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2011-08-15陈梦寒
陈梦寒
(闽江学院党委宣传部,福建福州 350108)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高智商群体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全面认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大脑,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大众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毛泽东说:“共产党员可以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赞同他们的唯心论或宗教教义。”[1](707)江泽民进一步强调指出:“肯定宗教中的积极因素,目的不是为了发展宗教,而是要努力使已经存在的宗教多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祖国统一服务。”[2](389)“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3](667)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宗教的认识已经日趋成熟、日臻完善。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如何在高校工作中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方针和政策,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理性对待宗教,树立无神论观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脑,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4](1)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构建校园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软实力是指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在21世纪综合国力的较量中,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激荡、交融,高校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阵地也受到影响。西方国家凭借其文化强势地位,打着文化交流和宗教传播的旗号,千方百计地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肆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和“普世价值”,甚至为了维护“人权”采取跨国行动,以人权限制主权、否定主权,推行文化霸权、文化侵略,致使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是最容易被“西化”、“分化”的群体,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令人担忧。少数大学生在喧嚣的“人权观”和持续的“宗教信仰升温”热中,迷失自我,忘却了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栋梁的特殊身份,看不清美丽的人权表皮和朦胧的宗教面纱背后的实质,将国家主权问题与人权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混为一谈,有的已成为“知识型望教者”和“宗教文化追随者”。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开展文化安全教育,“警惕宗教泛化现象,树立文化安全意识,”[5](131)是一种战略意义上的应对之策。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宗教文化所阐述的思想、理念,或者说人生哲学,正好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心弦’”,[6](96)这也正是个别大学生皈依宗教,成为信徒的主要原因。
相对于宗教独特的道德教化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显得比较单调。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正面灌输为主,形式相对单调,内容枯燥乏味,有的甚至脱离实际,夸夸其谈,效果有限。而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个性差异明显,迫切需要思政工作者放下身段,体察学情,注意倾听,了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胡锦涛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7]这一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面对“宗教热”现象,思政工作者应注意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借鉴宗教文化打动人心的方式、方法,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加强人文关怀,帮助大学生走出理想迷失的困境,实现心灵的回归。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需要
“一切着眼未来的民族,都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8](1)当代大学生作为一支高素质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西方敌对势力却从未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战略。相反,他们把高校作为主攻方向,把大学生作为渗透的重点对象,与我展开争夺青年、争夺学生、争夺下一代的激烈斗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高等院校被推向风口浪尖,处于人才争夺战的最前沿。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高校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也就是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党和国家培养和输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重大的政治责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迅速发展,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畅通和快捷,同时,由于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分配不公、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大学生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的存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变得更加复杂,价值取向更加现实,使高校人才培养面临许多新课题、新挑战。高校要从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做好解释、宣传和疏导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教育
宗教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9](666-667)在这里,恩格斯既指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支配人们生活的外部力量,又指明了宗教的特点——以幻想的超人间力量的方式反映现实,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本质的经典表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基本消失,无产阶级已经不需要利用宗教为其阶级统治服务。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远未消失,“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10](96-97)因此,宗教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将长期存在。通过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教育,要使大学生明白宗教是对外部世界的幻想的、颠倒的反映,它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而逐渐消亡,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将长期存在。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和谐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事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和谐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促进“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3](666)“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3](667)的目标构想。党的十七大又把“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11](14)写入新修改的党章。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新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和谐观是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宗教派别之间、宗教组织内部、信仰同一宗教的群众内部、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之间、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和谐的本质属性、相和谐的基本条件和实现和谐的基本途径的观点。我国是一个各宗教多元共存、和睦相处的国家,“没有宗教对抗和宗教迫害的文化基因,没有出现过一个宗教迫害其他宗教的现象,也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12](15)各宗教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理论辩难的形式,通过义理交锋,互相吸纳融通,实现和平共存,共同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国宗教的优良传统,把宗教视为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纳入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中国宗教追求宗教和谐的目标是一致的。