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英汉语码转换的多重文化内涵
2011-08-15吴汉平
吴汉平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网络英汉语码转换的多重文化内涵
吴汉平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网络英汉语码转换是网络交际中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它体现了虚拟社区的社会文化,具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是语言接触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很好地反映了文化全球化的现状。
网络英汉语码转换;文化内涵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在西方语言学界受到了多方关注。学者们对于不同的转换现象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术语,即语码转换、语码混合和语码交替。有些学者用“语码转换”专指句子之间的转换(即句际转换),而用“语码混合”来指句子内部词汇或短语层次上的转换(即句内转换)。有些学者用“语码转换”指代句际转换,用“语码迁移”或插入指称句内转换,而用“语码交替”作为上义词统辖语码转换和语码迁移。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没有必要区分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因此用“语码转换”或“语码混合”作为上义词统称两种言语行为。[1]三个术语本质上差别不大,文章涉及的“语码转换”统指同一言语交际中分属两个不同语法体系或子体系的言语的交替使用现象。在此探讨的网络英汉语码转换即指在网络环境中随处可见的英汉双语交替使用的语言现象。
网络英汉语码转换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语言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媒介,其使用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同时,语言的发展变化往往也映射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因此,要深刻地理解把握一种语言形式,必须探询其文化内涵。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对网络英汉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与图景,同时了解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发展演化是如何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一、网络英汉语码转换,作为网络言语社区的普遍现象,是虚拟社会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隆菲尔德指出,言语社区是通过使用言语进行交际的一群人,言语社区的基础是说话人之间的频繁的交际活动。也就是说一个言语社区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的一群人,其社区成员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而且成员之间发生频繁的社交活动;社区成员使用特定的、不同于其他社区的语言或方言进行交流,且共同遵守语言使用方面的规范。[2]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世界,但参与其交际活动的网民们却是通过网络平台在“使用言语进行交际的一群人”,他们使用的语言的确和其他社区的语言或方言有很大的区别,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网络上的语言看似没有官方的使用规范,但自有网民间自然形成的很多默契。把网络看作是一个言语社区,我们会看到这里通行的网络语言是网民群体心理的社会性表达。而其中最突出的语言现象——英汉语码转换最大程度地展现了这个虚拟社会的社会文化心理。
(一)追逐时尚是网络社会的第一要素
众所周知,网络交际以其便捷迅速的特点使得网络成为了解时尚传递时尚的首选方式。可以说,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时尚。网络上的时尚通过网络语言得到集中体现,而网络语言的时尚就体现在随处可见的英汉双语混用现象上。网络聊天室里英语漫天飞,中西合璧的双语话“你明天给我写一份Report,然后Fax给我,OK?”,“工作-ing”,“我要走了,byebye”更是越来越司空见惯。[3]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民群体,热衷于追逐时尚。他们在网上聊天时经常进行英汉语码转换,来表明自己的不落伍。如在网络上一般都以英语“faint”来表达“晕倒”,更多的是简写成“ft”,慢慢竟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在这样的英语环境中,网民们时不时的英汉语码转换是一种追逐时尚的自然举动。网络习语中英语缩略一大堆,上网的人英语不过关,永远是“菜鸟”。
(二)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实现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自我观念,对自己有一个“本真的”或“真正的”自我有些意识,在网络这样一个暴露自我、彰显个性的环境里尤其如此。马克思告诉我们“就像社会使人成为人一样,社会也是人创造的。人的活动和思想在内容和起源上都是社会性的;个人是社会性的存在。”[4]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网民们是社会性的存在,他们需要在这个特定类型的社会中获得自己的身份。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内地网民总人数达3.84亿人,其中39岁以下占81.9%;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以上的比例达64.4%;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为28.8%,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公司一般职员,企业/公司管理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几类一起比例达到36%。[5]从网民群体的年龄、学历和职业结构看,网民总体上知识水平较高,具备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网民们不愿轻易表露自己的现实社会身份,转而使用英汉语码转换这样一种语言方式来表现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这个社会的承认与赞许。既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又在自我认同的同时,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对自我的本质认识。
