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顺应论在口译实践中的应用
——以2010年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现场口译为例

2011-08-15

关键词:语体译员口译

蒋 瑛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语言顺应论在口译实践中的应用
——以2010年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现场口译为例

蒋 瑛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语言顺应论是Verschueren于2000年提出,之后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界,其主要内容包括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支撑,以2010年温总理答记者问现场口译稿为语料,分析口译实践过程中语言顺应论如何解释译语顺应语境、语言结构和口译的动态过程,说明语言顺应论在口译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顺应论; 口译实践; 现场口译

语言顺应理论是国际语用协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他的新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正式提出的一个语用学研究模式,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Verschueren指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选择和顺应的过程(马卉,2006)。这里的选择不仅包括语言结构和用词的顺应,还包括语体的顺应和文化可接受性的顺应。顺应理论是一个综观性的理论,能够较全面地对口译进行指导,译员应提高自己的顺应能力,有意识地进行选择,使信息更加准确的传递(牛莹,2009)。笔者将以温总理2010年答记者问现场口译材料为语料逐个阐释。

一、语言顺应

口译的目的是为了让持有不同母语双方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也就是说首要的目的是让对方能够听懂说话者的意思,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以听话者为主体,顺应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和用语习惯。因为中英文无论在词汇、句法还是语篇上都存在很大差异,顺应目标语是口译工作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

例1:过去的两年我们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走过来的。

Under very tough circumstances,we have covered an eventful cause in the past two years.

例2:我们反对各国之间相互指责,甚至用强制的办法来迫使一国的汇率升值。

We are opposed to the practice of engaging in mutual finger pointing among countries,or taking strong measures to force other countries to appreciate their currencies.

例3:在贸易问题上,我们主张协商。

On trade issues,we have always maintained that trade disputes should be resolved through consultations.

例4:经济复杂,复杂在不确定因素多。

This year is going to be the most complicated year for the Chinese economy because we still face a lot of uncertainties.

在例1中,英文习惯将时间状语后置,所以为了符合外国人的表达习惯,译者将中文句首的时间状语放在句末,就是语言顺应的一种表现。英语和中文在用词习惯上也有很大区别,中文习惯用动词而英文更倾向用名词。像例2,中文用的是动词或动词结构“相互指责”、“用强制的办法”,译成英文的时候就成了名词或名词结构“practice of engaging in…taking…”。其次,在句法结构上,英文多使用被动语态而中文更喜欢使用主动语态。如例3,“主张协商”是主动语态,但是地道的英文会表达成“should be resolved”,是被动语态。再次,中文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语言,语篇与语篇之间的联系不那么依靠逻辑词,例如中文可以说“我给你杯子”,也可以说“杯子,我给你”或者“给你杯子,我”,而英文却不这样,英文是一种比较依赖逻辑词的语言。在例4中,中文没有逻辑词明确表明前半句与后半句是因果关系,虽然在语义上确实是这样的,所以为了便于听话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语的意思,译者在翻译时应该补充这些被省略掉的逻辑词。

译员的工作是将原语信息等价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使交际双方能够即时地相互理解和沟通(马卉,2006)。从上面所列举的句子中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中英文的差别,译员只有顺应了目标语才能使谈话双方的交流顺利有效地进行,反之,可能会导致译语接受者对译语理解的困难和对说话者意图的理解错误。

二、语体顺应

顺应论认为语言顺应的客体除了语言还包括语境因素,Verschueren将之归纳为交际语境,本文将之称为语体。“语体”指的是同一语言品种(标准语、方言、社会方言等)使用者在不同场合中典型地使用该语言品种的变体(程雨民,1989)。口译中语体主要有六种类型:叙述言语体、论证言语体、介绍言语体、礼仪性言语体、鼓动性演说言语体和对话言语体。口译按照不同的性质和场合具体可分为:会见、会谈、演讲、报告、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等(曾文雄,2005)。不同的语体适合不同的语境场合,满足不同的交际目的。例如:And while Argentina and the Philippines are predicated to have economic growth unscathed by their oil import needs,the so-called new industrial countries such as Brazil,Hong Kong,South Korea and Taiwan are unlikely to be able to sustain annual growth rates of up to 10%.译文:虽然人们预言阿根廷和菲律宾的经济增长不会受到进口石油的影响,但是像巴西、香港、南朝鲜和台湾这些所谓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看来是不能保持高达10%的年增长率的(黄忠廉、李亚舒用例)。在英文中“Hong Kong”和“Taiwan”是与“South Korea”概念平行的,但是它们不是一个国家而只是中国的一部分,作为国际性大会的发言,必须注意场合的庄重和严肃,因此译者必须做出相应的补充以顺应此时正式和严肃的语体。

例5:人民是用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这将会在历史上留下印迹。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gone through an extraordinary journey with solid steps,it will leave an imprint in the annals of history.

例6:为什么总拿中国做文章?我至今不明白。

It still baffles me why some people keep trying to make an issue about China.

例7:我们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就是说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巩固来之不易的经济企稳回升的大好形势。

We will maintain the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of our policies.We will continue to pursue a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and moderately easy monetary policy so as to consolidate the hardwon good momentum in the stabilization and turnaround of the Chinese economy.

