极目的。格萨尔实际上只不过是天意的执行者,他的行动可以用诗中老总管绒查叉更的一句话来概括:“所思所行必为公;为公上阵抗敌人,为公忙于扶亲人,说三句话都为公,有三口饭都归公”。

这两个方面实际上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坚信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所以作为上界、中界和下界的后代的格萨尔就是宇宙的化身,他的言与行,都是秉承三界旨意而奉行的,是整个宇宙为求得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对所有生命进行的普世拯救,是安定天下派遣代表而采取的措施。而平定天下又已然转化为格萨尔自身的一种责任、一种挥之不去的使命。

二 中:保全家国的“齐家”“治国”之侠义精神

中国古代一向倡导大丈夫应志在四方,应先“修身”,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是最高境界。这种理念的萌芽并不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才发生的,而是早在人之作为人就具备了。这同样也在体现原始部落争斗的《格萨尔》一诗中有所反映。前文我们剖析了“平天下”的大侠精神,现在看看中侠精神。

在《门岭大战》甚或《格萨尔》整诗中,格萨尔以及其追随者们都是作为天下正义公平的一方,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自己所处的部落或国家,而是为了整个天下的公义和道义;为此,在格萨尔以及格萨尔的追随者身上是体现不出对“家”或“国”的拳拳之情的,而保全家国的作为主要通过格萨尔的征服对象即敌方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来。我们以为,《门岭大战》中的“齐家”“治国”的中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古拉脱杰为首的门国将领身上。如果说格萨尔以及追随者们身上体现的主要是侠义精神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话,那么门国将领则主要体现的是侠义精神的“忠”“勇”“信”等本性。

首先,从群体着眼,门国众将领对国家十分忠诚,拼死为国;在战争中勇敢杀敌。在门岭之战中,除了门子达瓦曹赞和加玉登巴协尼被俘被迫投降、老臣阿穷格茹和牟穷古茹倚老卖老想脱身战争之外,门国的所有将领都大无畏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并做了殊死争斗。如,在内务大臣古拉脱杰前去质问岭兵为何抵临门地后而门国辛赤王决心抵抗后,“门国的众大臣立刻就去调遣各自的军马”。三日内,“南门忆母塘的大平原上,扎起了强大的大营寨”;就在同时,“南门的达牟东堆、玉茹明青及其随员和五千名甲士,进驻南河各渡口,堵住白勒静绕上渡口、诺布穷绕中渡口和阿噶朵绕下渡口”。各将领听从号令,行动迅即,为战争做充分的战前准备。在战斗中,各个将领也表现勇敢,绝不退缩。达牟东堆和玉茹明清率领随从五千骑士围守在南河上中下三渡口,阻击岭军过渡。这应该是门岭两国的首次交锋。达牟东堆的勇是有恃的,那就是武艺高超,所谓“艺高”则“人胆大”,单看他射出的五只箭就知晓了:第一箭“射倒辛巴背后的红缨骑士十五人”,第二箭“正中胸前的镶金护心镜上,将护心镜射得粉碎”,第三箭“射翻了巾帼英雄黑缨军中的五名甲士”,第四箭“从色巴尼绷的前鞍桥射过,毁了后鞍桥”,第五箭“将羌子玉拉脱菊的青缨军左右射倒七人”,前后五箭竟然射死二十七人、粉碎了护心镜、毁了一座桥,不能不说他的力气是惊人的;不仅如此,他还在身负重伤、鲜血淋漓的情况下,“从鞘中拔出大刀,一刀将辛巴的枪杆拦腰砍成两段”,不可谓不勇也。达牟尺赞在临死之前还祈愿:“高高天堂神仙界,龙魔妖怪宫殿内,欢喜自在大天神,雪山三脚骡马精,治世四面梵天神,诸位尊神请照护,祝愿辛赤权势比天高,遂我大臣的心愿”,请求众神保佑自己国王,也就是为自己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力昌盛祈福。为躲避独脚鬼喇嘛的预言,辛赤王率领内务大臣古拉脱杰、冻穹达拉赤噶、仲赞普达拉悦巴和大力士阿鲁玉本,袭击岭军寨营,虽功败垂成却杀死不少岭军。就是达瓦曹赞在投降之前,也知道“人生活在世界上,与岭怨敌搏斗时,如何才能战胜敌?如何才能夺战功?如何才能安好邦?”这些都说明门国君臣上下一心,为国家的安危、国家的发达尽自己的一份力,哪怕已经从独脚鬼喇嘛的卦言中冥冥知道自己国家“岭尕贼军那觉茹,他是非人神变王,门国不是他对手,门土终究属于岭”的注定命运也仍要争取摆脱这厄运。

