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早期思想研究
2011-08-15陈雅颖
陈雅颖
走近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早期思想研究
陈雅颖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理论贡献。青年恩格斯,经历了“不莱梅时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柏林时期”在理论上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后经“曼彻斯特时期”实现思想上的“两个转变”,最终于1845年写成孕育“新史观”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进而从另外一条路得出了与马克思一样的结论。
青年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
从1838年7月的“不莱梅时期”到1845年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一时期是恩格斯思想不断确立、成熟的时期。
一、问题域
恩格斯作为“第二提琴手”,在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建构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些都被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们作为理论前提。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个前提时,才发觉有太多被忽视的东西: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变迁之路,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仅仅将他依附于马克思的研究之侧,那么忽视的就不仅仅是恩格斯的独特思想,更多的是不能给与马克思主义体系一个合理的生成史。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两个人又是一个人,他们各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但又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共同创始人。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这是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的一段论述。本文拟以马克思的这一表述为出发点,以恩格斯这个谦逊的“第二提琴手”的文本为基石,来探究恩格斯视界中的唯物史观,以期达到对恩格斯文本思想的梳理,最后将落脚点置于这样一种事实:以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人共同的发现与阐述。
二、不来梅时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恩格斯从1838年7月中旬从巴门来到不来梅继续实习经商,直到1841年3月。这三年的时间是青年恩格斯思想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恩格斯开始从盲目的关注宗教与政治,转向当时的“青年德意志”派,从而走向了革命民主主义。尔后,他又在《耶稣传》的影响下开始深入到黑格尔哲学体系这座宝山,与青年黑格尔派有了思想上的交往。
恩格斯坚定地转向青年黑格尔主义的立场大约是在1839年底。在1839年10月8日致威廉·格雷培的信中,恩格斯兴奋地写道:“我目前是一个热心的施特劳斯主义者了”。在《耶稣传》的影响下,恩格斯转到了泛神论立场,并终于放弃了宗教信仰,发现宗教信仰“原来就像海绵一样漏洞百出”(探索者道路的探索,第107页)。除了受他人著作间接地接触黑格尔思想之外,恩格斯还刻苦钻研了黑格尔哲学原本。在1840年1月21日致弗里德里希·格雷培的信中,恩格斯肯定地写道:“由于施特劳斯,我现在走上了通向黑格尔主义的阳关大道。……黑格尔关于神的观念已经成了我的观念……。”这时,他正在钻研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每晚必读,完全被它的宏伟思想吸引住了[1]。
恩格斯转向青年黑格尔派是在深入研究大卫·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基础上,在最终克服了对宗教的徘徊之后的必然走向。在个人信仰方面,《耶稣传》中的神话起源说为恩格斯开辟了一条历史地理解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的道路。至此,在解决了宗教信仰方面的问题之后,恩格斯很快地从超自然主义转到无神论方面来。恩格斯此时超越“青年德意志”主要表现在:第一,他对现实生活中的阶级对立有了初步的觉悟。第二,他对历史的发展有了辩证的理解。第三,他已经预感到暴力革命之不可避免[2]。如此看来,恩格斯对社会问题尤其关注,也只有在关注这些社会问题之上才能准确地得出如上结论。
三、柏林时期:从理论上对社会问题的研究
1841年9月到1842年9月恩格斯开始在柏林服兵役,在这期间,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建立了密切的组织上的联系,积极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面对谢林攻击黑格尔思想,宣扬启示哲学的挑战,他书写了三篇檄文来反驳谢林。恩格斯此时虽然属于青年黑格尔派,但是他从一开始就和基于宗教神学批判并以纯思辨为己任的青年黑格尔其他成员不同,恩格斯一直在倡导把白尔尼与黑格尔的思想结合起来,即把思想和行动、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从1842年3月开始,恩格斯便积极为《莱茵报》撰稿。自此后,在短短的6个月内,他发表在《莱茵报》上的文章就有12篇。在这些文章中,“他继续从理性主义的观点出发,表达了他对政治、法律和国家等问题的思想和观点。在这些问题上,他是作为一个彻底的民主主义者而走上政治斗争的舞台的。”[3]14他主张改革现存社会制度,维护言论与出版自由,反对保守思想。
在1842年4月发表的《北德意志自由主义和南德意志自由主义》一文中,已经凸显出转向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恩格斯与青年德意志的自由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他“批评南德意志自由主义者虽然有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点,但却缺乏明确而彻底的理性基础,以至在‘七月革命’的外部影响消失之后,它本身也就‘寿终正寝’了”[3]114。与此相反,恩格斯对以白尼尔为代表的北德意志自由主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北德意志自由主义是以“最新的德国哲学”为基础,并且该学派还把自己“同整个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同德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恩格斯已经意识到社会历史的重要性。此时,恩格斯在社会政治的理论评判上已经开始向社会主义者转变。
四、曼彻斯特时期:思想上的“两个转变”
