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11-08-15文斌

关键词:外交和平思想

文斌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湖南怀化,418000)

试论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文斌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湖南怀化,418000)

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的形成是以马克思主义党内和谐学说为理论指导、科学总结建国以来我党对美外交工作的经验教训、以国内战略重心的转变和国际格局深刻变动为时代背景等多维因素交互影响的产物,其发展脉络历经了初步酝酿、探索发展、成熟系统三个阶段。

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同志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伟大的外交家,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判断时代主题和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建国以来我国对美外交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时期对美外交的原则、方针、方法,开创了新时期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形成独具特色的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从一定意义来说,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具有历史必然性,它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处理国际问题的学说为理论渊源、科学总结建国以来我党对美外交工作的经验教训、适应国内战略重心转变和推进改革开放要求、时代发展主题的变换和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动客观需要的多维因素交互影响的产物。

一、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处理国际问题的学说

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并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有其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虽然面临的国际局势和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结论已不能原封不动地加以套用,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分析国际问题所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处理国际问题要联系本国政治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1]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全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整体。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的里程碑,它们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各自的国界,在全世界引起了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开辟了一个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时代。这就需要我们从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联系本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认识和处理国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处理国际问题要注重比较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范式。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革命有不同的性质。例如,马克思在《资产阶级革命》等文章中,揭示了德国三月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局势深刻变动,国际上不少国家战事不断,国际冲突不止,美苏超级大国的霸权更是威胁到世界和平。邓小平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从比较分析的方法认识和处理国际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确定自身的外交政策。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处理国际问题要有历史发展的眼光。历史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国际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马克思这种善于同时抓住一种历史现象中两个矛盾而又并存的因素的方法,正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也是我们研究重大国际问题时应当力求掌握的方法论。从历史出发来把握国际政治的现状,不以主观的感情好恶代替历史的、客观的分析。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说:“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2]330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处理国际问题的学说为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宝贵的思想材料。

二、历史依据:建国以来我党对美外交工作的经验教训

中共与美国政府建立了实质性的交往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7月,“迪克西使团”抵达延安,代表美国官方与中共最高领导的直接联系。这标志着中共对美外交工作正式开始。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美国政府作出了扶蒋反共的外交政策。至此,美国与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基础荡然无存,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或相当一段时间中美对抗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外交翻开崭新的一页,结束了不公正不平等的畸形的国家关系,但是随着局势的发展,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壮大,特别是中国与苏联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美国处于冷战的需要,视中国为共产主义的试验田和苏联意识形态输出的“政治前沿”,对新中国采用“孤立、遏制”的敌视政策,致使我党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政府和人民同美国的侵略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毛泽东明确提出:“美帝国主义是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3]到60年代初中国实际上已经放弃了“一边倒”政策。60年代末,苏联表现出的扩张性和侵略性使中美两国都调整了双边政策。由于美苏争霸态势的变化和中苏关系的严重恶化,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相互敌对了20年之后,中美双方都感到必须调整自己的政策以改善相互关系,从而促使中美关系的解冻。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使中国摆脱了被封锁和孤立的处境,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重申《上海公报》的各项原则。美国完全接受中国建交三原则,中美建交后,美国只“同台湾政府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两国关系正常化为两国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同时,中美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但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是新中国建立后对美外交工作历程的客观反映,也是中国共产党对美外交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为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历史启示。

三、时代背景:国内战略重心转变和时代主题的深刻变换

邓小平同志说:“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2]104中国在经历了长期封闭状态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冲破了“左”的思想和自给自足观念的束缚,明确了对外经济贸易的战略地位,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要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要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做出了建立开放型经济的战略决策。而时代的主题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形成的深刻的国际背景,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从战争方面看,首先列宁提出帝国主义之间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不再适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秩序重新洗牌,资本主义世界美国一国独大,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处于附属和依附的地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被掩盖,因而发生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后来,由于苏联的强大,资本主义国家需要联合起来对付苏联,以及经济国际化的高度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不断加深,再加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国际调节,使它们只能长期处于又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中,殖民体系彻底瓦解后,使它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再为争夺殖民地而战。这些就是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没有发生战争的主要原因。其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也没有爆发全面战争,是由于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再次,世界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超级大国战争政策的严重阻碍。战后各大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反对战争,对统治阶级的战争政策起了重要的制约作用,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参加两大军事集团的东西欧国家,都成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这一切使战争势力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同时核武器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加了战争的破坏程度,可能导致交战双方互相毁灭,在核战争中不可能有胜利者,大家诅咒核武器,然而核武器却成了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使拥有最强大的核武器的超级大国不敢轻举妄动。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疯狂扩军备战,背上沉重的包袱,只能阻碍经济发展,使国家落后,苏联的衰落就是明证。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两个超级大国不敢发动世界大战。从70年代开始,美苏关系趋向缓和,签订了一些军控协定,召开了欧安会。到80年代中期,双方关系从激烈对抗为主转为全面竞争和对话为主,军备限制势头增强,一些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逐步得到和平解决,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大战的危险性进一步下降。

