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观的特征

2011-08-15刘喜英

关键词:阿尔都塞人道主义黑格尔

刘喜英

论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观的特征

刘喜英

从阿尔都塞别出心裁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方法,对结构主义、意识形态与科学等主要观点进行分析,论证了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观;反人道主义;结构主义

路易·阿尔都塞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以其鲜明大胆富有颠覆性的思想而闻名于世。他总是以“保卫马克思”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全身心投入到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理论活动中,力图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探讨阿尔都塞理论反人道主义的涵义和是非得失、它和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和自身的特色,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世纪中期,萨特鼓吹的唯主体性的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大行其道,尤其是随着苏共的政治局势发生变化,人道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泛滥,一些欧洲左翼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高举人道主义旗帜,以人道主义来统领马克思主义。面对此种情况,阿尔都塞奋起反击,他的马克思主义观在这种困境下应运而生,他反对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反人道主义”。

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就是从理论上重建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实践的哲学上升到理论,将科学认识论同种种意识形态的认识论区别开来,穿越意识形态迷雾,达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此,在结构主义这个理论框架下,通过对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差别分析,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马克思主义既不是历史主义也不是人道主义,因为人道主义和历史主义都是建立在同一意识形态总问题之上的。由此可以归纳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以下特征:反历史主义、反人道主义。

一、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观的基础观点:历史是一个无主体过程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与一元决定的辩证法相反,是多元决定的辩证。任何所谓的“主体”都无法在历史上立足,只好让位于“结构”。他强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结构”的作用,认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不是人而是结构。因此,用历史主义看问题,就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结构,取消了它的各个层次之间的差别。他认为马克思历史观的核心是结构。因此,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义反对把理论还原为实践,反对还原为历史主义。历史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立的一种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从反对主体哲学问题式的意识形态理论走向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拒绝逻辑意义上的人本主义,反对一切主体哲学。阿尔都塞认为主体性哲学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哲学上的表现形式。他说:“真正的‘主体’是这些规定者和分配者:生产关系(以及政治的和意形态的社会关系)。但是,由于这是一些‘关系’,我们不能把它们设想为主体的范畴。”[1]209

从阿尔都塞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人不是历史的主体,而是被历史决定的,他们只是一定的历史结构中的地位和职能的“担负者和执行者”,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是由社会关系的总体结构决定的。阿尔都塞在这里提醒人们不要被历史的表象所迷惑,实际上所谓历史“主体者”背后真正的主人是这样那样的关系。这些关系非常复杂,彼此影响,形成了“矛盾的多元决定”,没有一个可还原的、决定性的抽象本质。关系决定了一切,但关系毕竟不能被理解成主体,因此,历史无主体也就成立了。阿尔都塞在哲学逻辑上是反对主体哲学的,他在意识形态国家的研究中对个人主体的直接否定,认为马克思从主体哲学中摆脱出来,“无主体的过程”这一概念得到了解放。

有的学者认为,阿尔都塞的“历史无主体”理论受到了黑格尔的影响。其实,“历史无主体”理论批判的对象之一就是黑格尔。黑格尔的历史观,似乎排除了人,把历史说成是理念、精神的一种发展,这种观点表面上排除了人的主体。但阿尔都塞深刻地指出,黑格尔那里存在着一个无主体的外化过程的主体。在一种过程的目的论中,存在着真正的黑格尔的主体。在阿尔都塞看来,黑格尔的作为“理念”的主体非常危险,因为很容易就可以从此处推出“人道主义”来,用人道主义、人的本质来代替“理念”。

历史无主体一经证明,那么所谓的“人道主义”也就轰然倒塌了。因为从费尔巴哈到现代的卢卡奇、萨特等,其人道主义理论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历史有主体理论,这种“历史有主体”的主体就是人,人的本质。当然,费尔巴哈还讲到“爱”之类的人道原则。人道主义者的源头在黑格尔。正因为如此,阿尔都塞在批判黑格尔方面不遗余力。

二、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观点: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

阿尔都塞将马克思思想划分为早期及成熟时期两个阶段,以及断言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有一个“认识论断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区分马克思早期思想与成熟时期不同的理论属性,以证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的根本对立。显而易见,阿尔都塞从科学与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到认识论断裂与问题式的分析,再到马克思思想的历史分期,逐步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马克思的理论反人道主义”这一结论。

人道主义作为20世纪中欧洲流行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其从始至终都在反对一种“决定论”。最初卢卡奇等人是反对伯恩施坦、考茨基的“经济决定论”,后来萨特等人又用它来反对苏联式的一种僵化的教条主义。从本意来说,卢卡奇到萨特都是为了保卫马克思,为此,他们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发掘黑格尔,将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理论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正宗,但其本质仍然是“决定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是用青年马克思来反对老年马克思,以马克思来反对恩格斯,用列宁来反对斯大林。阿尔都塞的初衷和卢卡奇、萨特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挽救马克思主义在西欧的危机。但阿尔都塞采取的方法却大不一样,他强烈地反对卢卡奇、萨特的道路,同时也批评斯大林。在他看来,这两种道路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于是,他伸出左手来反对人道主义,伸出右手来反对教条主义,用的主要武器就是结构主义和毛泽东的《矛盾论》。