网络语言环境中,通过英汉语码转换而一定程度实现的自我认同,是通过个人超越语言制度制约的努力来追求自我成就感的表现.而个体要在“彼此关联性”的“共生”世界里求得生存,又必须达成一定程度上的群体认同.现代心理学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从众心理,而从众心理往往会转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从而影响人的言语和行为,这就是群体认同的心理机制。群体认同是社会互动的基石,也是群体成员作为定义自己是谁及自己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基础。个人对自己所归属的群体所具有的知识、情感及价值,对自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上,人们使用群体中与他人关系来帮助自己对所属群体的认同。渴望追寻自我所信仰的社群,是促使自己愿意遵守群体的规范、帮助群体中的成员、维持群体形成,这就是群体认同。[6]在网络社会中,人们隐去了原有的地位角色,获得新的网络生活角色,新的角色需要迅速融入网络交际圈子。即使开始并不使用语码转换,但是为了寻求群体认同感,而进行趋同行为,模仿这个圈子的人使用的语言,从而达到群体认同的目的。
自我认同使网民们在网络上自由地彰显个性,群体认同使网络社区的成员间建立起彼此可理解的象征符号系统来,并因此形成一定的亲密关系。看似矛盾的对个性和共性的追求在这里得到了共同实现并互相依存。
(三)网民群体成为虚拟空间话语权力的主体
话语权力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话语本身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即话语力;二是信息传播者通过对媒介的控制并拥有传播主体信息的权力,即话语权。第一个层次的含义侧重于话语传播的内容的角度来界定的,即事实到底如何,第二个层次的含义侧重于从话语传播的形式角度来界定的,即话语怎样才能传播出去。这两个层次的含义紧密联系、不可分割。[7]网络作为一个非常开放的大众媒体,使普通公众长期被压抑的表达欲得到了极大的释放。网民群体超越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制度规范,在构词造句上任意搭配、随意组合,创造出许多规范词语中没有的先例。这些随意随性的表达在一定范围内成为一段时间的时尚并得以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知识权贵阶层的话语垄断,也反映了公众对话语权利再分配的强烈要求。主流社会的权力秩序不再能主宰网络虚拟空间的话语秩序,网民群体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流与沟通,俨然成为虚拟空间的话语权力的主体。
二、网络英汉语码转换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按照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的说法,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现代时代,与之相匹配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弥漫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谓“后现代主义”,是指怀疑.拷问.批判现代性,并力图超越现代性的一种文化思潮。这种文化思潮已经深刻影响了当今的社会生活。[8]如果我们对网络语言进行一番深入的探究,就会发现网络英汉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内涵。
(一)网络英汉语码转换是对语言规范的自由解构,充分体现了后现代“去中心”、“去权威”的文化精神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性为权威尤其是知识权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个现代社会可以说是权威话语的世界。而所谓权威话语,均以独断论和中心论为基础,它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人类只有对这种僵化的中心话语模式加以消解,才能够走向自由的精神王国,才能够获得崭新的生命体验。在反对和颠覆权威的过程中,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们首先对权威话语的载体——语言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们认为,语言并不能让人自由地表达自身的思想和感情。这是因为,人们所使用的每个词语的含意,每条语法规则都是别人早已定好的。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情感都具有独特性,但另一方面,人们借以表达这种独特性的语言却是模式化的、规范化的。这种模式化、规范化的语言根本不足以表达出每个人的独特性,于是人们只有把自身的独特性压抑到潜意识的深层世界中去。[8]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向自由王国过渡提供了一片宽阔的土壤。它解除了现实中的条条框框,解放了现实中的各种约束,网民天性中肆意率性的一面可以得到任意的发挥。于是互联网上的人际交流,形成了一个不受传统媒体制约、可以无视语言规范权威的“真空区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释放了人们深层心理中被语言压抑的叛逆意识.在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规范的自由解构和任意编码中,人们体验到了某种藐视、突破和颠覆既有语言权威带来的快意,由此深刻体现了后现代“去中心”、“去权威”的文化精神。
(二)简单直观的表达是网络英汉语码转换的目的,体现了后现代“平面化”、“表层化”的思维模式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后现代时代物质的高度丰富和“文化复制”的高节奏、高效率性,使得人们不用再费尽心思地进行思考,人们关心和注意的只是那些“当下”立即可以达到的、并直接得到验证而生效的感性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思维不可避免地朝着简单化的方向发展了。平面化、表层化、无确定性、无深度性,成了后现代人共同的思维特征。
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对于后现代性的描述,我们不难理解网络语言为什么会倾向于简单直观的表达。而网络上普遍的英汉语码转换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简单直观的表达.电脑的输入工具主要是键盘,因此作为字母文字的英语被网民们很方便地利用了。例如,用键盘输入汉语句子“你在哪里?”当然不如输入英语“whereare you?”来得快。因为汉字的五笔字型输入法困难在于要先记熟字根,而汉字的拼音输入法又会出现同音字,需要输入者选字或词。直接输入字母语言英语更为方便。更何况善于“偷懒”的网民们又会创造出“where r u?”这样的句子。至于“我现在好郁闷”,更是不如中西合璧的“郁闷-ing”来得快,而且把正在进行的状态表现得恰如其分。[3]英语缩略语流行是因为“当下”立刻就可以达到表达目的;英汉语码在句内或句间任意转换是因为网民们不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去组织语言。英汉语码转换促成了网络语言简单直观表达,将后现代性“平面化”、“表层化”的思维模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三、网络英汉语码转换也是语言接触的一种形式
