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优秀战争电影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

2011-08-15李磊磊

关键词:爱国主义改革开放战争

李磊磊

中国优秀战争电影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

李磊磊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部分,是最有生命力的心理意识和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战争题材优秀影片将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厚德载物的仁义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充分的凸显和表达,这对于进行革命历史教育,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应对西方腐朽文化渗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战争电影;中华民族精神;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战争题材电影层出不穷,其中的优秀影片已成为人们了解革命战争历史,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们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仁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入侵,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支撑。

一、优秀战争电影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作出许多以战争为题材的优秀电影。这些影片或描述重大历史性战役和革命历史事件,或以战争为背景反映普通人民的战斗精神,或以娱乐方式呈现战争中人民与敌人的斗争,构筑了《南昌起义》、《四渡赤水》、《西安事变》等一系列战争电影的美丽镜像。这些战争电影无不传达出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优秀战争电影中民族精神形成的源泉。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观念和集体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深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这种对于社会、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国家、民族濒临危难时,表现就愈为突出,从而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动力。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凡是为国家统一、富强作出过贡献的团体、个人,都会受到人民的尊重和敬仰,如古至今的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就充分表现了对取义成仁的民族英雄的追崇和仰慕,这种意识观念表现在文学艺术中呈现为传承真善美的载道观念。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思想解放运动的中国战争电影创作人向传统文化攫取更深的精神资源,如张艺谋、冯小宁、姜文等电影人通过大力渲染民俗风情,借助于民族文化的悠久和博大使民族精神得到了更广阔的表达,这些融入了浓浓的传统文化表现力的战争片形成了对民族精神的鲜明表达。

第二,电影人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人文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优秀战争电影中的民族精神形成的内驱力。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年的战火硝烟、时局动荡,中华民族跌跌撞撞地走过了这段苦难深重的岁月。在这水深火热、生灵涂炭的战争岁月里,中国人民忍辱负重、坚贞不屈、血肉相搏、誓死抗敌,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这样沉重而艰辛的反抗过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改革开放以来受到新思想冲击和洗涤的战争电影创作者,一方面肯定和沿袭了以往对战火中民族精神的表达,另一方面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民族战争历史进行探索和认知,并深深意识到和平发展年代战争电影创作人的历史责任,所以,他们不只尽力张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也深刻地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关注战争中的生命价值,思考战争的意义,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情义文化、仁义精神以及对和平的热爱表现出来,从而丰富了民族精神在战争中的表达,也对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如著名导演谢晋说:“我拍影片更多地追求美育作用、警世作用,希望对祖国、对人类贡献美!”这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与深刻的时代人文精神铸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优秀战争电影中民族精神的精魂。

第三,市场与时代的要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优秀战争电影中的民族精神形成的推动力。在新中国初期,电影不可避免地受到苏联电影思想的影响,建立了宣传教化为目的的电影范式。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战争电影大繁荣时期,对于刚刚经历了战火洗礼的新中国来说,这种影片是符合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中“高大全”的英雄模式表达越来越受到质疑,其时代意义也逐渐消弭。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进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过渡和转型,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种变化一方面给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打开了电影艺术的广阔天地,但另一方面伴随着电影商业化过程,一些影片为了追求上座率,用种种庸俗低级的东西来夺人眼球。面对这种局面,电影主管部门提出了要大力“弘扬主旋律”,以此来影响和规范电影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战争影片大多是在这种社会文化语境中应运而生,电影创作既要符合受众心理,追求市场效应,也要高扬起民族精神旗帜,所以这些电影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表达更具有时代特色。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优秀战争电影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精华部分,是民族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心理意识和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通过影像形式将中国的精神力量定格胶片并发扬光大。

(一)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强调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团结意识,强调激发民族志气、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它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国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它能够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地升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品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反映民族战争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大转折的一些革命历史影片,如《南昌起义》、《四渡赤水》、《西安事变》、《血战台儿庄》、《大决战》、《鸦片战争》等,通过对我国战争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历史人物的传神刻画,鲜明地表达出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观照。还有一些优秀战争伦理片从更饱满、更真实、更人性化的角度塑造了一系列崭新的、充满了粗砾质感的新的平民英雄,使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极大张扬。如张艺谋的《红高粱》中的爷爷奶奶们,他们粗犷豪放、敢爱敢恨、智慧果敢、誓死抗敌的生命激情将中华儿女的生命热度铺展为一幅精神画卷,在影片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处理中,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热腾腾地渲染于荧幕。

