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温利神权政治的思想和实践

2011-08-15贾平平

关键词:神权基督苏黎世

贾平平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慈温利神权政治的思想和实践

贾平平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乌利希·慈温利是16世纪瑞士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和政治活动家。慈温利作为神权政治思想家,指导了苏黎世宗教改革。其神权政治思想的内容是在教会与世俗政权构成的基督教共同体中,上帝是最高统治者,二者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苏黎世宗教改革实践体现了他的神权政治思想。

慈温利;苏黎世;神权政治;宗教改革

神权政治思想是主张国家直接或间接地由神创造,政治权力来源于神的学说[1]。具体而言,慈温利的神权政治思想是在教会与世俗政权构成的基督教共同体中,上帝是最高统治者。二者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与政教合一截然不同。政教合一思想主张政权和神权合二为一。基本特点是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神权由一人执掌[2]。

乌利希·慈温利是16世纪瑞士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和政治活动家,是与马丁·路德齐名的第一代宗教改革家,也是新教改革宗的奠基人之一。他在苏黎世的宗教改革影响了整个瑞士的新教改革运动。目前学术界对慈温利在苏黎世是否建立神权政治一直存在争论①沃尔顿认为慈温利在苏黎世建立了神权政治(Robert C.Walton,Zwingli's Theocracy,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8.);彼得斯认为慈温利建立的婚姻法庭就是神权政治的体现和基础(UlrichZwingli,SelectedWorks/UlrichZwingli(1484-1531),editedbySamuel MacauleyJackson,introduction by Edward Peters,translations from the German by Lawrence A.Mclouth,translations from the Latin by Henry Preble and George W. Gilmore,Philadelphi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1972,p.xxii.);而波特却认为慈温利主张教士和管理共同合作实现上帝意志,并不符合现代所接受的“神权政治”概念(G.R.Potter,“Reviewedwork(s):Zwingli's theocracybyRobert C.Walton”,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Vol.85,No. 336(Jul.,1970),pp.612-613.)。。笔者认为慈温利的神权政治思想是在苏黎世改革过程中形成的,苏黎世宗教改革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这可以从该思想的形成背景、内容和实践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慈温利神权政治思想的形成

慈温利神权政治思想的形成受到苏黎世的政治历史传统及其个人经历的影响。在古代罗马时期,苏黎世已成为定居之地。1218年它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城市。1336年市长鲁道夫·布鲁恩(Rudolf Brun)建立一个由13个行会组成的行会城市。1351年苏黎世加入瑞士邦联。这个城市由两个议会来统治。大议会有162个成员,由贵族、富有者和商人组成;小议会有50个成员,由行会代表和贵族总管组成,由市长领导[3]。苏黎世处于康斯坦茨主教辖区,主要有大明斯特教区和圣母玛利亚明斯特教区。宗教改革前,为了将教会置于世俗统治之下,苏黎世议会一直限制教会权力并干涉教会事务。结果在苏黎世,城市议会与教会事务纠缠在一起。

慈温利于1484年1月1日出生在圣加仑州的维尔德豪斯村,曾求学于巴塞尔、伯尔尼和维也纳等大学。1502年就读巴塞尔大学期间,在人文主义学者韦登巴哈影响下,慈温利开始形成以《圣经》为最高权威的思想,反对天主教教会出售赎罪券。1506年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被任命为格拉鲁斯教堂神父。任职10年间,慈温利潜心钻研希腊文、希伯来文、《圣经》和古代教父著作。这期间他与伊拉斯谟建立通信联系。伊拉斯谟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使得慈温利形成以《圣经》和基督为中心的神学思想。从1513年到1515年,他曾数次作为教皇雇佣军的随军牧师到意大利作战。1515年9月他亲眼目睹马里尼亚诺激烈战役之后,提出反对雇佣兵制度。正是担任随军牧师时,慈温利认识到牧师的主要职责是宣讲上帝之道。1516年他被调至朝圣地艾因西德教堂任驻堂神父。与路德同时代的人,慈温利的改革思想受到路德的影响。尤其是路德在1519年莱比锡论战中公然反对教皇,这促使慈温利不再停留在教义理论的研究而转向改革实践。

