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规制问题研究

2011-08-15张建斌

财经理论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环境经济

张建斌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内蒙古财经学院 经济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规制问题研究

张建斌1,2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内蒙古财经学院 经济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产业转移既是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产业发展的趋势,如何正确处理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产业转移中的关键所在。本文从产业转移理论与中国产业的区域转移趋势入手,分析了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性和在此过程中进行环境规制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相关的环境规制措施。

产业转移;产业承接;环境规制;西部地区

一、产业转移理论与中国产业的区域转移趋势

(一)产业转移理论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产品需求或资源供给等因素发生变化后,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它是一个由于投资与贸易活动所引起的商品与要素流动的过程,是一个包含时间与空间因素的动态过程。

国外学者从多角度对产业转移问题进行了论述。缪尔达尔(1957)等人认为不同区域存在的经济梯度是产业转移的条件。这种由于禀赋梯度、技术梯度、产业梯度等所决定的经济梯度,决定了某些产业会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弗农(1966)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论述了产业转移问题。他认为随着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即产品由创新阶段到成熟阶段,再到标准阶段的转变,产品生产将在生产要素丰裕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实现转移,这就带动了产业的国际间转移;海默(1960)和金德尔伯格(1969)从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和政府的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造成的市场扭曲,寡占产业等现象出发,论述了企业在上述现象中为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扩展国外市场;邓宁(1977)认为当企业拥有无形资产的所有权优势和将这种优势内部化的倾向时,如果将这种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与东道国的生产要素结合比在本国运用更为有利,企业将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由此会实现产业的国际转移;小岛清(1978)以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为基础,认为由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要素的相对价格存在差异。一国应将生产要素相对价格较高、处于相对劣势的产业转移到该要素相对价格较低的国家,用以扩大双方的比较优势,促进贸易和出口的增加;刘易斯(1984)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引发非熟练劳动力的不足,使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导致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被迫转移到欠发达国家。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对产业转移问题也进行了分析。王先庆(1998)从不同地理空间存在“成长差”和不同区域产业主体之间存在的“利益差”论述了产业转移的基础。他认为“成长差”导致不同区域间进行产业升级,“利益差”导致各类产业向获取最大利益的区域转移;陈建军(2002)分析了特定地区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问题,他认为市场扩张因素和资源利用因素是导致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戴宏伟(2003)认为由于不同地区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和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性所造成的要素禀赋差异和产业梯度与导致了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与组合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促使产业在区际进行转移;陈明森(2003)在分析研究资本流动的区位导向和产业导向的基础上,认为资本流动主要是因为地区之间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的差异,同时他认为资本对区域不同产业的投资选择与产业导向会受到投资区域、产业结构、区域资源禀赋、投资环境和产业政策的影响。

(二)中国产业的区域转移趋势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由于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国家宏观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基础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这三大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了经济技术梯度的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随着东部经济高速发展,东部地区的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资源和能源供给趋于紧张,产业升级压力不断增大,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把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我国西部12省市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共计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更需要借助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西部地区所具有的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优势,为东部企业在资源环境制约、要素成本攀升情况下的生存、发展空间,促使一些在东部地区无法获得比较优势的产业,特别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西部地区转移。我国从“九五”后期开始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包括现在的第二轮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其实质也是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延伸。

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性

我国西部12省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这为我国的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条件。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可以获得自身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的提升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所实现的产业之间的协调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依据经济发展的历史使产业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转变过程。产业结构升级既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化,也要求产业结构高度化,同时要求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统一。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西部地区可以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速其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一方面,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植入一些西部地区自身没有或者非常稀缺的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从而实现地区内产业发展的协调,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另一方面,西部地区通过先进产业的移入使采用先进技术的产业部门在数量上和比例上不断增加,从而逐步提高整个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

(二)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增强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某一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的现象,它对地区经济的增长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就是通过产业集聚所产生的集聚效应表现出来。产业集聚效应主要表现在:分工与专业化、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市场效应。

