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建设民族地区和谐文化
2011-08-15陈宪章
陈宪章
(大连民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大连 116605)
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建设民族地区和谐文化
陈宪章
(大连民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大连 116605)
认为文化和谐与和谐文化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范畴。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既要立足于推进具体文化领域的和谐,又要着眼于更高的境界,在追求文化和谐的过程中建设和谐文化,这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现实选择。提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应处理好主流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
文化和谐;和谐文化;民族地区
一、文化和谐与和谐文化
文化和谐表征着多元文化的存在状态和相互关系,与文化冲突和文化矛盾相对应[1]。文化的和谐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文化内部各组成内容的和谐。这是其最基本的内涵,也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基础;二是多元文化之间关系的和谐,这是更高层次的文化和谐,主要指异质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2]10的关系。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方面。一个社会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其中文化是社会安定有序、协调发展的精神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形态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日趋多样化,各种矛盾凸显,迫切需要文化的调节和整合,通过推动文化的和谐实现社会的和谐。
和谐文化所标明的是一种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文化理念与价值取向。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下,和谐的理念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思想观念、制度体制和行为规范之中。与文化的存在状态相比,和谐文化之中蕴含着超越文化存在层面的、以“和谐”为思想内核的形而上的精神内涵。对于民族地区来说,社会是否和谐,关键看文化是否和谐;而社会是否能长治久安,文化矛盾与冲突是否总能合理转化,关键还要看是否形成了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构成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内核,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对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
文化和谐与和谐文化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范畴,从文化和谐向和谐文化的跨越是从多元文化的存在状态向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理念、文化精神的升华。因此,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既要立足于推进具体文化领域的和谐,又要着眼于更高的境界,在追求文化和谐的过程中建设和谐文化。多元文化的和谐有助于推动和谐文化的提炼与形成;反之,如果民族地区形成了和谐的文化精神,人们形成了和谐的意识与和谐的思维,各种文化形态的和谐相处就有了精神纽带,多元文化矛盾的协调就有了文化基础。
二、从文化和谐到和谐文化是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现实选择
民族地区文化和谐与和谐文化建设有着坚实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在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经过长时期的互动、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3]。各文化间的关联非常密切,同质化倾向非常明显。今天的民族文化,虽然差异各现且个性鲜明,但实际上都血脉相连且富有共性。这些共同的文化诉求已经把各民族凝聚成为一个整体,成为和睦相处、荣辱与共的文化纽带。在现实中,党和国家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为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营造了环境氛围。随着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制法规不断完善和出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法律的依据和发展的平台。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坚实的现实基础缔造了民族地区文化和谐的状态与和谐的文化氛围。
从文化和谐到和谐文化体现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化和谐观。中国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但却不是文化单一的地区,其文化领域纷繁复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新旧体制、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各种利益矛盾日益增多,文化冲突不断凸现。“差异”和“多样”是产生矛盾的基础,矛盾的存在则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如何对待“差异”,怎样看待“多样”是促成矛盾朝着有利于事物发展方向转化的关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充分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合理包容多样性文化的存在,通过促进多元文化和谐相处,进而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这体现了新时期党和国家“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文化发展战略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4]的文化和谐观。
从文化和谐到和谐文化的过程符合民族地区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文化受社会的经济基础、历史文化状况以及现实中各种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制约,其中异质文化形态间的关系无疑是影响和谐文化生成的最直接的因素。各种文化间关系和谐,矛盾就可以合理转化,和谐文化的生成就具有现实基础;反之,如果各异质文化矛盾丛生,对抗不断,和谐文化建设就不具备现实可能性,即使政府部门花大力气宣传、倡导,这种自上而下的努力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见,坚持从文化和谐到和谐文化的路径,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现实的文化形态凝练升华至形而上的文化理念的过程,符合文化建设与和谐文化形成发展的规律。
从文化和谐到和谐文化的过程表明,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民族是展示人类文化差异性的最重要载体。因文化的差异性而引起的矛盾便是民族问题。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中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5]。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文化问题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不能急于求成。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在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等强势文化冲击下,根植于本土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普遍出现了流失现象和传承发展的困扰。民族虚无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并存。在这种多元共生、强弱分明的情势下,实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观念,用统一的价值观引领、整合多元文化,绝非一日之功,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三、处理好多元文化的和谐关系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是促进和保持多种文化的和谐状态,进而建设和谐文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处理好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对于和谐文化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现状,其和谐文化建设必须认真审视和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社会文化体系中,主流文化获得的人群最多,是被人们普遍认同的文化。一般情况下,主流文化都是以主导的价值观为内核而建构起来、由政府推动的文化形式,它表达国家的意愿和根本利益,传达国家的意识形态。与主流文化相对,那些在社会文化体系中不占主导地位、没有被人们普遍认同的文化则为非主流文化。在一个社会中,主流文化足够强大,对非主流文化的感召力、引导力才会强大;反之,就会削弱甚至失去对非主流文化的统合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广大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得到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得到广泛的认同,社会主义文化已成为民族地区的主流文化。但是,民族地区文化状况非常复杂,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民族地区在强化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对非主流文化给予足够的包容,使其能够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为主流文化提供民族的、时代的和世界的元素。
