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体验论看英汉语中“吞”的概念隐喻

2011-08-15王晶

关键词:英汉语料消耗

王晶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外语系,河南巩义,541200)

从体验论看英汉语中“吞”的概念隐喻

王晶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外语系,河南巩义,541200)

从认知体验论角度,对比分析了动作“吞”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吞”的隐喻投射,英语“吞”的投射范围大于汉语,但在日常使用中汉民族使用“吞”的隐喻义的频率更高,且“吞”在两种语言中多具有消极的语义特征。

吞;隐喻投射;体验论;英汉对比

Lakoff(1987)在《女人、火和危险事物》(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一书中论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当时用的术语为Experientialism,又叫Experiential Realism,the ExperimentalistView或Non-objectivism。尽管在该著作中也用到了embodiment一词,但并未将其用作哲学术语。之后在《体验哲学》(Philosophyin theFlesh)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1999)将体验哲学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条基本原则,即: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其核心是心智的体验性[1]。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论认为:意义来源于我们感觉运动的体验,通过想象机制,如概念隐喻、转喻、范畴辐射以及种种概念合成的方式,使这种体验的意义得以扩展,形成了抽象的概念化和推理。Lakoff将自然体验定义为是我们的身体(包括感觉、运动器官、智力、情感等)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包括运动、操作物体、吃饭等),以及我们与同一文化(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宗教环境)中不同的人群互动的结果。人类由于其共同的身体、生理特征,进食动作在所有文化中基本相同。在英语中表示“吃”的动作方式的词语有:taste,chew,gobble/swallow/devour,digest和eat等,相应的在汉语中有尝、嚼/咀嚼、吞、消化和吃等。“吞”是人类基本的自然体验之一,这种自然体验具有较强的认知力,大量隐喻性的思维就来自体验反复发生的模式,当它们和某一特定的文化积淀相结合,就必定产生反映该民族文化特色的生动形象的隐喻。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表示“吃”的范畴词汇,尤其是以“吃”为焦点词做过相关研究,如:杨春生、王寅、王英雪、聂亚宁[2-6]。但我们发现至今还无人对“吞”这一表示“吃”的范畴词汇进行具体研究。因此,以下从体验论角度,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探讨英汉语中“吞”动词的隐喻投射,以丰富“吃”范畴词汇的研究成果。

一、语料来源及统计结果

本文语料来自British NationalCorpus(BNC)及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及权威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今汉语词典》等。我们在BNC中随机抽取“swallow”500例(所抽语料均能清楚辨明其具有本义还是隐喻义),发现有227例使用的是“swallow”的隐喻义,占抽取总数的45.4%;273例使用其本义,占抽取总数的54.6%。又以同样方法从北大现汉语料库中随机抽取“吞”500例,发现有335例使用的是“吞”的隐喻义,占抽取总数的67%;165例使用其本义,占抽取总数的33%。结果表明:比起英语民族(45.4%),汉语民族(67%)更倾向于使用“吞”的隐喻义。但在英汉语中关于“吞”动词的隐喻投射范围孰宽孰窄,我们从这些数据中无法判断,需要对语料进行具体分析。

二、英汉“吞”的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

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同样,与食物相关的动词“吞”也很重要。在英语中,“swallow”本义为to move(food or drink)downthe throat fromthemouth;在汉语中,“吞”是形声字,口为形,天为声,其本义指不嚼或不细嚼,整个儿或成块儿地咽下去。英汉语中“吞”的意义虽然基本相同,但其各自的隐喻义却又不尽相同,我们将通过丰富的语料来分析英汉语“吞”的隐喻投射的共性和个性。

(一)英汉“吞”的概念隐喻的共性对比分析

1.吞喻忍受

整个食物不经过细细咀嚼直接吞咽下去,喉咙肯定要忍受痛苦;而整件事情没有倾诉只是一个人默默承受,就如同不经过咀嚼直接吞咽下去的食物一样,吞咽的人要忍受很大的痛苦。因此,“吞”便可以映射到对某种感情或事物的“忍受”。英汉语中均有此类表达方法。如:

(1)He had to swallow the insult./他必须忍辱。

(2)Swallowed an injustice which otherswouldnothavetolerated./忍着别人不能容忍的不公平。

(3)心中一刺未除,又平空添了一刺,说不得且吞声饮气,将好颜面出来遮饰。(《红楼梦》六九回)

(4)君出我入,如相避然。生阔死休,吞不复宣。(唐·韩愈前《汉大词》)

除上述句子外,我们仍发现在英汉语中存在大量此类表达方式。英语中如:swallowa bitterpill,swallowa laugh,swallow an affront/an insult,swallow one’s grief,swallow the leek;汉语中如:忍气吞声、吞声饮泣、吞恨、吞悲、饮恨吞声等。

2.吞喻接受

把食物整个吞下去后,不管能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吞下去的食物已经被我们的身体接受。“吞”便从对食物的接受喻指对整个事物的全部“接受”。如:

