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软实力三论

2011-08-15牛文浩王琳

关键词:实力价值观文化

牛文浩,王琳

文化软实力三论

牛文浩,王琳

当今世界,软实力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文化软实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已将文化软实力作为重大课题提了出来。现阶段,我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着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何解决制约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种种阻碍,文化自觉在其中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拟就此问题予以分析。

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现状;文化自觉;分析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说明,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

一、软实力中的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一词是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词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提出此概念。1990年,他在《外交政策》杂志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并对其基础地位和作用做了详尽的论述,这标志着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的诞生。同年,他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等系列论文,并出版了专著《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对软实力进行了初步地研究。

“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它想要的结果:其它的国家追随它,欣赏它的价值,模仿它的榜样,热衷于它的繁荣和开放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国际政治中设置吸引其它国家的议程,其重要性不亚于通过军事或经济力量来迫使别人改变。这种让别人想你之所想的力量,我称之为软实力,这种力量吸引人,而不是压迫人。”[1]从本质上讲,“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当在别人眼里我们政策合法、正当时,软实力就获得了提升。”[2]约瑟夫.奈创建的“软实力”理论存在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与以物理资源等为代表的硬实力相对的柔性力量。第二个维度是软实力以国家为载体存在的。前者规定了软实力的内涵,后者使软实力与国家权力相结合而成为软权力。

软实力是由文化魅力、政治价值观、制度、外交等因素整合完成的,而文化是软实力构成因素整合的纽带,因此,文化软实力不再仅仅是软实力的一个子概念,它也已成为软实力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那么,文化软实力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和竞争力。也就是说,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精神以及文化的视域、气魄等形成的独特魅力对物质世界产生独特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它非强制性的吸引性,本质就在于人的发展,在于培养且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指出:“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且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3]

对中国而言,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华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创新力、凝聚力、传播力和感召力的共同集合体,这涉及到传统思想文化观念的吸引力、亲和力以及文化产品的传播力、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二、文化软实力在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迅速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思想保障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化形态得到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意识越来越强,“国学热”的升温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则从内外两个方面证明了我国已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但我国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还只是被动地、非自觉地进行。在经济市场化、文化世俗化以及商业化的背景下,原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整合功能开始面临来自内外部的严峻挑战。

首先,以美国商业文化、世俗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冲击态势,我国各个阶层都在有意无意地感染着、吸收着这种文化价值观,对中国以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代表的本土文化却是只见“背影”不见“真身”。此外,某些西方大国对我国软实力发展持一种钳制的态度,他们认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世界构成了威胁,同西方输出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价值观相抵触,所以他们要千方百计地遏制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正是基于这种意识形态的偏见和“信任赤字”,中国的文化推广活动就会被渲染成各种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外部环境十分严峻。

其次,当今中国社会,经济上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突出,由此引致经济利益结构的失衡使得文化资源分配变得不均衡,社会总体的文化软实力的共享程度下降,导致了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削弱。而当整个社会核心价值观处于过度弱势时,它就不仅难以主导人们的价值观,更为严重的是,它会造成整个社会信仰的缺失、价值观的混乱。在面对传统的糟粕文化以及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垃圾文化时,难以自觉地将多元文化进行有效正确地整合,思想道德的迷失以及社会种种不和谐因素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三、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觉概念是由我国著名的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思想行为自觉概念。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不带有任何“文化复归”的意思。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不仅要求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要了解世界文化,洞析二者之间关系,这样才能做到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文化之间应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是说,不同文化语境正反面人对于自身文化要有认同与欣赏,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和谐地生活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

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我国国民文化意识的缺失却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而实践文化自觉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内生性动力,就是在文化价值选择和建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自己文化的过程,更好地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过程,这是一个熏陶和积淀的过程,一个修养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只有率先提高文化的自觉意识,才能为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近年来,人们欣喜地看到党和国家已将提高文化自觉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来对待,这标志着我国从思想观念方面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又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十七大报告则全面体现了文化自觉在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实践总结与升华。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人类进步的灵魂。胡锦涛同志指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第一次进步,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前进的烙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的创造力之中。”[4]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力的积极引领,就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富足,就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就没有文化的向心力与影响力,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长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将战胜种种困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1]Joseph S.Nye,Jr.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Joseph S.Nye,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NewYork:PublicAffairs,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9.

[4]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解放日报,2006-11-12.

G0

:A

:1673-1999(2011)04-0166-02

牛文浩(1982-),男,天津人,南开大学(天津300171)马列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科社理论与实践研究;王琳(1985-),女,河北人,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11-23

猜你喜欢

实力价值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软实力致胜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实力抢镜
谁远谁近?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