(二)自强不息精神

“自强不息”一语出自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自然界的四时运行、斗转星移、日月交替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息的,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人也应效法它而不断进取,奋发图强。

自强不息精神是一种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是一种坚定信念、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它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顽强奋斗、执着追求。它能够使人安逸而不懈怠,遇险而不畏惧,胜利而不骄傲,失败而不气馁,使人锐意进取、勉力向上、永不满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强不息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丰富历史经验和生存智慧的结晶,是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优秀战争电影将这种自强不息精神进行了浓重的表达。如在电影《三毛从军记》中,创作者用轻松幽默、却又寓意深刻的手法,通过三毛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一系列离奇搞笑的经历,塑造了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童心未泯却能在困顿和艰险的情况下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他的乐观坚强,他的“岳武穆”梦想,让我们在笑声中深深感受到一种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自强不息精神。

(三)厚德载物的仁义精神

《周易》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性格。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如果说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该民族奋勇向前的原动力,那么,厚德载物、贵和持中就是这个民族稳定和美、持久恒在的根本。所谓厚德载物,即以宽厚的品德对待他人,“仁”即仁爱,“义”即道义。中华民族素有追求仁义道德的文化品格,宽容平和、以仁待人、追求道义的仁义精神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品质。

影片《集结号》通过塑造谷子地、王金存、焦大鹏等一群个性饱满而丰富的人物形象,不仅将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了完美表达,而且,中国的仁义精神、情义文化更是被浓墨重彩地体现出来。影片以大量情节来表现谷子地为壮烈死去的弟兄们苦苦讨“名分”:他回到当年发生血战的旧窑场,却发现战场遗址已因煤矿开采而面目全非。除了谷子地之外,没有人知道,甚至没有人相信就在这个窑场下面,躺着几十名壮烈牺牲的战士。谷子地发疯似地挖掘如山的煤矿,无论如何他要给弟兄们一个交代。在谷子地的身上,英雄不仅仅表达为为国捐躯的烈士,而且还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情义精神的化身。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优秀战争电影的当代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优秀战争电影站在时代的高度上理解和诠释中华民族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表达民族信念和民族愿望,对于我们进行革命历史教育,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应对西方腐朽文化渗透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优秀战争电影具有革命历史教育价值。这些优秀的战争电影重现了我国革命历史的艰险进程,充分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们的革命理想和革命热情。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中国革命历史,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在《大决战》中通过对三大战役的历史性展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气概、民族情感、民族品格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叱咤风云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而且,这些优秀影片不仅仅是对革命战争的简单叙述,其中还包含着革命与爱情、生命与牺牲、理想与事业、道德与友谊等诸多人生命题的思考。通过这样的作品,人们实实在在地受到了革命历史教育,受到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优秀战争电影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价值。在视听时代的今天,民族精神的培育更多的需要借助于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电影不仅能制造美轮美奂的视听场面,它还能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使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融入到剧情设置的特殊情境中去,与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片所传达的思想观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战争电影所具有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我国战争电影的特殊题材,重现了民族进程中的深重灾难和历史抉择。正是这种对历史的再现,激发出强大的民族精神。而且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战争影片站在时代的高度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颂扬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为理想、为信念,大义凛然、牺牲自我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以新的时代精神对战争中的人性进行观照,对战争有了现代意义的阐释,这使得民族精神在战争影片中鲜活地呈现出来。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战争电影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优秀战争电影对于应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具有重要价值。今天,和平发展的中国,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民族的屈辱和辛酸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也逐渐被人淡忘。然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强势媒体凭借自己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雄霸国际电影市场。特别是好莱坞电影,通过在其他民族培养起新的好莱坞电影的观众群而进行电影扩张。随着这种扩张,它所表达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向其他民族进行移植。随着这种文化入侵,我们传统的民族价值观念被质疑和颠覆,民族精神被消解,对这种文化扩张行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我国这些民族精神浓厚的优秀战争电影作品使我们在享乐时警醒,时刻牢记屈辱的历史,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并时刻保持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优秀战争电影使中国人民树立起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对于抵制西方腐朽文化渗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陈犀禾.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陆邵阳.中国当代电影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宇文利.中华民族精神现当代发展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宋志明,吴潜涛.中华民族精神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G122

A

1673-1999(2011)09-0133-03

李磊磊(1985-),女,河南济源人,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0)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1-03-05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改革开放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被风吹“偏”的战争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他们的战争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