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理论与技巧的渗透

2011-08-15徐修鸿盐城工学院大学外语部江苏盐城224051

关键词:归化英语翻译异化

徐修鸿(盐城工学院大学外语部,江苏盐城,22405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理论与技巧的渗透

徐修鸿(盐城工学院大学外语部,江苏盐城,224051)

分析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讨论了影响当前翻译教学的因素,提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渗透翻译理论和技巧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让学生掌握适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一套基础理论、两对核心策略、多种翻译技巧,理论指导实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翻译理论;翻译技巧

翻译是一种综合技能,是学生处理两种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中,如果把听和读看作语言输入,把说和写看作语言输出,翻译的过程则是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为一体的双向交流过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在长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和考核中,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却一直缺乏应有的重视,翻译教学的地位显得边缘化,因而翻译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不少学生谈“译”色变,许多高分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可以看懂英语原文,却苦于没有能力将之转换为汉语表述出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处境尴尬,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目前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中,对听力、写作方面的研究比较多,翻译教学处于被忽视的位置。虽有论者研究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对策,但不少对策显得比较笼统,其可行性也值得怀疑。在此分析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认为缺乏翻译理论指导的翻译教学难见成效,提出利用有限的学时渗透翻译理论、策略和技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不佳,处境尴尬,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原因至少来自以下三个方面:课程设置方面、学生方面和教师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译”作为英语综合能力之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1999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入其中,但教学目标不明确,要求也偏低;2004年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虽对译的能力提出要求,但重点强调的是听说能力的培养;最新的2007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翻译能力作出明确要求,但强调的仍是听说能力的训练。[1]新的四、六级考试中虽出现翻译题型,但其分值只占总分值的5%,无意中弱化了翻译项的重要性,导致翻译教学不受重视。大学英语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没有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介绍,只在课后练习中有很少的单句英汉互译练习。学生方面,也存在着英语基本功不扎实、汉语基本功差以及翻译技巧欠缺等诸多问题。[2]教师方面,许多教师不懂翻译理论,不少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是语言学或者英美文学出身,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缺乏必要的了解。此外,受学时的限制,教师分配不出更多的时间专门讲授翻译理论与技巧,即便偶尔涉及,讲授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也比较零碎,难成体系,对学生的翻译实践形成不了系统性的指导。

以上三方面原因是造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处境尴尬的主要原因,需要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课程设置牵涉到大纲制定、教材编写、课时分配、考核形式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大纲一旦制定,就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教材的编写也费时费力,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况且目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需要专门的翻译教材这一问题仍充满争议。课时分配和考核形式也是依照教学大纲制定,既然大纲并未凸现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作为大纲的执行环节,课时安排方面亦不可能分配很多的时间给翻译教学。因而,除非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否则想从课程设置方面改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困难重重。学生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如英语基本功不扎实、汉语基础差、翻译技巧欠缺等等。前两者只能通过学生自身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汉语文学修养来提高,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翻译技巧欠缺则可以通过教师平时在课堂上渗透翻译理论和技巧来得以改善,但课程设置方面的因素和学生方面的因素不是依靠教师自身的力量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的。因而,本文主要把焦点放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笔者认为,尽管课程设置和学生方面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教师仍然可以通过在教学中渗透翻译理论与技巧,再辅以适量的翻译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不过,翻译理论界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不要说大学英语教师,即便是专业英语教师亦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授诸多翻译理论。因而,将翻译理论进行筛选,选择适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翻译理论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多数高校并没有给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分配专门的学时,所以只能由教师在精读课堂上渗透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这样既不会占用太多的学时,又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经验,认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领会一套基础理论、两对核心策略、多种翻译技巧。以下笔者将就相关理论和技巧的渗透展开论述。

二、理论渗透:一套基础理论

当今的翻译理论界流派众多,各路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提出各自对翻译活动的理解,他们的理论大多观点独特,旗帜鲜明。然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受到课程设置的影响,学时往往捉襟见肘。教师必须寻找一套适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基础理论,以此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而选择什么样的翻译理论则是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所涉及的原文材料的特征决定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涉及的原文材料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句子较短、结构相对简单、理解难度适中;很少涉及意识形态等因素;文学性较弱。简单的句式结构降低了翻译的相对难度,也相应地提高了译文与原文之间意义和风格“贴切”的程度。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涉及的原文在编写时选材严格,很少涉及可能和目标语意识形态相冲突的因素,特别是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因素。因而,翻译理论界许多基于历史、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理论可以不对学生作介绍。毕竟,术业有专攻,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翻译研究方向的人才。此外,文学翻译总是和“创造性叛逆”相伴而生,而较弱的文学性则意味着“忠实”应该取代“叛逆”成为大学英语翻译实践中的主基调。因此,结合大学英语翻译材料的种种特征,笔者认为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极其适合指导大学英语翻译实践,可以充当大学英语翻译活动中的准绳和指挥棒。

