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销员之死》与美国梦的破灭

2011-08-15

关键词:伯纳德比夫威利

孙 飞

《推销员之死》与美国梦的破灭

孙 飞

分析了《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成功哲学”及其“美国梦”的破灭。认为《推销员之死》通过威利·洛曼的悲剧,展示了小人物的各种不幸遭遇,歌颂了人们不肯向残酷现实低头的可贵精神和勇气,揭示了“美国梦”的虚假本质。

《推销员之死》;威利·洛曼;美国梦;悲剧

在很久以前,英格兰移民到马里兰,去寻找一块能让清教徒居住的“净土”。从那时开始“美国梦”逐渐萌芽——美国要给这个世界人人平等的机会,只要肯努力争取,不论阶级与身份背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三百年后,这里已变为富饶之地,美国梦获得了更深的内涵。坚信在美国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人人都能得到更好的生活,每个人都会获得平等的权益。然而,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通过其戏剧作品《推销员之死》,却向人们宣告了美国梦的破灭。

1949年米勒花了一个半月时间写出的 《推销员之死》,被誉为“美国梦不再”的代表作。剧中主角威利·洛曼,强烈迷信美国的资本主义,想要出人头地,但最后却因利欲熏心而走向灭亡。

威利·洛曼做了一辈子的推销员,但不是很成功。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跟他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开始起冲突。他感觉他如果自杀了,他周围的人都会开心。威利从开始做推销员起就努力地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推销员。他崇拜的对象是一位深受大家欢迎的年长的成功的推销员。威利坚信只要受欢迎被尊重,那么工作做得是否出色便不再重要。这一观念第一次出现是在故事的开头。伯纳德通知威利,比夫数学成绩不及格,威利完全不理会伯纳德,而是询问比夫有关他足球比赛的事情。威利认为,既然比夫是名受欢迎的足球运动员,那他就可以去任何他想去的地方。正是由于威利在儿子的学业上表现的并不严厉,导致了比夫数学成绩不及格。他向父亲解释说,是因为他多次嘲笑教授,所有教授不喜欢他。得知这个信息后,威利觉得很好笑,并问比夫他班里的同学是否也觉得此事可笑。在威利看来,比夫侮辱老师并不重要,只要比夫的同学赞成比夫这么做就可以。威利也把这种态度带到了他推销员的工作中。即使他不是一名优秀的推销员,但威利认为他已经成功了,因为在他看来,自己是深受欢迎的。

相反,伯纳德认为想要实现美国梦,必须在学术和事业两方面都取得成功。他同样对比夫有着极高的期望。在剧本一开始,伯纳德很努力地鼓励比夫学习,因为他明白现实生活中文凭的重要性。伯纳德认为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首先应该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威利在他父亲的公司偶遇伯纳德,伯纳德正要前往华盛顿,到最高法院去陈述案情。威利告诉伯纳德关于比夫和他最近的工作机会之后,伯纳德就比夫的无能和对待学业的懒散态度,开始指责威利。伯纳德告诉威利,只有努力工作和无私奉献才能获得成功。

评论家对威利和伯纳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的评论家认为,尽管威利不是一名成功的销售人员,但是他依然取得了成功,因为他自己觉得成功了。但威利在他的人际交往圈中并不是广泛地受欢迎,他一事无成,他没能实现自己的美国梦,除非有人认为他的死也是一种美国梦的实现。也有评论家认为伯纳德没有获得成功,因为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帮助比夫成功。尽管他没有帮助比夫成功,但他完成了自己专业的目标,并实现了他心目中的美国梦。

美国梦意味着在美国机会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均等的。在《推销员之死》中,威利认为成功就是富有,而伯纳德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主要是学术方面和事业方面的成功。不管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都需要努力工作和无私奉献。威利错误理解了实现美国梦的真正目的——幸福和自由,这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杀。他拼命地想要得到他得不到的东西,但他并没有成为一名出色推销员的天赋。他沉迷在自己的美国梦里,所以不满足于自己在木匠方面的天赋。他努力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推销员,在这个充满着诡计与假象的行业。威利一直弄不清为什么自己成了人生道路上的失败者,为什么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威利的回忆和幻觉显示了一种难以实现的强烈愿望”。他无法实现自己的美国梦,是因为他所做的事情充满了欺骗。所以他对美国梦的追求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成功,而不是美国梦自身的问题。

