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教育思想交会
2011-08-15郑继海
郑继海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广东东莞 523808)
论中西教育思想交会
郑继海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广东东莞 523808)
西方式的教育思想在当下的中国教育领域逐渐成为集体无意识,中国本身的教育理念反而不受重视。谈论中西教育思想交会,首先就意味着“自我”与“他者”的视角融合。研究东西方传统教育思想的内在分歧,根本主旨也在于对问题作一学术性的探讨,东西方教育思想的种种区分,本质上是意境、德化与逻辑、知识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中塑造了不同的社会性格与人文面貌。
自我;他者;理性;境界;交会
一、西方教育的理性维度与中国人文教育的“境界”
中西方教育思想差异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有人认为:中国教育思想重人性,西方重神性;中国教育思想重道义,西方重功利;中国教育思想重道德,西方重自然等等。又比如说中国教育特别是现代教育重记忆能力,西方教育重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乃至于涉及中西方教育在机构设置、教材运用等方面的差异。笔者认为以上结论都没有涉及中西方教育思想差异的核心,没有把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放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探讨。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冯友兰认为“求知”与“求仁”是中西方教育思想乃至整体文化趣味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区别。求知与求仁是两种不同的观念、方法。求知是向外求索,求得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求仁是向内,求得内心完美的自我,即“内圣”。求知是动,是从自身走向事物,是“格物穷理”;求仁是静,是从外物中退回内心,求得道德境界和自身修养的升华。“理性”与“德性(仁义)”的对立是中西教育思想差异的本源,正是这种对立导致了“求知”与“求仁”的方法论差异。中国传统教育是一种德性教育,这种德性教育形成了自身固有的特色,比如“天问”、“反省”、“身教”、“不言之教”等。在教育思想上,西方教育历来重视理性思维的训练,而中国人文教育则重视人道与天道共通的最高境界。
在西方,逻辑从一开始就在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希腊智者认为,逻辑——语言——思维是一体的,即以逻辑方法训练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因为在西方人看来,思维必与语言等同。逻辑真正起源,应该说是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它已经初步表现出了推理论证的特征,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推理论证发展成为“三段论”,逻辑就正式诞生。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这种方法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方法”的实质是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寻找一般规律,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亚里士多德在“问答法”、“漫步教育法”的基础上,发展了第一个系统的教育方法理论“三段论”。三段论是一个以前提到结论的推理过程及其方法,它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增加新知识”,这典型地表现了西方教育求知识的特征,它给西方教育提供了分析和综合工具,构成了西方教育深层次的思维模式。
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对语言地影响不大,老子言,“道”之不可教,因为“道”的混同性质决定了语言不可能准确地描述本质性的东西。王弼认为:“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明象》),即思想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事物的形象和语言都不存在了。《论语·阳货》记载,孔子曾对弟子说道:“予欲无言。”子贡疑道:“子如无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答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认为无须借助语言而达到传道授业之目的,是最理想的教育模式,他不相信语言的传达功能。对语言表意功能的忽视,决定了中国文化不可能产生逻辑,教育不能从逻辑方法开始,中国传统教育另辟蹊径,即通向人性之如何自我完善、生命之如何安顿和皈依的教化之道。
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就分化为感性经验式的教育方法。中国古代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方法提倡身教示范,即教育者在对被教育者施行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坚持以自身作楷模,给被教育者以示范启迪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于正人何!”这些都突出了身教示范的必要性,强调以行示人,以行感人,以行教人。这实际上是把教育者的生活经验和履历以濡染的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是一种教育思想上的“经验论”。
二、中西传统教育思想的交会
中西两大文化体系所孕育出来的教育思想,各有长短,互有优势,并呈现出鲜明的特质。首先,中国传统教育缺乏逻辑工具,限制了语言的发展,阻碍了人们运用语言进行思维。语言没有得到发展,逻辑也不能在中国产生。缺乏逻辑工具,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教育乃至文化整体的内在区别。逻辑工具的缺乏,也使判断、推理的理性方法无从发展,缺乏对思想的反思,导致了中国教育的一大缺陷,便是批判性的反思的缺乏。
与此相反,西方教育走的是传统的理性主义路线。它导致价值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西方现代思想家列奥·斯特劳斯曾经指出:“西方人已经不知道他想要什么”,“已不再相信他能知道什么是善和恶,什么是对和错”。回头来看西方教育和文化的源头,作为西方教育的起步,古希腊人把教育看成是“美德的教育”,“人文教育是大众文化的抗毒剂”。总的来说,在西方古典教育理念中,理性的知识不能应对精神世界的危机,德性的教化才是教育活动的中心。然而在漫长的教育思想发展史中,西方教育思想实质上乃是一种知识——理性主义,其主要宗旨就是试图将人与自然分开、从人的眼光看待自然、并最终开发自然。这种知识——理性主义最终也按照看待自然和物的眼光看待人自身,这不仅让我们无法回答“知识是否为善,知识在什么意义上是善的”,甚至无法回答“我们是否为善,我们怎样才能为善”。这意味着一切传统精神标准的解体,也即人类价值的真正危机。