1519年1月慈温利担任苏黎世大教堂的“民众神父”之后,开始根据马太福音宣讲“救世主基督的故事”。他希望通过讲道使苏黎世教会像早期教会一样宣传福音。在改革过程中,面对康斯坦茨主教为代表的天主教派的反对,慈温利根据《圣经》反对天主教会,主张建立以基督为首的教会。到16世纪20年代,苏黎世出现再洗礼派。这一派别的教义是否定婴儿洗礼的效力,否定旧约而肯定新约;提出教会是由相信基督的信徒组成,教会独立于世俗政府。与此不同,慈温利以《圣经》为依据,提出旧约与新约的关系不是断裂的,应根据新约来理解旧约。在研读旧约过程中,慈温利发现苏黎世的社会特点与旧约时代实行神权政治的以色列是相似的②神权政治这个词首先由犹太人历史学家弗莱维厄斯·约瑟夫斯(FlaviusJosephus)创造。为了向非犹太人读者解释当时犹太人团体的组织和政治制度,他比较神权政治和其他政府形式:如君主制、寡头制和共和制。他认为,我们的立法者(摩西)没有提到任何这些形式,但是他认为以色列人的统治勉强可以称为一种神权政治,即把权威和权力归于上帝,劝导所有人遵从这个所有善的主宰者。。正是根据这一点,他提出教会并非独立于世俗政权,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二者构成一个整体。由于慈温利对教会和世俗政权关系的理解符合苏黎世当时社会的特点,因此慈温利的改革活动得到苏黎世议会的支持。

二、慈温利神权政治思想

慈温利对教会和世俗政权关系的认识是神权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他的教会观是理解神权政治思想的基础。他曾多次论述教会概念来反对天主教会和反驳再洗礼派。1523年1月慈温利发表《六十七条论纲》,第八条中指出“在以基督为首领的教会中,所有基督徒都是上帝的信徒和孩子。这个教会是由圣徒组成的教会或者团体,是基督的新娘,是普世教会”。[4]他认为教会的首领是基督而不是罗马教皇。在1524年8月写的《给埃姆斯的答复》(A Reply to Emser)中慈温利详细论述了教会概念。“教会一词希伯来语是‘kahal’和‘edah’,希腊语是 ,拉丁语是‘ecclesia’。根据旧约中‘kahal’和‘edah’的用法,教会不仅用来指虔诚者、神圣者和忠信者,也指非虔诚者、邪恶者和非忠信者,只要是亚伯拉罕的子孙都属于教会。在新约中,‘ecclesia’一词用来指所有那些已经相信基督和生活在基督教团体中的人”。[5]根据《圣经》,教会里面既包括真正的信徒也包括非真正的信徒。1530年慈温利向德皇查理五世提交了《论慈温利的信仰》。它较完整和全面地论述了教会。他认为,虽然《圣经》中的教会有很多含义,但是教会可以分为无形教会和有形教会。无形教会是“由选民组成的教会。选民是由上帝意志已经预定为永生的人”;[6]有形教会是指“所有基督徒。这些基督徒是在基督名义下加入教会。其中大多数人通常通过表明信仰和参加圣礼公开承认基督,然而在内心是敬而远之或者并非真正认识他。他们认为,所有那些承认基督之名的人都属于这个教会”。[6]无形教会只有上帝知道。这个教会是肉眼看不见的,神圣而纯洁的教会;有形教会是基督徒能看到的教会。无形教会是纯洁的,因为基督已经用自己的血清洗过。有形教会除了有真正相信基督的基督徒之外,还“包括许多叛徒和背叛的成员”。“所以需要政府,无论是国王或者贵族都可以来约束这些不知羞耻的罪人”。[6]因此,教会为了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稳定是需要世俗政权的。“没有世俗政权,教会是残缺的和不完整的……完善的教会组织是需要世俗政权的”。[6]可见,教会本身所存在的瑕疵使得世俗政权有存在的必要性。

慈温利认为,在教会和世俗政权构成的共同体中,上帝是这一共同体最高的统治者,教会与世俗政权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首先两者是独立分开而各有职责。“在基督的教会中,世俗政权就如教会中的布道一样是必需的。但是教会中的讲道是最重要的”。因此教会的主要职责是讲道。而世俗政权“专门管理与灵魂无关的更世俗的事务”。[6]其次两者共同协作而相互联系。统治者们要按照上帝之道来统治。为了理解上帝之道,统治者们应得到教会的指导再行动。而教会的基督徒们应“祈祷统治者们按照上帝之道来统治”,使得统治者们“维护基督徒的和平生活”。[6]作为回报,“基督徒应该向世俗政权缴纳贡物、什一税”。[6]

因此,慈温利对神权政治思想的认识是上帝是基督教共同体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最高权威,规定万事万物。教会与世俗政权都要服从上帝的统治。两者不是分开的独立实体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教会牧师和世俗政府官吏行使不同的职责,牧师的主要职责是讲道,官吏的主要职责是统治,但都要遵照上帝之道服从于基督王权。牧师的讲道有助于世俗政权维护公平正义,而官吏则负责制止骚乱和分裂并且帮助牧师宣讲福音。

