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纯粹理性批判》中反思形而上学

2011-08-15

大理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康德感性

常 楠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安 710127)

从《纯粹理性批判》中反思形而上学

常 楠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安 710127)

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史研究的核心,一直都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色。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西方哲学,每一位哲学家都无法避免地要论及形而上学。康德哲学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通过这本著作来反思当代形而上学,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转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纯粹理性批判》;形而上学;反思

形而上学可谓历史悠久,自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以来,形而上学就是西方古典哲学的主要特征,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一代代形而上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建构他们所认为的形而上学。尽管现代西方哲学产生的基础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从马克思到德里达,他们一再声称形而上学已经被历史所抛弃,可是形而上学依旧依靠其巨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因此形而上学问题在当前似乎显得更为复杂。如何看待与认识形而上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正视的问题。

要弄清楚形而上学,康德无疑是一个不能忽视的人物,康德哲学批评亚里士多德和唯理论者对形而上学的理解,认为他们企图超越人类知识的限度来构建形而上学是徒劳的,同时,他也认为某种合理的形而上学知识是可以存在的,以此来构建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集中体现了康德的形而上学观。

一、形而上学的本性

长期以来受翻译上和理解上错误的影响,我们对形而上学的认识存在种种偏差,“形而上学”一词在我国理论界口碑并不好。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形而上学的历史和内涵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对于什么是形而上学,不同的哲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它的概念已经模糊不清。形而上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一本著作的书名,而亚里士多德并未用这个名字为他的著作命名,是后来的翻译者经过几次演变得来的。亚里士多德是形而上学的创始人,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形而上学有三种含义:“第一哲学”或“智慧”,就是研究关于终极原因和原则的科学;研究关于什么是“存在”的科学,即“作为存在的存在”;研究作为超越可感实体的神,即理性神。首先,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的形而上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他不是简单的假定它的研究对象是存在的,它必须证明它所研究的这个非物质的实体的确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证明存在于自然界之外的不动的推动者的存在,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对第一原因的探求。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作为存在的科学,这就表明了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对象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已经没有或不具备自己的主题,而是一门普遍的学科,他考察或研究的对象是所有的存在的原因。这表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就有了其他一切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普遍性。它是从存在的对象这个角度来考察存在,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确认存在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在此,形而上学就具有了二元性的特征,它不但致力于考察存在的含义和概念,而且研究一切存在事物本身的最普遍的概念。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就是自然万物的的基础和最高原因,是一切科学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的科学。同时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性质也为其后所遭受的种种批判埋下了祸根,即为何一种学科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中世纪的哲学家们把形而上学的不同方面分别称作“一般形而上学”和“特殊形而上学”。“一般形而上学”是从存在作为存在这个方面来考察的,它所研究的是存在的最普遍性,而“特殊形而上学”是从更加专门化的角度来考察存在的,它研究的是可变事物的存在。由此便产生了中世纪理性主义者对形而上学的改造,即将形而上学融合于宇宙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分支学科,在理性主义的框架内,形而上学具有新的和更广阔的范围。相对于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严谨的形而上学,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是随意的,在他们眼里,任何对世界日常的描述都不是形而上学,因此,形而上学就产生出抽象性和思辨性。而经验主义者却认为知识必须靠感性经验的证实才能得到,他们否定抽象和思辨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他们认为包含形而上学在内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于感性经验。

近代哲学的创始人笛卡尔是继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又一形而上学家,他提出了三条原理,试图重建形而上学。在《哲学原理》一书中,他说:“作为一个整体,哲学就像一棵树,它的根是形而上学,它的干是物理学,而所有其它科学都是从干上长出来的支。”在笛卡尔的哲学体系中,他将“第一哲学”与形而上学等同起来,他将整个哲学比作一棵树,将形而上学比喻为树的根。然而,作为一名普遍怀疑论者,笛卡尔怀疑除自身以外的一切,他最著名的哲学命题就是“我思故我在”,在他那里,不是“存在”而是“我思”变成了形而上学的出发点。由此便形成了形而上学的主要对象,即上帝、我思和物体三个实体。