其次,从个体来看,古拉脱杰兄妹为保护门国所做的牺牲是巨大的。我们先看门公主墨朵则拉。在这里,墨朵则拉外表的美艳绝伦与内心的善良高洁是相匹配的。尽管知道岭国迎娶她无非是一个借口,但她以为“只要门国百姓能安居乐业,哪怕姑娘我一人去受苦,也就没什么”,其出发点是门国的百姓,其最终目的是“今日看我能不能设法使岭尕军队撤退”。以她对格萨尔以往战功的了解,她深深明白“今年岭军驻门国,南门国土必将失,父王注定把命丧”;作为女儿,她要尽孝道保全父亲;作为门国子民,她要舍命保全门国。而保全这二者的唯一办法就是“门岭之间需议和”,而“门岭和好靠联婚”。一个姑娘,愿意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只愿“一为门岭订合约,二为父王保生命,三为门国享太平”。在门国大势已去,墨朵则拉又请求格萨尔“将我父王辛赤和,门岭两国军民中,死于刀下众亡灵,求你超度出地狱”,以完成自己的忠孝两全。

作为一个“魔臣”,古拉脱杰在诗中并没有被脸谱化、类型化,而是被“描写成一个有血有肉、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大臣”[5]。可以说,在门岭之战中,古拉脱杰是刻画得最为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对门国的忠诚,可以通过他在战前、战中针对岭军采取的军事策略和袭击以及被俘后宁受剥皮酷刑而死也不叫声痛也不愿投降两件事看出来;至于古拉脱杰的勇,那是众所周知的事:白梵天王在给格萨尔授记时专门提到“古拉脱杰内务臣,今年年纪三十六,只要避过三十七,将来岭人没法制”,老总管绒查叉更一望见古拉脱杰,便想“若差一两个英雄前去拦路,恐怕不济事”,玉拉脱菊说“古拉脱杰南门将,南赡部洲享盛名,不是顽敌他不战,不是名将他不杀”,连格萨尔也说“古拉脱杰这顽敌,凶猛异常象霹雳”,这些是通过古拉脱杰对手的语言从侧面勾勒出古拉脱杰的骁勇善战、所向披靡;诗中还从正面通过古拉脱杰的口来说明取名的缘由:“心地善良赛神仙,因此得名叫古拉。上阵迅猛胜霹雳,因此誉名叫脱杰”、获取的战功:“曾经立过很多功,获够勋章九十枚,九大堡中数第一”,并且精心细致地描写了古拉脱杰夜袭岭寨被困于众岭将时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对于古拉脱杰的勇,诗中并不是显示其是匹夫之勇,而是具有非凡的谋略的:战前岭军前一探视马上就明白“岭军驻扎门国地,聘娶墨朵是幌子,妄夺门土才是真”,为了取得战争的主动权他也懂得“若是先向怨敌下手,会导致纠纷的根子,这样反为不美”,所以先禀告国王以求长远计谋。或许可以说,古拉脱杰的侠士风范最直接的表露是对朋友甚至敌人的信义上,正是这“信”使他中了计、使他失去了生命、使他永世不得翻身。在岭国君臣看来,以武力征服古拉脱杰是不可行的,于是他们决定以智取胜。先是岭将噶德说“南赡部洲地界内,只有四位大力士”,而大力士中无古拉脱杰来激怒自恃艺高的古拉脱杰,接着发出“赤膊空手斗臂力”的邀请,从而使古拉脱杰上当下马,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无疑,正是古拉脱杰对噶德话的完全信任才招致了自己的灾祸。

门国的众臣在门国面临灾祸之时,不计个人得失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门国百姓的生死,无论是出生入死的将领还是待字闺中的公主,无论是至高无上的君王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士卒,都以保全家国的大事为己任,以治国安邦为追求。

三 下:扶弱济困之侠义精神

从某种角度上讲,格萨尔一生的追求都是在“拯救世上受苦人,除暴安民护弱国”,似乎救助弱小贫困本来就是全诗的基本主题,然而我们以为替天行道、“开仓济民”是大义,将其归为侠义精神的第一个层面,即“平天下”的上侠精神里。这里的救助弱小贫困是针对个体或小群体而言的。

