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利益机制研究
2011-08-15靳志强
靳志强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利益机制研究
靳志强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价值观认同是科学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的关键环节。以利益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要着力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形成价值观认同、务实自觉认同的物质基础、约束价值观分化。
利益;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利益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被全国各族人民认同的深刻、精炼、易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理论命题包含两个基本维度:一是理论本身的合理建构和创新发展,二是科学的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价值观认同是科学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的关键环节。
当前,学术界主要是从价值观主体思想认识的角度出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通过“灌输”的方法,借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手段,培育人民心目中共同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来实现价值观认同。但这一研究范式,忽视了利益这一人类活动的现实动因,实效性并不理想。这是因为,精神领域的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从精神领域去解决。因此,本文把利益机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视阈,探索如何以利益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一、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在场
(一)利益——人类活动的现实动因
马克思坦言宣告:“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82“把人与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1]439恩格斯也曾言明:“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表现为利益。”[2]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也曾指明:“利益是人的行动的唯一动力。”[3]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因在现代经济关系中突出地表现为利益,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利益关系集合体。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利益关系表现为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多样态,贯穿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等各种生产实践活动的始终。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都不能逃避利益,在以核心价值观为表现样态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也不能回避利益;相反,共同利益是联系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纽带。
(二)物质利益——价值观认同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十分重视物质利益对于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并反复强调要科学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去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他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4]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5]78-79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的、基本的前提活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满足第一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生产和精神创造,才能改变愚昧、无知、腐朽、落后、贫瘠的精神土壤。否则,“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5]86由此,物质利益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的、基本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类进行精神文明创造和价值形态建构的物质基础。
(三)利益机制与价值观认同相互作用的机理
利益机制与价值观认同的关系,在本质上讲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利益机制在场并发生作用的机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社会的客观存在,在现实性上就是这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生发的磁场,利益在这个磁场中起到了根本导向作用。利益机制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决定、影响、制约着人们的意识活动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利益机制的包容程度、平衡能力、运转态势、发展质态等,不仅制约着价值观的理论建构而且从根本上影响价值观自身的实践诉求。
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范畴,竖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之上,同样也就是竖立在维护经济结构正常运转的利益机制之上,并对社会存在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被群众掌握,就能变成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成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现实物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从观念原则出发进行的逻辑推演,而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自觉回应。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利益困境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的现实背景下,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态势,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再加上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利益结构分化、利益格局混乱,人的心态不再那么稳定,价值观认同也突破了原有的简单的、直线式的认同模式,价值追求的排他性日趋明显,多元利益格局中价值观认同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面临着新的现实困境。
(一)多元利益诉求中价值观认同呈现丰富化和复杂化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利益供给的形式单一、内容有限,由此所制约的“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比较单一,总体上是一种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的价值体系”。[6]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不仅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价值观重建的重大场域,“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原来分布在各个地域的成员拉到市场里面,成为市场中为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奋斗的个体”。[7]因此,人们的利益诉求明显呈现多元化态势,反映在人们的政治、经济、社会、精神等不同的实践领域,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多元化的烙印。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社团和不同个体在利益关系层面上就表现为少数人利益与多数人利益、强势群体利益与弱势群体利益、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等多种情况。因此,多元利益诉求中价值观认同必然呈现出丰富化和复杂化。
(二)利益增进过程中价值观认同呈现阶层化和行业化
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财富的积累、利益的增进过程,这一过程客观上调整了原有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催生了一批新的社会阶层和行业群体。与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相匹配的高度的社会分工,使社会成员的生产专门化,并逐步形成了一套顺畅有序的职业和身份转换机制,因而社会阶层和行业群体的分工更加明确、角色更加清晰。“行业的性质、地位的差别引起利益格局的失衡,造成行业之间的利益冲突……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将社会利益主体分化成事实上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8]囿于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制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维主导下,不同阶层之间和不同行业群体之间利益分配失衡、矛盾凸显,由此所引发的价值观认同也呈现出阶层化和行业化。
(三)利益分配变动中价值观认同呈现流动化和短暂化
建国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职工完全依附于单位,“在单位制度下,国家对单位处于一种绝对领导和支配的优势地位,而单位不得不依附于国家并栖居于其羽翼之下”,“国家通过直接垄断和分配各种重要资源实现对单位的利益控制”。[9]社会利益分配权几乎全部集中在党和政府手中,形式单一、内容有限的利益分配依赖于政府这张有形的手,在此种情况下,利益分配所制约的价值观认同总体趋于稳定。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瓦解了原有的社会发展模式的社会根基,新的发展模式创设出相对于国家之外的独立社会空间和多元利益格局”,[10]利益分配开始依赖于市场这张无形的手来实现,市场经济主体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在不同层面上削弱了政府原有的利益分配能力,并在不同领域替代了政府的利益分配权力。市场经济主体在实现各自利益的过程中不断地解构和组合,利益分配变动中价值观认同也随着利益主体的不断解构和组合呈现出流动化和短暂化。
