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对策

2011-08-15郭京福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民族生态

郭京福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生态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对策

郭京福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和政策优势。在生态友好的前提下,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视角下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对策应该为,以“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将扶贫工程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支持生态修复项目、培育绿色产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探索绿色能源产业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等。

生态文明;特色产业;循环经济

一、引言

中共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要与有限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中国民族地区大多位于边远地区,自然环境较差,加上一些历史原因,贫困现象较为普遍。因此,研究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生态文化内涵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在生态视角下探讨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发挥民族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特色经济发展、生态良好与国家边防巩固,更好地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由生存消费转向个性和特色消费,市场需求呈现特色化、生态化、多样化趋势。民族地区要在市场经济中占有竞争优势,就必须发展特色经济,发展具有民族化、地域化的特色产业。然而,在工业化过程中,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呈现出恶化趋势,比如草原退化、沙漠化,土地盐碱化、石磨化,工业污染、动植物多样性减少等,不仅影响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存与发展,还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边疆安全。因此,分析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中的生态环境现状,构建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于提升民族地区经济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

特色产业是以特色资源为基础,围绕稀缺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可替代性、可持续发展性和竞争性,能满足公众需求的产品体系。有什么样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就有与之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和产品,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具有良好的资源、地域、文化和政策优势。

1.资源优势

特色产业的稀缺性依托的是特色资源的自然禀赋,特定环境生成的资源稀缺性使特色产品具有独特性。民族地区农牧业优势明显,牧区草原面积占全国的75%,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是中国四大牧区。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多样,光、热、水、土资源别具特色,这些特色资源都为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内蒙古、新、甘、宁、青等地的煤炭资源储存量超过全国储存量的80%,新疆的钠硝石、白云母、石棉等矿种储量全国第一,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分别占全国的35.7%和38.2%。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客观上构成了特色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

2.区位优势

特色产业与独特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区位特点,就有与之相关联的经济活动,民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是对特色产业的最佳阐述。新疆的地理和温热带气候,使之棉花、瓜果、牲畜等品种独特,品质出众;云南的烟叶、香料、咖啡、水果等热带产品极具特色;西藏地处高原地带,其独特的光、热资源,使其油菜、牦牛绒以及青藏高原动植物及藏药资源独具一格。

3.文化优势

特色产业根源于特色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保留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遗产和宗教圣地,民族地区可称之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比如,西藏有磅礴玉洁的喜马拉雅山雪峰冰川风光,有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古寺风采;宁夏有西夏王陵、贺兰岩画等;在人文道德方面,少数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伦理,形成了有特色的民族风俗和保护生态环境、珍惜野生动物的生态伦理,比如整体和谐的自然观、循环再生的生产观以及敬畏生命的平等观等,它们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崇高价值观。

4.政策优势

为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扶持政策,有计划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一些扶贫项目。比如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实施的范围包括分布在中国2.1万公里陆地边界线上的135个县(旗、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22个10万人口以下的民族)发展规划等。另外,国家对民族地区还有很多有针对性的援助对策,比如2010年1月国家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从西藏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出发,着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支撑产业,稳步提升农牧业发展水平,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使西藏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三、生态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对策

生态的功能价值是人类的最高价值,人类必须在自然生态系统的限度之内从事改造自然的活动。民族地区往往是资源热点、经济冷点和生态弱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资源优势弱化、环境绩效水平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培育和发展民族特色产业。

1.以“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特色产业

民族地区承受着发展经济与维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往往面临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则破坏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境则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两难选择”。破解这种“两难”困境的途径则只有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以“绿色民族地区”和“生态产业”为目标,培育特色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新疆石河子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西北第一个通过规划论证的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3],园区立足于石河子垦区的特色资源芨芨草,综合考虑第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及生态化发展,以从沙漠、盐碱地人工种植芨芨草为开端,对芨芨草的综合利用构建生态链,依托天宏造纸厂,以种植、造纸、养殖、畜产品加工、污水处理、生态旅游六大系统,带动种植、造纸、养殖、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五大产业,达到既改造沙漠和盐碱地,又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相协调的目标。

2.扶贫工程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贫困是生态及其他灾难的根源。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生态破坏”与“贫困”往往是同源性的问题,与其说“经济与生态的双赢”,不如说是“经济与生态的两难权衡”,任何的经济增长活动都有其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4]。由于贫困,群众迫于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向自然过度索取生活和生产资料,形成了环境的急剧破坏。因此,要根本性从本源上消除破坏生态的因素,必须系统地考虑如何解决群众的贫困、就业和发展问题。

