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爱》看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2011-08-15戴昀
戴 昀
(镇江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英语教研室,江苏 镇江 212016)
从《简·爱》看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戴 昀
(镇江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英语教研室,江苏 镇江 212016)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现实主义发展迅速。《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具备现实主义作品的三个特点,是一部反映19世纪英国现实生活的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
现实主义文学;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和1832年英国实行议会改革,这两大政治事件使得法英两国资产阶级建立、巩固其统治地位,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现实主义文学则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一般说来,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二是形象的典型性;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1]
一、细节的真实性
真实的细节描写,即以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能使读者身临其境,真实再现当时的社会现象。夏洛蒂·勃朗特通过对人物、环境、事件等的细节描写,再现了故事发生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环境、阶级差异等,从而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
夏洛蒂·勃朗特运用哥特式写作手法,创作了一个发生在古老庄园里情节跌宕、充斥着家族秘密的悬疑故事。小说中桑非尔德庄园被描写得落寞神秘,庄园里“古怪的笑声、恶魔般的小说”营造的奇怪感觉,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开铺垫,使读者感同身受。另外,地理气候的描写不仅现实,而且具有典型性。恶劣天气是女主人公内心情绪变化的催化剂,天气转变是情节发展的附属物。作者描写了很多意象化的东西来衬托氛围。例如,“持久而凄厉的狂风”,“一轮皎洁的满月,沿着自己的轨道……窥视着我”,“大雨敲窗,狂风呼啸”,“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暴雨如注”,等等。很多读者都对疯女人伯莎所放的两场火印象深刻,第二场火就是罗切斯特命运的转折点。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通过精读文本的方法得到这一发现:书中约有八十五处提到家宅炉火,约四十三处形象地提到火,约十处实际地提到火,四处提到地狱之火。[2]夏洛蒂对环境描写着墨并不算多,但每每随着情节发展,环境描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夏洛蒂·勃朗特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变化投注了大量笔墨,她在描写简·爱接受罗切斯特的求婚后照镜子时写道:“我在梳头时朝镜子里打量了一下自己的脸,感到它不再平庸了。面容透出了希望,脸色有了活力,眼睛仿佛看到了果树的源泉,从光彩夺目的涟漪中借来了光芒。”这无关外貌家世,不是简·爱攀附权贵,而是她对自己的重新审视,在爱情的滋润下精神上无比富足。同样,夏洛蒂对人物的动作刻画也无时不在烘托气氛,展现内心。例如,在描述罗切斯特迎娶简·爱时写道:“我的手被铁钳似的捏住了,让我几乎跟不上的脚步把我匆匆推向前去……再拖一秒钟我都不能忍耐了。”对罗切斯特毅然决然的动作刻画,表明了他的敢爱敢为,但同时也暴露了他身为贵族与生俱来的霸气。
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是夏洛蒂“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故事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人物和情节都与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她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上对爱情生活独立进取、追求自由的女性第一人。
二、形象的典型性
在典型人物塑造上,在社会大环境的参照下,人物更加栩栩如生,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夏洛蒂的字里行间都反映了她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与主题,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真理。
小说以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对这类妇女在地位和处境方面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做了高度集中的概括,并通过简·爱的命运和人格追求对当时的英国社会发出了小资产阶级抗议的最强音,达到了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形象的高度和谐统一。[3]
