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1-08-15吴价宝
肖 侠,吴价宝
(淮海工学院商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1)
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肖 侠,吴价宝
(淮海工学院商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1)
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采取系统化的策略,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打造实践创新平台、培育实践创新文化、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严格教学管理以及建设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等。
实践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近年来,教育界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诸多有益的建议,如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开辟第二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注重毕业论文训练、推行研究性实践方法与探究式学习方法、打造实践创新平台等。无疑,这些举措也有助于提高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需要采取系统化的培育策略。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不能适应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表现为:第一,教学计划中理论学时过多,其中必修与必选课学时比例过大,而选修课学时比例过小;第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安排过大,而通识类的课程安排明显不足。这种基于专业知识传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所培养出的人才基本上属于知识继承型的窄口径专业人才,其实践创新能力难以有效培养。
加大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必须贯彻落实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进一步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其次,要借鉴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增加学生对通识类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灵感,积淀学生的创新能量。
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经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容乐观:第一,不少教材内容比较陈旧,跟不上当今国际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发展;第二,教材编写过于概念化、理论化,应用性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一些教师“以不变应万变”,授课内容陈旧。
经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创新:第一,要从教材改革入手,紧跟时代步伐,吸收当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第二,要增强经管类教材的应用性,加大案例分析与研究的内容;第三,应吸收商界精英进入教材编写委员会,避免教材内容过于概念化与学术化;第四,要高度重视并精心推敲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让教学大纲真正成为规范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内容、考核教学内容的指南。
三、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几乎成为共识,包括课堂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法。课堂教学方面,还基本上停留在知识传授上,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学生“被学习”等课堂教学司空见惯;实践教学方面,实践课程基本属于验证性,学生无需自我设计与创造;考试方面,考试方法单一,考试内容着眼于书本知识以及教师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无从谈起。
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首先,要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Problem-solving Studying)、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等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教师不应定位于“教”而应定位于“导”,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其次,要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改变验证性的实践教学,积极推行研究性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知识创造的快乐。再次,要改变通过一张试卷考学生记忆能力的落后考试方法,采用新的考评方法,切实考核出学生的知识学习、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能力。
四、打造实践创新平台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这是大学生实践创新培养的载体与抓手,高校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打造多样化的实践创新平台。目前,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重点打造好四大平台:一是开放性实践教学平台;二是产学研合作平台;三是校内知识创新平台;四是校内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平台。
开放性实践教学平台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平台,包括经管类实验室、校办工商企业、经管类教师创办的研究所或咨询公司等。依托该平台,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实践与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高校要在机制设计上做文章,努力增强该平台对学生的“开放性”。
产学研合作平台包括校企之间联合建立的教学实习与科学研究基地,该平台能有效弥补高校教育功能的不足。大学生通过该平台上开展实习与课题研究,能直接锻炼、提高并检验其实践创新能力。
校内知识创新平台包括学生自主创立的各种创新社团与自办刊物、学生实践创新课题立项、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团队、创新方案大赛、暑期“三下乡”活动等。知识创新平台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实践精神与科学研究精神,能够发挥导向性、激励性的作用。
校内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平台是指高校鼓励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协助大学生建立起来的各种实体。该平台是经管类应用型实践创新人才“试验田”,经过该“试验田”培育出来的“准老板”、“准职业经理人”,将来极可能发展成为商界精英。
五、培育实践创新文化
优秀的大学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处于重中之重,不同的文化熏陶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品质大不相同。循规蹈矩、不犯错误、尊重学术权威是一种大学文化,而勇于实践、敢于创造、崇尚学术自由又是另一种大学文化。前者熏陶下的人才一般是同质性的基于知识继承的“能工巧匠”型人才,而后者熏陶下的人才大多是个性化的基于知识应用与创造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也是大学发展的灵魂。由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兼容并包”、“循思想自由之原则”的北大精神,使北京大学一直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风气清新的最高学府。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逝世前发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核心就是希望我国高校早日培育起创新精神从而培育出具有创新思想的杰出人才。在经管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中,需要努力营造一种追求实践、崇尚创新、倡导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从新生进校的那一天起,全体教育工作者就要持续不断地灌输与倡导这种精神,并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表率,让这种大学精神发扬光大并世代传承。
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左右,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左右。这说明了激励机制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在经管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也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既要有对学生的激励,也要有对教师的激励。
在学生激励机制建立方面,譬如,可以将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记入学分,并根据其实践创新程度给予不同的学分,鼓励学生向实践创新的深度开发;在学生评优、评奖中可以考虑设立实践创新奖;在学生综合测评中可以考虑将实践创新活动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在对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与成绩评价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基于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考核,转向鼓励学生开展实践、大胆创新,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教师的心目中,优秀的学生不再是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不再是那些擅长熟记知识的学生,而是那些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学生。
教师激励机制的建立不容忽视。要对那些奉献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师给予补偿、表彰与奖励;要建立旨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质量目标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以教学质量考评为抓手,促进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教师激励机制建设的理想状态是:人人要实践,个个想创新,使实践与创新成为绝大多数教师学习与生活的常态。
七、严格教学管理
严格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实践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基于知识传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也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工作量。鉴于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方法等已经形成惯性,而人的本性更倾向于改变他人而不愿意改变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严格的教学管理作为保证,那么,新的教学改革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则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推进。
从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情况看,教学管理的重点应置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主要环节。就课堂教学环节而言,要重点监控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确保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到位,教学方法转变到位;就实践教学环节而言,要重点监控实践教学大纲的落实情况,防止出现实践教学“走过场”、“放散羊”的现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尤其要高度重视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因为毕业设计是全方位训练、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要采取强有力的监控措施,加强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指导,通过严格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初步的科研能力。
八、建设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然而,在我国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制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难点。这是因为,目前我国高校经管类绝大多数教师基本上从校门到校门,从书本到书本,其自身就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所“制造”的“产品”,要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确难度较大。
解决高等教育的危机,面向高等教育的未来,必须突破这个难点,必须建设一支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否则,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就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笔者认为,要建设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第一,要彻底变革“行政化”的大学文化,真正树立追求实践、崇尚创新、倡导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第二,要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对实践创新从被动转为主动;第三,要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扩大教师与国外先进高校的交流,开阔教师的学术与教学视野,提升教师的教学改革技能;第四,要有计划地委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五,可以聘任有胜任能力的企业师资承担部分教学任务,有效弥补高校教师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
[1] 杨春生,孙琴,吴伟.创新型工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江苏高教,2010(1):82-84.
[2] 高春,王志伟.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138-139.
[3] 袁剑波,郑健龙.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37-140.
[4] 陈向军.谈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54-55.
[5] 庞思勤.实践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行动[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32-34.
G64
A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立项课题(FIB070335-A11-29);淮海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GJ2009-16)
肖侠(1970-),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专业理论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