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元阳的民本思想析探

2011-08-15雷信来

关键词:元阳民本全集

雷信来

(大理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李元阳的民本思想析探

雷信来

(大理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李元阳的民本思想是以性本体说为哲学基础,主要包括五个有机组成部分,即:民本观的核心——仁政德治,民本观的基础——君民观,民本观的目的——惠民富民,民本观的措施——轻徭薄赋,民本观的保障——付诸践履。李元阳的民本思想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学理价值,亦存有些许不足。

李元阳;民本思想

一、李元阳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

李元阳(1497—1580),字仁甫,号中溪,云南大理人,著名白族学者。李元阳自幼沉默寡言,但聪颖过人且勤读诗书,尤好文史。明嘉靖壬午年(1522)取云贵乡试第二名,嘉靖丙戌年(1526)中进士。李元阳以为官清正且政绩卓著而为百姓所称颂,40岁时因不满朝政腐败,借丁忧之故弃官回乡隐居大理,从此远离官场,潜心于教生授徒、学术著述、心性涵养、优游山水、救患乡里、捐资兴建寺观庙宇及与文人僧侣交往唱和等事情上,直至84岁终老。李元阳在哲学、史学、文学、书法、教育诸方面拥有突出成就,被誉为“史上白族第一文人”,其著述由后人汇编为《李中溪先生全集》(在云南等地民间广为流传,将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元阳民本观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这种理论基础就是性本体论。李元阳认为性构成了天地万物的本原。性是“灵明独照,与天长存,不以少而盛,不以老而衰,不以生而存,不以死而亡,故曰天命也。”(《李中溪先生全集卷五·寿升庵先生六十序》)性即天命,是永恒长存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对于“性”的存在状态,李元阳认为“性”是“周匝偏覆,虚灵豁彻,无体象可拟,非思议可及,惟中惟一而已。”(《李中溪先生全集卷十·性说》)虽然“性”在存在状态上是“无体象可拟,非思议可及”的,但它并不是真正的空无,而是包含了一定的内容,即“夫人依性生,性以仁立。”(《李中溪先生全集卷五·送台宪侣梅陈公入贺序》)“今夫寂然不动之中,即道之体也,是即所谓仁也。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李中溪先生全集卷十·与黄西野道长》)以此可见,李元阳的“性”本体论仍然是以儒家正统思想为基础,并把“仁”这一儒家的政治伦理规范作为性的内容。

李元阳的心性说以“性”为本体,而“性”以“仁”为内容,“仁”即“爱人”,就是要推己及人,把“不忍人之心”作为一种仁德。这反映在李元阳的民本思想中就是“爱民”,体现在政治思想中就是以德为政,折射在民族观上就是要求平等地对待边疆各族人民。所以李元阳的民本思想是以本体“性”的内容“仁”为核心。基于“性”本体论的立场,李元阳在论及天人关系、形神关系时,注重的是人性与精神。就天人关系而论,他认为天地虽然广大,然而人性更广大,更根本。“天地世界可谓广大,而吾人之性又包乎天地世界之外。”(《李中溪先生全集卷六·天地世界图序》)将“性”用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解脱,“性”就超越了“心(思想)”、“意(观念、动机)”、“情(情感、欲望)”。正是这种对人性及人的精神的高扬突出强调了人之地位的重要性,从而为他的民本观夯实了理论基础。

二、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民本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尚书·五子之歌》的“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开启了中国民本思想的源流。民本观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历代思想家针对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矛盾,不断赋予民本观以新的含义,形成了中国传统民本观的发展史。李元阳作为明朝大理白族的思想家,提出的民本思想使中国民本思想宝库更为充盈。

1.民本观的核心——仁政德治。李元阳生活于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及阶级对立空前尖锐,朝纲败坏,君昏臣暴,阶级统治由盛转衰。李元阳为挽救大明王朝将倾之大厦,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德治国。他认为为政应行德治,“夫德者,不忍人之心也”。他赞赏孟子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1]448的仁政主张,呼吁统治者治理百姓时应该从内心关心他们的疾苦,对于边地少数民族之人民,提出“夫万里边氓亦国家之赤子”(《李中溪先生全集卷十·与陈抚翁》)的民族平等呼号。