奈达从信息理论的角度出发,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3]这一定义指出了翻译的本质是“用译语再现源语信息”,译者的任务是“用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两个基本要求:传达原作的意义和风格及译语语言自然顺畅。在处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奈达和其他许多翻译家都主张,必要时形式可以让位于内容。此外,奈达在论述翻译的具体过程时,提出了译者应遵循的四条原则,即:内容的一致优于词与词的对等;动态对等优于形式上的一致;口头形式优于书面形式(这一点主要就圣经翻译而言);听众或读者的需要优先于传统的语言形式。这四条原则中,前两条对我们尤其具有指导意义,即翻译应该追求译文与原文内容上的一致,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字与字的对等,应追求译文与原文之间一种动态对等的关系,需要忠实传达原文的信息,而不是拘泥于原文形式,必要时,形式可以让位于内容。

奈达的翻译理论可以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指明方向,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翻译的要求和标准。另一方面,奈达的翻译理论也暗示了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不同翻译策略--直译和意译、异化和归化的纷争。因而,有必要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两对核心翻译策略。

三、策略渗透:两对核心策略

在翻译研究界,有两对翻译策略始终占据翻译研究的核心地位,它们分别是直译和意译、异化和归化。翻译界过去常认为直译和意译、异化和归化彼此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翻译时译者必须作出取舍。随着国内外翻译研究的深入,理论界对这两对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开始用一种辩证、互补的眼光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直译与意译

一般来说,直译主要追求译文形式与内容都与原文一致,即以原文信息和风格为标准;意译主要追求译文传达的信息或内容与原文相似,在译文的表达形式上则另辟蹊径,即译文内容一致而形式不同的翻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强调译文和原文在内容上的一致性。翻译中,既有直译存在的必要性也有意译存在的可能性。使用直译还是意译,取决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规则。一般来说,直译的译文不仅可以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且可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做到“形神皆似”。但当源语和译语语言结构差异较大的时候,直译的译文往往会在通顺程度上大打折扣。因而,必要时可以借助意译,牺牲原文的部分形式以换取流畅的译文。

笔者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发现:学生由于缺乏翻译理论和思想的指导,在翻译实践中处于一种思想混乱的状态,他们片面地认为翻译就是字与字、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之间的转换,结果译文成了不同字词的堆砌,即所谓的“硬译”或“死译”。译文佶屈聱牙,文理不通,读者不知所云。还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原文,满足于一知半解,翻译时喜欢主观臆想,任意发挥,结果成了“胡译”或“乱译”。死译和乱译这两种现象的发生,和学生不了解翻译理论、缺乏翻译思想的指导密切相关。这属于认识论上的问题,与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太大关联。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上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翻译思想,及时地让学生接受理论的指导,使学生在思想上对翻译活动具备较好的认识,上述“死译”和“胡译”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此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所涉及的原文一般以叙事文、议论文、或者略带科普性质的文章为主,鲜见纯粹的科技文和纯粹的文学作品这类文体。文章的长短适中、词汇量合理、句式结构相对简单,理解难度适中,这些特点都为直译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因此,学生可以优先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去处理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的信息和风格。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涉及的原文大多比较“纯洁”,几乎不涉及和目标语意识形态相冲突的社会文化因素,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求真、求信”作为指导方针,晚清林纾式的增、删、改原文的现象在大学英语翻译实践中是应该力图避免的。最后,大学英语翻译材料一般文学性较弱,表达手段比较简单,为学生保留原文的信息和风格提供了可能。因而,直译可以作为大学英语翻译实践中优先考虑的翻译策略。能直译时尽量直译,当直译出的文字生硬拗口时,则需要尝试适当变通,必要时,可以牺牲原文一部分形式和重复不必要的内容来换取译文的可读性。许多长句,既不是靠单纯的直译也不是靠单纯的意译,而是靠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二)异化与归化

