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都市报对同性恋群体的形象构建

2011-08-15廖云路钱国康王小兰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异性恋同性恋者都市报

廖云路,钱国康,王小兰

(1.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64;2.四川法制报编辑部,成都 610061;3.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成都 610071)

“同性恋”是指对异性人士不能作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鉴于主导性活动的主流观念是繁衍后代,同性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落,公开场合下鲜见这类话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满足读者需求”为目标的都市报应抱以科学和求实的态度,客观、公正地将同性恋纳入日常报道视野,正确引导社会对这一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了解。

1 接受美学理论对都市报报道同性恋群体形象的启示

接受美学把读者及其与作品的关系作为自己的首要研究对象,充分肯定了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得以最终实现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从而第一次把读者推到了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

1.1 接受美学有关基本观点的概述

在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汉斯·罗伯特·尧斯看来,“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了它不能脱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文学作品不经阅读只不过是“可能的存在”,只有在接受活动中才能产生影响和作用,成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地作出反应的环节,他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1]

接受美学理论中,与新闻传播关系紧密的有关基本观点有:接受美学其实是读者学,读者的地位和作用丝毫不亚于作者[2];读者通过对文本“空白”的填充实现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读者从期待视野出发对作品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理解和阐释;文本的经验视野最好适度、顺向地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

1.2 都市报重新构建报道同性恋群体的启示

从某种程度上,文学传播和新闻传播活动一样,都是以传播者为源头、以语言为载体、以读者为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在都市报对同性恋群体的报道中,接受美学理论对其正确地构建同性恋群体形象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读者需求是都市报对同性恋群体报道的中心,报纸的传播效果最终是由接受者实现的,都市报对同性恋群体的形象构建都应该围绕着这个中心来开展。都市报必须尊重读者在同性恋话题上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动机。其次,都市报对同性恋群体的报道应该是开放式的报道,在同性恋话题上应该抱着与读者一起交流、探讨的态度进行报道,变以往灌输式的报道为开放式的报道。[3]再次,都市报要从读者需要对同性恋话题选择性地报道,读者期待视野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阅读目的,例如好奇心理、知识的追求、热衷公益事业等,都市报要从读者需要对同性恋话题选择性地报道。最后,都市报对同性恋群体的报道要适度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接受美学认为,只有当文学作品适度顺向地超越读者期待视野时,读者的阅读兴趣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都市报对同性恋群体的报道在尽可能满足读者阅读品味的同时,与时俱进,适度而顺向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才能让读者对同性恋群体形成正确的认识。

2 都市报在同性恋群体形象构建中的歪曲和误读

随着中国社会为同性恋提供了更为包容的环境,都市报成为了强化这一语境、削减社会压力的重要媒体力量。都市报对同性恋的报道既加深了人们对同性恋群体的认知,但同时,为了追求新闻的不同寻常,都市报在同性恋群体形象中也倾向于制造轰动效应,这势必会导致对常态情况下同性恋群体的歪曲和误读,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报道取向简单化,以犯罪、猎奇、性等方面为主要关注点

都市报对同性恋群体报道多以负面新闻为主,并在犯罪、猎奇、性等负面报道中故意强调主人公的“同性恋”身份,暗含了对同性恋现象的道德审判。例如:《安徽商报》2010年6月12日报道的《遭同性恋人抛弃男子屡次自杀》等等。这些多以短消息形式出现的报道都或多或少对主人公的同性恋身份进行强化,迎合了一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窥探欲望,在很大程度上丑化了同性恋群体。这类报道不是以接近、关注同性恋群体为目的,没有试图为纠正受众对同性恋群体的偏见而努力,反而进一步伤害着同性恋群体。

2.2 霸权文化在同性恋群体防治艾滋病的报道中体现明显

受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当今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群体还存在着不了解,同性恋群体承受的巨大压力增加了同性恋与异性恋群体的区隔。如何消除外界对同性恋群体的误读,增进2个群体间的了解?以预防艾滋病为共同目标和利益是一个可行的突破口。

然而,目前以艾滋病为切入口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在异性恋受众自身利益的立场上的,也必然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过分地强调从自身利益诉求出发对艾滋病关注,可能产生另一种刻板印象——即将同性恋与艾滋病划上等号。若媒体倾向同性恋群体威胁到异性恋群体的利益,用一种居高临下,不得不帮助的视角进行报道,对同性恋群体是一种霸权文化的欺压,不利于防治艾滋病工作的开展。

2.3 报道视角单一,尺度摇摆不定,部分报道存在对多元化的误用

在社会和舆论的压力下,大多数同性恋者还不愿意面对媒体,媒体在采访过程中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同性恋者,但新闻的客观性要求一篇报道至少要包含事实的2个方面的声音。由于大多数都市报对同性恋群体报道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报道标准,采写记者有时仅凭个人好恶就完成了报道,这导致了媒体的报道尺度摇摆不定。