李元阳主张统治阶级治理百姓要以爱民为主,应“节用爱人,己任其劳,处民以佚。”(《李中溪先生全集卷六·迎郡尊丹崖先生考满复任序》)这是儒家文化“仁者爱人”思想的具体表现。只要统治集团“以治家之心治其国,以爱身之道爱其民”,那么天下就“无难处之事,亦无难化之人。”(《李中溪先生全集卷六·重送顺州守云峨刘君序》)这亦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教义。根源于“性”即“天命”、“良知”的形上认识,加之白族文化固有的仁爱传承及汉儒文化的习染,使李元阳具有博大的胸怀,能够爱人如己。当时统治者对边疆的征讨很大程度上是视边地民众为蛮夷、野人,是无法教化的。李元阳认为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他们依赖中央的威灵,都是可以教化的,统治者应该“日集生徒于堂下授以经,训以辞章,谆谆舋舋,日昃忘倦。庙学颓圯,罄俸以营之;祀典废缺,殚力以致之。凡关系山川风土,形势有改作不易者,制度不可阙者,皆悉力为之。处置有法,而民不知劳;节俭自将,而惠不啬己。”(《李中溪先生全集卷六·姚安太守卓吾先生李公善政序》)这样方能“教化行而人知亲长之义,人知亲长之义则盗贼非所患也”,(《李中溪先生全集卷七·秀峰书院记》)民也随之得以自化,不必动辄兴兵杀戮,否则不但于天下百姓无益,更会劳民伤财,甚至会危及到国之存续。

2.民本观的基础——先民后君。在民与君的关系上,李元阳主张先民而后君,要把是否宜于民的利益要求作为处理政务的最根本标准。“以爱民为主,始终一念,惟知有民而已。政务宜于民者,上官曰‘不可已’,必曰‘可’;有弗宜于民者,上官曰‘可已’,必曰‘不可’。有侧目于旁而不顾,有诬诮于路而不问。尽己之心直而行之。”(《李中溪先生全集卷六·赠太和令刘君迁守顺州序》)这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662的著名论断有异曲同工之妙。

黎民百姓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元气,“夫黎元者,国之元气也。”(《李中溪先生全集卷七·寿国堂记》)“治道莫先于域民。”(《李中溪先生全集卷六·云南通志序》)这些话语强调了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也表现出李元阳重视劳动人民的思想。民是国家的根本,要想治国安邦,必须安定百姓。“欲寿其身,养其元气而已;欲寿其国,保其黎元而已。”(《李中溪先生全集卷七·寿国堂记》)安民的首要问题在于关心民众疾苦,重惜民生,使百姓能活下去。李元阳反对当时的统治者“一切以土酋作乱为名,张皇奏牍,兴师致讨,以邀爵赏。可以一夫缚者而动大军,可以百金得者而动帑藏。天子深居九重,南中远在万里,但凭咫尺之书,践躁黎元”(《李中溪先生全集卷五·贺浣石刑君序》),他提出统治者应该“其抚吾民也,若慈母之于赤子,先其意于赤子之所不能言,而预为吾民图之。”(《李中溪先生全集卷六·迎郡尊丹崖先生考满复任序》)唯有如此,才可以“享八百年灵长之祚”。保国家先要保民心,保民心还在于施行仁政。李元阳无论在为官时还是退隐后,都能体恤和关心劳动人民,反对暴政酷吏。他在若干诗文中,对酷吏压迫下的劳动人民表示深切的关心和同情,对当权者对云南边疆“兴无名之师,杀无辜之民,费帑藏之金,破边氓之产”(《李中溪先生全集卷十·与陈抚翁》)的行径予以无情挞伐。

君王保国家安天下必须得民心,失民心则失天下。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3]513得天下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必须先得到民心,得民心的办法就是从民所欲,顺应民心,满足人民愿望要求,不能做违背民意的事,即是一切要宜于民。要“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李中溪先生全集卷六·迎郡尊丹崖先生考满复任序》),李元阳对孔孟是极为推崇的,认为“以孔子之道,善于其身,施于其政”,方能“其政简而敬,和而平。”(《李中溪先生全集卷六·送方伯左使狮冈陈公述职序》)

3.民本观的目的——惠民富民。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使许多百姓“穷无立锥之地”,李元阳同情失去土地农民的不幸遭遇,同时为了实现安民固国的目的,希望通过恢复井田制来解决土地问题,发出“安得复井制,人人有田庐”(《李中溪先生全集卷二·方茅辞官空囊归里因以兔墟别墅赠之》)的呐喊,反对土地兼并,倡言还田于民。需要强调的是,李元阳的呐喊并不是要求恢复废止已久的井田制,而是借古讽今,影射当时严峻的土地兼并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大凡具有浓厚怀古情节的思想家往往是对现实不满的,发思古之幽情不是要回到过去,而在于批判现实。因此,如果认为李元阳是复古主义者是不合适的。