在集聚效应的释放过程之中,往往伴随着区域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受规模经济内在要求的驱动,会导致生产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的企业以及它们的上下游企业集中分布。其结果是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不同企业通过产业关联和其他一些经济联系而集聚成群,此时的集聚效应体现的就是一种拉力作用;除此以外,在一定范围内,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以及生产上下游产品的企业,在外在规模经济的驱动下,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逐步把本企业转移至相关产品的集聚区发展,此时体现的是推力作用。这一拉一推自然就形成了产业转移在集聚效应下的动力机制,而这种动力机制主要通过分工与专业化、规模经济和市场效应表现出来。

产业转移对我国西部地区产业集聚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沿陇海经济带崛起的众多经济开发区、保税区、加工贸易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都使产业的集聚化特点越来越明显,并由此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平台和新型的规模经济,形成了产品配套程度很高的产业群。这些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所产生的分工与专业化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外部经济和市场效应既大大降低了成本,又促使同类型相关配套企业更大范围的集聚,从而形成初具规模的生产基地,这些生产基地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东部产业向该地区转移。

(三)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可以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创新

产业创新就是以企业为核心的突破既定的已结构化的产业约束,培养核心竞争力和构建新产业的过程。其基本都是沿着“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这一路线进行。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了产业创新,他认为:“所谓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概念,系统因素是产业创新的成功决定因素。产业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

产业转移中产业创新主要是在核心技术方面形成自己的品牌,提高产业附加值,它不仅会使转移方自身的结构优化和内部空间联系有机化,同时可以优化被转移方的产业结构,从而强化转移方与被转移方之间的外部联系;同时,产业转移也可以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形成有效的产业创新战略,集聚式产业创新是以集聚的组织方式,应用集聚组织优势,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产生创新聚集,从而获得创新优势。

西部地区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振兴和发展地区经济,必须紧紧依靠科学技术。东部向西部转移产业一般具有相当的科技含量,与西部占较大份额的传统产业相比,能够提高西部产业的科技总水平。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下的转移产业一般含有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如能源、军工、机械制造等行业,能够减少东部和西部的技术级差。同时在产业转移投资过程中,东部能给西部培养更多的人力资源,为提高西部未来接纳科技产业准备更为强劲的人力资本条件,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从而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三、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进行环境规制的必要性

(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

我国西部地区几乎占国土面积的70%,其生态状况大体可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和华南湿润区三大区域。西北干旱区包括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和陕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0%,这一地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日温差大,冬春季风强。西北干旱区的东部为半干旱草原地区,向西逐渐过渡至半荒漠和荒漠,我国几大沙漠包括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及腾格里沙漠等都分布在这一地区;青藏高原区是一个独特的生态地理区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大致包括青海、西藏及四川西部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5%,这一地区平均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气温低、风力强,植被多属高寒类型,现代冰川作用广泛,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固体淡水资源库,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华南湿润区属我国的亚热带区域,包括陕西秦岭以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区域,年降雨量多在800毫米以上,气候湿热,自然植被北部为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向南过渡到典型的常绿阔叶林。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我国西部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西部承接产业过程中的重点,我国投入大量资金在西部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包括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已垦草原退耕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但西部地区生态状况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改变。另一方面,西部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又是我国的脆弱生态区域,抵抗人为干扰能力和自然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正因如此,西部地区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保护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西部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东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地区要求西部地区政府对环境问题进行规制。

(二)西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性

随着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向西部地区的转移过程的加快,一些污染密集产业也大量向西部转移,对我国的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不利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污染密集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国家地区的企业或公民通过在欠发达地区投资污染密集产业,将一些资源浪费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技术或工程项目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在总体上表现出污染密集产业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单向转移趋势。污染密集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既有内部推力的因素,也有外部拉力的因素。内在推力是指发达地区当地越来越高的环境成本及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而外部拉力是欠发达地区相对较低的环境成本以及这些产业在欠发达地区仍具有相对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内在推力和外在拉力的共同作用导致污染密集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趋势。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除一些食品、饮料、轻纺等普通消费资料产业外,大部分都属于高耗能的能源、原材料初级加工产业。高耗能产业在东西部地区所处产业生命周期时序上的先后和空间上的转移关系,从而导致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着环境破坏的风险性。这种风险性要求西部地区政府对环境问题进行规制。