有些都市报误将同性恋话题多元化为一种时尚的标签,使其带上了时髦味、贵族气或某种浪漫想象。例如最近有媒体报道《周慧敏成女同性恋梦中情人开心曝吴君如秘闻》等。多元化视角看待同性恋群体并不是要提升同性恋群体的社会地位,应授予他们更多的社会理解和平等的接近权,做出客观、公正、全面和理性的反映。

3 接受美学视角下都市报对同性恋群体报道观念的重新构建

当今都市报在对同性恋群体的报道中,必须对同性恋群体报道观念的重新构建。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只有当新闻报道适度地顺向超越、校正读者期待视野的时候,读者的阅读兴趣才有可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3.1 从同性恋和异性恋视角深度融合下适度超越读者期待视野

同性恋群体和异性恋群体除了性取向外并无本质不同,都市报要寻找到同性恋群体和异性恋群体间视域的交集,既反映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况,又切合异性恋群体的既有经验,在情感、生活、工作等方面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

1)描写同性恋者之间美好的感情世界。例如:《南方周末》2005年9月29日《两个男人的20年婚姻:没有力量阻止我们白头偕老》一文中,2个年届50的男人“他们衣服、鞋子的号都是一样的,从来不分彼此;他们的性格完全不同,但是那么地和谐。”描述说明同性之间也可以产生美好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是在异性恋为主的社会环境下生根更值得人们尊重。

2)描写某些家人和朋友对同性恋者恋爱甚至婚姻的谅解和宽容。例如:《羊城晚报》2010年9月20日《当孩子坦白:“我只爱同性”……》一文中,报道同性恋者的母亲吴幼坚“她最关心儿子能否找到满意的爱人,还叮嘱儿子要注意身体健康。”

3)描写同性恋者的工作、事业。当今国内外也有不少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通过都市报报道我们应该看到,同性恋者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而且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和异性恋者没有任何的区别。

3.2 从提高同性恋群体健康水准角度适度超越读者期待视野

以艾滋病防治为切入口的报道多以短消息形式对调查数据进行通报,带有从上到下的监管者语气,容易误导读者将同性恋与艾滋病等同。例如:某报2010年8月25日报道《株洲首次开展大型男男同性恋防艾滋病干预活动》等。

事实上,媒体除了公布医疗卫生机构最新的调查数据外,还应该从提高同性恋群体健康水准角度出发,积极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引导公众和同性恋群体自身态度、行为的改变,以提高同性恋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首先,媒体可以通过对同性恋群体生存环境公正、客观的报道,改变人们对同性恋群体颓废、滥交的刻板印象。[4]其次,发挥好媒介信息桥梁的作用,将相关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通过对公益活动报道,引导同性恋群体向更高健康水准迈进。

3.3 从满足受众对同性恋话题的表达权利上适度超越读者期待视野

同性恋者身份的隐匿性造成了都市报上同性恋群体话语权的缺失,同性恋群体的声音仅散落在一些调查类报道中。《华商报》曾刊登的《西安同性恋者生存调查》一文中,记者以对话形式采访了一位同性恋者。“我曾做过许多努力,想好好谈一场恋爱,把自己改造过来,可实在太难了。”“有个很可爱的女孩,她喜欢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同性恋者的心声既超越了看惯了低俗同性恋话题报道的读者的期待视野,又利于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包容和接受。

除同性恋群体自身以外的其他公众对同性恋话题的讨论也日渐显露。例如“两会”期间有关“同性恋者是否可以结婚”之类的报道,这对于加强社会民主化进程,加深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了解都有莫大的帮助。

4 结语

当代社会日益走向宽容和多元化,公众对于同性恋群体理解和接受程度势必增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都市报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应以读者为中心,有选择性地对同性恋群体进行报道,引导受众消除偏见。同时,都市报在同性恋话题上要坚持导向性原则,目前我国同性恋群体毕竟只是缓慢浮出水面,还不适合进行广泛讨论,要选择好当前最有价值的问题,把握好报道的基调。

[1]汉斯·罗伯特·尧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吴定勇.都市报崛起之谜[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吴思媛.同性恋报道中的偏见与应把握的原则[J].青年记者,2009(24):80-81.

[4]蔡蕾,赵成旭.我国网络媒体与同性恋亚文化传播[J].东南传播,2007(9):45-46.

[5]邓利平.“越轨婚恋”:同性恋现象与新闻传媒的正视[J].国际新闻界,2004(2):27-31.

猜你喜欢

异性恋同性恋者都市报
同性恋“形式婚姻”的择偶标准
——基于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站征婚广告的内容分析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面孔吸引力认知偏好与动机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的同性性取向成因初探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评《掩饰:同性恋者的双重生活及其他》
北京市男同性恋生存状况调查及建议
我爱问编辑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云南大理同性恋酒吧低调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