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道德场

2011-08-15

关键词:道德行为文明道德

孙 莹

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道德场

孙 莹

生态道德场是道德场丰富和发展的产物,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道德场。生态道德场对于人的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生态道德场的有效运行,可以促进我国国民生态道德素养的提升和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推动人们形成文明、健康、和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这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道德;生态道德场;生态文明

一、生态道德场的内涵和作用

“场”是一个由理论物理学界提出的物理学概念,物理学家认为“场”乃是实现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范畴。“通常的物理场具有四个公认的基本特征:有物质载体或承担者;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构成物质载体的运动;不同物质载体和相互作用构成不同的场。”[1]217可见,物理学中的“场”主要是指各种相应的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过程的存在。

物理学中的“场”概念经过移植进入当代哲学的范畴,哲学思考从物理“场”研究中获得很多启示,很多学者开始研究“道德场”。“‘道德场’不是道德本身,而是道德的‘生活圈围’,是一些直接跟道德相关或直接表现为道德的各类因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它不是指单一的要素,而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内在和谐的完整统一体。”[2]96“道德场是构成一定道德情境的各因子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因传递、交换其信息、能量、物质所产生的进而影响道德主体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的一种道德特殊形态和空间。”[3]65可见,道德场是相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空间。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道德场中会形成一种“场力”,这种“场力”会对道德主体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生态道德场”是“道德场”丰富和扩展的产物。“生态道德场”是生态道德的“生活圈围”,是构成一定生态道德情境的相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空间。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趋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问题,生态道德应运而生。传统的道德被理解为用于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知识和行为规范体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的总和。生态道德将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到自然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调整的领域。利奥波德提出了人类伦理道德观念扩展的三阶段论,他认为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经历了三次扩展:“最初的伦理观念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后来所增添的内容则是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而在当代应扩展到人与自然、土地、动物、植物的伦理关系。”[4]192生态道德是人类伦理道德观念的进一步扩展,“生态道德场”是传统“道德场”进化和扩展的产物,这种扩展标志着人类道德的巨大进步。

生态环境问题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质上背后隐藏的是人与人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人们对自然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这也是“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的主要表现[5]35。也就是说,人类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致的,必须把自然作为自己道德关怀的对象。生态道德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道德调整的范围,并把人对自然的道德关怀融入到人与人的关系之中。生态道德场是客观存在的与生态道德相关或表现为生态道德的相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空间及其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在生态道德场中,通过各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道德主体的生态道德意识,影响道德主体正确处理人、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道德行为。

生态道德场的有效运行对于道德主体生态道德品质的培养、生态道德理想的树立、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在生态道德场中,某一道德主体因场中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受到其他道德主体或生态道德场整体的熏陶和感染,该主体会在无意识、无压力、无说教的生态道德情境中对其他道德主体或生态道德场整体产生心理上的道德认同,从而逐渐形成生态道德品质和精神情操;在生态道德场中的构成一定生态道德情境的相关因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传递、交换和不断强化符合生态道德的信息,进而引导道德主体树立生态道德理想;生态道德场中的相关因素通过相互作用产生的“场力”可以调控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从而使场成员的活动方式、方向符合生态道德规范,并逐步形成符合生态道德规范的生态道德行为。

二、生态道德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6]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核心价值,旨在努力改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这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本身就意味着人要承担起对自然的伦理责任。在过去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自然是人类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而且认为无需对自然界讲什么道德。而在生态文明阶段,人类不再是自然的支配者、主宰者,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是大自然中普通的一员,但又由于“人本身的特性使人对所发生的事物具有影响,并也因此而负有责任。”[7]38所以,人类必须对自然承担伦理责任,要对自然讲道德,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增强对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态道德素养,而生态道德的培养离不开生态道德场的有效运行和对生态道德场的进一步塑造。

在生态道德场中形成的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长期以来,正是由于生态道德的缺失,人类对自然无情掠夺,才致使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甚至已危及人类生存。要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人们内在的以生态道德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意识。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培养生态道德,要培养生态道德就必须进一步强化生态道德场的塑造,使道德主体在生态道德场内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树立热爱自然生态环境的道德情操,唤起人们关爱生命、善待自然的生态良知。这就要求不断促进生态道德场的塑造和有效运行,加强全体公民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形成,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道德场的有效运行能够推动人们形成文明、健康、和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生态道德场中各相关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场力”能够对人们施加影响,培育人们的生态道德理想,在生态道德理想的指引下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使人们的道德行为符合生态道德规范。这必将推动人们形成文明、健康、和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能够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最终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三、积极营造生态道德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道德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目前的生态道德场的实际状况却不容乐观。作为生态道德场的道德主体的国民的生态道德总体水平不高,社会总体生态道德素养低下,不仅阻碍了生态道德场的有效运行,也越来越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严重瓶颈。虽然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我国国民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开始有了一些认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生态道德规范,但是环保参与意识仍然薄弱,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生态道德责任没有清楚的认识,更难以转化为生态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营造生态道德场,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培养国民生态道德需要,提升生态道德素养