三、以利益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认同是一个心理学范畴,是人们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心理因素的统一。英国学者麦克盖根认为:“认同是一种集体现象,而绝不仅是个别现象。”[11]在多元利益格局中寻求共同利益,是从整体上实现价值观认同的根本要求。以利益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要着力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形成价值观认同、务实自觉认同的物质基础、约束价值观分化。
首先,在宏观层面,通过利益引导和整合机制,稳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价值观对立是利益对立的反映,价值观多元化是利益多元化的体现,因此,价值观认同的深层根源应当是共同利益。恩格斯认为“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5]490对于利益分散的危害,马克思曾有过清晰的表述:“利益是有远见的。如果以前肉眼看得见的东西而它却看不见,那么,现在甚至只有用显微镜才看得清楚的东西它也看不见了。整个世界对它说来是眼中钉,这个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是因为世界并不是某一独物利益的天下,而是许许多多利益的天下。”[12]165
马克思也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56恰恰“正是在人们建立的社会关系中,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表现,他们的愿望才能成为现实”。[13]那么,在什么形态的社会关系下才能结成最高层次的共同利益呢?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利益被升格为人类的纽带——只要利益仍然正好是主体的和纯粹利己的——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使人类彼此隔绝,变成一堆相互排斥的原子”。[5]24与此相反,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全人类解放的社会,在这种社会关系下结成的共同利益才是最高层次的共同利益,这是因为“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生产,以及共同分配产品,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达成了直接统一”。[14]这是在社会制度层面结成的最高层次上具有共同利益的社会,在此基础上结成的价值观认同才是最根本、最稳固的价值观认同。同时,只有这种社会意识活动才能在宏观层面有代表社会这个最大利益共同体的利益的功能,也只有这种意识活动具备对社会中各种“质同态异”的价值观在宏观层面的包容、引导和整合的能力。
在我们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根本上保证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是根本一致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根本保证,但是广大人民群众个体利益的实现程度是有差别的,如何在差别中维护统一,关系到对质同态异的价值观的引导和整合。因此,要充分利用利益引导和利益整合机制,合理引导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合理引导同一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需求,合理引导人们利益目标的选择和实现利益的手段、合理引导利益实现后财富的理性积累与消费,合理引导个人利益满足与社会的共同利益实现相统一,尽最大可能地把广大人民群众引导、整合为一个质和态都高度一致的利益共同体,把全国各族人民凝结成了一个利益攸关、生息与共的利益共同体,把各阶层、各行业、各区域、各群体整合成一个和谐有序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在结成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其次,在中观层面,通过利益增进、分配和共享机制,扩大人民可以享有的公共利益,务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认同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管是社会意识活动的高度抽象,但必须同时具备形而下面向现实的人的特性,才能使价值观摆脱抽象殿堂的樊篱,进入价值观主体的生活实践领域,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现实的利益关照。现实关照的基础应该是来自公共生活领域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一个与私人利益相对应的范畴,公共利益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取向,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依绝对公正的原则来判断,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就都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统治者们的利益的政体就都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15]因此,应该重视公共利益自身的价值取向在价值观认同中的作用,“防止一批官员养成‘官方’的思想习惯以及一种对立于多数人民利益的公共利益观念的危险”。[16]
“公共生活领域存在的问题不应由市场机制来解决,市场机制也无法解决,这就需要借助社会的共享利益机制”。[17]利益共享的媒介是利益分配,利益分配的物质前提是可以用来分配的物质积累的多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和社会财富的有限性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共同特征,由此所制约的利益关系在不同层面也表现为稀缺与紧张,公共利益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利益共享也不能完全实现。因此,首要的、第一位的是构建利益增进机制,扩大物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精神利益等公共利益空间,实际上也就是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认同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要着力形成既有活力又不失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坚决取缔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不断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重视分配结果的公平正义。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利益共享机制的作用,公共利益不是私人利益、也不是小集体利益,受益人一般是不特定的多数人,因此,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8]
再次,在微观层面,通过利益平衡、补偿和保障机制,调试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约束价值观分化。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利益问题上遗留了“不患寡而患不均”、“均贫富,等贵贱”等价值观念。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实践,在分配方式上承袭和强化了传统的平均主义,满足了人民高度整齐划一的社会心理,在利益关系上趋于平衡。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维主导下,新的利益平衡机制并未完全建立,由此出现利益分化严重、“先富带动后富”的带动能力明显滞后的情况。美国正义论大师罗尔斯认为:“虽然一个社会是一种为了相互利益的合作冒险,它却同时具有利益冲突和利益一致的特色。由于社会合作使所有人都能过一种比他们各自努力、单独生存所能过的更好的生活,就存在一种利益的一致;又由于人们谁也不会对怎样分配他们的合作所产生的较大利益无动于衷(因为为追求他们的目的,每个人都想要较大而非较小的份额),这样就又存在一种利益的冲突。”[19]因此,就需要在利益一致与利益冲突中寻找利益的平衡支点,这实际上也就是稳定价值观认同和约束价值观分化的支点。
在现存的利益分配框架内,寻求利益平衡的支点、约束利益失衡的办法在于引入利益补偿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补偿和保障机制,使社会各个阶层分担社会转型的成本,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当前,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保障机制下把全体社会成员编织成一张可靠的“安全网”,对多元利益诉求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以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利益分化,调试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定。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9.
[3] 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M].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60.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贾金玲.当代中国社会矛盾与政策创新研究[J].求索,2009(5).
[7] 潘维,玛雅.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M].北京:三联书店,2008:220-221.
[8] 张兵.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矛盾与协调[J].社会主义研究,2009(4).
[9] 任学丽.从基本重合到有限分离:单位制度变迁视阈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J].社会主义研究,2010(3).
[10] 郭圣莉.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发展[J].理论与改革,2006(4).
[11] 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M].桂万先,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8.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3] 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孙非,张黎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3.
[15]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32.
[16] 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82.
[17] 陶友之.利益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J].社会科学,2010(9).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3.
[19] 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21.
D61
A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价值、本质与制度的统一全面把握社会主义”(09YJC710022)
靳志强(1982-),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