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招培就一体化”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
2011-08-15沈占彬
沈占彬
高职院校“招培就一体化”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
沈占彬
以河南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运用杜威的职业教育观和协同理论,提出构建高职院校“招培就一体化”运行机制,形成招生、培养和就业合力联动,共同实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招培就一体化”;培养机制;构建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招生、培养和就业之间结合松散,甚至脱节现象,相互之间信息不畅,各行其事,缺乏沟通交流。负责培养的教学部门在申报专业和调整专业方向时,只考虑本院(系)的教学基础情况,对人才市场了解不够全面,缺少与就业部门充分交流与磋商,往往造成申报的专业和后期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有较大的出入,不仅浪费了学校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时难以顺利就业,对就业部门也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招生部门对招生的专业和招生规模没有明确的思路,只管申报招生计划,且越多越好,导致部分申报的专业生源稀少,甚至难以开班授课。就业部门对市场的了解应该比较全面,但由于与教学和招生部门的联系较少,平时很少有业务上的及时沟通,每年学生毕业时才感到安排学生就业的种种困难。只有实施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全程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才能有效解决高职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招培就一体化”培养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杜威的职业教育观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杜威对职业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职业教育不等于狭隘的职业训练,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最根本的问题不仅要训练个人从事于某种特别的职业,而是要使他们对于必须进入的职业产生真诚的兴趣。”
杜威强调:“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实践性要求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直接经验,利用学校和社会的不同教育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从杜威的职业教育观看到,职业教育不仅要有理论基础,还要有直接的经验技能。专业课程体系,要把职业课程和普通课程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变化和职业需求的综合能力。也可以概括为,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的岗位和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顺利就业,胜任工作岗位。
(二)协同理论
协同论是德国物理学教授哈肯于1977年提出的一种系统理论。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
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如果缺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本身就会处于孤立或封闭状态。在这种封闭状态下,无论系统初始状态如何,最终其内部的任何有序结构都将被破坏,呈现出一片“死寂”的景象。因此,系统只有与外界通过不断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才能维持其生命,使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高职院校实施“招培就一体化”培养运行机制,其实质就是一个复杂性的开放式管理系统,包括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个子系统。复杂性是因为管理系统一般由人、组织和环境三大要素组成,而每个要素又嵌套多个次级要素,其内部呈现非线性特征。开放系统,是因为它通过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并经过加工整理后,将管理对象所需的信息输出。管理系统就是在不断地接收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向有序化方向完善和发展。
二、“招培就一体化”培养机制的内涵
根据机制的基本原理、杜威的职业教育观和协同理论,“招培就一体化”培养机制是指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生命体的结构及其运行原理,既包括人才培养的综合体制和基本利益关系,也包括由这些体制和基本利益关系所产生的有方向性的机能。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院校、政府、企业、学生四方的通力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这四方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由于人才培养者、被培养者、使用者都不会孤立地发挥作用,若把它们按人才培养的要求合理地组织起来就需要有效管理。通过管理活动,使其能够适应内部条件、外部环境的变化,只有充分调动各自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培养目标。
从相互关系的角度讲,“招培就一体化”培养机制是人才培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诸因素的量和质在动态上的综合表现。“招培就一体化”培养机制既包括学校和国家、学校和社会、学校和企业、学校和学生、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环境的关系,也包括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等各种相互关系。构建“招培就一体化”培养机制的目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上述各种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实现其共同目标。
三、“招培就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构建
(一)以市场为导向的招生机制
针对就业市场形势开展招生工作,合理调整招生专业、生源布局,从市场调研、灵活培养、招生就业联动等方面入手,实现招生为社会和企业服务。
1.强化人才市场调研预测
以市场需求确定招生策略,以需求预测确定培养方向。注重抓好就业形势预测,为招生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当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动内需的形势需要,学院充分发挥驻外就业办事处的作用,广泛收集来自各方面的就业信息,做好人才市场预测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开发就业空白点和薄弱点。
2.合理调整专业布局
实施就业信息化指导,用以调整学院当年的招生专业、招生计划和培养目标,以减少毕业生就业给学院带来的压力,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以企业需求设专业,以岗位需要设课程,扩大煤炭化工类相关主体专业,增强满足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对新兴人才的需求。适度控制社会专业的招生规模,对就业相对困难,就业率低的专业,严格控制招生规模,甚至停止招生。
3.订单培养,形成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学院加强与行业企业“联姻”,成立校企联合会、董事会,加入行业企业协会,建立“双挂牌”、“仓储式”学生就业新模式,与公司企业签定“员工培养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进行联合办学,通过行业协会提供就业岗位,形成行业内部人才供应链,不断拓宽“订单”、“定向”培养渠道,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
如我院探索实施“双零模式”(招生对学生实行零学费培养,实习就业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既解决了贫困学生的招生、就业问题,又为企业解决了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受益。
(二)突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紧贴岗位需求,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培养过程做到“六化”:
1.专业设置市场化
