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产要素市场二元性转化中政府作用的发挥

2011-08-15魏丽莉

关键词:劳动力城乡要素

魏丽莉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论生产要素市场二元性转化中政府作用的发挥

魏丽莉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二元性凸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二元经济转化,关键是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实现要素报酬均等化。政府在城乡要素配置中的责任不可忽视。政府应采取适当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发挥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破除阻碍要素平等交换的制度环境,为要素报酬均等化创造条件是必要的路径选择。

生产要素市场; 二元性; 政府

一、要素流动对区域差异的影响

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作为现代经济学基本范畴,是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和国民经济运行必须的社会资源和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生产要素的价格及其体系。在这个市场体系中,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于要素市场供求状况,要素所有者按照要素的贡献大小得到价格即报酬。

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认为生产要素总是由边际收益低的地区流向边际收益高的地区,长期不断的流动使各种要素平均化,从而达到各地区经济平衡增长的状态。增长极理论指出生产要素最终会流向生产条件好的地区;谬尔达尔认为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下,会形成“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但这种均衡并不是一种稳定的均衡,任何力量的对比变化都会导致生产要素的重新集中。新经济地理学指出消费者对商品的多样性偏好、厂商内部规模经济以及地区之间运输成本同时构成本地市场效应,在本地市场效应作用下,最终会形成经济活动的非均衡分布,出现经济活动的核心——外围格局[1]。该理论对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具有很好的解释力。

我国生产要素流动不仅造成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距,也使原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在生产要素流动中凸显,劳动力、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从城市到农村“下乡”的辐射效应微弱,而从农村到城市流动的集聚效应愈加明显,我国生产要素流动呈现明显的单向不均衡发展态势,生产要素市场二元性突出。

二、“二元经济结构”及生产要素市场二元性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内涵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1954)最早提出“二元经济结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部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和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传统部门有无限供给的劳动力,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劳动者只能获得维持生活水平的最低工资,这也决定了现代工业部门所能提供的工资水平。二元经济理论指出,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为现代部门资本积累创造了条件,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现代部门资本积累的过程。随后的费景汉和拉尼斯(J.C.Fei& G.Ranis,1964)针对刘易斯模型中不重视农业对工业的贡献,忽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的剩余产品是农业人口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先决条件等缺陷进行了修正,补充和完善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们认为,劳动力要素的城乡转移是资源配置效率改进过程,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2]。杨小凯等经济学家在反思传统的二元经济理论时,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素向城市转移不仅是资源配置的问题,更是分工演进的问题[3](P285~290)。“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为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和资源的配置使用情况,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化必须提高传统部门的劳动生产力水平。广义上来看,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取决于资本、土地、劳动、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两部门生产要素的投入由生产要素市场的分配机制决定。

(二)生产要素市场二元性的形成路径及表现

改革开放以前,在“赶超”战略下,政府制定了“重工轻农”的发展方针,实施“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农产品统购统销及合同订购制度,依靠剥夺农业,利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业那里积累资金,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此外,政府还实行了一系列人为压低汇率、利率、原材料、工资等各种投入要素价格的宏观经济干预政策,推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提供积累。这种完全忽略了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之上的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互为市场关系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造成现代工业部门依靠占有农业的资本剩余快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农业在无法获得充足的资本积累,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发展缓慢。原本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得到强化。1978年农村改革以后,国家取消了“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农村家庭承包制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实现了“粮食商品化,流通市场化”,以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引起的“三农”利益损失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由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出出现的价值实现“剪刀差”,逐渐成为“三农”利益流失的主渠道[4]。如克扣或拖欠农民工工资,城市建设占用农村存款,压低土地征用补偿等;城乡要素交换方面也出现诸多不公平现象,如抬高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以及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执行的城乡差别政策。其结果是进一步加剧了生产要素在两部门之间的不均衡分配,使得城市的金融、技术、信息、劳动力、产权等市场相对发达,农村在商品化和市场化水平较低、要素交易需求较小的情况下,各类生产要素市场欠发达。城乡生产要素市场主体之间呈现出“独立性”和“差异性”[5](P49~53)以及“固化性”。

1.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价格的二元性突出表现在:(1)农民工的工资被长期过分压低,造成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比重较低。2009年珠三角、长三角地区9个大城市的统计数据显示,出口加工企业农民工与当地城市职工的平均工资比不到40%,有的仅为30%,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报酬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在农民工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6](P4~6)。(2)行业劳动工资差距较大。在社会转轨过程中,我国因行业垄断形成的劳动力价格明显高于竞争性行业劳动力价格。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行业垄断度每提高1%,行业平均劳动力价格水平会上升43.751元[7](P47)。(3)地区间劳动力价格差异。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得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乡”差别明显,因此各省(区、市)之间的劳动力价格参差不齐。处于高水平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工资年平均劳动力价格为3万元以上甚至接近4万元,低一些地区如海南、江西、湖北等省的工资年均劳动力价格仅有1万元多一点[8](P49)。(4)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中劳动力价格不同。在国有企业、国家机关或城镇事业单位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中,商品或劳务生产过程耗费的劳动力相等时,偏向城市的价格越高。

2.金融市场的二元性。发展中国家政府制定的信贷政策往往更有利于现代工业部门,大量的资本不断流向工业部门,传统农业部门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只能依靠土地和劳动力形成土地和劳动密集型农业,农业劳动生产力难以提高。(1)我国城乡居民资本占有(投入)及资本回报率存在差异。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城乡居民人均资本要素收入约为农村居民的4.8倍;城乡居民享受的政府、企业转移支付存在差别,同期城市居民享受的政府、企业转移支付额约为农村居民的19.7倍[4]。(2)利率价格偏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政府介入银行等信贷机构,引起各部门的信贷利率和信贷配额并非按照市场规律决定。在利率价格上,我国的银行利息率属于全世界最低的。存款利息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储户得到的是负利率。贷款的真实利息率只有两三个百分点,低利息率并没有被广大的企业界所享受,而被效率很差的城市国家项目和大的垄断行业所侵占。此外,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撤销营业网点,农村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难以发挥作用,农村存贷款和筹资困难。

