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河南农村基督教现状研究

2011-08-15王鑫宏

关键词:教徒信教基督教

王鑫宏

当前河南农村基督教现状研究

王鑫宏

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河南农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教徒以女性、老年和文化程度较低者居多。其选择信教的原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和基督教自身特点的因素。基督教在农村具有道德教化、文化传播和社会交际的功能,当然也有一定的负面功能。

河南;农村;基督教徒;调查研究

基督教传入河南,始于1883年。早期只在豫东周口和豫西南社旗等地传播,由于早期的传教带着殖民侵略的影子,所以收效甚微,到解放前夕,全省只有教徒7万余人。建国以后,国家实行“自治、自养、自传”的宗教政策,基督教摆脱了外国教会的控制,成为中国教徒自办的宗教事业。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基督教有很大的发展。到2009年,河南省共有基督徒240万人,开放教堂1100座、合法登记的聚会点5000多处[1]。相对于城市而言,河南农村基督教徒占绝大多数。笔者曾到洛阳孟津县个别乡村的基督教堂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与教堂牧师与当地教徒进行交谈,大致了解了当地农村基督教的一些概况。本文拟在实地考察和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对河南农村基督教的现状略作探析。

一、河南农村基督教徒的主要活动

河南农村基督教徒的个人主要活动主要是诵读圣经,并向其他村民进行宣讲,以扩大教众队伍。而基督教徒集体的宗教活动主要有三种:

周末礼拜。每周一次的礼拜是基督教徒集体宗教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一般教堂定于星期天(亦称“主日”)举行。礼拜的主要内容有共同唱赞美诗、祈祷,牧师讲圣经故事等。讲道的时间比较长,一般在半个小时以上。有的教堂还举行读“启应经文”(一般经文由主礼人与参与者轮流诵读),以及共同背诵《主祷文》等仪式。有些农村没有教堂,便选择房屋较宽敞的教徒家中作为礼拜场地。

定期聚会。除参加每周一次的礼拜外,教友一般还在每周的一、三、五晚上在某个教徒家中聚会,教友坐在一起聊天、诵经文、唱圣歌。圣歌内容一般是歌颂圣主的伟大,或是教人学善、孝顺、多做善事等;有些地方的教众会将一些圣歌的内容用流行歌曲的曲调进行演唱。此外,他们还轮流向其他教友讲述自己学习圣经的心得。

节日庆祝。农村基督教徒除了在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举行庆祝活动外,也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新春佳节一起庆祝。节日里,教徒集会在一起诵经、唱圣歌,或进行一些其他娱乐活动。春节是家庭成员能够集中在一起的少有机会,如果一个家庭中教徒比较多,会由辈分较高者组织家庭成员坐在一起,轮流谈谈自己在一年之中的得失以及对来年的展望。

二、河南农村基督教徒的特点与原因

河南农村基督教徒在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三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特点:

一是性别比例失衡,以女性教徒居多。在农村基督教徒的性别构成上,以女性占绝大多数,女性教徒比例占全部教徒的80%以上。在河南农村,信教往往被看作是“女人的事”,一个健康的正常男性如果信教是要被别人笑话的。女性之所以热衷于宗教,首先与女性的心理特点有关。一般来说,在面对苦难和不幸时,女性比男性更感性、更宿命,她们比男性更容易幻想美好的世界,更容易逃避现实,而基督教恰恰允诺给教徒一个天堂,这无疑容易吸引更多的女性。其次,封建的男尊女卑思想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因此学者指出女性教徒多于男性是“由于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现象所造成的一种女性信教者的某种补偿心态的必然反映”[2]258。再者,中国农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女性教徒居多。在农闲时分,青壮年男劳动力一般都外出寻找工作,为家庭增加收入,而女性一般留在当地农村照顾子女和家庭,她们比男性有较多的空闲时间,这为其参加宗教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二是年龄比例失衡,以老年教徒居多。笔者访查的结果和许多学者的调查结果一样,80%以上的农村基督教信徒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尤其是未婚者只占极少数。很明显,这是“老人生理死亡的终极关怀需要和恋世厌世心态以及孤独感的消解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宗教亲近”现象[2]263。此外,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大多数老龄人口基本脱离了生产劳动,他们的空暇时间非常宽裕,而当前农村供老年人参与的娱乐设施和社会活动极其匮乏,她们参加宗教活动只是为了打发闲暇时间。而中青年劳动力为了生计而奔波,他们无暇参与宗教活动,因此信教比例远远低于老龄人口。

三是文化程度不高,以低学历教徒居多。河南农村基督教徒的受教育程度一般都不高,大多数未受过教育,受过教育的也仅为小学文化程度,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徒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当地农村教育相对落后,未受过教育和仅接受过低层级教育的村民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给予科学的解读,他们对生老病死缺乏科学的认识,因此很容易接受宗教对于这些自然现象的解读。

