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
2011-08-15马金珠
颜 亮,马金珠
(皖南医学院药学系,安徽芜湖,241003)
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
颜 亮,马金珠
(皖南医学院药学系,安徽芜湖,241003)
充分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出现的契机,探寻其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开辟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结合的途径,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提高其政治敏感性,也有助于改革思政教育形式,将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落到实处。这也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益尝试。
社会热点;高校;思政教育;价值
社会热点问题是特定时期内备受人们关注、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问题,它可以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突发性个体或群体事件通过不同途径广泛传播后在社会上造成重大影响的现象。仅就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而言,在任何领域发生的、引起大众热评或争议的、带来深远社会影响的事件和问题,都可以归为社会热点问题。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难以避免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中部分社会问题和话题很容易引起大众关注,一些事件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当代大学生虽然接触面广,对新生事物兴趣浓厚,素质普遍较高,但仍是一个是非判断力和政治敏感性参差不齐的群体。互联网的发达,使得青年大学生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传播的主要群体之一。因此,如何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既是高校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也是新形势下需要大力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显现的弊端
长期以来,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高校管理方式生硬单一,思政教育工作的行政色彩较为浓厚。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大部分高校的这种重行政管理、轻思想和学术教育的现象已经得到根本扭转,但通过指令式方法开展工作,仅靠行政手段干预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领域中,无法有效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带来的契机改善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其主要弊端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迫式教育。通常社会热点问题包含众多群众拥护、社会影响良好、意义积极的正面事件,这也是部分高校比较重视并且乐于向学生宣传的主要内容。不可否认,对一些发扬优良传统、弘扬优良的社会风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事件和现象,需要教育部门抓住机会,着力进行宣传和引导,使学生接受正面教育,保证其思想健康发展。但一般采取的方式,基本上是学校行政命令下发后的产物,带有明显的预定性、机械性特征,缺乏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靠简单、粗暴式的工作方法,强迫学生被动接受主流思想的灌输,不仅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也严重挫伤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
第二,围堵式教育。部分高校面对那些负面影响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或问题,要么进行校园网隔离,要么千方百计地阻止学生接触到事件真相。而青年学生的探究欲望较强,越是围堵,他们越是想了解事实情况,简单的围堵不仅不能阻止学生了解真相,反而更加深了学生对高校思想教育方式的厌倦心理。事实上,在互联网发达的背景下,靠简单的围堵已经不能够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僵化的思政教育方式只会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陷入被动。
第三,放任式教育。部分高校将教学和科研成果看成重中之重,工作重心偏向于提高教学质量、维持学校声誉和提升科研实力,在高校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任务上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其表现是许多学校花大力气引进高层次的教学科研人员,对教学设备或实验设备投入较多。这样做,虽然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所放松,甚至忽视了思政教育。其结果是没能及时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或疏导,直到出现问题才重视,事倍功半的去解决问题。轻者,只是浪费了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后果可控;重者,则给学校或学生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并且损害到高校教育的社会形象。
二、社会热点问题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社会热点问题通常是特定时期社会建设成果或是社会深层矛盾的集中反映,其中反映时代主题、凸显社会公平正义、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的事件,可以对人们的精神产生正面的鼓舞作用;而其中的一些突发性个体或群体事件,被不明真相的大众或别有用心的人广泛传播后,导致众说纷纭,真假难辨,甚至引起思想混乱,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社会稳定的破坏力很大。正是因为社会热点问题具有代表性强、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大等特点,不仅不能将其关在高校思政教育的门外,更要主动靠近,科学分析,探求其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难以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一)社会热点问题是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途径
只有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针对性做好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对于高校而言,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途径,通常是通过辅导员评价、座谈会等形式获取,这些形式化的途径,获得资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未必很高。但通过一定的合理途径,比如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年轻人喜欢浏览和发帖、回帖的各大网络社区,获取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具体看法和想法,更能真实捕捉到他们的思想动态。即使学校不同,但作为青年大学生群体,在看待社会热点问题时,其言论还是会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二)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社会热点问题复杂多样,其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何看待,不仅可以上升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上升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也能体现出公众的共同愿望和利益要求,反映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情况。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切入点,透过社会热点问题的表面现象分析其本质,具有直接现实性和强烈的是非对比性,更容易引起青年大学生的共鸣,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社会热点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依靠“两课”教育,而“两课”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依靠书本内容实行课堂教学。即使学生能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也难以将其运用到社会现实中。而且理论灌输的枯燥性,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轻视思政课或是逃课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社会热点问题有背景、有现象、有解决方式和后续影响,把社会热点问题的解读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注社会的热情,而且有利于引导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这对提高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和政治敏感性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社会热点问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导向