和平和发展是世界发展潮流和人民的诉求,实现世界和平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要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开始思考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及其相互关系。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谈到和平与发展这两个真正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深刻地分析了发达国家继续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密切关系。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2]105-106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的思想提出,就得到国内外的广泛支持和认同。和平和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和前途的两大根本问题,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证,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一个和平环境,各国经济不可能得到发展。在一个战乱不息、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无法进行经济建设和实现社会进步,战争只能造成经济文化的停滞和破坏,如果爆发核大战,那就连人类的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发展。只有在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中,经济才能得到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有可能。只有争取到和平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争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搞建设的需要。”[2]78反过来,如果没有发展,和平就没有保证,不能想象,世界能够在经济萧条、到处饥荒、灾祸频仍,人民生活及其贫困的条件下实现真正的和平。要维持和平,就必须求得不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不仅是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没有全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已经实现的和平与稳定也难以巩固。

四、思想脉络:邓小平党内和谐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

邓小平的对美外交思想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探索对美外交的政策,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富有鲜明特色的对美外交思想体系。笔者将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的形成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的酝酿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对美外交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时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四人帮被打倒,但是党的思想理论延续了“左倾”路线,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曲折中前进的两年,但是邓小平同志一直在思考,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战略背景问题。邓小平同志说:“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2]11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工作重心的转变,外交战线的拨乱反正也提上日程。1978年底,邓小平访问了日本,访问期间,邓小平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就说:“这次到日本来,就是要向日本请教。我们要向一切发达国家请教,向第三世界穷朋友中的好经验请教。世界在突飞猛进地发展,要达到日本、欧美现在的水平就很不容易,达到22年后本世纪末的水平就更难。我们清醒地估计了困难,但是树立了雄心壮志,一定要实现现代化。这就要有正确的政策,就是要善于学习,要以现在国际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首先承认我们的落后,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于学习。本着这样的态度、政策、方针,我们是大有希望的。”[4]以开放的心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接触和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成了邓小平的对外方略的共识,1979年初,邓小平以国家领导人身份访问了美国,提出了著名论断:“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闭关自守搞建设不行,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唯有以开放的姿态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和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

二是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的探索发展时期。这个阶段只要指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届三中全会期间,这一段时期是扩大开放积极发展对美经贸关系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发表一些系列关于对外开放的讲话,如《利用外国智力扩大开放》、《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要吸收国际经验》、《形势迫使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等等,提出很多宝贵的对美外交的思想,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一国两制来处理台湾问题,对美外交部以意识形态划线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可以说,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美交流日益频繁,但是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问题,邓小平同志以务实的眼光和灵活的策略正确处理对美关系,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

三是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成熟定型时期。邓小平在吸取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美外交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实际情况,解放思想,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对外外交政策方针,并不断完善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了“六四”政治风波,国外发生了苏联瓦解、东欧崩溃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发生动摇,世界进入了一个真正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代。1989年10月31日在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进行会见时,他就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发……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在这样的大问题上,我们都是现实的。”[2]330-331在这种国际国内风云突变的形势下,邓小平高瞻远瞩制定了“二十八字方针”,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显然,这个著名的“二十八字方针”是邓小平外交生涯与实践的经验总结与升华,充分体现了坚定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结合的原则,也是他对美外交政策与战略的精华所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毛泽东.就巴拿马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对人民日报记者的谈话[N].人民日报,1964-01-1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68.

D82

A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06D-1)

文斌(1984-),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外交和平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博弈·和平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期盼和平
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