二、河南农民信仰基督教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

信教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个人因素。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河南农村基督教徒之所以选择信仰宗教,个人因素主要有3种:(1)家庭环境。一些教徒是受家庭及亲朋好友的影响而信教。家庭是中国社会最核心的基本单位,家庭因素对家庭成员具有极强的熏陶功能,尤其是家庭中的长辈在信教之后,往往要求其他家庭成员也信仰基督。(2)身体健康因素。一些教徒是因为自己或家人身患疾病或者死亡而选择信教的。在农村,个别教徒出现的疾病痊愈的现象往往被宣传为宗教的力量,并被广为流传,这种舆论引导吸引了一些村民选择信主以获得所谓圣主的庇佑。而比起疾病,死亡对人的威胁更残酷,出于对死亡的畏惧,老人信教者日增。(3)个人利益因素。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一些村民或事业受挫,或婚姻不顺,或经济窘迫,或对现实社会不满,他们出于某种功利性的诉求选择信仰宗教。

(二)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农村获得长足发展,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一方面是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实施,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转型期的农村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民已经不用再为基本的生存条件担忧,但仍有一些公平问题亟待解决,如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完全惠及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生病看病的问题成为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此外,农村中存在着诸如子女不孝导致的老无所养、经济利益导致的家庭纠纷、一些干部及恶霸横行乡里等一系列丑恶现象,这些也为一些农民选择宗教提供了土壤。

(三)宗教特点

当然农民选择基督教而不是其他宗教也跟基督教自身的特点有关。基督教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了有效的中国式改造,使中国人民更加容易接纳。耶稣被解释为人民的一分子,他和广大的劳动人民一样无权无势,和人民同命运共甘苦,最终代替所有的民众受难致死。而基督教在教义上宣扬人人平等,倡导男女平等,人在罪恶世界中的苦难是无法摆脱的等等。这些都很容易被农民所接受。

正是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农村基督教徒在当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也从中看出,教徒信仰基督更多的是一种功利性的选择,如获得疾病的好转、免于死亡的威胁及获得利益的回报等,这也是中国农村基督教徒信教的一个特点。

三、基督教在河南农村的社会功能

基督教在当前农村得到发展,归根到底是其具备一定的正面社会功能,然而,其负面功能也是不能忽视的。

(一)正面功能

1.心理调适作用。马克思指出,“宗教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很多教徒是因为自身或家人有了疾病、受到死亡的威胁或者处于其他困境之中,灾难的打击是他们信教的驱动力之一,他们迫切需要改变现状。对于处在苦难中的教徒而言,信仰基督教成为他们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基督教对于教徒起着一定的心理调适作用。

2.道德教化作用。宗教与道德的作用十分密切,宗教的道德教化作用主要是通过宗教的戒律、诫命形式实现的。基督教的戒律诫命所涉及的道德内容包括社会功德、家庭道德和个人道德等。基督教有十诫,包括不偷盗、不奸淫等。不偷盗包含有利于社会秩序方面的因素,不奸淫包含有利于社会和家庭稳定方面的因素。基督教通过大量的戒律、诫命约束信徒,规范他们的行为,引导他们的思想,以一种信仰的形式对教徒进行道德教化作用。基督教戒律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人格修养和社会公德,对社会道德的形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文化传播作用。宗教在精神文化方面具有诸多文化功能,文化教育功能是其重要功能之一。基督教在农村中具备一定的文化传播功能。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信徒在信主后,通过学唱圣歌、读诵圣经等宗教活动逐渐学会了识字。有些虔诚的教徒甚至可以非常容易地指出某段文字在圣经中的什么位置,他们在讲圣经教义时侃侃而谈,这无疑体现了基督教的文化传播功能。

4.社会交际作用。基督教像其他宗教一样,在人的社会交往中产生。基督教在当代农村中的社会交际作用集中体现在可以密切教徒之间的联系。这里的“密切教徒之间的联系”既包括密切本地区教徒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了密切不同区域间的教徒之间的联系。

(二)负面功能

首先,基督教的教义容易使农村教徒形成偏差的思想。基督教是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其教义很容易使信徒产生宿命论思想,进而无法正确面对现实,失去了主动追求美满生活的动力。同时,由于基督教强调对信仰的虔诚,很容易形成保守主义的价值观,妨碍人们对时代及社会变化的适应。其次,基督教容易造成一些社会矛盾。这种社会矛盾在家庭中最为明显,如家庭长辈要求晚辈加入基督教,遭到晚辈反抗造成的家庭矛盾。青年男女结婚时一方要求另外一方信仰基督而导致的纠纷。教徒把自己家中作为教友聚会场所导致家中不信教成员的反感等。此外,农村中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也容易出现互相敌视的矛盾。

四.结语

通过对河南农村基督教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基督教之所以在农村得到较大的发展,是因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还没有超越宗教信仰的阶段,人们通过宗教信仰来获得一种精神寄托。我们应正确分析这种现象,不能夸大宗教的消极作用,要加大引导,保持基督教在农村的积极健康发展。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和文体设施的投入,通过加强教育提高乡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加强社会保障解除乡民的后顾之忧,通过加大文体设施投入丰富乡民生活,这才是解决乡民过多依赖宗教的根本。

[1]王保全.河南基督教简史[EB/OL]http://www.hnjdj.org/article-1135028-1.htm l.

[2]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B91

A

1673-1999(2011)02-0075-03

王鑫宏(1978-),男,河北吴桥人,硕士,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6)社科部教师,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的研究。

2010-09-26

猜你喜欢

教徒信教基督教
祈 祷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骇图
“因病信教”:中国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
父母信教影响子女入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