(5)Cannotswallowbooks like oysters./不能像吃牡蛎那样生吞活剥地读书。

(6)Western ports did play a part in shipping corn to London,in some years at least,the capital’s swallow reaching as far asExeterandbeyond to Cornwall./西部港口在往伦敦运输谷物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至少在几年内,港口的吞吐量能达到艾克赛特超过康沃尔。

(7)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8)这个码头每天吞吐商品达到万吨。

通过以上句子,我们发现,英汉语中均存在“吞”喻“接受”的隐喻投射,且此处的接受多喻指对知识的接受、汲取或对货物的包容、容纳。但我们还发现,在英语中“吞”不仅喻指对知识的接受,还可表示对事情、话语的盲目接受和相信。因为对于有些事情,如果我们不经过自己的思索、判断,如同吞咽食物一样完全地接受,就有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如:

(9)He swallows everything that is told him./他对于旁人告诉他的任何事情一概相信。

(10)Her head could not swallow it./她的头脑不会领会它。

3.吞喻占有

吞下去的东西就变成自己的,不管在吞食之前是否属于自己,也不管以什么方式获得。吞食某种食物就是占有它,因此,“吞”的意义便可引申为对某物的“占有”。如:

(11)The French king swallowed up almost all Flanders./法国国王几乎吞并Flanders的全部。

(12) Nazi Germany swallowed up almost all Europe in World War II./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吞并了几乎整个欧洲。

(13)自从日本将高丽吞并后,我的父亲和云姑的父亲都把官辞了,退隐与林下。(蒋光慈《鸭绿江》)

(14)吞二周而之诸侯。(贾谊《过秦论》)

虽然在上述句子中,吞均喻指“占有”,但在英汉语中强调的侧重点却不一样。通过整理语料我们发现:在英语中,吞仅喻指军事上的占有,即:合并、兼并;而在汉语中,吞不仅可喻指军事上的占有,如:吞灭、以气吞之、吞敌之势,还可喻指对金钱的占有和私藏。如:

(15)把三十年积攒的五十块洋钱,交给他买小猪儿,谁料他就整笔都给吞了。(高览云《小城春秋》)

(16)连救灾款他都敢吞。

4.吞喻掩盖、笼罩

“吞”是咽下食物,使食物消失。因为食物被口腔完全覆盖,自己和别人都无法看到。基于同样的生活经验,“吞”便从其基本义引申为(对事物完全)“掩盖、笼罩”,这种“掩盖、笼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英汉语中此类表达均非常丰富。如:

(17)The fog swallowed up the whole city./雾罩全城。

(18)History is big enough to swallow us too./历史潮流巨大到足以把我们也吞下。

(19)女人的啜泣声,黄省三的哭声,被雨声吞没,渐渐消失了。(曹禺、万方《日出》)

(20)这力量好像可以摧毁一切,吞噬一切,战胜一切。(周而复《燕宿崖》)

5.吞喻消耗、耗尽

与细嚼慢咽相比,吞咽整个儿食物需要消耗身体更大的能量。因此,“吞”的基本义便可引申为对事物的“消耗、耗尽”。如:

(21)The expenses more thanswallowed up the earnings./开支不但耗尽了挣来的钱,而且形成了亏空。

(22)Waste is threatening to swallow up the country’s resources./浪费有耗尽这个国家资源的危险。

(23)秋海棠的精力,本来已给病魔吞蚀得所剩无几了。(秦瘦欧《秋海棠》)

(24)病魔吞噬了一个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躯体,焦裕禄通知在黄沙漠漠的兰考大地上,结束了他短促的一生。(峻青《焦裕禄的光辉》)

尽管英汉语中,“吞”均可喻指“消耗、耗尽”,我们发现,在英语中“吞”多喻指对金钱、资源的“消耗、耗尽”;而在汉语中,“吞”多喻指对精力、体力的“消耗、耗尽”。

(二)英汉“吞”的概念隐喻的个性对比分析

人们对于“吞”的体验大致相同,但由于生活方式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民族对很多事物的认识就存在着差异,因此建立在该体验基础上的隐喻在生成和理解过程中也存在巨大差异。

1.吞喻取消、收回

如果把已送给别人的食物拿回且不经过咀嚼就慌忙吞食下去,表示送东西的人非常想收回该食物。如果对于说过的话或观点再吞回去,就表示对话语和观点的“取消、收回”。英语中有较多此类说法。如:

(25)To swallow one’s words said in anger./收回自己在愤怒时说的话。

(26)Offered the opportunity of swallowing their views and fading away without harsher punishment./提供一个收回他们的观点并使之不受任何严厉惩罚而脱身的机会。

(27)Will he swallow his teeth?/他会食言吗?