为了让边民富裕起来,李元阳主张“贵粟”。已经危机四伏的大明王朝“九边萧条,军士羸弱”,为了改变当时被动局面,“贵粟”是必须的。贵粟的目的有二:一是要重视边疆的粮食生产;二是要提高粮食价格。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农业生产,必然造成百姓的贫困,长此以往将会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其民巧于相挤,竞入讼庭。挟吏势以骄其朋俦,入其馈纳,丐一颦一笑以为柙阖取贿之地。山谷之氓,一皆聚于小泽,亡生穴矿,以苟刀锥之获。急则格捕而不可禁……搜访富人而空其业。”(《李中溪先生全集卷五·赠鹤庆何太守序》)

李元阳认为国家应该实行以农为本,农商并重的国策。商因农而起,又因农而富,这是一项惠及贫富及国家的良好举措,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李元阳生活于明朝中后期,那时商业较为发达,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江南早已破土而出。李元阳能够结合时局,鼓励发展商业,既体现了他目光高远,亦说明他是个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家。

为达致惠民富民的目标,李元阳要求统治者与各级官吏节约用度以恤民。“廉吏不恒有于天下者,俭不足也。今夫敝衣癯貌,觞冰豆蘖,常禄之外,一毫不以入其私,此世之所谓廉吏也。”(《李中溪先生全集卷五·赠王通守序》)统治者如果沉迷声色,奢侈无度,势必横征暴敛,加重人民的负担,进而危及统治。要做到“俭者不私一物”,有俭朴的作风,人民才会拥护。不仅如此,还应该有“一民之饥犹己饥之,一民之寒犹己寒之;一夫不被其泽,若己推而纳之沟中。宁空乏其身,苦其筋骨,不忍一日肆然于饥寒无告之上”(《李中溪先生全集卷五·赠王通守序》)的恤民之心。

4.民本观的措施——轻徭薄赋。谚云:云南熟,大理足。云南边疆土地肥沃,水草丰茂,资源丰富,明朝前期百姓还算安居乐业,百姓衣食无虞。但自正统以后,不论屯田、官田和民田基本上被官僚大地主、领主和寺院大地主兼并,绝大部分自耕农被迫沦为佃农,政府又屡征军粮,赋税徭役繁重,致使农民生活极度贫困。加上战争带来的连年饥荒,使自耕农纷纷破产,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徭役、兵役,造成农民倾家荡产而四处流散。在《农家苦雨不得麦》中李元阳这样描述道:“饥劬长日暮,怆恻阴雨稠。瓶粟无剩储,徭役犹未休。方惭梁肉人,壶□行歌游”。诗中饱含了作者对边疆民众的深切同情,希望统治者能够“节用爱人,已任其劳,处民以佚……薄敛时使而公使并济。”(《李中溪先生全集卷六·迎郡尊丹崖先生考满复任序》)更要“申积贮之令,严保甲之法;稽民版而黠戢,定卒伍而役均;里供汰其滥,民徭专其甚;革浮靡以移风,谕丧葬以劝孝;增哨守而宾旅有依,慎图籍而文献不坠。至于弭盗之术、御防之方,莫不精思力救。上陈而下布,必求如先王之法。务底于有成,不苟同流俗,姑塞目前而已。黎明视事,入夜不休。”(《李中溪先生全集卷六·送方伯左使狮冈陈公述职序》)

李元阳的诗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像《喜雨》《苦雨叹》《征妇怨》等诗作,描写了水旱灾害及征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4]。礼义生于富足,国家在实行仁政的基础上,采取有利于民生的经济措施,使人民生活富裕安康,才能实现社会稳定。民是安是乱,并非事出无因,而是取决于经济状况的好坏,民富则安,民贫则乱。既然黎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要实现治的目的,就必须实行轻徭薄赋之策以减轻百姓的负担。租赋由官吏征收,要减轻百姓的负担,这就对官吏提出了一定的道义要求。李元阳认为,治理边地要选择那些善于抚夷的人。鉴于汉唐的得失,为官择人应不问出身,惟贤是用。为选择人才,必须建立学校,学校是培养能教化生民的贤者的根本。