至此,我们可以将传统形而上学做一简单概括:形而上学所追求的是一种确定性,即对世界统一性的终极解释。

二、《纯粹理性批判》中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基础。受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18世纪后半期在德国也兴起了同样性质的启蒙运动,然而德国的启蒙运动并不像法国大革命那样轰轰烈烈,而主要是通过一些文艺作品和哲学思辨的形成来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自由、平等、人道主义等新思想。同时,它还担负着唤醒民族自觉意识、争取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因此德国的启蒙运动极其重视在批判旧思想和论证新思想的理论上下功夫。正是由于这一点,德国启蒙运动的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一个持续数十年之久的德国哲学革命,而这次革命的发动者和领袖就是康德,标志这场革命开始的著作就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因此,在德国启蒙运动基础上诞生的《纯粹理性批判》首先体现的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正如康德在这部书序言中说的那样:“我们这个时代可以称为批判的时代。没有什么东西能逃避这批判的。宗教企图躲在神圣的后面,法律企图躲在尊严的后边,而结果正是引起人们对他们的怀疑,并失去人们对他们真诚尊敬的地位。因为,只有经得起理性的自由、公开检查的东西,才能博得理性的尊敬。”〔1〕1除此之外,《纯粹理性批判》还是这一时期西方科学发展的产物,他还要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全面的论证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真理性,同时又使哲学以自然科学为榜样而得到彻底改造,正如他所说的:“我们这个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在于,试图改变迄今为止形而上学的研究程序,也就是说以几何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为榜样在形而上学中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1〕6在康德看来,这一切实现的基础就是为人的自由本质本身提供一种哲学的认识论根据。这也是《纯粹理性批判》所应负担的任务。在此背景下,康德对形而上学展开了系统的批判。

首先,康德认为与物理学和数学相比,传统形而上学由于缺乏科学性,因此不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不断进步。“近来形而上学已成为不断冲突的战场。始初是独断论掌握霸权的;可是怀疑论时时把社会所建立的秩序加以摧毁……而现在到处是充满着冷淡的气氛。形而上学从来没有那种幸运,能踏上科学稳步前进的途径,而一向是在那儿摸索,而且只是在观念中摸索。”〔1〕1这就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因而不能像科学那样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接着康德又说:“这种失败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究竟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科学有没有可能呢?〔1〕1”他希望形而上学通过学习数学和物理学是如何走上科学之路的,进而把理性的方法应用到形而上学上来,引领形而上学走上科学的康庄大道。就康德看来,无论是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都是寻求一种抽象和空洞的确定性,即由感性经验不能回答的关于灵魂不朽、上帝存在和终极原因方面的知识,因此必须用思辨理性彻底改造传统的形而上学。这就要转变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将这一转变称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过去的形而上学观念是:科学的性质是因为它所研究的对象决定的,也就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康德却颠覆了这种传统观念,对此,他解释到:“在形而上学的种种思辨里,一向总是认为我们一切的知识必须顺应对象;可是从这个观点、借助于概念来验前地扩大我们对于对象的知识,一切试图都归之于失败了。现在就不得不提出这个问题,如果假定对象必须顺应我们的知识,是否会有更大的进展。显然这是更和形而上学所声明的目的相一致,那就是要验前地确定种种对象的性质,或者说,在种种对象实际上出现之先就确定它们的性质。”〔1〕3康德设想的是人的直观能力先于直观对象,并且决定了他所能够直观到的内容;不仅如此,人的概念对直观内容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形成经验知识。这一转变也就意味着对传统形而上学研究思维方式的转变。

接着,康德在先验感性论中提出了时间和空间是什么,分别对时间和空间做了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阐明,并提出了“验前综合命题怎样是可能的”命题。关于时间和空间是什么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答案,传统时空观的代表人物布莱尼兹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和规定,表示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时空不能脱离事物而单独存在。康德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空间与时间本身是实在的东西,即使事物没有为我们所直观到,他们依然属于事物的本身,空间与时间作为直观的形式,属于我们的心的主观结构,离开我们的心,他们就不能作为任何东西的属性。”〔1〕19在这里,他提出了先验哲学的时空观,并且第一次将时间和空间看作是我们自身某种主观的东西,空间是我们感知外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通过空间,我们可以获得关于外部事物的经验。时间不是一种独立的实体,也不是一种客观确定,而是我们内感官的形式,也就是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内部的直观形式。因此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时间和空间是主体本身的某种主观状态,但是为了回答时空如何是纯主观的,是直观的纯形式,康德对时空的这种性质进行了“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阐明”,康德得出的结论是:空间无非就是使得我们的外部直观得以可能的主观的感性条件,即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时间是一切直观得以在我们心中产生的主观条件,是感性先天的直观纯粹形式。他认为,必须把时空看作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并将其应用的范围限制于可能的经验对象(即现象界)作为先天综合判断的纯数学知识才有可能,他说“时间与空间乃是知识的两个来源,从而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验前综合判断的。特别说,数学是关于空间与其各种关系的知识,提供了一个光辉的例子。时间与空间是一切感性直观的两个纯粹形式,而因之就使验前综合判断成为可能的。”〔1〕29在这里,康德第一次试图通过在思维主体中注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把本体论的问题加以解决,而在“验前感性论”中他则通过时间先天直观学说把经验对象解释为由人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个对象,这也就批判了旧形而上学将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认识论和本体论对立的荒谬。

