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养老问题探析
——以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八一村为个案
2011-08-15董素云
董素云
(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重庆万州 404100)
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养老问题探析
——以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八一村为个案
董素云
(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重庆万州 404100)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其中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最突出。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也给三峡库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了许多影响。文章以三峡库区的一个土家族村落为个案,分析了少数民族农村的养老现象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养老问题
据200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6.96%,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几乎社会所有领域都要受到它的影响。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的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老龄化人口问题更为严重,少数民族地区的老年问题更值得关注。
一、恒合土家族乡八一村概况
恒合土家族乡是重庆万州区首个民族乡,在2001年1月23日被确立为少数民族乡,当年4月18日挂牌成立。全乡幅员面积82平方公里,辖13个村,1个居委会,27 293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3 378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为50.3%。[1]八一村是恒合乡的一个偏远山村。全村总人口2 900多人,土家族身份的人1 189人,占41%,7个村民小组856户。全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 600亩,水田面积2 400亩,山林面积1 200亩。全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526人,劳动力1 86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 100人,全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另外养植业也能增加该村老百姓的收入。
本文的调查对象主要是该行政村的年龄达60周岁以上的老人,采用的方法为个案该谈和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集中在该村的四、五两个村民小组(这两个村民小组所在自然村落名称为“张家湾”)的30多位老人,问卷调查则放在了另外的一、二、三村民小组,总共发出问卷100份,回收9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82份,有效率82%。调查结果详细、客观地反映了该村的老年问题。
二、八一村养老现状与问题
通过对八一村的养老经费来源、老人生活照理状况、精神安慰和养老意识四个方面的调查发现,该村的总体养老水平非常低。
(一)养老经费来源有限
财力支持对于老人的养老问题而言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截止 2009年 7月,养老保险政策尚未在恒合土家族乡农村居民中实施。因此,对于八一村农民而言,来自政府和社会的财力支持可以说是零。从调查情况看,八一村老人的月生活费大都在100元以下,有的甚至更低,过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到老人的生活质量。例如,有两位年龄达73岁有四个儿子的老人,每月生活费仅为80元(每个儿子各20元)。在这样的山村,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靠自己劳动赚取;二是靠自己子女支持,两者的比例分别是45.7%和44%。据调查,在100位老人中,只有2位老人有退休金,而获得了政府或社会补助的也只有5人。几乎所有老人的收入来源要靠自己的生产劳动获取,也就是说即使他们年老体衰,但仍需要干体力活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来源。调查还发现,老人们大都认为子女们收入不多,还要供小孩上学,经济也非常紧张。因此,他们大多表示在自己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都会尽可能多的为整个家庭做些贡献,从而减轻子女们的负担和压力。但实际上,老人们在经济方面非常拮据,有一半以上的老人认为目前生活只能勉强维持。老人的日常生活费用大部分都集中于医疗消费和饮食消费等基本生活消费上,根本没有多余的经济收入作为娱乐支出。
(二)老人生活照理状况及问题
生活照理是老年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分为日常的生活照顾和生病护理。
1.日常生活照顾
一方面,从日常生活活动来看。一般而言,老人的日常活动应当以闲暇为主,但是在八一村,绝大数的老人不仅没有时间休闲,而且还得料理家务甚至从事如种田种地的重体力活。据调查,该村有60%的老人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各种各样的生产劳动,28%的是料理家务,他们仍然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只有在完全丧失劳动力时才能退出劳动力大军的行列,这与城市及发达地区农村的老人完全不同。另一方面,从日常生活照顾来看。有70%的老人日常生活靠自己照顾,21%的老人由配偶照顾,而由子女照顾的只有 10.4%。一般而言,老年人无法完全把自身日常生活照顾好,必须依靠子女的帮忙,但调查结果显示,该村老人根本得不到子女更多的照顾,其日常生活很不乐观。
2.生病护理