文中典型人物非简·爱莫属,她那段精彩的回驳最为经典:“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4]这段自嘲似的宣告逼得罗切斯特向她表白,很是畅快淋漓。简·爱对爱情的态度正是如此,她听从内心的召唤,不盲从于世俗。她追求爱,但也不以爱之名义而盲从。罗切斯特富贵时,由于其前妻的存在,她不愿自降身份做情妇;而当他穷困潦倒、成了瞎眼瘸子时,接受了叔叔遗产的简·爱却又重新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她对爱的追求使得很多憧憬纯美爱情的人与之产生共鸣,这正应了当下人凡事追求自我价值。“Follow my heart”不应只挂在嘴边,更要付诸行动。简·爱对恋爱、婚姻、宗教信仰和传统教育抱有怀疑和抗拒态度,充分反映了追求平等的新女性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冲突。这一形象代表着19世纪正处于萌芽状态的欧美女性运动。
另一典型人物是庄园主罗切斯特先生,他见多识广、个性张扬、思想深邃,让人捉摸不透。曾经荒诞不羁的他舍弃门当户对的美貌小姐,不顾贫富差异打算迎娶其貌不扬的简·爱,这是敢于追求真爱的叛逆行径,在那个时代此举不啻为社交上的自杀行为。人们普遍认为他外表冷酷、内心火热,但也有人认为他心理阴暗、喜怒无常,是虐妻又自恋的寄生虫。靠着疯妻的嫁妆奢靡度日,隐瞒内情追求简·爱,后又靠简·爱的不离不弃安度晚年。不管怎样,权当他是英国男权社会的产物罢了。
至于罗切斯特的疯妻伯莎,一个曾经的富家美女,是弃妇的代表。评论普遍认为她的被囚是咎由自取,痛恨她的疯癫行径,不满于她横亘罗切斯特与简·爱之间。吉尔伯特和古芭在《顶楼上的疯女人》中却为伯莎鸣不平,提出伯莎和简·爱是一体的,是潜意识里的简·爱,她代表了每个女性身上都有的反叛愿望及其疯狂背后的挣扎。她反抗的对象都是男性,对看护人和简·爱未造成丝毫伤害,她和简·爱都是英国男权社会受压迫的对象。
三、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小说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个人命运,乃至巨大的社会历史变革,清晰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处在各种社会漩涡中的主人公们的感情世界和心理秘密,构成了一幅内容丰富、涵义深刻的社会史画卷。社会生活是家庭生活的大背景,也是家庭内部矛盾冲突的根源。
书中描写之所以真实,是因为它与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内心体验的契合。夏洛蒂·勃朗特8岁时因母亲早丧被送进孤儿院的经历被真实地反映在小说里,简·爱自小的朋友海伦·彭斯就是以夏洛蒂的姐姐玛利亚作为原型塑造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先生则取材自夏洛蒂的老师埃热先生。孤儿院的悲惨生活揭示了资本主义慈善机构的伪善,贵族派对的场景再现了资产阶级的纸醉金迷和虚荣奢靡。
《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类似于灰姑娘,处于社会底层,而命运却让她邂逅了自己的白马王子,最终穿上水晶鞋,实现了美梦。不过,这不仅仅是童话故事般的美好向往,而是新女性的意识觉醒。
有感于女性经济、社会地位的低下,勃朗特在写作中常常因为不满而怒气冲冲,这种愤怒会损害文学的美学风格,使读者无法将注意力只集中于作品本身,时不时地要将注意力放到作品之外或现实中去,就会产生一种令人不安的副作用,这也是《简·爱》的不足之处。[5]这种焦躁使她不能尽显才华。其局限性还表现在简·爱是在与罗切斯特产生感情后才知道他前妻的存在,因此他们在感情发展的过程中就存在不公平。简·爱的突然暴富与罗切斯特的一无所有,使他们能够跨越社会阶级差异;罗切斯特的致残与简·爱的平凡使他们的结合更为登对;疯妻的死亡更是扫除了他们团圆的障碍,种种巧合实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妥协。
不管怎样,《简·爱》里程碑式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著名小说家萨克雷曾热烈赞扬:“《简·爱》使我非常感动,非常喜爱,是我能花好多天来读的第一本英国小说。”它不愧为一部反映19世纪英国现实生活的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
[1]百度百科.现实主义文学[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46950.htm,2011-04-20.
[2](英)戴维·洛奇.火与“爱”:夏洛蒂·勃朗特的尘世元素之战[A].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马永峰.典型环境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典范———谈简·爱形象的成功之笔[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2).
[4](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黄源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5]燕艳.由《简·爱》与《庭院深深》谈两位女性作家的创作[J].时代文学,2008(6).
I106.4
A
1673-1395(2011)11-0029-03
2011-09 -01
戴昀(1973—),女,江苏常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