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走势探微

2011-08-15潘佳妮

长春大学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

潘佳妮

(中国矿业大学 文学与法政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0 引言

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蔓延为国际金融危机,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颠覆了主流意识形态及其主导下的经济政策。其中,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的争论最为激烈。在美国,新自由主义者认为,正是因为政府干预市场运行,让本来买不起房的穷人也买得起房,才引发了这次危机;而新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政府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是导致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

本文以理论缘由为切入点,围绕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对危机的影响这一中心,通过比较分析,理清它们的关系走势,明确它们的政策措施所存在的弊端,证明二者在长期的争论较量之后将不断走向融合。

1 诞生与发展

1.1 繁荣的“凯恩斯时代”

1929-1933 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整个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也颠覆了西方经济学长期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无形的手”[1]既无法合理地解释危机,也没有办法提出有效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更确切地说是“原凯恩斯主义”(Original Keynesian-ism)应运而生。

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不破坏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学教义,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及方式作出了系统性的概括和总结。认为政府必须终结“自由放任主义”,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扩大有效需求。“这类措施的核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运用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使经济走向充分就业的均衡;二是运用收入再分配政策,降低财富和收入的严重不均等程度,以扩大有效需求。”[1]1

罗斯福新政推动了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使其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思想。二战结束后,各国为加快本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纷纷效仿美国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扩大财政支出、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凯恩斯主义从经济学理论逐步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带领资本主义国家走出“大萧条”、进入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是,到了2O世纪60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滞胀”让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说法,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存在:如果抑制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政策,失业就会增加;反之,增加就业就会加剧通胀。1981年,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为凯恩斯时代划上了句号。

1.2 新自由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

早在20世纪20、30年代,随着古典自由主义在经济大萧条之后的淡出,部分经济学者就开始重构这种更为纯粹、更加不妥协的自由主义理论。但是,凯恩斯主义的繁荣使新自由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学术界视为异端,备受冷落。

20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再次出现的经济衰退以及凯恩斯主义的失灵,人们把目光重新转移到自由放任主义上。1974年和1976年,哈耶克、弗里德曼分别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进一步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的风行。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逐渐抛弃信奉多年的凯恩主义,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以摆脱财政状况恶化的窘境。新自由主义逐步取代了凯恩斯主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正统地位。

1.3 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和新凯恩斯主义的兴盛

冷战结束后,英美两国通过获得贷款、减少投资等手段迫使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1990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财政部、拉美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学术机构代表达成了“华盛顿共识”。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将这份主张实行紧缩政策、削减公共福利开支等内容的“共识”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它实质是‘主张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的私有化和自由化’”[2]45。至此,新自由主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

与此同时,凯恩斯主义在与新自由主义交锋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试图重新回到主流地位。20世纪80年代,在解决所谓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危机”过程中,新凯恩斯主义(New Keynesianism)在美国一批中青年学者当中诞生,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复兴。新凯恩斯主义是凯恩斯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自我发展。它批判地继承了原凯恩斯主义的精华,承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固有缺陷,需要依靠政府的调节。同时,为了保持自身的统治地位,新凯恩斯主义也吸收了新自由主义的部分成果,在分析方法和理论观点上作了改进。到90年代之后,新凯恩斯主义也成为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基于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失灵

凯恩斯主义诞生于经济大萧条之际,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是,凯恩斯主义并没有突破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束缚,而是将经济危机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置于具体的经济手段上,以此带来的局限性也就避无可避。1973年,一场以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并存为特点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横行了20、30年的政府万能论的缺陷被彻底暴露出来,政府失灵了。

2.1 政府包办的弊端

市场供求具有复杂性,尽管其自身难以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但是政府想要包办所有的经济活动也是不可能的。无数的实例可以证明,任何一个国家想仅仅依靠计划来实现生产、供给,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创,生产率低下,国家经济一片死气。同时,政府的反映具有滞后性,当政府意识到经济危机时,问题往往已是顽疾,这时再采取补救措施,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成效。