一方面从老年人身体状况看。八一村老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非常好的老人有 19.5%,比较好的22.3%,一般的 31%,比较差的 29.8%。其中,将近一半的高龄老人表示自己的健康状况比较差或非常差,就医成了他们晚年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从医疗费用的支出看。有49.8%的老人就医费用主要由子女承担,44.3%的主要由自己或配偶承担,公家报销的只占到了5.9%。可见,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农村,子女在老人的养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的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主要模式。虽然该村已经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只有极少的老人享受到公家报销,该制度保障范畴太小,保障水平太低。村民每人每年可以购买20元或120元两个档次的医疗保险。每年20元的参保者最高只能领到30元的医药费。而每年参保 120元的参保人员报销的公费医疗虽然更高,但由于报销手续麻烦,因而很少有人参保此档次。此外,从老人生病时的护理看。51%的老人生病时由配偶或自己照顾,43%的老人由(孙)子女及其配偶照顾,有少部分老人是由邻居、村干部或其他人照顾。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老人的生活照理主要是以配偶或自身照顾为主。这样的日常生活照顾模式是非常不利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
(三)老人精神安慰状况及问题
1.闲暇活动单一,娱乐设施缺失
闲暇活动对于老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据调查,该村老人农忙之余主要是串门聊天、看电视或料理家务,而读书看报、下棋打牌或其他娱乐活动在这里根本看不到。由于山区经济发展极为落后以及山村娱乐休闲设施的缺失,少数民族农村老人的闲暇娱乐活动次数基本为零。
2.子女的精神安慰缺乏
子女常回家探望老人对于老人的身心健康也非常重要。调查表明,在八一村,经常回家看望老人的子女并不多,子女常回家看望的占45%,偶尔看望的41.3%,很少看望的占到了13.7%。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最近十来年,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另外,老伴间的相互安慰与支持也很重要。该村大部分老人与其老伴之间的关系都比较融洽,能够相互给予精神安慰。
3.生活主观感受比较高
在“衰老”过程中,老人们如果能利用自身的生活经历积极地与社区互动,尽可能地发挥余热,从而增加自身对社会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对生活的主观感受也能让其精神得到安慰。调查显示,八一村51%的老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表示一般的占30%,不满意或很满意的占19%。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自评比较高。其原因主要是少数民族农村老人对生活的期望值不高,只要保证有吃、有穿、有住,就觉得不错了。而且,这些老人常把当今生活与历史上的苦难生活进行纵比,这样他们更觉得自己的老年生活相当不错。
(四)养老观念落后
在中国广大农村,尤其是在比较闭塞的少数民族山村,农民一直认为养老需要靠子女,根本没有依靠政府和社会及自身投资以获得养老保险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山村老人的养老水平就将直接依赖于子女的经济状况和孝顺程度,从而增加了老人的养老风险。据调查,八一村的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非常低,有 79.7%的老人赞同“养儿防老”说法,20.3%的对此说法不赞同或说不清。对社会养老保险认识的缺乏,客观上制约了老人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在八一村的老人中,只有 21%的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不愿意的占52.3%,这些老人认为养老应该是子女们的事,另外还有部分老人根本不清楚何为养老保险,就无所谓参与不参与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员的流动,农村的空巢化现象越来越普遍,传统的养老模式正在慢慢弱化,集中养老成为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养老模式,但山村老人对这种模式的接受程度却很低。在八一村,只有21%的老人愿意参加集中养老,8.4%的表示要视情况而定,剩下70.6%的都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问题,他们认为养老院或敬老院的集中养老模式只适合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否则,会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这种思想观念导致山村的养老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八一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八一村的养老现状令人担忧,存在问题也较多。要改善广大民族地区农村老人的养老现状,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的扶持功能,并引导老人及其家庭成员积极地发挥主观功能。
(一)加大社会保障宣传
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社会养老保障、尊重老人的知识,让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农民都了解社会养老保障知识,促使他们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一个人要想改变现状,首先得有想改变现状的意识,然后才可能推动自身为达此目标而努力,否则,广大民族地区的养老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而且,只有全社会人们都有了养老保障意识时,他们才会主动地甚至于提前为自己的老年进行个人积蓄。
同时,还应借助媒体宣传“个体养老”和社会养老保险知识,让尚未进入老龄阶段的人们了解这些知识,从而为自己的老年生活积累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老人的经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生活,如果遇到重大疾病,根本无力支出,更不要说有多余的收入用于养老积蓄。因此,只有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经济收入增加了,老人的子女们才有经济实力将其中部分收入用于父母的养老积蓄。否则,他们自身的日常生活都很拮据,又何谈为老人存钱养老呢?