面对西方传统教育思想所带来的这种危机,仅仅依靠西方文化本身的调整显然已经难以应对。不仅需要回到西方古代而与古希腊教化主义思想进行对话,而且需要把思想触角伸向东方,与东方思想尤其是中国德性思想进行沟通与交会。列奥·斯特劳斯认为,“我们急需东西方的交会……东西方之间(真正的)交会只能是两造之至深根源的交会”。“天生德于予”的东方思想能够为西方文化解套。他认为中国的普遍的德性教育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共同体,适用于人类的整体生活,它能锻造“哲学王”,能够使人了解何为善何为恶,使人懂得如何运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而不役于知识。斯特劳斯在《海德格尔式生存主义导言》中写道:“仅当我们变得能够向东方特别是中国学习,我们才能希望超越技术性世界社会;我们才能希望一个真正的世界社会。可是中国现在正在屈服于西方理性主义。”
列奥·斯特劳斯身为西方人,却以一种奇特的“他者”眼光看待西方教育,认为西方教育内在地就决定了西方社会今天的悲剧性命运,而他对东方传统教育思想的理解,也不能说是达到了圆融透彻的地步。列奥·斯特劳斯以上的看法,总结起来就是主张中西文化必须交会,融合,才能拯救当今世界的精神危机。这一点,正是需要我们今天特别重视的,即如何在“自我”与“他者”的张力中正确认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与融合。
一方面,应该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重新转向东方,转向我们自身的德性文化,今天很多人已经淡忘了的德性文化中寻找对我们从事物质创造和精神营造的裨益。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思想和知识都取决于我们生长生活于其中的教育传统,甚至只能在传统教育思想界定的范围内学习、说话和思考。因此,今天说到对教育思想的理解,首先就需要从传统教育所限定的范畴进行本位思考。这就是中西教育思想交会中的“自我”。以上的讨论证明了,传统教育思想具有很深的历史和语言根源,已经成为我们文化传统和思想体系的一个有机部分,而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传统的那一套教育理念乃是“他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代表过西方教育的反面,或者被西方人视为理想化的道德教化,具有成人成王的梦幻魔力,或者被看作僵化、蒙昧无知、缺乏实在精神的东西。我们不能盲目地跟着西方人的眼光走,而必须坚持传统教育的思想精华,如重视体悟、道德练达、人道教化。
另一方面,对待西方教育思想的态度,不应该是一味地将自我投射到作为他者的西方教育上去,忘记甚至压制他者的声音,因为在此过程中我们失去的是对作为他者的西方教育乃至文化的真切关怀,而且当他者的声音被忘记甚至压制的时候,关于他者的讨论就无从实现,作为自我的传统教育也找不到自己的对立面,失去了自我的关切。因此,要真正做到东西方教育思想交会,真正重要的是要倾听他者的声音,并随时意识到自我可能存在的偏见和局限,取长补短,互相裨益,真正将逻辑、语言的方法与体悟、教化的理念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实现东西方教育思想的融合。
对中西教育思想交会的关注和研究,其着眼点不应该是揭示无所不包的外在的必然性,而是教育与人文的价值和意义的生成与展开,是教育之存在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文化丰富性。在教育研究中,关于教育的形而上的反思和关于教育现状的现实的文化批判和理性反思是有机结合的,理论与实际、学术性与现实性、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外在分离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中西教育思想交会并不是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问题,它熔铸在总体性文明的各个层面和社会存在的各个领域中,无意识地左右着人的各种活动。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依靠教育本身,也应该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的因素来思考和解决中西教育交会。
[1]刘小枫.斯特劳斯与古典政治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美]列奥·斯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下)[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3]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4]冉思伟.逻辑理性:中西方文化的差异[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5]衣俊卿.现代性焦虑与文化批判[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英]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M].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张新玲)
The Integrati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Educational Thoughts
ZHENG Ji-hai
(Public Education Department, Dongguan Polytechinic College, Dongguan 523808, Guangdong)
In Chinese present education, the western-style education has become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whereas Chinese education philosophy, which has become an “other”, does not attract enough attention which it deserves. A valuable study of the integrati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educational thoughts results from taking account of "self" and "other" firstly. To study the inheren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Western educational thoughts, one has to take a scholarly discussion about the problem. In essence,the various ideological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m lie in conception, moralization, logic, and cognition. These differences have shaped different social features and humanistic character in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elf; other; ration; realm; integration
G410
A
1009-8135(2011)02-0152-03
2011-01-04
郑继海(1970-),男,山东梁山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公教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