汉语中还没有发现用“吞”表示对话语的“取消、收回”。但表示收回话语时,汉语用表示“吃”的另一个动词“食”来表达,即“食言”而非“吞言”。

2.吞喻出售

把食物吞下表示吃完,在英语中用“swallow”来表示对商品尤其是对书籍的销售一空。因此,“吞”可喻指“出售”。如:

(28)The first printing was swallowed up before publication./初版在未初版前就销售一空。

(29)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dictionary was swallowed up beforepublication./这部词典的第一版在初版钱就被预订一空。

3.吞喻缓慢

因为“吞”是将食物整个咽下去,所以吞下食物所需要的时间比细细咀嚼后咽下食物的时间要稍长一些。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点时间经常被忽略,但它也确实反映在汉语表达中。因此,“吞”可喻指(动作的)“缓慢”。如:

(30)他的脚受伤了,只能一步一步地往前吞。

(31)但在我接通了线而且听得莫干丞的畏缩吞吐的语音时,吴荪甫蓦地又变了卦。(茅盾《子夜》)

我们还有很多此类说法,如:慢吞吞、磨吞、吞吐其词、半吞半吐、吞吞吐吐等。

三、分析与讨论

综上所述,英汉语“吞”的隐喻投射共有8个,5个是英汉共有的,分别是吞喻忍受、吞喻接受、吞喻占有、吞喻掩盖、笼罩、吞喻消耗、耗尽;2个是英语特有的,吞喻取消、收回、吞喻售完;1个是汉语特有的,吞喻缓慢。根据上面提炼出的概念隐喻,我们发现英汉语中以“吞”动词作为始源域理解抽象事物的共性远远大于个性。共性的原因应归根于我们共同的身体经验。“吞”是我们进食的方式之一,所以每一个“吞”的动作都可以用来认知世界。共同的体验使具有普遍性隐喻的存在成为可能。但在分析“吞”动作的概念隐喻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吞”多具有消极的语义特征,如:吞喻忍受/(盲目)接受、(轻易)相信/占有/掩盖、笼罩/消耗、耗尽/取消、收回等。这也许和“吞”的行为密切相关,因为整个食物未通过仔细咀嚼就直接吞食,对吞食的人来说本来就是一种痛苦,基于那种痛苦的体验,当“吞”作为始源域投射到其它目标域时就会产生类似不好的、消极的语义特征。

“吞”的本义包含了两个语义特征:一是吞者(主体)得到食物等;二是食物等(客体)被吞进主体的胃里而不见了。“吞”的隐喻义也包含两个语义特征:一是行为主体得到客体(包括主观上愿意和不愿意的);二是动作客体的消失(物质意义上和心理意义上的)。本义和隐喻义之间语义特征的相似性是始源域向目标域投射的基础。同一概念隐喻尽管在属层(generic level)上表现出普遍性,但在种层(specific level)或者具体性上可能表现出差异。在英汉语中以“吞”动词作为始源域的概念隐喻中就存在这种现象。首先,“消耗、耗尽”在两种语言中的体现是近似的,“吞”既要消费金钱,又要消耗体力。在属层上,“消耗、耗尽”都可以被隐喻为“吞”,但英汉在具体表述上是有差异的。英语中,“swallow”多用来比喻对金钱或资源的“消耗、耗费”;而汉语中多用来指精力、体力的“消耗、耗尽”。此外,同一概念隐喻的隐喻范围和阐述程度也可能表现出差异。在[吞喻接受]这一概念隐喻中,英语“swallow”作为始源域所映射的目标域范围大于汉语;而在[吞喻占有]这一概念隐喻中,汉语“吞”作为始源域所映射的目标域范围大于英语。

通过对语料的具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比起英语民族使用“swallow”的频率(45.4%),汉民族使用“吞”的隐喻义的频率(67%)更高,但英语中“swallow”的隐喻投射范围却稍大于汉语。

本文从认知体验论角度,对英汉语“吞”动词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用“吞”的动作作为始源域来理解一些抽象概念的现象,在对语料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英汉“吞”的动作隐喻的共性和个性。我们将其普遍性归因于人类共同的身体体验,即用普遍存在的“吞”的方式来支持Lakoff等人关于隐喻具有体验性的观点。同时也依据Kovecses有关隐喻差异性的观点,指出了英汉语“吞”动词的概念隐喻的差异所在。本文通过对“吞”这一动词的概念隐喻的分析,希望能够启发我们对体验哲学所倡导的体验决定认知的结论作进一步思考。

[1] Lakoff,G.&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2] 杨春生.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46-48.

[3]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eat构造”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8(2):2-6.[5] 王英雪.汉英“吃”的动作的概念隐喻比较[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95-199.

[6] 聂亚宁.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其特点[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3-117.

H03

A

王晶(1985-),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英汉语料消耗
玉钢烧结降低固体燃料消耗实践
转炉炼钢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生产实践
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生产实践
我们消耗很多能源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英汉诗歌中的隐喻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