(三)继续发挥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
在广大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养老一直是主要方式,现在仍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养老功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况且,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社区集中养老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在精神方面和日常生活习惯方面,家庭能给予老人更多的精神抚慰和生活照顾。
(四)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社区建设
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尽管传统家庭养老仍是其主要养老方式,但是随着劳动力外出务工越来越普遍,以及生育政策的影响,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正在逐步减弱,而社区养老模式的作用将慢慢呈现,甚至可能在将来的养老问题上要发挥主要功能。因此,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及文化建设,通过社区为老人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五)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原本就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一些文化活动非常适合老人,而且许多传统文化仅有老人还掌握着,如民间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民族服饰艺术、手工艺等。[2]目前,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这些传统文化几乎成了老年人的“专利”,对于民族地区的老年人而言,深挖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老人在此方面的天然优势,既做到传承传统文化,又让老人“老有所为”。
(六)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养老投入
首先,政府要建立起促进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渐增加对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文化教育和老年活动等方面的投入。其次,要通过市场机制培育起“老年市场保障”的资金供给,对有市场前景而且又适合老年事业发展的产业,政府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与政策支持,逐步建立起老年事业投入的增长机制。
(七)采用“时间银行”[3]新模式
时间银行,指的是志愿者将参与公益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碰到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当前,中国的“空巢老人”的数量不断增长,养老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城市和农村社区可以自上而下地组建老年人互助服务中心,以社区为单位成立服务老年人的“时间银行”,提倡并宣传“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让即将进入老龄和年轻人以及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利用闲暇时间与精力为“空巢老人”提供必要服务。
(八)从政府的角度关注养老问题
民族地区农村的养老问题的解决,政府的功能不能缺失。在此问题上,政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从宏观的角度关注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养老问题;二是根据实情进一步完善农民养老保障机制;三是出台一些新的措施,如“老人时间银行”促进养老问题的解决。
(九)加强立法建设
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加强社会保险立法,促使社会保险制度尽快定型,从而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其基本生活的正常运转。目前,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已经经历了一段探索期,已经到了定型的阶段;而这种定型的制度安排,不论是国家、企业、个体的缴费比例,还是社会保险资金的投入范围,必须提高现行保险制度的有效性,加强法律的执法力度,同时也要加快社会保险的立法。[4][5]因为,尽管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靠社会道德执行。但现在,社会道德对于一些人根本没有约束力,敬老养老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强化法律的惩治功能是有必要的。同时,“个体养老”、“老人时间银行”、“社会养老保险”等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其实施。这可以从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二是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三是对违规行为给予相应的惩治。[6]
最近几年,我国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直补”、“农村养老保险”等多种惠农政策。其中,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政策。通过田野调查能发现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并为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另外,努力做好中国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政府.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工作汇报[Z].2006.
[2]袁瑛,彭易衡.三峡库区土家族传统民俗的价值探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4).
[3]谢丽丽.社区的时间银行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网络财富,2009(5).
[4]邓沛琦,黄贻芳.养老社会保险费负担公平性问题探析[J].2010(1).
[5]余章华.在城乡统筹中发展三峡库区老龄事业[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4).
[6]陈元刚,等.推动重庆市老龄产业化发展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
(责任编辑:于开红)
An Analysis of the Aged Supporting Problems in the Minority-Nationality Region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A Case Study of Bayi Village, Henhe Tujia Township in Wanzhou ,Chongqing
DONG Su-yun
(Ethnology Department,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404100, Chongqing)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 entered the aging society.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brings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country's economy and culture, especially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has brought a lot of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soci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particularl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 of rural old-age and some measur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d been study by a case study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Tujia village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minority-nationality areas; the aged supporting problems
A
1009-8135(2011)02-0006-04
2010-12-03
董素云(1978-),女,广西兴安人,重庆三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民族经济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