广西河池结合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生态林和经济林发展相结合,实现“一县一品”的模式,逐步形成了东兰的“板栗”、罗城的“毛葡萄”、天峨的“油桐”基地,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另外,为解决群众冬季取暖做饭问题,减少林木资源消耗,内蒙古阿拉善把沼气池建设作为推广扶贫项目,开展“新能源”生态模式,形成了资源多层利用的农牧业生态能源循环体系,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3.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产业

未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从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有什么样的消费就有什么样的生产。消费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引导着生产和经济增长方向,对自然生态环境直接和间接地产生着较大的影响。要真正减少资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生态意识,逐渐树立协调自然观、适度消费观、持续发展观,引导广大群众“简约生活”、“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

绿色产业就是生态产业,是在生产过程中节约利用资源,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优良,满足人们健康、原生态需求的产业。民族地区多地处边疆,较少开发,原生态自然资源保护良好,开发绿色产业具有较好的天然条件。“圣”字招牌的绿色产业是西藏以无污染环境和资源为基础,具有绿色标志和附着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创新产业。如林芝易贡茶场生产的茶叶,称其为“珠峰圣茶”,充分利用西藏林芝地区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开拓的茶饮品具有“一饮可得六字真言,杯中尽驻佛国奇香”神秘色彩,显示出很强的市场竞争活力和特色。

4.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为消费者提供民俗性、奇异性和原生态的精神文化产品和艺术服务,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云南映像》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参加演出的演员70%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群众,原汁原味的真实服装道具,不加雕琢的唱腔和原始奔放的舞技,将传统歌舞和新锐舞蹈、现代舞完美融合,在现实的基础上再创了神话般浓郁云南民族风情,被专家评价为“民族舞蹈的再启蒙”,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5.发挥区位优势探索绿色能源产业

民族地区地处高原和边疆的特殊地理区位,发展绿色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青海格尔木市位于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日照时间达3 300小时以上,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009年6月,随着20万千瓦并网光伏电站项目的开工,格尔木市成为青海太阳能产业聚集的核心区域,太阳能产业将成为柴达木盆地下一轮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广西地处祖国的南疆,热带、亚热带面积为11.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38.5%。充沛的雨量,温和的气候为木薯、甘蔗、甘薯、速生林等能源植物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中被誉为“能源作物”的木薯在广西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为广西打造中国最大的“绿色油田”创造了有利条件。

6.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随着求奇、求知、求异旅游时尚的兴起,人们开始追求“绿色”、“原生态”和“回归自然”。民族地区自然风光优美独特,人文景观丰富多彩,传统文化极具内涵,成为生态旅游观光的首选之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能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原生态体验。比如森林生态旅游,可以使旅游者置身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环境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性情陶冶;草原生态之旅能让游客充分享受自然,更加关爱和珍惜这一大自然馈赠的奇品;荒漠生态旅游可开发出沙漠风光之旅、景观探险、旱生植物观赏、荒漠遗址探寻等项目。民族地区在开展民俗文化生态体验游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少数民族乡规民约、民俗习惯以及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等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的刀杆节、苗族的花炮节、龙舟节,以及布衣族“六月六”、水族的端午节等。

[1]WESTMANW.How much are nature’s services worth?[J].Science,1977(4):960 -964.

[2]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央党校,2008.

[3]张雪梅.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09.

[4]钟茂初.“可持续发展”的意涵、误区与生态文明之关系[J].学术月刊,2008(7),5 -14.

(责任编辑 董邦国)

The Strateg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Industries in Minority Areas from the Perspeceiue of Ecology

GUO Jing-fu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o study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between developing special industries and protecting ecology environment in minority areas with their advantages in resource,culture and policy in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 industries.In order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thnic minority areas should develop eco- friendly special industries.Strategies concerning the special industries in minority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re of ecology are developing special industries in circular economic model,combining“helping the poor”program and preserving ecology,supporting ecology -restoring projects,cultivating green industries,developing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industries,exploring green energy and developing ecology tourism.

eco-civilization;special industry;circular economy

F127.8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志码:A

A

1009-315X(2011)02-0135-03

2010-11-2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08JA8500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DC10030206)。

郭京福(1965-),男,山东平阴人,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民族生态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我们的民族
“生态养生”娱晚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元民族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