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差异化激励机制在高校班级建设中的运用

2011-09-22袁淑清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班级大学生

袁淑清

(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差异化激励机制在高校班级建设中的运用

袁淑清

(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针对当代大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特征,文章探讨了使用差异化激励机制激发班级每个学生的强项和优势、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塑造学生的成就意识,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力求使学生个体发展达到最优,从而实现学生所在班级整体最优。

差异化;差异化激励;大学生;班级

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多是通过班级实现的,一个班级的学生多则100人以上,少则几十人,他们在学习、生活、爱好、兴趣、个性、气质、性格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且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思想、行为模式不稳定,易受各种社会思潮和外界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师或兼职班主任怎样管理好班级,激发班级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实践中去,笔者认为差异化激励机制在班级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差异化激励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贝富尔森和斯坦尼尔将“激励”定义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差异化激励理论是针对标准化激励机制的理论缺陷提出来的,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企业激励员工的良好机制,已得到了我国企业界普遍认同。差异化激励理论认为:没有普遍适用的激励模式,任何激励都是针对人的激励,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和目标,而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差别是很大的,所以,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的激励机制才是实用的和有效的。

二、差异化激励机制的分析框架

(一)以人为本的激励理念

差异化激励理论强调要把人的需要、权利、情感等摆到十分突出的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参与管理,倾听学生呼声,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全面显现出来。

当代大学生和中学生在学习观念和管理方面有着差异。中学的思维是求同,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的标准答案努力——考大学。而大学生则在求同的基础上,强化求异训练,逐渐习惯于差异的存在,意识到差异所带来的学习多样化与丰富化,进而在差异中发现自己的强项和个性优势,发现创新的突破口,培养悟性和创造力。

(二)多样化的激励因素

差异化激励理论认为具有激励作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针对大学生的异质特征和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采取差异化的激励因素会收到更好的激励效果。笔者于2010年3月中旬作了《关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激励因素问卷调查》,设置了10个激励因素,每个因素满分 10分,对重庆三峡学院的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和美术学院大一至大四具有不同爱好与兴趣特征的学生作了问卷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280份问卷,这10个激励因素的平均得分情况如图 1。从图中看出这三条线是蜿蜒曲折的,没有相交点,但有些点近似于相交,这说明了同一类学生对激励的不同因素有不同的吸引力,而不同类学生对激励的不同因素有不同的吸引力,不同类学生对同一激励因素有不同的吸引力。

图1 不同爱好与兴趣学生激励因素平均得分

(三)权变性的激励策略

权变性的激励策略是指激励机制和激励方法的运用,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循,教育管理者要与时俱进,因时因人因事而异,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其设赏有厚薄,其立禁有轻重”。但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久用不变也会失效,所以不能被以前的经验或国外的模式所束缚。

(四)社会化的激励对象

1.激励对象的理性和非理性

差异化激励理论认为激励对象不仅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和文化人,因为大学本来就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需要生存、成长、发展。注重用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行为进行激励是必要的。

2.激励对象的异质性

大学生从个性、爱好、需求、身体等诸多方面看都是异质的独立个体,并随着时间、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激励机制应随之而异。

3.激励对象和激励主体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聚焦新时期大学生的共性问题,即激励措施应与大学生的当前具体目标一致,否则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三、差异化的激励机制在班级建设中的运用

(一)奖励性激励与惩罚性激励

在班级建设中制定一套完整可行的奖励与惩罚措施,满足或剥夺学生的物质或精神需求,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达到提高整个班级的综合素质。但运用奖励性或惩罚性手段时,都必须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注意奖惩的目标性、合理性、公平性。

1.奖惩目标要明确

在制定班级奖惩制度时,首先要明确奖惩措施针对的是哪些学生和哪些行为,然后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其次,要考虑主要鼓励哪些行为。只是鼓励学生专心搞好专业学习,还是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与社会工作等方面平衡发展?还是鼓励学生在体育、艺术、演讲、主持等方面特别优秀的特长生?如果是后两者,各自评分权重应该如何设置?只有奖励目标明确了,才能提高奖励效率。

2.奖惩标准要合理

奖惩标准应该切实有效,不能太高或者太低。如果奖励标准太高,则奖励比例就很小,就会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失去信心,进取心不强;标准太低,则奖励比例就高,失去了奖励的激励效应。同样制定惩罚机制也是一样的,如果惩罚过重,就可能使违纪者产生破罐烂摔的想法;惩罚过轻,又可能起不到震慑作用。在制定班级奖惩标准时,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学生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一套适合本班级的可行有效的奖惩标准。

3.奖惩的公平性

公平激励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它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人们总是要将自己的投入和所得的评价或报酬,与一个同自己条件相等的人的投入和他们所得到的评价或报酬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比值相等,就有公平感。温总理也说:“公平正义比阳光还要有光辉”。教育工作者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学习和表现进行总结、评比、评价、奖惩等方面如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是值得探索的。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的对待和评价,会使学生产生紧张、忧郁或逆反心理,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甚至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产生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和消极感。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对每一位学生,都应持公开、公平、公正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不以个人喜恶、感情、心情、偏见来评判和处理人和事,要做到是非分明、评判有度、奖惩恰当、措施有效,才能使学生信服,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同时树立教育者的良好品德,弘扬班级正气。

(二)个体激励与团体激励

企业在实施激励机制时采取个体激励和团体激励两种方式:针对个体的不同需要、业绩给予个体激励;团体激励是以一个团体为单位,团队成员之间业绩关联程度大,团队的产出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依据团体的需要和业绩而给予激励。