例8:中国有句古话,人或加讪,心无疵兮。但毕竟你还给了我一个澄清真相的机会,因此,我首先应该感谢你。

As a Chinese proverb goes“My conscious stays untainted in spite of rumors and slanders from outside”But I still want to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an opportunity to clear up what happened in Copenhagen.

本文是以温总理2010年答记者问的现场口译稿为语料进行例证的,此时的语境是记者招待会类似的外事活动,是关乎国体和国家名誉的严肃庄重的场合,因此用词应该尽量正式。例5“在历史上”被译为“in the annals of history”较之直接用“in the history”要显得正式很多。例6也是同样的例子,“baffle”较之“confuse”显得正式,更加适合新闻发布会这样的场合。正如笔者在前文中提到的那样,口译的任务是即时地传达语言所承载的各种信息。译员为了争取时间,常采用“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的策略,宜多用简单句(曾文雄,2005)和使用前文已经建立起来的熟悉的句子结构和句型。例7是长句,因为时间的限制,译员没有时间思考如何处理句子的结构和安排次序,因此选用短句就是对语境和这种语体特性的顺应。例8译员将总理引用的古语译为“my conscious”,似乎有些不妥,新闻发布会是一个严肃的场合,在这里总理想澄清外界对中国的误会,因此要尽量避免主观化,保持客观公正,因此将“my”改为“one's”能更好地达到说服别人的效果,完成交际目的。

现场口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员必须随时根据现场的情况调整翻译的对策,不仅仅要考虑到语言的差异,还要受制于现场环境,根据场合的正式程度选择恰当的语体以及口译的即时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地传达说话者的意图,不恰当的语体和不及时的翻译都可能导致交际不畅甚至交际失误。

三、文化顺应

不管是口译还是笔译,它们都属于翻译,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再现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许钧,2009)。既然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顺畅的沟通离不开文化的顺应。例如,中国人比较谦虚,在招待客人的时候会说:今天饭菜不好,请多多包涵。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外国人会觉得难以理解,“既然招待我,为什么不准备充分呢?”因此必须按照外国人的礼仪习惯翻译为“There are best dishes we are able to prepare.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Now cheers!”这是个反映文化顺应的典型例子。在下面部分,笔者将给以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论证。

例9: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 will not regret a thousand deaths to die.

例10:华山再高,顶有过路。

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

例11: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

But we should always remember this important thing that is 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the 100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side,this means we must not slacken our efforts in the slightest,and we must not waiver in our resolve.

温总理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在他的发言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他引用中国的一些古典诗词,这些话对于一些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中国人来说都有一定的困难,更不用说对于外国朋友。例9原文的意思是只要是为了心中所想,即使死掉九回也在所不惜。译员这里用了“thousand deaths”处理得非常好,因为在古文中,三以上的数字通常表示概数,是多的意思,这样翻译就打消了听者对于为什么是“九”而不是其他数字,在这里“九”有什么特殊含义的困惑。例10虽然整个句子很短,但是要将其中蕴含的道理表达清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译员处理得很好,无论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跟原语非常贴近。例11的原意是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一半,因为越到后面越难。相比于例9,这句话的翻译不够准确,译员的翻译没能准确地表达说话者的意图。若将其改为“Ninety miles is only half of hundred miles journey.”并在后面加以解释,或许可以跨过原句造成的文化障碍。

由于口译的特殊性,它是一项要求即时且强度高的脑力运动,需要译员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反应,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相比笔译来说,口译受约束的条件太多,除译员自己本身的因素外,还要跟笔译一样考虑到两种语言之间本身的差别,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符合译语习惯的用法,尽可能达到原语效果;要考虑当时的语境,对语体作出正确的选择;要顾及到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还要做到文化的顺应,使译语接受者更好地把握说话者的意图。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译员通过对语言所涉及的词汇短语、句法结构、语体以及文化内涵等选择,以期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反之,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会导致交际的不畅、中断甚至失败。而语言顺应论正好为译员提出了选择过程中各个层次应遵循的原则,为译员提供了量化的标准,只有在遵循这些准则的前提下,译员才能更好地用流畅、得体、符合说话人真实意图的表达再现原语的意旨。

[1] Vers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曹顺发.翻译应力保“反映 /反应 ”——简评《中国翻译 》同期三文[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2 ~105.

[3] 程雨民.英语文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4] 黄元军,覃军.中西思维的差异:翻译的另一引航者[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4~128.

[5] 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的三大原则[J].外国语言文学,2004,(3):42 ~47.

[6] 马卉.语言顺应论与口译实务[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143 ~144.

[7] 牛莹.论口译的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8] 许钧.翻译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9] 曾文雄.从顺应理论看口译语体的本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133 ~137.

Abstract:Adaptation theory was proposed by Verschueren in 2000,the main idea of which is that language has three properties:variability,negotiability and adaptability.Based on the adaptation theory,how the target language adapts to the context,language structure and the dynamic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were explained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t guiding function through studying the interpreting reports of Premier WEN in 2010.

Key words:adaptation theory;practice of interpreting;interpretation

Application of Adaptation Theory in Practice of Interpreting Taking the Interpreting Reports of Premier WEN in 2010 as an Example

JIANG Ying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6,China)

H315.9

A

1674-0297(2011)05-0121-03

2011-04-13

蒋 瑛(1987-),女,湖南永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晓梅)

猜你喜欢

语体译员口译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