1813年,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他的《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4]施氏只是对这两种途径作了描述,并未以术语冠名。直到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文努蒂在他的《译者的隐身》一书中率先提出了异化和归化的概念。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对应于原文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是指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目标语读者靠拢,采用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可以很好地保留源语的异国情调,归化可以产生通顺流畅的译文。国内翻译理论界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认为“异化”与“归化”不过是“直译”与“意译”的翻版。作为翻译策略,前者应属于后者的下位概念。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对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指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5]我们可以认为直译和意译主要针对翻译中的语言问题,而异化和归化则涉及翻译中的语言、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异化和归化的概念没有丝毫认识,他们是用一种自己满意的方式进行着翻译活动。总体来说,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学生总是在潜意识里不自觉地将译文向着符合汉语语言和文化规范的方向发展,亦即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至于母语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以色列翻译理论家图里在他的描述翻译学中早有论述。由此看来,学生在潜意识里将译文归化的做法也算情有可原,只不过归化要把握一定的分寸,倘若归化过度,则易引起原文信息和风格的缺失,影响原文的表达效果。当然,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亦不能刻意异化,以免使译文晦涩难懂,牺牲译文的可读性,降低翻译交际活动的效果。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两者密不可分。异化融于归化之中,归化中包含着异化,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异化和归化。我们平时所说的异化与归化,主要是就译者的倾向性而言,即以异化为主或者以归化为主。翻译的过程总是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过程,作为译者的学生可以自行决定使用异化还是归化,抑或结合两种翻译策略,在异化和归化中间找到一个很好的“融合点”。就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材料的特点而言,建议学生在英译汉中,较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在译文中保留较多的异域文化因子;而在汉译英中,建议学生较多地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在语言上尽量去适应英语语言文化。

四、技巧渗透:多种翻译技巧

长期以来,在非英语专业学生(即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未必研究翻译)中存在这样一种误解:翻译技巧即翻译理论。实际上,翻译技巧不同于翻译理论,翻译理论是对翻译活动的宏观指导,翻译技巧则是译者经验的总结;翻译理论大多深奥抽象,翻译技巧则具体明确;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可以相提并论。很多学生虽不懂翻译理论,却在翻译实践中无意识地运用了不同的翻译技巧。常见的翻译技巧包括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分译法、合译法等。所有这些翻译技巧都是以目标语语言规范为导向的,运用这些翻译技巧的共同目的只有一个:即产生自然流畅的译文,这可以从奈达的翻译理论中找到依据。目前介绍翻译技巧的书籍非常多,其归纳总结的翻译技巧也是包罗万象。因本文重点并非详细讨论这些翻译技巧,因此,笔者只对几种常用的翻译技巧作理论上的论述。

奈达的翻译理论要求译文语言必须自然流畅,即符合目标语的语言规范。因而,在翻译中,我们有时为了使译文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并且使译文合乎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必须增加一些词语。这些词语以虚词为多,也可酌量增加实词。通过增译,可以使译文语法结构完整,同时也可以保证译文意义明确。和增译法相反,翻译中的省译法是使译文洗练的主要手法。由于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原文中一些词或表达翻译出来后会违背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使译文显得累赘拖沓。所以有必要将重复不必要的内容加以删减。减译法一般依循“减词不减意”的原则,适当采用减译法是确保译文自然通顺、简洁明了的必要手段。

转换法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具体地说,就是在词性方面,把名词转换为代词、形容词、动词;把动词转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把形容词转换成副词和短语。在句子成分方面,把主语变成状语、定语、宾语、表语;把谓语变成主语、定语、表语;把定语变成状语、主语;把宾语变成主语。在句型方面,把并列句变成复合句,把复合句变成并列句,把状语从句变成定语从句。在语态方面,可以把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被动语态变为主动语态。

分译法和合译法是两种相对应的翻译方法。分译法是把一个长而复杂的句子拆译成若干个较短、较简单的句子,通常用于英译汉;合译法是把若干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一般用于汉译英。汉语强调意合,结构较松散,因此简单句较多;英语强调形合,结构较严密,因此长句较多。所以汉译英时要根据需要,利用连词、分词、介词、不定式、定语从句、独立结构等把汉语短句连成长句;而英译汉时又常常要在原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主谓连接处、并列或转折连接处、后续成分与主体的连接处以及意群结束处将长句切断,译成汉语分句。这样就可以基本保留英语语序,顺译全句,符合现代汉语长短句交替、单复句相间的句法修辞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而翻译能力正是英语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探索。翻译理论为各种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翻译活动中的规律,解释翻译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课堂上渗透翻译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用翻译理论审视自己的翻译活动的能力。教师在翻译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翻译理论、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方面则可以多阅读汉语名著,增强汉语文学修养,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翻译实践是提高翻译能力的必由之路。笔者相信,学生的翻译能力在理论指导下结合适量的翻译实践,一定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尴尬境地也会因此得到改观。

[1] 刘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思考与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51.

[2] 张美平.翻译技能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5(2):32-33.

[3] Nida Eugine A.&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12.

[4]Shuttleworth&Cowie(ed).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Manchester:Stjerome,1997:44,59.

[5]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24-26.

On the Infiltr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kills in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XU Xiu-ho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discuss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ranslation teaching,and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and practicability of infiltrating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kills in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class.The students areabletoyield twicethe resultwithhalfthe effort iftheycan grasp asetofapplicabletranslationtheory,two pairs of kerne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a variety of translation skills.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skill

H319

A

徐修鸿(1979-),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归化英语翻译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