把这种激励机制运用于高校的激励管理过程中,激励所采用的手段从个体的需要和业绩出发的称个体激励,从团体的需要和业绩出发的称团体激励。个体激励与团体激励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当学生个人投入知识、能力、时间、精力给团体,在团体激励实现的同时,个人激励也得以提升。过去着重强调个人的奉献精神,即舍弃个人利益而顾及集体、团体的利益,这是正确的。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想取得好的激励效果,不能只强调奉献。在制订激励制度时,我们要凸显建立团体目标激励和个人目标激励的正相关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团体目标实现了,自身的目标也就提升或者达到了。因此在班级建设中,我们要针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特长等给予激励,使所有的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所有学生明白班级体的荣耀有他的智慧和力量。我在所带的班级内部实行班级小组制,把学生按学习成绩、表现、参加活动等方面进行优中差搭配,使每个小组实力趋于平衡,实行每周总结,期末评比激励,调动了班级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在期末学院年级综合考评中前三名都是我所带的班级,其中两个班级被评为学校优秀班集体。班级、小组的激励目标实现了,学生个人的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三)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激励

企业发展通常要经历初创阶段、增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的激励方式和数量是不同的,这种激励策略用在高校也是行之有效的。大学本科要经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阶段,对大一刚进校的新生激励的重点是形成良好习惯,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自理能力的形成,角色的转变,一般采取精神激励、教育的方式,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此阶段也包括物质激励,并且让学生知道激励的目标,比如: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学校及学院奖学金,评优推先的标准,班级的激励机制及目标等。学生进入大二、大三阶段,激励的重点在于根据学生的需要、性格特点、特长、气质、向性等方面来激励,比如:学习成绩、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从业资格证的获取、创业、创新、科研、实践、考研等方面进行激励,这个阶段是学生在大学学习、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激励最多的阶段。进入大四,学生开始准备毕业论文、毕业答辩、实习、工作单位的确定等,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心情比较浮躁,基本上一半的时间不在学校,他们对学校的物质和精神激励看得比以往阶段要淡一点,在这个阶段激励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按学生所需给予激励,当好学生的参谋,让学生成功的走出大学校门,踏上工作岗位。

总之,大学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在班级建设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根据学生成长的生理、心理的变化,在各个发展阶段对知识、业绩、技能等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引导,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新的收获,让每一个学生做到人尽其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这样的班级才是一个有生机活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班级。

(四)学生不同需要层次的激励

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需要实施激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首次提出需要层次论,大学生具有马斯洛所概括的五类需要,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这五种需要按照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成金字塔型,任何一个基本需要得到实现以后,该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而下一个需要便成为主导需要。在这些需要中,社交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尤为突出。

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具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尤其是与异性方面的交往,恋爱的需求。因此,作为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正确看待学生的恋爱,从学生所处的阶段、经济实力、能力、责任去正确引导。

当代大学生的自尊心普遍很强,因此在对其批评和惩罚激励时要把握“度”,不能伤其自尊,而应采取批评与表扬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激励方法,以满足其自尊需要。

大学生喜欢张扬个性,突出自我,在教育管理中应大力推行成就和自我实现的激励机制和方法,尊重学生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比如:班级里有些学生头脑较冷静,善于提出问题和见解,能言善辩,善于对他人施加影响与控制,他们期望能肩负职责,担任管理者角色,可对这类学生委任班委职责,为其发展提供更高平台;[8]而有些学生则恰恰相反,他们只求学习和生活稳定,一切沿着熟悉轨道运行,将职务伴随的责任与风险视为压力,这类学生就不适宜班委职责。

四、差异化激励教育的效果

(一)避免产生“马太效应”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也就是“好的愈好,坏的愈坏,优秀的愈优秀,差的愈差”。差异化激励教育实际上是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分配整合,以获得最高的整体效率和产出。我们激励的目的是要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让差学生也变得优秀。

(二)达到“帕累托最优”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帕累托最优”: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进或帕累托最优化。在差异化激励教育中,是指任何学生的能力没有削弱情况下使得一部分学生获得了更大的提高改变。辅导员在班级建设中一定不能顾此失彼,对于班级的个体学生来讲,在提高弱项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强项的发展,在激励强项的同时要兼顾弱项的提高。对于整个班级的学生来讲,在提高差生的同时不要忽略了优秀生的发展,在激励优秀生的同时要提高差生。目的是使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达到最优,从而使班级整体最优,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关心差生的发展,同时给予优秀者更多的支持。

[1][美]小詹姆斯·H·唐纳斯.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2]黄晓波.差异化激励理论与差异化激励机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周锋.高校教学——科研激励约束模型[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4]柏群.强化激励机制,构筑民营企业人才高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3(1).

[5]任江林.论激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5).

[6]蔡丽红.激励机制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7).

[7]安世遨.学生激励管理:理论、原则与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8]徐中于,钟连超,叶彬强.论学分制下的班集体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5).

(责任编辑:张新玲)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iated Motivation Mechanism in Building University Classes

YUAN Shu-qing
(Economy and Administration College,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China, 404100)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se of differentiated motivation mechanism, so as to inspire each student's strengths, interests and hobbies, to enhance their self-confidence, and to cultivate their achievement awareness. Thus, the students individually can get improved morally, intellectually, physically, aesthetically and manually, to the greatest degree, so that the class as a whole can get developed as well as possible.

differentiation; differentiated motiv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classes

G641

A

1009-8135(2011)02-0155-04

2010-12-15

袁淑清(1967-),女,重庆忠县人,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班级大学生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