在《门岭大战》中,救助个体或小群体弱小的侠义精神的体现是非常微弱的。主要表现在三个细节上:一是挽救岭国的“罪臣”老国王晁同。应该说,晁同在此诗中是一个昏庸、好色、猥琐甚至让人不屑的角色,他十多年前使岭国失败受辱于门国,而且使得岭国失去了两位贤臣,十多年后侄子格萨尔想征服门国的路途中他又是丑态百出。重点表现在晁同伏虎一段的狼狈样,“晁同拼命逃跑,不敢回头。老虎嗅出晁同携有放咒的器物,便跟踪追赶,晁同的平底彩边小靴子被挂在一桠树的丫枝上,便赤着脚板往前逃命,一路抛掉罗刹盔,罗刹甲和弓箭与囊袋。这时,见有一株高大的金钱松,他于是攀到树干的半截之上,这只红虎追到跟前,怒吼一声,将两爪伸到树腰乱抓,用獠牙嚼尽树皮,正要咬断树腰时,晁同无可奈何,于是唱出一支吓唬红虎的短歌”,为躲避老虎,晁同不顾颜面,又奔又跑,既是动作奔跑又是言语相威胁,可老虎并不吃他那一套,仍是步步紧逼;好在巴拉弥江噶布一箭射去救了他一命,可祸不单行,偏偏又被攀岩的那株树压得“外气已断,内气尚存”;格萨尔为他做了“招魄延寿之法”才得以活命。这种人应该说就算死也不足惜,何况让他尝尝苦头有何不可。二是战斗中各将领之间的相互救助。门国门子达瓦曹赞被玉拉脱菊套住脖子,门子玉竹达杰、玉月达杰和玉孜达杰三人,一个跟着一个,急忙前来夺人。不但人没救回来,结果自己反成为玉拉脱菊的刀下鬼。还有就是古拉脱杰单战丹玛江查一段,后者被前者射出箭的毒气震晕而坠马,同行的竹噶、巴拉和玉拉三将将其扶向军营才得以幸存。三是给生理有残缺的人进行补救。格萨尔征服了门国后,对那里的哑子、聋子、瘸子和瞎子“授七日的灌顶和加持”,使得“众盲人重见光明,从聋子化为耳聪,众哑吧变成口齿伶俐的人,众瘸子行路轻便稳健”。

从上可以看出,无论是战争中还是生活中,无论你是有愧于人的还是战功赫赫的英雄,只要你身处困境,成为弱小需救助之人,就可以而且应该获得旁人的帮助。

综上所述,《门岭大战》在描写战争的前后经过和宏大场面时紧扣人物的言行,并以此体现人物身上的侠义精神。从而,我们可以看出《格萨尔》的侠义精神分为上中下三个层面,但这三个层次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它们都是侠义精神的某种表征,尤其是为“利他”而“不爱其躯”这一点是相通的。从全诗看,三个层面的侠义精神安排又是颇具匠心:以普世拯救的“平天下”之侠义精神为主线,贯穿整个故事情节;以保全家国的“齐家”“治国”之侠义精神作为辅线,来衬托出主线发展的艰辛、坎坷与磨难,使得故事跌宕起伏、熠熠生辉,若一味强调敌国的不堪一击,使叙事平铺直叙,更不能显示出主角格萨尔的丰功伟绩和超凡能力;以救助弱小贫困为基线,从小处着眼,显示出侠义精神的处处可见和深远影响。只有具备了小侠义精神,才可能具有中侠义精神和上侠义精神,而“平天下”的上侠义精神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也从而才能实现真正的普世拯救,达到天下安定和睦的目标。

[1]马都尕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史诗《格萨尔》叙事程式的分析[J].西藏艺术研究,2006,(1).

[2]郑元春.侠客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吴小如.古典小说漫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李南航.藏族宗教精神的化身——《格萨尔王传·取雪山水晶国》中格萨尔王形象的宗教意识分析[J].新余高专学报,2006,(1).

[5]降边嘉措.扎巴说唱本《门岭大战》的艺术特色[J].民族文学研究,2003,(1).

[责任编辑:阿 力]

On the Embodied Spirit of Chivalry in the Tibetan Epic King Gesar—Based on the Example of Ridge Gate War

FENG Xue-yan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 Teaching,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Chongqing 401331,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vents and characters in Ridge Gate War,we testify that the Tibetan Epic King Gesar was filled with a strong chivalrous spirit which was embodied in the poem on three levels:one is universal salvation“flat world”,another is preservation of family and regulation of country,and the last is the rescue of the weak and the needy.The top layer is the main line,the secondary layer is the middle,and the bottom layer is base.Moreover,the three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Ridge Gate War;King Gesar;the spirit of chivalry

I207.5

A

1674-3652(2011)02-0109-05

2010-11-02

冯雪燕(1975- ),女,四川宣汉人,文学博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

猜你喜欢

古拉格萨尔
关于建立“格萨尔文献数据中心”的初步构想
古利和古拉
《格萨尔》的音乐体系
40年西藏《格萨尔》工作回顾
《古利和古拉》
———走进去,就感到快乐
《格萨尔》向何处去?——后现代语境下的《格萨尔》史诗演述歌手
探析《格萨尔》中与“岭”相关的名称
蒙古马
越读越快乐——《古利和古拉》
史诗的继承与超越——对阿来长篇小说《格萨尔王》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