(三)低碳经济增长模式的迫切性

低碳经济增长模式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瞩目。2009年底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进一步明确了世界各国的节能减排义务。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一时代背景,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一,西部各地区政府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落实节能减排任务,改善和规范生态环境管理机制;第二,在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西部地区要出台相关政策法律,鼓励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减排技术、清洁能源开发项目在西部发展;第一,调整西部以资源和能源优势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更加注重产业升级,改善西部企业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现状,从而有效改善西部总体的产业结构。而这些要求的满足必须对环境进行规制,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也应该对环境问题进行规制,从而保护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规制措施

环境规制的主要目标是限制负的外部性,在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会对西部生态环境造成大量的负面影响,导致资源、环境等难以再生的社会要素遭受严重破坏。而这种状况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和个人行为难以解决,从而成为环境规制的重要内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规制措施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构建:

(一)西部地区要强化政府职责,落实环保责任

我国西部省份大都处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改变落后状况的欲望强烈,在发展经济和履行环境责任时,往往更倾向于前者。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地方政府领导出于政绩的考虑,对GDP过分偏好,地方的环保部门形同虚设,对转移企业的环境污染视而不见,更有一些地方政府也还自觉与不自觉地制定了自己的“土政策”来纵容环境违法行为,为违法企业保驾护航,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模糊了自己的生态定位和忘记了自己的生态职责。为改变此现状,从国家的层面考虑,则应制定更加切实可行和责任清晰的环境考核指标、并将其作为硬性指标列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之中,修正目前存在的片面追求GDP的狭隘政绩观;从地方的层面考虑,必须真正地落实保护环境的领导责任;从企业的层面考虑,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从个人层面讲,就是要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只有上述主体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关于环保的法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

(二)西部地区要完善环保政策,减少移入项目污染

区际产业转移是一个中观层次的范畴,其表现是产业内众多企业的转移,迁移企业的环境行为直接影响到被转移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西部地区有必要将环境风险控制从企业外部引向企业内部,从企业环保行为的利益驱动机制入手,设置科学合理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改变企业的成本收益函数,引导企业将污染控制、节能减排降耗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证明,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在动员企业环保资源,鼓励企业环保行为,提高社会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都要优于纯粹的行政管制。世界各国采用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归纳起来主要有明晰产权、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税收手段、投资补贴、信贷优惠、责任制度、发行环境债券制度等。它们在不同领域的作用效果各有所长,西部地区应当根据转移产业的性质、企业的状况及各地的特点灵活运用,以期达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良好局面。

(三)西部地区要选择转移项目,提高转移环保要求

我国西部一些地区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考虑,引进了不少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虽然使经济总量暂时增加了,但却使得环境污染加重,能源浪费严重,治理污染的成本上升。所以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是当前西部地区各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西部地区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产业转移具有两面性,如果是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就可以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带动当地原有的产业升级换代,减轻环境的压力;如果是承接了高耗能、高污染严重的项目,就必然加重当地的环境负担,恶化发展的环境,延缓发展的步伐,付出发展的代价。因此,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应该有所选择,不应该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产业转移不是污染转移。同时,西部地区在承接占地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时既要发展产业,又要保持环境,还要认真解决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提高转移项目的环保要求。

[1] 周明华.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综述[J].企业家天地,2008,(12).

[2] 王莹.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J].特区经济,2008,(2).

[3] 朱兰春.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J].华商,2008,(11).

[4] 杨正卫.中国产业梯度转移的思考[J].中国外汇,2008,(6).

[5] 贾广森.产业转移政策研究述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5).

[6] 谢丽霜.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及防范对策[J].商业研究,2009,(1).

[7] 杨红.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生态责任与生态决策[J].市场论坛,2007,(11).

[8] 蒋满元.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政府生态责任与生态政策选择问题探讨[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9] 许水平,赵兴.污染密集产业转移原因的经济学分析及防范措施建议[J].经济论坛,2004,(21).

[10] 鲁丹,张肖虎.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1] Freeman,Chris and Luc Soete.The Economic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Third Edition)[M].London:Pinter,1997.18.

[责任编辑:张晓娟]

F062.9

A

1004-5295(2011)01-0092-05

2010-12-29

张建斌(1978-),男,内蒙古卓资县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内蒙古财经学院经济学院讲师,从事宏观经济政策和制度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环境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