在马克思主义宗教和谐观教育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党的宗教政策,把旺盛的精力集中到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法制观教育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信教与不信教、信仰哪一种宗教、何时信教的自由,宗教信仰纯属公民个人的私事。但是,宗教信仰又不仅仅是公民个人信仰的问题,而是涉及宗教事务或社会事务的问题。因为宗教团体、寺观教堂、信教群众参与宗教活动必然涉及一系列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问题,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2](385)国家依法对宗教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目的是“坚决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13](2)同时,又“坚决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13](2)这也正是马克思所分析的“人的本质”的根本要义所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56)江泽民指出:“我国宗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和活动的,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存在的客观要求。”[2](387)只有这样,宗教才能存在和延续,并与社会和睦相处、相安无事。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宗教事务管理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都对宗教活动的开展作了明确的规定。在马克思主义宗教法制观教育中,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学习宗教方面的法规,提高大学生对宗教活动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教徒依法参加宗教活动,同时坚决打击校园内外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江泽民说:“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并不是说就可以放弃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弃在他们中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工作。”[2](385)社会主义大学要理直气壮地向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宣传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宗教法规。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要拓展教材,理论联系实际,将无神论教育同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要加大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力度,强化正面宣传教育的攻势,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要牢记使命,坚持真理,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教育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做坚定的无神论者;教育大学生要崇尚科学,不信鬼神,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深入揭批封建迷信、邪教和伪科学的本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二)加强宗教文化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宗教
许多宗教典籍、宗教建筑、宗教器具等各种宗教表现形式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了百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例如:三大宗教的教规中都包含“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15](89)等道德戒律,具有积极的教化功能。“宗教的典籍、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也都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15](89)因此,向大学生开设宗教选修课、专题讲座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讲授宗教文化知识,既可以借助这些宗教信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又可以满足大学生学习宗教知识的兴趣,揭开宗教神秘的面纱,去伪存真,帮助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可以揭穿邪教、封建迷信和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实质,防止善良的大学生误入歧途。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注重人文关怀
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信仰宗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困惑无法得到解决,有的学习压力大,有的就业压力大,等等。为此,思政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为思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意改善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倡个性化、差异化教育,以情感人,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如,“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减压减负;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成才就业。”[5](132)必要时,还要借鉴宗教道德教化的方法,如“用潜移默化的心理疗法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6](97)“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手段的应用和艺术性的表达”[16](116)等。
(四)强化宗教预警机制建设,谨防宗教非法渗透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建立预警机制。一方面,对大学生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予以保护,合理疏导,保障他们宗教信仰自由;另一方面,要对境内外宗教势力非法向校园渗透的活动严加监管,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预警方案,防患于未然。如,配合公安机关加大对校园周边非法网吧的整治,严防宗教势力通过网络非法传教等。另外,还要提高警惕,严防西方敌对势力、邪教组织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增强大学生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破坏的意识和能力。
(五)注重宗教理论研究,奠定科学治理宗教的基础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育与引导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取得相应的成效。从文献检索的情况看,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已经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但纯理论研究、个案研究居多,许多研究尚待深入。为此,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研究力量雄厚、信息来源丰富的优势,成立大学生宗教研究机构,深入研究国外高校宗教发展的现状、规律、特点和影响,研究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状况、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大学生教徒如何防止宗教活动中的偏激行为、如何抵挡邪教势力的诱惑和欺骗、如何减少大学生教徒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的隔膜与敌视等,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由此,一方面,可以摸索高智商群体宗教活动的规律,为正确处理大学生宗教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协调宗教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团结大学生教徒、信教群众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
[5]卢远,林文旭.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J].高教探索,2009(1).
[6]高鑫.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宗教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
[7]胡锦涛在宣传会议讲话:用三个代表统领宣传工作[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 3-12/07/content_1218040.htm,2011-07-16.
[8]用奋斗为民族赢得新光荣(社论)——庆祝“五四”青年节[N].人民日报,2011-05-0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何花.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路径探析[D].开封: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
[13]何正付.论江泽民的宗教事务法治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韩希明.试论大学生的宗教心理现象[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6).
[16]周丽芳.宗教道德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启示[J].闽江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