《推销员之死》是一出典型的现代悲剧,它暴露了美国社会的某些弊病,粉碎了“人人可以成功”的神话。威利的悲剧在于死抱住错误的价值观念不放,不能面对现实。他的一生在错误的梦想中度过,也为了一个错误的梦想而死。威利代表了他那个阶层,因此他的悲剧也是一群抱着成功梦想的人的悲剧。正如他的名字(Lowman)所暗示,他是属于社会的低层人物。威利一无所有,推销员没有工资,只领佣金。他们推销的只是别人的东西、他相信,人只要讨人喜欢,具有魅力,世界的大门就朝他敞开。他把自己的生活建筑在这样的梦想之上。他对大卫·辛格曼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大卫推销得非常成功。他不必离开旅馆,一个电话就能成交,84岁去世时还有那么多买家和同行为他送葬。威利总是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把幻想当作现实,又常常说大话。他不顾自己推销不受欢迎的事实,吹牛说自己在新英格兰如何重要,说自己的销售额如何高,他就这样陷进自己的谎言中不能自拔。早年,他的哥哥本劝他去阿拉斯加发财,但他的妻子林达说“你在华纳公司不是干得很好吗?有希望成为股东啊”,于是他错过了机会。起初林达劝他求老板给他在城里的差使,他也只能拒绝,因为他觉得“他在新英格兰很重要”,而事实却是老板把他解雇了。对大儿子比夫,他拼命灌输“只要讨人喜欢,有魅力就能成功”的思想,致使比夫长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他还姑息比夫的偷窃倾向,造成了另一代人的悲剧。威利的盲目性使他妒忌邻居查利的成功,拒绝查利给他提供的职业。他硬要比夫相信自己的魅力足以使旧老板借一笔巨款给他开业。最后,当比夫声泪俱下地帮助他正视现实的时候,他又误认为比夫终于还是接受他的观点,而且需要他,因而决定自杀,以便有一笔钱留给他。

威利的悲剧并不是全部由于自身性格的弱点造成的,一部份原因是美国社会本身的弊病。威利终于发现,他自己就象他分期付款购买的东西一样,等你付清款后,东西便用尽或者坏了。他付清了最后一次房款,而他却只好到坟墓里去安息了。在美国社会,人老了就象被吃光了肉的橘子一样,皮被扔掉。他为之牺牲的两个儿子,却是不值得他这样干的。比夫是剧中第二个重要角色,他是威利哲学的牺牲品。由于威利一向厚长薄幼,对比夫爱护有加,比夫便把父亲作为偶像。威利相信比夫讨教练喜欢,即使偷点东西也不成问题。后来为了向哥哥逞英雄,竟怂恿比夫兄弟去偷木头。比夫就这样按照父亲的价值观去做人,直到数学不及格,到波士顿找父亲求助,发现了父亲的隐私,才完全改变了他对父亲的看法。他曾设法帮助父亲丢掉幻想,正视父子两人都是平庸之辈,只能从头开始,但终未成功。到剧终时,他终于醒悟了。如果说,米勒对剧中人还寄托希望,那么希望是在比夫身上。哈比是个被父亲忽略的儿子。在家里,比夫的形象总是把他压在下面。哈比长大后是个浪子,也很自私,竟把神经错乱的老父扔在饭店里,与妓女扬长而去。但哈比也是威利哲学的牺牲品,更可悲的是,直到剧终时他还相信自己会成功。林达是贤妻形象,但她没有帮助威利回到现实,反而使威利在自己的幻想和盲目中越陷越深。她对威利的死是有责任的,但她仿佛是米勒的代言人,说“必须关注这个人”,人不能到老就象橘子皮似地被扔掉。本和查利都是作者为了证明威利哲学的谬误而设置的人物。本代表富有冒险精神又能残酷地竞争的一类人,他17岁进入非洲丛林,21岁走出来时成了富翁,他成功了。他的哲学是“和陌生人争斗切不可公平”。查利是个现实主义者,他不相信个人的魅力。他的名言是:“摩根脱了衣服象个屠夫,但他带上他的荷包时,他非常讨人喜欢。”由于他的务实精神,他在美国社会也获得有限度的成功,他和他的儿子伯纳德与威利父子完全相反。

《推销员之死》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悲剧中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颂扬人生奋斗的精神,它通过展示小人物的各种不幸遭遇来歌颂人不肯向残酷现实低头的可贵精神和勇气。同时,该剧展示了现代个人在多重生存困境中,对可望而不可及的自由生存和理想人性的无尽的苦苦追求,或者说对现代人所理解的人的生存的真正的真实性的无尽的苦苦追求。

[1]汪义群.当代美国喜剧[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任生名.西方现代悲剧论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I106.3

A

1673-1999(2011)15-0125-02

孙飞(1982-),女,山东枣庄人,枣庄学院(山东枣庄277160)外国语系助教,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2011-04-11

猜你喜欢

伯纳德比夫威利
WILLY THE DREAMER梦想家威利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认知语用分析
——以《推销员之死》对话选段为例
威 威利 温基
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对肾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梦想家威利
难以捉摸的老虎
威力和他的自行车
妊娠早、中期应用替比夫定可以完全阻断HBV母婴传播
《伯纳德小姐说》:你们人类啊
谢丽尔的生日是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