处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但尊重差异不是搞文化相对主义,更不是搞多元文化主义;包容多样也不意味着容忍、放纵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因素。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同时还要坚持“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原则,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同时鼓励百花齐放,支持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新时期,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民族地区的主流文化建设也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2.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关系
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最深刻的基础和最广泛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将它划入非主流之列。传统文化形成于一个民族千百年的积淀、传承和发展,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土壤和个性标志。作为主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与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因为,对于长期濡化在本民族文化中的少数民族群众而言,再先进的文化都是“舶来品”,它若想在民族地区发挥作用,必须根植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另外,这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身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内在要求。主流文化只有实现本土化、民族化,才能被各族民众普遍认同和支持。
民族地区加强主流文化建设,首先必须采取少数民族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由于受本民族文化濡化的影响,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有较高的认同感,比较容易接受本民族的话语形式和通俗性内容。为此,民族地区的主流文化建设应积极寻求与民族文化的契合点,用少数民族的话语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传播主流文化,推动主流文化的民族化、通俗化、生活化和大众化,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民族地区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必须吸取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和精髓。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道德观念等积极的文化资源。主流文化建设应充分汲取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不断充实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为民族地区广大群众提供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先进文化。
3.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关系
外来文化指境外传入的文化。自古以来,每一种文化都是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多种文化交融而成。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越国家、地域的文化流动更成为不可阻挡的客观趋势。民族地区外来文化的输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地域、宗教等原因与周边具有文化同源性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与邻国的某些民族具有地域、宗教等方面的同源性,相互间交流频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很深的。二是西方文化的进入。凭借着经济、科技的明显优势,西方文化正以一种强势姿态侵入进来,对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
外来文化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鲜的元素,使民族地区的人们享受到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但是,在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遭遇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少数民族价值取向、文化形态正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很多传统的文化元素也在变化或流失。更有甚者,西方国家凭借科技优势和经济文化上的强势不断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灌输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并且扶持、勾结一些民族分裂势力,不断制造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隔阂对立,消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理顺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文化和谐的重要内容。首先,民族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主要源自少数民族群众的创造,必须坚持本土文化的主体性,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发展和传承延续。其次,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外来文化的滋养,必须对外开放、兼容并包,切不可封闭守旧。最后,兼容并包不意味着容忍、放纵任何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的因素,对于一些消极陈腐、恶意破坏的因素必须坚决剔除。
4.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关系
传统文化形成于长期的历史发展,承载着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现代文化则是现当代生活的直接反映,与现代工业化和社会化进程相伴而生。民族传统文化虽个性鲜明,但具有明显的时代制约性,现代文化的传播扩散必然与之发生冲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挤压比较严重。不少地方民族文化的特性正逐渐削弱,文化传承出现危机。这种情况在民族地区开放程度较高的地方,尤其是年轻一代人身上体现更明显。二是传统文化的封闭性、滞后性对现代文化排斥与阻碍的现象比较突出。产生于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观念对于商品经济大潮有着很强的排斥作用。一些民族地区的人们商品观念淡薄,竞争意识、开放意识等时代精神缺失。这主要存在于生产力不发达、封闭性较强的边远的民族地区。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的必然,一切民族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现代化。民族地区的发展不能拘泥于传统,不能用民族性取代文化的现代性,否则只能使民族文化逐渐走向衰退。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建设不是要解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是使其保持张力,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变革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移风易俗,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现代文化也要与民族传统文化和谐相处,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汲取其中的精华成分,做到古为今用。
[1]雷莹,白显良.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文化和谐[N].光明日报,2006-05-16(1).
[2]费孝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5-11.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
[4]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243.
[5]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5-28(1).
Promoting Multi-cultural Harmony and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Culture in Minority Regions
CHEN Xian-zhang
(Dept.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cultural harmony and harmonious culture are of different categories.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minority region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harmony in specific culture and placed at a higher level.We must build harmonious culture in the course of promoting cultural harmony,which is a realistic choice of harmonio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minority regions.It is proposed that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stream culture,traditional culture of national minority,foreign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should be properly handl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ulture.
cultural harmony;harmonious culture;minority regions
C95
A
1009-315X(2011)04-0355-04
2011-02-26;最后
2011-04-1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DC10040218)。
陈宪章(1972-),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