基于对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现实的认识,恩格斯在1843年几乎与马克思同时转变到一般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上来[4]。与马克思不同的是,就资本主义理解而言,恩格斯在现实的政治运动分析中深入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实现了一个理论上的“跃进”,而马克思则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哲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历史研究中逐渐析出对“市民社会”的判断。
1842年,英国的经济危机使得经济和社会矛盾尖锐化,工业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工业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同工人阶级,封建贵族同佃农等阶层之间的矛盾被凸显出来。在《国内危机》一文中,恩格斯认为英国面临的危机是源自“工业国”的普遍存在的矛盾:“工业国”不可能消灭贫富差距的矛盾,消灭危机和失业以及由竞争造成的其他一切对立。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恩格斯反对宪章派的“通过合法途径”,而提出只有通过革命,“这个革命的开始和进行将是为了利益,而不是为了原则,只有通过利益能够发展成为原则。就是说,革命将不是政治革命,而是社会革命。”[5]
在恩格斯看来,私有制是整个社会关系的基础,“私有制产生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商业……;商业形成的第一个范畴是价值,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在竞争的作用下区分为抽象价值和交换价值;私有制使生产分裂为自然的方面,即土地和人的方面,即劳动,资本是劳动的结果,但私有制造成了资本和劳动的分裂;私有制最终归结为竞争,造成了垄断、商业危机、人口过剩、贫困和道德败坏等现象……。”[4]如此看来,恩格斯着重分析了私有制的不合理,也就进而批判了以国民经济学为法宝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之处。一方面,现实社会是在这样一个不合理的经济理论指导下运行。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学又是对现实不合理的一种反映。
五、包含历史唯物主义胚胎的重要成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一)立足生产方式的变革
如果说在这之前,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的研究还不能从总体上来把握,那么成稿于1845年初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就改变了这种状况。在该书中,恩格斯已经从总体上探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此文也是恩格斯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英国工人状况》导言里,恩格斯从生产工具的发明与各类别工人阶级的出现进行了这样的描述:一方面就机器的发展来看,珍妮纺纱机、水利纺纱机、骡机、梳棉机、粗纺机、动力织机、蒸汽机。另一方面就工人阶级的发展来说,兼农业的织工阶级、织工阶级(无产者)、工业无产阶级和农业无产阶级与新的大佃农阶级、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这样一个新的劳动阶层诞生,一个新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就在生产的发展中生成了。与此同时,旧有的生产关系,人际交往关系,人们的存在样式,都在这种变革中解构。这样,在英国,新出现的工人阶级阶层和资本家阶级一起构成了新社会的主要阶层。两大阶级之间的利益对立,决定了新社会关系的矛盾就是二者之间的矛盾。整个社会的走势和未来状况也是由这种矛盾推进的。这些思想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接下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里面进一步科学地阐述一个新的世界观的诞生奠定了史料条件和现实基础。
随着生产工具(主要指机器)的改进,新的生产关系——劳动阶层与工厂主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最终新的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
(二)工人阶级的历史性生成
恩格斯从论述英国的18世纪着手,开始探究英国的工人阶级生成路径。在导言中,恩格斯这样描述:“随着蒸汽机的出现,英国丰富的煤藏第一次成了重要的东西;只是在现在,机器的生产才开始萌芽,而对铁矿的注意也随着加强了,因为铁矿是给这种生产提供原料的。羊毛消耗量的增加使英国的饲羊业兴盛起来,而羊毛、亚麻和蚕丝输入的增加又引起了英国商船队的扩大。发展得最快的是铁的生产。”[6]锡矿、铜矿、铅矿等矿业部门也迅速发展,在过去玻璃生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陶器生产。这样,各行业的陆续出现就书写了一部无产阶级产生的历史。工人阶级就这样诞生了,工人出现的场所从纺织业迅速扩大到其他各个领域。
(三)对工人阶级运动的重视及其历史性的考察
由于自身研究问题的视角与方法是立足于现实问题,所以恩格斯势必要接触工人阶级,这也就决定了他一直非常重视工人运动。在总结1842年夏秋曼彻斯特工人大罢工运动失败的原因时,他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无产阶级觉悟程度不高,罢工斗争没有明确的目标,整个运动没有准备、没有组织、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而且领导宪章运动的指导思想——合法革命的思想,与运动本身是相矛盾的。恩格斯在评论宪章运动时,指出英国的两个派别——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只有结合起来,才能有真正的革命运动。虽然宪章主义者相对比较落后,各方面比较不发展,但他们是真正的无产者,是无产阶级的代表。
综上所述,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部著作里历史性地论述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考察了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所处的社会地位,通过描述工人处境的艰辛,极有力地控诉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544-546.
[2]雷永生.唯物史观形成史稿[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43-48.
[3]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张一兵,周嘉昕.青年恩格斯在现实中探索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J].湖南社会科学,2008(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11-4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91.
A725
:A
:1673-1999(2011)04-0006-02
陈雅颖(1975-),女,福建泉州人,硕士,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泉州362000)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20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