3.土地市场的二元性。我国土地政策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城市与农村土地由分立的机构和法规管理,政府直接参与农村土地管理,农村土地价格因人为因素远低于城市土地价格,这种低成本获得的土地使得土地经营者更为粗放、低效率使用土地,客观上助长了城市的盲目扩张。如政府以较低成本征收农村土地或划拨给其他政府单位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以优惠低价供应给工业使用者,吸引工业投资。同时,因为城乡土地管理的二元性,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农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后,变现的收益和资金不能合理回流,致使耕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和发展价值得不到补偿,土地使用附加值低,土地价格客观上降低。

三、促进生产要素市场二元性转化的政策措施

(一)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将市场缺陷的分析概括为:市场失灵,垄断权利的存在,私人无法有效地提供某些不盈利的公共设施、服务和产品,存在外部经济或外部效应,市场崩溃问题,信息保障,宏观经济的不均衡,贫困与不平等。目前我国要素配置的二元性和要素市场的区域分割,造成城乡生产要素难以实现平等交换和要素报酬均等化,政府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中配置城乡要素资源的责任不可忽视。城乡要素的性质不同以及流动条件的差异,不能把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责任完全交给自由竞争,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财政和金融必须发挥作用[9]。政府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偏差,干预了正常的分配秩序,必须通过政府行为将这类偏差纠正过来[6](P4~6)。现行土地制度强化了土地要素配置的二元结构,提高了土地要素流向现代部门的交易成本。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市场来改变“三农”的窘境,而应借助市场经济以外的力量协同解决三农问题[10](P21~26)。

政府对要素市场的有效干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运用财政、货币、产业、收入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采取经济、法律等手段对市场要素的数量、结构、流向进行调控,实现生产要素供求关系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二是加强市场监管,健全市场规则,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主体资格标准和交易行为。三是切实履行公共服务。加快要素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有效降低要素市场信息和交易成本。

(二)政府促进生产要素市场二元性转化的措施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农业财政和金融支持

实现生产要素从城乡二元分割转化为均衡配置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村传统部门资本等要素的积累。缺乏财政和金融支持的农业难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和技术水平的突破,因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一是通过财政支出、转移支付等手段加大对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降低运输成本。同时创新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机制,调动多方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由政府提供配套资金。二是以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等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解决农户贷款、农业生产贷款、农产品流动领域贷款难等问题。三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设立农民培训专项财政预算,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本素质。四是逐步完善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2.稳步推进资本要素价格改革,实现金融市场城乡均衡

首先,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微观主体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赋予中央银行制定、执行货币政策方面更大的独立性,从源头上消除利率、汇率价格的二元性。其次,循序渐进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市场供求决定金融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实现利率、汇率的市场均衡价格。最后,支持农村金融创新,允许地方政府发行专门用于农村交通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的债券,放松利率管制,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促进农村金融市场资金最优配置。

3.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

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劳动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完善劳动仲裁和法律援助机制,为劳动者获得合法收入提供法律保障,这是政府在初次分配中应当承担的责任。改革行政分割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各项制度,反对劳动歧视,实现同工同酬。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消除由于市场准入方面给民间资本带来的行政限制,消除国有企业在资源、价格、利润分配及各方面的优惠政策,逐步改变初次分配中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积极构建劳资集体谈判制度框架,以其为依据推动实施。转变工会组织职能,发挥其为劳动者维权的作用。

4.改革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培育和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加快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一套土地价格评估指标以及中介机构。中央负责全国土地价格指数的评定,定期向社会公布,地方评估机构负责参考国家的价格指数,评估转让土地的价格,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分配制度[11](P100~103)。允许和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办法兴办股份合作农业企业,促进农村规模化经营,推动城乡间土地要素的流动。加快发展农村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产权市场,真实反映土地的使用价格,改变土地政策的二元格局,实行集体、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在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进入市场流转。

[1] Baldwin R R,Forslid P,Martin,et al.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ilc Polic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2] Fei C H,Ranis G.A theory of economic eevelopment[J].American Economic,1988,(1).

[3] 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 谢培秀.城乡要素流动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 张卫国,祝言抒.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缓慢的原因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1).

[6] 宋晓梧.政府在一次分配中如何有所作为[J].群言,2010,(9).

[7] 金玉国.所有制垄断因素对转型时期行业劳动力价格的影响[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3).

[8] 边显人.我国劳动力价格地区差异及相关因素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1).

[9] 徐祥临.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事关大局[N].学习时报,2010-11-21.

[10] 高丹桂.论城市土地要素流动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1] 张泓,柳秋红,肖怡然.基于要素流动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思路[J].经济体制改革,2007,(6).

Abstract:Factor market duality is becoming obvious.The ke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factor market duality is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flow and equal exchange of the urban-rural factors and factor reward equalization as well.The government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not be ignored and meanwhile government should adapt to suitabl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policy and display market supervision and public services func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necessary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or factor equal exchange and factor reward equalization.

Key words:factor market;duality;government

On Governmental Func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Factor Market Duality

WEI Li-li
(Graduate School,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jing 100091,China)

F121

A

1674-0297(2011)05-0054-03

2011-05-18

魏丽莉(1980-),女,甘肃皋兰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0级博士生,中共兰州市委党校管理科学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晓梅)

猜你喜欢

劳动力城乡要素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城乡涌动创业潮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