作为特定时期的社会建设成果或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及解决,不仅能够体现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体现出这一时期民众的诉求与期待。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的热情,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如果仅仅把高校思政教育看成是维护校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途径,不仅是片面的理解,而且是一种短视行为。所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待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更清楚地把握国情、社情和民情,必然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导向。
三、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政教育工作结合的途径
社会热点问题是大学生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较高的事件或问题,对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重要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能脱离或无视社会热点问题,而应主动将其纳入到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建立相应机制,设计更合理的教育活动,使其与思政教育工作能够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成立专门机构,系统化收集和梳理社会热点问题。高校应该重视社会热点问题的作用和影响力,通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系统收集并梳理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反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开办相应的课程或举办相关的活动,有准备、有针对性地积极回应学生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思想上的困惑,为他们消除思想疑惑,化解思想矛盾。
第二,改进“两课”教学方式,突出思想教育效果。在“两课”教学中,适当淡化枯燥的理论内容的灌输,将理论与能体现其内容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融思想性、现实性、趣味性、启发性于一体。生动活泼的思政课不仅能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也能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的引导,增强政治觉悟。
第三,优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机制,让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起到启发和教育的作用。一些高校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无非是义务献血、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或寒暑假调研等,这也成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习惯性内容。如果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或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社会现象、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情况下感受社会,认识社会,对其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社会现象的判断能力,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目的。
第四,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与鉴别能力纳入学生素质考核体系中,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之一。目前高校的评奖评优或发展党员的体系,仍然以文化课成绩和体育成绩为主要依据,并设立有关的强制性标准。高校应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的形势政策课重视起来,杜绝让其成为“形式”课,并提升其在综合成绩考核体系中的比重,会促使学生真正重视思政课的价值,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思考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对策。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思政教育面临的尴尬现状,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辟社会热点透视、观点交锋等栏目。目前许多高校的校园网主页只注重学校建设成果或科研成果的介绍,除了查询和自主服务系统外,能吸引学生的栏目几乎没有多少,这很值得深思。校园网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有利场所,高校要敢于直面各种社会现象,如实报导相关新闻,而不是以围堵、封杀的形式减少学生获取社会热点问题的途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布重大事件或新闻的同时,要注意以网评、编者按、同学来信、读者反馈等形式对相关栏目内容进行适度的引导,保证思政教育的理论方向。
第六,彻底改变思政教育中的本本主义、形式主义的作风,开展形势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高校既要主动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主题教育,也要积极探索和改善宣传教育活动的形式,力求避免落入本本主义、形式主义的窠臼。比如,让学校党政领导或邀请德高望重的教授承担一些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认识把握社会热点问题的方向和高度,还能让领导和老教授们深入学生中间,真正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状况,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这远比简单举办一场报告会的意义要大。在其他形式上,如动员会、讲座、座谈会、思想报告等,要尽量避免行政命令式的组织方式,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要求、自愿参加。
社会热点问题可以为青年学生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机会来观察社会、认识现实、端正思想,高校必须重视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高校的思政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也必须积极探索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途径与对策。真正要利用好社会热点问题,发挥其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不仅需要必要的资源和技术条件,更需要高校从实际出发,改善工作做风,细化工作程序,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只要高校能切实贯彻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方针,做到早收集,早分析,早预防,早引导,就一定能抢占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制高点,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得更有实效。
[1] 孙慧临,张应抗.困惑与思考: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热点问题探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高凡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及解决方法探究[J].中国市场,2008(26).
[3] 瞿明勇.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8(12).
[4] 束体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研究[J].人民论坛,2010(11).
[5] 曹国华,黄俊华,刘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热点事件相结合的有效机制[J].教育学术月刊,2010(3).
[6] 何明军.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构建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0).
G641
A
颜亮(1983-),男,助教,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