专业设置既发挥学院办学优势,又紧跟市场步伐,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为密切联系企业实际办学,2006年初学院牵头成立了50多家行业、企事业和科研院所参加的产、学、研董事会,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开设专业,配备师资,并邀请用人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同时,为强化品牌专业在就业市场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建设煤矿开采技术等6个国家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带动了综合机械化采煤等23个专业(方向)建设,打造具有煤炭行业特色的名牌专业。
2.课程设置岗位化
根据岗位需要设课程,以职业岗位(群)标准为依据,将取证内容融入课程,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构建“以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为企业用人量体裁衣。学生在学习时,明确了目标,找准了位置,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毕业生既获得毕业证,又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3.教学内容职业化
专业教师会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根据企业岗位要求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整合课程内容。专业教师与生产一线技术专家一道,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形成了基于生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体系。将就业教育纳入教学内容,新生入校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由辅导员进行指导教育,根据学业情况和用人需求及时调整就业规划。
4.教学手段实践化
注重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生产厂矿与学校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教室与实训室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学生与员工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结合,形成了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的“行动导向三段式”教学模式和校矿一体两结合的学生综合评价考核办法。
5.实习实训现场化
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和“实践教学生产化”原则,引进企业生产设备、资金,中平能化集团每新进一批设备,都划拨我院1台(套),建设生产性、实用性校内教学车间,实现了实训基地与生产基地融合。行业专业建成了模拟煤矿巷道、综采工作面和矿井瓦斯防治仿真实训室,学生不下井就可得到采、装、运、支、护等采煤工序及瓦斯抽放方面的实际训练。社会专业采取软件仿真、引进项目、参与活动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真实或仿真职业环境的形成,有力促进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
6.顶岗实习生产化
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煤炭主体专业实施订单式校矿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专业实施工学交替“233”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分散轮流顶岗形式让学生到集团公司各厂矿进行现场顶岗实习,校矿双方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实习结束后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书”。
(三)紧随就业形势,完善就业机制
1.注重思想引导,树立正确就业理念
我院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做到“三不一要”,即不讲离家远近、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讲薪酬高低,只要干事创业的平台。在毕业生中开展了“要就业不要虚荣;要岗位不要舒适;要发展不要享受”大讨论,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形成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就业理念。着手实施了就业心态“归零计划”,改变毕业生中存在的浮躁、好高骛远等不合实际的错误观念,让毕业生就业心态回归到艰苦地区、艰苦岗位、一线岗位,教育学生定好位、认好路、起好步。
2.完善就业工作机制,为企业发展解忧
在就业上实施一把手工程,学院领导与各系部主要领导签订就业工作责任书。学院就业处与各教学系、部主管就业的主任、班级(专业)辅导员一起组建“三级体制”,做到每一级都有明确的年度工作规划,各系部、专业都有具体工作目标及详细的工作进度,每个班级(专业)辅导员都明确具体的任务。新生入学就开设就业指导课,各系部成立就业指导咨询室,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学院大学生就业联合会、毕业生理事会为载体,多渠道宣传就业政策,稳定择业期学生的心态,鼓励他们以个人出色的表现提高学院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学生成功就业塑造学院就业品牌。
3.强化就业服务,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我院以已就业学生群体为主体自发成立的毕业生理事会,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的老毕业生从各方面帮助新毕业的学生就业,逐步形成了上届帮助下届,一届带动一届的良好就业传统。
为丰富在校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应聘能力,我院连续承办了“我的就业观”演讲比赛,编写了《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就业指导教材,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提高求职能力。还开展暑期就业体验活动,利用暑假组织部分学生赴外地进行就业体验,增强了他们的就业信心和就业能力。形成了“诚信、踏实、敬业、创新、团队“的就业文化体系。
(四)“招培就一体化”培养机制的建立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三者之间的联动机制,是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形成办学合力的关键所在。实施“招培就一体化”培养机制:招生跟着市场走。根据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认真研究人才市场需求,合理制定招生计划;培养围着企业转。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岗位零距离对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就业随着形势变。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就业领域和就业区域。
我院“招培就一体化”培养机制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98%以上,招生录取第一志愿上线率达200%以上,新生报到率达95%以上。因此,学院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和多位领导的好评,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1]张亚军,徐亚娜,楚金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2008(12).
[2]余组光,冯大军.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J].职教论坛,2003(15).
[3]雷久相.高职校企合作的创新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4]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
[5]王卫平.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中等职教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成才与就业,2008(9).
[6]周稽裘.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在于机制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9-03-26.
G642.0
A
1673-1999(2011)09-0192-03
沈占彬(1968-),男,河南南阳人,硕士,河南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处副教授,主要从事煤矿电气控制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11-03-05
2010年院级重点课题“‘招培就一体化’运行机制的研究”(pzxy20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