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霜霉病发生与防治方法

2011-08-15孔凡杰

大豆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孢子囊感病霜霉病

孔凡杰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 绥化 152062)

大豆霜霉病在我国各地普遍发生,尤其在大豆生育期间气候冷凉的东北地区发生较重。一般大豆霜霉病流行年份可减产6%~15%,在黑龙江省重病区减产可达到50%,种子被害率达10%左右,严重的可达到25%左右。一些感病大豆品种发病率达到100%,叶片早期枯黄脱落。

1 病原及症状

大豆霜霉病的病原为东北霜霉,属鞭毛菌亚门。孢囊梗由气孔伸出,单生或数根丛生,无色,呈二叉状分枝。孢子囊无色或淡灰紫色。卵孢子黄褐色或淡褐色,近似球形,表面光滑或有乳状突起,直径29~50微米。孢子囊抗逆性较差,寿命短。在温度15℃~20℃、湿度70%~80%的条件下,孢子囊可存活20天。

大豆霜霉病在大豆各生育时期均可以发生,主要危害大豆幼苗、叶片、豆荚及籽粒。带菌种子引起幼苗系统侵染,子叶不表现症状,第一对真叶从叶基部开始沿叶脉出现大块褪绿斑块,复叶也有相同病状。潮湿时感病豆株叶背面褪绿部分密生灰白色霉层。发病幼苗植株矮小瘦弱,叶片皱缩,常在封垄后死亡。病苗上形成的孢子囊传播至健康叶片上可进行再侵染,引起散生、边缘不明显的褪绿小点,后扩大成多角形黄裼色病斑,叶背面可产生霉层。感病严重时,叶片全叶干枯,造成叶片提早脱落。豆荚感病时,外部无明显症状,内部有大量杏黄色粉状物,其为病菌卵孢子和菌丝。被害大豆籽粒小、色白且无光泽。

2 影响发病因素

2.1 种子带菌率

带菌种子是第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源。种子带菌率高又遇到适宜发病条件时,发病重而且早。不带菌或带菌率低的种子,可不发病或发病轻。

2.2 品种抗性

品种不抗病是大豆霜霉病流行的重要因素。高抗品种种子不带菌,而感病品种种子带菌率可达40%以上。感病品种发病时病斑大,发展迅速,而且危害性大;抗病品种即使发病病斑也较小,发展慢,危害轻。

2.3 气候条件

播种后低温有利于卵孢子萌发和侵入种子,温度15℃时,幼苗发病率为16%,20℃时为1%,25℃时为0,即不能发病。孢子囊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0℃~15℃,10℃以下或30℃以上均不能产生孢子囊,发病适温为20℃~22℃。湿度也是孢子囊形成、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被害叶面呈湿润状态时才能形成孢子囊,10小时的露水最有利于孢子囊的大量形成。因此,多雨、湿度大的年份大豆霜霉病发生较重。在黑龙江省,大豆霜霉病一般在7月初发病,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进入发病高峰期。

2.4 叶龄

大豆叶片展开的最初5~6天最易感病,展开8天以上的叶片则较抗病,病菌不易侵染,或产生病斑而不形成孢子囊。

3 防治方法

3.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霜霉病的最佳途径。现有的抗霜霉病较强的大豆品种有合丰25、东农36、黑农21等。

3.2 选用无病种子

大豆播种前严格选种,清除病粒。采用无病种子播种,可减少初侵染源,有利于降低大豆苗期发病率,减少成株期菌源量。

3.3 合理轮作

霜霉菌卵孢子可在大豆病茎、叶上残留,在土壤中越冬。提倡秋收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进行土壤翻耕,与禾本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减少初侵染源。

3.4 加强田间管理

增施磷、钾肥以及排除豆田积水等,可以减轻发病。中耕铲地时注意铲除系统侵染的病苗,减少田间侵染源。

3.5 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80%克霉灵可湿性粉剂或35%甲霜灵(瑞毒霉)粉剂拌种。大豆霜霉病发病初期,喷洒质量分数为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7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进行防治;也可用72%杜邦克露(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9%安克锰锌(烯酰吗啉和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防治。

猜你喜欢

孢子囊感病霜霉病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土壤pH和主要养分含量与山核桃干腐病的相关性研究
不结球白菜霜霉病菌株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研究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蕨类植物孢子囊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甘蔗实生苗早期阶段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5个欧亚种葡萄品种感染霜霉病后4种酶活性的变化
黄瓜霜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芽孢杆菌可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
马铃薯晚疫病菌单孢子囊分离技术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