人是生态道德场的道德主体。人的生态道德素养的水平决定了人的生态责任意识的强弱,进而影响生态道德场的有效运行。与其他自然存在物相比,只有具备自主性、能动性的人类具有保护、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责任和能力。所以,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人必须负起全部道德责任。人的生态道德责任的承担使得生态道德场得以有效运行,而人的生态道德责任的唤醒和履行是由人自身的生态道德需要激发的。需要乃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8]132,“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某种需要和为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5]514生态道德需要是生态道德场中道德主体的生态道德行为发生的内在驱动力。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正是有了生态道德需要,才会积极地接受生态道德场中“场力”的影响,做出符合生态道德规范的生态道德选择和生态道德行为。因此,必须使国民充分意识到自己是生态道德的主体,激发国民的生态道德需要,使国民积极地接受“场力”的影响,不断对生态道德理念进行认知和内化,自觉履行生态道德责任,提升自己的生态道德素养。

生态道德需要的激发还离不开教育培养这个重要环节。生态道德需要的发生是通过生态道德内化来实现的,而生态道德内化则必须通过教育培养来实现。因此,必须大力推行生态道德教育,使国民真正把握生态保护的内涵,激发国民的生态道德情感需要,这种需要会在“场力”的作用下转换成深沉的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命的意识,使生态道德意识逐渐成为国民内心中所敬重的道德法则,形成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

(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生态道德场

“生态道德教育是指通过传授生态知识、生态规律和生态规范,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态道德觉悟和水平,培养既能协调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又能协调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性生态人的道德教育活动。”[9]通过生态道德教育,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国民的生态意识,使人们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引导人们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

生态道德教育体现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其中,家庭和学校与道德主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影响也最为直接和深刻。首先,家庭教育乃是一个人的教育的起点,从教育的起点开始就应当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家长应该重视并掌握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并使家庭成员在浓厚的家庭生态道德教育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地形成生态道德意识,这样才能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转化为生态道德行为,养成生态道德素质;其次,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道德教育也必须纳入学校德育的内容之中。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是提高全体国民生态道德素养的关键。最后,社会上应当开展各种层次的在职人员的生态道德继续教育,并在群众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科学和生态道德规范的普及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深化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态道德意识,并促使外化为生态道德行为。

在这样一种面向全体国民、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道德教育系统下,形成的是完整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互动的生态道德场。道德主体会在强大的相互作用的“场力”的影响下自觉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塑造生态道德品质,践行生态道德行为。

(三)营造社会生态道德氛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生态道德氛围是指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一定生态价值取向和生态道德导向的社会氛围。生态道德场是存在于一定社会道德氛围之中的,而生态道德场是一个相关因素相互作用的开放空间,它必然会受到社会道德氛围的影响。因此,如果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生态道德氛围,会对生态道德场的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当道德主体处于一种良好浓郁的社会生态道德氛围中时,便能够较为理想地表现出自己的生态道德人格,并能够促使道德主体的生态道德修养的提升。道德主体在生态道德场中起着决定作用,道德主体的生态道德修养的提升必然促进整个生态道德场的良好运行和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是生态价值取向,而生态价值取向乃是社会生态道德氛围的重要内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就必须在整个社会树立生态价值观,要将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结合起来,使人类与自然协调共生、和谐发展。当然,社会生态道德氛围的营造需要广大国民的积极参与,形成全国性的生态道德思潮和运动,进而促进生态道德场的有效运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

[1]舒炜光.科学认识论:第3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217.

[2]曾钊新,等.心灵的碰撞:伦理社会学的虚与实[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96.

[3]易法建.道德场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65.

[4]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5.

[6]刘俊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8(6).

[7]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1:3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2.

[9]李高峰.国际视野下的生态教育实施与展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D648.3

A

1673-1999(2011)09-0029-03

孙莹(1984-),女,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

2011-03-04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文明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