阿尔都塞认为,人道主义的理论结构是由精确概念结合而成的连贯体系,“它包括两个互为补充的假定”:(1)“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人的本质”;(2)“这个本质从属于‘孤立的个体’,而他们是人的真正主体”[1]209。因此,所谓“人道主义”,就是以个体的人为伦理活动和政治活动的主体和出发点,以抽象的人、人性和人的本质为核心,去解释社会历史的本质、来源、动力、规律的理论,是将孤立的、抽象的、单个的人及其本质,作为人类社会的原始本质和历史发展的终极目的,作为决定与判断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标准和性质的理论。

阿尔都塞对人道主义进行了辩证的分析,一方面他否认人道主义是理论,认为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反映和体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得出结论“人道主义的本质是意识形态”[1]227。但同时他也承认人道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存在的必要性,“人道主义的口号没有理论价值,但有实际指示的价值。”[2]271这是同意识形态为一定社会阶级服务的作用相一致的。

阿尔都塞认为,在早期马克思那里,“‘人’不仅是揭露贫困和奴役的一声呼叫,而且是他的世界观和实践立场的理论原则。”[1]218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则与意识形态决裂,与任何把历史和政治建立在人的本质之上,即一切的人道主义彻底决裂。马克思不再把人的本质当作理论基础,因而就抛弃了主体的经验主义和本质的唯心主义。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这一决裂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理论方面:“(1)制定出建立在崭新概念基础上的历史理论和政治理论。(2)彻底批判任何人道主义的理论要求。(3)确定人道主义为意识形态。”[1]223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如果没有与人道主义总问题的决裂,那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不可能产生出来的。

阿尔都塞在1960年以后的一系列文章中提出马克思在认识论上经历了一个“断裂”,即与费尔巴哈以及一切人道主义者决裂,马克思从人道主义者变为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他认为马克思彻底抛弃了近代以主体、人的本质为基础的旧传统的理论框架,把青年马克思与作为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马克思分开,认为马克思主义从形成之始就是反人道主义的。这种理论的反人道主义从根本上否定了从“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质”出发去解释社会发展的人道主义观点。此论一出,对西方的思想界震动极大。

阿尔都塞反人道主义的时代背景是苏共二十大、中苏论战、国际共运分裂。这一时代背景加剧催化了法国思想界的人道主义潮流。其中主要有几大部分:一是萨特、梅洛-庞蒂等的存在主义影响;二是列菲弗尔继承和弘扬卢卡奇、葛兰西的传统,高举“异化”理论,将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在阿尔都塞看来,异化理论也是一种人道主义);此外,法共内部主流派也加入了将马克思主义解释成存在主义、人道主义的大潮。

阿尔都塞认为,这种人道主义思潮是十分危险的,它会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体系。他说:“认为社会关系可以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集团之间的关系,这种想法是一种极其错误的理论神话。因为只要这样想,那就意味着社会关系只涉及到人的关系,却不知道它们也涉及到物”,“总而言之,生产者要受到生产关系及其结果的制约。”[3]阿尔都塞把这种关系看成是无人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看不到“具体的个人”或“真实的个人”,而只能看到那些为结构执行特别职能的生产当事人。

这种人道主义会把人们引向歧途,使人们忽略马克思理论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类非 “人性”(人道)的本质结构,这些概念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如果无视这一点,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座大厦就不复存在。

在这一点上,中国又一次被提出来作为榜样。阿尔都塞说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一直是有意识地反人道主义和反经济主义的,1960(本文注:原文如此)-1969年的文化革命肯定是这样(然而它在西方被广泛地认为是一个乌托邦的、人道主义的构想;不管它是什么,它绝对不是这种东西)”[4]96。 既反对经济主义,又反对人道主义,这正是阿尔都塞思想的真义。

三、结语

阿尔都塞在方法论上的突破最终使得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大有进展。阿尔都塞根据他所提出的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存在着一个科学和意识形态在“认识论断裂”这一原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他认为“认识论断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由断前意识形态 “问题式”转变为断裂后的科学“问题式”。阿尔都塞在结构主义话语下,逐步地从科学与意识形态的断裂,再到马克思思想的历史分期,认为马克思主义推翻了经济决定论或“人性”、“人本质”决定论这些主体学说,最后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马克思的理论反人道主义”这一结论。

阿尔都塞推出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是一种科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出现的基础就是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意识形态论题同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论题之间的决裂。这就把马克思后期的思想归入理论反历史主义、反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真正的科学[5]。

[1]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阿尔都塞.观点[M].巴黎:1976:166.(转引自徐彦伟《理论反人道主义——阿尔都塞的马克思诠释》.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8期).

[4]阿尔都塞.自我批评文集[M].杜章智,沈起予,译.台北:台湾远流公司,1990.

[5]郑忆石.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和黑格尔辩证法关系的解读[J].杨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A811

A

1673-1999(2011)01-0015-03

刘喜英(1982-),女,河南郑州人,硕士,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4)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助教。

2010-10-17

猜你喜欢

阿尔都塞人道主义黑格尔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走出阿尔都塞”还是“回到阿尔都塞”:学术史效应和思想史研究的辩证
论阿尔都塞对权力问题的反思——从生命政治学的视角考察
浅析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哲学阅读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阿尔都塞接受“毛主义”概说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