在第二卷《判断分析论》中,康德提出了纯粹理性的二律背驰,“这里背驰这个名词是用来表示并非独断论关于一个论题反面的肯定,而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冲突,其中每一个命题都像是真的,可是任何一个都不能比其他一个更有理由叫我来同意。”〔1〕128康德从宇宙论的角度出发,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几组命题进行了探讨,即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构成宇宙的基本实体是单一的还是复杂的;宇宙中发生的一切是按因果规律发生还是按照自然规律发生;宇宙是按必然存在还是按偶然存在,通过他的论证,这四组命题中每两个观点都能得到合理的论证,但是它们在逻辑上确是互相矛盾、互不相容的,这就陷入了他所说的二律背驰中。康德进一步说明,造成这些二律背驰的原因是混淆了“现象”和“物自体”,按照先验论的观点,物自体对于我们是不可知的,人的理性如果超越了经验范围,超出了现象领域而扩展到物自体上就产生了上述的二律背驰。因此,他认为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到经验能把握的现象领域里。

《纯粹理性批判》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从根本上瓦解了传统形而上学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康德的本意并不是否认形而上学,而是要科学地重建形而上学,恢复形而上学的权威,经过他的努力,康德成功建立了一个具有时代精神的道德形而上学。

三、对形而上学的反思

从康德对形而上学批判——重建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能看出形而上学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意义,而且也能看出康德哲学对形而上学某些方面的肯定,回过头来再看形而上学的含义和演进历程,这里面的确有太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现在我们一提到形而上学就会联想到它是一种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各种政治教科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基本上也采用了这一观点,这显然是误解了形而上学。

诚然,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变革性,这种变革性就体现在它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进行了彻底而又深刻的批判。马克思哲学从实践出发,而不是从“形而上”的精神出发去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因此马克思哲学肯定了“感性世界”的基础地位,这是对西方形而上学对“感性世界”否定的根本性批判,从这一点上讲,马克思是真正地将哲学从“天国”拉回了“人间”,马克思说:“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2〕这就从根本上批判了形而上学的空洞性,阐明了他的哲学是从现实世界出发的。除此之外,马克思哲学强调历史性,他将“历史”这一概念引入他的哲学体系中,进而批判和责难形而上学,因为形而上学所蕴含的内在逻辑是对“永恒”、“不变”、“唯一”等带有静止性的绝对真理的追求,马克思的历史性哲学无疑是对形而上学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的批判,使形而上学失去了往日的超然性特征。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将形而上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对立起来,恩格斯直接承接了黑格尔哲学对形而上学的认识,恩格斯说:“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应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的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3〕在这里,恩格斯将形而上学思维的实质理解为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目的在于说明唯物辩证法是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此,我们要弄清楚两个概念:形而上学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这是一组含义不同的概念,形而上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哲学,它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部分,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则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切不可将两者混淆。

理查德·泰勒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没有形而上学,我们就不可能作为有健全理智的人而活着。这并不是说,这个世界的某种科学知识通常不肯轻易给人的报酬,形而上学都能允诺。形而上学并不是向人们许诺自由、上帝、永生或任何诸如此类的东西。它既不提供关于上述这些事物的实际的希望,也不提供关于这些事物的知识。事实上,形而上学并不向人们许诺关于任何东西的知识。它给人的报酬是一种智慧,这是一种源于无知的安慰。”〔4〕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形而上学是对世界本源的探索、对自由的追求,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思维、有理想,人之所以要确立形而上学就在于人的本性总是对当前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不满足,这也是人类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总的来说,任何哲学如果离开形而上学就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蕴含着一条主线,就是通过对现实的“否定性”分析,从而勾画出一个改变现实的理想蓝图,共产主义如果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价值观念的话,那他就是一种特定的形而上学。这也是形而上学的意义所在,他为人们提供一种希望和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

〔1〕韦卓民.康德哲学原著选读〔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

〔3〕赵建文,杨河.反杜林论哲学编解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4.

〔4〕〔美〕理查德·泰勒.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36.

(责任编辑 袁登学)

Reflection on Metaphysics inTheCritiqueofPureReason

CHANG Na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Metaphysics as western philosophy research core,is always themain feature of western philosophy.From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to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each philosopher is inevitable to vicissitude ofmetaphysics.Kant's philosophy in the whole western philosoph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It established its own metaphysics system based on criticizing the traditionalmetaphysics.TheCritiqueofPureReasonis themasterpiece of Kant's philosophy,and embodies his criticism on traditionalmetaphysics.This book is used to reconsider the contemporarymetaphysics,which is significant in the developmentand transformation ofMarxist philosophy.

TheCritiqueofPureReason;metaphysics;reflection

B081.1

A

1672-2345(2011)03-0057-04

2010-12-30

常楠,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康德感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把握教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函数单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