语言接触是一种社会现象。当社会发展使语言在特定方面显得不足,弥补不足的途径有二:自己创造和借用。[9]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和表现之一就是语码转换。由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新生事物每天都在出现。有时不同文化对同一概念无法找到对等值,或由于文化差异导致某一概念在某种语言中出现空缺时,就会出现语码转换现象。最为典型和明显的是网络上关于计算机、互联网的专业术语,基本上都是英语或英语缩略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翻译过程中造成歧义和确保语义的准确性。网络上的大量英语专业术语既反映了以美国为先驱的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反映了网络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和提高。通常外来词进入我们民族语言,有一个“汉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技术词语更新非常快,有时“汉化”过程没有完成,就已经不需要了。
除此之外,文化接触带来的语言接触往往也会以语码转换的形式来表现。所谓文化接触,指因不同文化传统的社会互相接触而导致一方或双方体系改变的过程。语言和文化是两个重叠的面,相辅相成。语言总是存在于一种特定的文化中,而这一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烙印加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使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必须。在这一背景下,语言的相互迁移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
四、网络英汉语码转换体现了当今世界语言文化全球化的趋势
互联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新一次传播技术革命的标志性成果,具有去中心化和交互性的特点。它解构了过去那个稳定有序的假想社区,让公众拥有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和文化选择,逐步打破一切形式的信息垄断和文化封锁,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不可抗拒。
当然,由于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与传播技术因素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技实力构建媒介强势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这一现象,势必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而变得更加突出。众所周知,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源地,其先天的技术优势使自身享有多项网络特权,英语更是获得了极大的传播空间,以至于几乎成为计算机语言的代名词。事实上,由于语言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思维形态的表征,故英语在互联网上的大行其道,显然意味着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化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全球文化传通中取得了优势地位。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科普夫所说:“……必须承认,美国的音乐、电影、电视与软件已然遍及全球,它们影响着几乎所有国家的审美观、日常生活与思想。”[10]
另一方面,互联网自身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打破了大众媒介为少数人所垄断的格局,使公众都可以直接参与媒介生产与信息传播。如果说互联网有所归属的话,那么遍布于世界各地的网络用户都是它的主人。互联网面向一切公众开放的属性使得没有哪一种信息可以用一种排斥性的方式对其他信息加以限制,也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虽然目前互联网被染上了西方文化的色彩,但这并不妨碍其他文化的存在与发展。[11]这也就是人们在网络交际中可以无所顾忌地进行英汉语码转换而不必苛求语言纯正的一个环境基础。英汉语码转换中存在着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解构。对英语的解构不仅意味着人们在网络交际中具有了更为开放自由的心态,还意味着人们对自身文化表达的自信。对汉语的解构同时也意味着对母语文化的保留。网民们在自然追随网络强势语言的同时,也以不同的程度和方式继续传播和交流着本民族语言文化。因此,网络英汉语码转换正是互联网上“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的文化生存法则的体现,不仅实践了文化全球化的趋势,还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多元文化的对话。
[1] 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
[2] 汤淼.言语社区理论初探[J].科技咨询导报,2007(7).
[3] 吴汉平.网络英汉双语现象成因初探[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 L].(2010-10-09).http://wenku.baidu.com/view/4847b58271fe9-10ef12df835.html.
[6] 安靖宜.论网络互动中的群体认同[J].社科纵横,2008(9).
[7] 徐国民.话语、权力与社会价值[J].求索,2008(7).
[8] 周卫红.论网络语言的后现代文化内涵[J].晋阳学刊,2006(5).
[9] 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 胡钰.网络新闻发展的悖论[J].新闻界,2000(3).
[11] 范龙.试论网络时代的文化全球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H03
A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英汉语码转换”(2009b165)
吴汉平(1972-),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