三、慈温利神权政治思想的实践

慈温利神权政治思想指导着改革实践的发展。慈温利来到苏黎世之后,其讲道使得一些市民违反四旬斋戒的禁食规定而吃烤肠。慈温利及一些教士一致认为,禁食属于传统习俗,《圣经》中并无此规定。苏黎世议会和康斯坦茨主教都为此介入调查此事。尽管苏黎世议会最后认定慈温利对教会这一规定的批判是合理的,可是之后出现的社会混乱使得苏黎世议会提出召开一次辩论来解决问题。

1523年议会召开第一次苏黎世辩论,主教代表法贝尔与慈温利参加。权威问题成为辩论的核心。天主教派认为只有大公宗教会议才有权力来解释《圣经》并决定教会事务;慈温利反驳道,应该模仿基督教会,信徒们有权利解决教会问题,而宗教会议并没有裁决权。经过一番辩论之后,苏黎世议会最后判决,慈温利派可以宣讲福音,根据《圣经》来讲道。第一次苏黎世辩论“实际上确定城市议会拥有解释《圣经》的权威。实际上谁有权解释上帝之道,谁就有权控制它。无论解释者是教皇还是城市议会”。[7]此次辩论使得苏黎世议会摆脱康斯坦茨主教,决定并控制教会事务。

苏黎世议会取代康斯坦茨主教来管理教会事务之后。在苏黎世议会的大力支持下,慈温利根据自己所要建立的教会模式来改革教会。1525年之后,他首先把大明斯特教堂改为学校,取名为“先知”。建立学校不仅是为了教育教士和信徒而且将之作为出版有关《圣经》的解释和译文的场所。其次是在苏黎世议会的同意下,改革教会的圣礼即圣餐礼和洗礼。在1525年苏黎世废除弥撒,制定出一套新的圣餐礼仪式。讲道成为礼拜仪式的核心。再次是建立婚姻法庭,取代主教法庭。该法庭有监督市民道德行为的职责。婚姻法庭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苏黎世议会的两位代表坐在两位牧师旁边共同审理案件。法庭的记录表明虽然有议会代表参加,但是牧师们在审判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宣布最终结果。最后是定期召开宗教会议来监督和考核牧师们的讲道和道德行为。慈温利通过以上改革,使得教会完全以讲道和教育为中心。

整个教会改革中,苏黎世议会是改革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同时改革后,苏黎世议会不仅取代之前主教的权力管理教会是事务,而且拥有教育、选举和罢免牧师的权力。这种城市议会与教会事务相互联系并共同合作的统治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慈温利的神权政治思想。如波特认为,慈温利的神权政治思想和实践并不符合现代意义的“神权政治”。因为现代意义上的“神权政治”是指“一种由声称受神委托的神职人员阶层统治的政体”。[8]不过如果从慈温利个人对神权政治的理解来看,慈温利所要建立的神权政治的最高统治者不是教会牧师而是上帝。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无论代表世俗政权的苏黎世议会怎样介入干涉和管理教会事务,都促使城市议会与教会事务共同合作构成基督教共同体。因此,在慈温利看来,上帝作为统治者对教会和世俗政权的统治也是一种“神权政治”。他对“神权政治”的理解具有独特性。这一独特性的认识是考察苏黎世是否建立神权政治的关键点。

慈温利的神权政治思想和实践对瑞士宗教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瑞士许多州都以苏黎世宗教改革为模板来推行改革。圣加伦城市继苏黎世之后第一个进行宗教改革;沙夫豪森的改革进程与苏黎世的非常相似;伯尔尼的政治情势虽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苏黎世,但最终在苏黎世改革的影响下而推行改革。这样,瑞士两大州——苏黎世和伯尔尼都成为新教城市。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第8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4241.

[2]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8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281.

[3] W.P.Stephens.Zwingli:An Introduction to His Thought[M]. New York,1992:9.

[4] Ulrich Zwingli.Selected Works/Ulrich Zwingli(1484-1531)[M].Philadelphia,1972:111.

[5] Ulrich Zwingli.Commentary on True and False Religion[M]. North Carolina,1981:366.

[6] Ulrich Zwingli.On Providence and Other Essays[M].North Carolina,1983.

[7] Alister E.McGrath.Reformation Thought[M].Oxford,1993:212.

[8] William Little.The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M].Oxford,1939:2166.

B91

A

贾平平(1986-),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中世纪史。

猜你喜欢

神权基督苏黎世
苏黎世的雨
浅析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为施政和立法之依据:近代中国政府基督宗教调查研究
“新生儿版”基督诞生
从基督绅士到职业俗人——美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农村宗教信仰问题的认识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农村宗教信仰问题的认识
艺术视角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探析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开发出玻璃电极材料
爱上苏黎世的十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