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城市建设——以淄博中心城区为例
2011-08-15梅红霞
梅红霞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山东淄博,255033)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城市建设
——以淄博中心城区为例
梅红霞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山东淄博,255033)
分析了淄博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在城市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城市功能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从城市规划、带动作用、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文化内涵等方面阐述了影响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提出了通过明确规划建设重点、推动中心城区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着力加快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和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等措施,以达到加快淄博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
淄博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生态城市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淄博作为一个依托产业发展兴起的老工业城市,[2]城市建设经历了“五朵金花一起开”到“张店的大一点”,再到近几年的“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和“淄博中心城区—次淄博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的发展思路,城市建设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进程。淄博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城市的带动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全市小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力不断增强。但是淄博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有必要对淄博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研究探讨,以期为淄博的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淄博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
淄博中心城区作为淄博市的城市核心,承担着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职能,[3]其发展规模为到2020年人口控制在132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37.8平方公里。[4]近几年,淄博中心城区建设始终按照“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思路,[5]紧紧围绕“彰显特色、塑造个性、努力打造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奋斗目标,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建设精品迭出,亮点日益增多,推动了全市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第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淄博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5.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57.4万人,全市新型城镇化率达到62.54%。[6]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近几年政府累计投资338亿元,先后建设了北京路、上海路和重庆路等一大批城建基础设施,使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显著提升。
第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深入实施了“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了四宝山、萌山水库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实施了淄河、孝妇河等八条水系的污染治理和环境改造提升。集中实施了东部化工区、[7]张钢片区、南部建材区的产业布局调整和污染综合整治,加快推进“两沿三环”绿化,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1.92%、36.1%和15.92平方米。
第四,城市功能日臻完善。随着市体育中心、运动员公寓、淄博保税物流园、齐鲁现代物流园和“引太入张”工程等一大批生产性、服务性、公益性项目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使城市的集聚、辐射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二、影响淄博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的几个关键性因素
近几年来淄博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呈现出较快发展的态势,但总的来说,还存在一些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其一,城市规划难以实现。城市规划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布局,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建设管理的依据。[8]淄博市的总体规划最早于1957年开始编制,1960年完成第一次总体规划,以后历经1979版、1987版、1994版、2005版四次调整修订。历次规划都对淄博的城市发展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指导作用。最新版的总体规划在城市的功能定位、发展规模、布局结构、发展策略等方面确定得较为合理,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明确恰当。但是在如何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方面挖掘不够,生态和谐宜居的城市目标很难完全达到,做大做强做美做畅淄博中心城区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其二,带动作用不够凸显。淄博中心城区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目前,淄博中心城区无论是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城市建设的档次和水平都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称,对全市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带动和辐射功能亟需强化。
其三,生态环境建设需继续改善。在水系建设方面,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资源,园林绿化缺乏应有的特色,城市建设缺乏地方文化气息,精心化、专业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城区内绿地不足,分布不均,尤其是老城区东部、南部公共绿地偏少,城区内公共绿地与城区外围防护绿地、风景绿地没有很好地衔接,没有形成统一的绿地系统;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垃圾箱等环卫设施不足,且分布不均匀,老城多,新区少。
其四,城市文化内涵需进一步提升。淄博是“中国琉璃之乡”、“中国花灯艺术之乡”、“民间艺术表演之乡”、“民间鼓乐之乡”,被誉为“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9]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但是淄博中心城区在规划建设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其传统文化优势:新区城市建设缺乏标志性建筑,板式小高层住宅沿街布置,形成两堵“城墙”;城市的管理水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不够高,老旧社区、背街小巷、马路市场等存在大量管理死角,管理的精细程度不高。