2.2 财政压力引发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政府干预经济,要求政府进行公共投资刺激公众的有效需求,这就造成了财政压力。政府往往会依靠增加税收来解决这一问题。但税赋的加重增加了投资的负担,抑制了生产的发展,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生产量增长速度放缓;同时,由于经济大萧条和战争的负面影响,这种局面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根本无法改变,因此在社会总需求不减少的情况下,物价持续上涨,并最终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2.3 理论的价值隐患

凯恩斯主义崇尚奢侈,批判节俭,信举投资,并视其为灵丹妙药。在一段历史时期内,这些措施确实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从资本主义社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却埋下了价值观上的隐患。

3 新自由主义与市场的再次失灵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被广泛地运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当中,成为它们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打破了新自由主义市场万能论的理念。

3.1 市场万能论的缺陷

新自由主义信奉古典经济学的市场自动调节有效性的论断,关注经济的私有化和自由化,认为经济应该是自由放任的,但是从没有将社会发展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更是把社会发展作为整个理论模式的支出领域。这必然导致其政策不断削减公共支出,使得富者更富、贫者更贫,财富差距不断拉大,极不利于社会稳定及国家的全面发展。

3.2 强化发展中国家的权力

新自由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不考虑自身经济效率低下的实际情况,试图采用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在短时间内获得飞速发展。例如,阿根廷在1989-1999年间,“大规模推行私有化,无条件开放本国金融和资本市场,将阿根廷货币比索与美元挂钩,固定高汇率,大举借债,实行高财政赤字的经济政策。”[2]68虽然在一段时间内,阿根廷确实获得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但到20世纪末,阿根廷经济繁荣的泡沫逐渐破裂。2001年底,经济危机全面煤发,整个国家开始陷入持久的经济衰退当中。“圣保罗论坛”就曾指出,“新自由主义极力要把国家财产私有化,要打碎国家,这种方针毁灭了本可用来对财富进行比较公正再分配的许多成果。”[3]对于缺少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国家来说,盲目的私有化只会愈演愈烈。

4 比较分析

4.1 一致性

凯恩斯本身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他强调国家干预并不等同于否认自由市场,而是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因此,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维护自由市场制度。

同时,为了适应现实情况的变化,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在基本原则、价值观念方面也吸收了对方的有益因素。新自由主义之所以谓之“新”,就在于它对古典自由主义在政府干预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主张在自由放任为主导的基础上,政府可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调控。而新凯恩斯主义在交锋过程中,为调和双方之间的分歧,也主张“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互配合。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更是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1)信奉自由市场制度及其两个基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自由竞争的原则,并且都坚持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必须以法治为制度基础。(2)信奉自由市场具有一种内在的均衡和效率的机制。”[1]2

4.2 分歧

从本质上说,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分歧不是是否进行国家干预,而是国家如何进行干预。

将这种分歧具体化,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1)前者认为市场机制是不稳定的,这种“不均衡”是市场的常态;而后者则认为宏观和微观上的市场机制都可以随时实现有效率的均衡;新凯恩斯主义也认为自由市场可以实现这种均衡,但强调必须有一段较长的过渡期。(2)前者认可“大政府”,认为政府对经济进行积极的干预可以降低经济波动的风险,因此具有正当性;而后者认为“小政府”才是可取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无法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效应,所以政府的职能应限制在公共服务上。(3)前者主张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增长;而后者则认为这种政策不具备长期性的效果,在短期内甚至会妨害到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阻碍经济发展。

5 不断融合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某些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市场的失败并不代表政府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一味的相信政府容易失去本应该具有的市场判断力,结果只能是将问题延长,放缓危机的发生而已。大部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对此也表示赞同,他们认为自己并不是主张政府去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而只是暂时的国有化,一旦危机过去、经济稳定,金融体系应该立即重新恢复私有化。简而言之,新自由主义者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一致认为政府理应适时退出,自由市场还需回归。

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本质上的内在统一性为二者的结合与平衡提供了可能。因此,无论是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发展的内在需求,还是政策实践的现实要求,二者必将不断融合,被更加灵活地运用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当中。

[1]杨春学,谢志刚.国际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9-7-29(13).

[2]梅荣政,张晓红.论新自由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吴易风.经济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思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68.

猜你喜欢

凯恩斯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对非理性者的排斥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反对自由主义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需求管理理论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