三、加快淄博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生态城市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淄博中心城区将针对制约生态城市建设的各种因素,动员社会力量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加快生态城市建设。
(一)明确规划建设重点
淄博中心城区规划建设重点在于疏解老城片区人口,对东部化工区、张钢片区、南部建材区实施搬迁改造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加强高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协调,高档次、高水平建设新城片区,利用交通优势建设物流商贸片区。在滨博高速公路以西,建设淄博教育园区,提升淄博中心城区核心功能。
(二)推动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
淄博中心城区建设总体上要坚持新区开发与老城改造相结合,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大相结合,按照“拓展西、北,改造东、南,提升中部,衔接周边”的城市发展思路,[10]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人流物流便捷、城市管理高效、经济文化繁荣、社会事业发达的生态和谐宜居城市。
“拓展西、北”,即全面实施新城区建设,要在已建设完成的体育中心和部分办公、商业设施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文化中心建设,为建设文化强市打造坚实的平台。“改造东、南”,即加快东部、南部化工区和建材、冶金、能源等企业的整体改造和搬迁步伐,实施东、南生态恢复,建设东、南部绿色屏障。“提升中部”,即着力实施中部旧城改造,按照经营城市的原则,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加快中部旧城改造步伐,拓宽道路、增加绿化、提升档次,着力发展现代商贸和物流,提升整个城市建设水平。“衔接周边”,即科学规划,控制、建设好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的衔接地段,要以绿色、生态和现代化设施为主线,努力建设布局舒展、绿色环抱、生态和谐、设施先进、交通舒畅的新型中心城区。
(三)着力加快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
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的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实施以水系、绿化、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第一,加大城区水系建设,做活水的文章。充分利用现有的水系资源,重新调整中心城区的水系规划,加大水面建设,构建城市风景水系。按照“面有量,线有形,点面广”的特色,形成中心城区水系建设点、线、面的结合,努力达到“清水润城”的效果。具体实施中,实现“五纵、四横、五湖、三湿地、一生态公园、多节点水面”的效果。通过实施大面积的水系景观建设,实现“城水相依,水系相连,人水相融,水清园绿”的景观效果。
第二,全面构建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利用淄博市园林绿化的基础和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上,全面推进道路绿化、小区绿地、公园绿地和街头游园等各类绿地建设,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网络化布局,推进精品园林建设,塑造文化内涵浓郁、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景观。
第三,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加快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尽快达到全部按照一级A标准排放的目标。加快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设施建设,对垃圾焚烧电厂进行扩产改造,加大对粉尘污染治理力度,确保大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四)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城市特色的根基在文化,城市的兴衰也在文化,淄博中心城区城市建设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培育打造文化品牌,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城。
第一,规划建设要体现淄博文化特色。从城市的总体规划到单位建筑,到公园绿地等都要展示淄博文化特色,考虑文化因素,体现文化品位。
第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并与城市建设相融合。深入挖掘齐文化、聊斋文化、商埠文化、陶瓷文化及足球文化等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淄博城市建设展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第三,加快文化中心建设。争取用三年的时间,全面实施文化中心建设,着力打造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气息强烈且具有鲜明淄博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文化中心,为弘扬淄博传统文化打造坚实的平台。同时,作为新区的标志性建设群,其对于提升淄博城市形象,加快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强化精细化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始终将“精细化”意识贯穿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淄博中心城区既要做大做强,又要做美做畅,每一项规划,每一个设计,每一块绿地,每一条道路等都要体现“精细化”。做到最好、最精、最美,要倡导精致,设计精细把关,建设精益求精,管理细而再细,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人与城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1] 付月红.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10):113-114.
[2] 淄博:老工业城市“生路”[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0(7):64.
[3] 张辉.淄博市县域经济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4.
[4] 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EB/OL].(2007-04-27)[2011-03-13].http://www.zibo.cc/read-htm-tid-104673.html.
[5] 魏晓萌.淄博发力中心城区[N].大众日报,2006-03-28.
[6] 张晓琦.淄博城市建设新思路大手笔五年奋战换新颜[EB/OL].(2011-02-14)[2011-03-15].http://www.dzwww.com/finance/ sdcj/201102/t20110215_6167644.html.
[7] 李顺成,胡畔.创意城市:老工业城市的再生之路——以淄博市东部化工区搬迁改造工程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0(4):73.
[8] 王玉庆.当前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几个突出问题[J].求是,2011(4).
[9] 张欣.淄博市文化产业去年增加值达96亿元[EB/OL].(2010-12-09)[2011-01-08].http://zx.findart.com.cn/10668174-zx.html.
[10] 淄博市2010道路综合整治工程方案[EB/OL].(2010-03-04)[2011-04-11].http://www.lltqc.com/2010/0304/14540.html.
F062.2
A
淄博市社科联立项课题“加快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梅红霞(1972-),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