5.民本观的保障——付诸践履。李元阳为官公正廉明,仕宦期间为老百姓做过许多善事,深受治下民人爱戴。任江阴县令时,常有海寇上岸袭扰百姓,为了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捍卫民族利益,他积极“演水操,建成楼,严兵卫”,击退倭寇使其不敢来犯;任荆州知府时,因荆襄之间四百余里无井泉,他“捐俸穿井数十,又作石池以饮马”,当地百姓称这些井泉为“李公井”。“荆江滨于大江,古堤既圮,七州县皆藪泽”,他“毅然为之,甫期而堤成”,百姓称此堤为“李公堤”。他离任时,“流涕遮道者百余里,为立生祠勒碑述善政事百余”。

在严于律己的同时,李元阳对为官者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是故昔之称善治者,既明且哲。然必周于咨询,兼总众虑,又必阅历岁月,更数贤之手,而后讨论明备,治具用张。”(《李中溪先生全集卷五·南巡记略》)要求地方官员处理政务时要深入群众作调查研究,听取广大老百姓的意见,集思广益,这才是贤臣的基本原则。他不怕得罪权贵,甚至敢犯颜直谏朝廷奸佞当道,决然上书言道:“陛下之始即位,以爵禄得君子;近年来,以爵禄畜小人。”(《李中溪先生全集卷一·侍御中溪李公行》)在选拔官吏时他注重选贤任能,不论出身、年龄。他在荆州时知人善选,优秀人才多被选用,一代权相的张居正,就是他在荆州任内从参加童试的800个童子军中选拔出来选拔的,当时张居正只有13岁。张居正任宰相后,还执弟子礼与李元阳通信,探讨修身治国的道理。

李元阳为官十多年积累了浓厚的经世思想,并以丰富的社会实践把经世思想转换为对民生的关注。他十分重视方志的经世致用功能,强调方志不仅要“采诸故实,征诸人事”,更应“将施有政”,使“善为政者成其务”。他深知经济、军事对社会发展和安定的重要性,故万历《云南通志》大量使用档册及采访材料,详细记录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例如在该志“物产”中有关“玉蜀黍”、“蕃薯”等外来作物的记载为今人研究外来作物传入中国的时间、地点、路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佐证。旅美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在研究玉蜀黍、蕃薯传入中国的课题时,基本翻遍了美国著名图书馆所藏的3 000种方志,提出最有价值的参考史料是李元阳编撰的嘉靖《大理府志》和万历《云南通志》。这确证了万历《云南通志》在记载经济方面的内容,尤其是物产方面,在全国也属上乘佳作。万历《云南通志》是云南方志编纂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不仅对后世的方志编纂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对云南政治产生了有益而积极的作用。

三、李元阳民本思想的评价

李元阳作为明代云南大理地区的一位文人士大夫,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具体仕宦生涯中都坚持民本主张,主张统治者应该以德治国、实行仁政,认为黎民是国家的元气,一切政策的实施首先要宜于民,坚持先民而后君、后国,这样才能得民心,进而治其国。李元阳的民本思想以其客观经历为源头活水,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作为史上白族第一文人,其民本思想的学理精致性亦不输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明代第一权相张居正是李元阳的弟子,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是以民本观为核心展开的。张居正提出统治者要重惜民生,惩豪民、诛贪吏,采取“一条鞭法”等措施,可以发现他的民本观深受李元阳的民本思想的影响。

对于李元阳的民本思想,李根源的评价是:“吾滇李中溪先生,理学巨儒也,先生之学,以佛入,以儒出,复性为本,济世安民为用”。李元阳民本思想源于儒家民本之义,兼采功利主张,不仅深具理论的圆融性,而且极具现实批判性,表明他的民本观有了新发展,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二是具有很强的务实精神;三是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农商并重的主张;四是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践履民本思想。他呼吁革除时弊的许多措施是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明政府提出的,对于稳定时局产生了积极影响,相对缓和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提高了人民的社会地位,给当时黑暗的时局注入一股清流。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李元阳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的民本思想中“民”的内涵是有局限性的,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当时的封建统治。每个人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人,都不可能摆脱当时客观环境的影响,对此我们似乎不应予以过多苛责,应该以历史主义的态度进行具体的分析考察。

[1]李申 译注.四书集注全译[M].成都:巴蜀书社,2001.

[2]翟江月.管子(英汉对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5.

A Probe into Li Yuanyang’s People-oriented Thought

LEI Xin-lai
(Dali University,Dali 671003,China)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of Li Yuanyang is based on the nature ontology,which consists of five integral parts with benevolent government as the core,with monarch-subject as the basis,with benefiting people as the pursuit,with relief of tax burden as the measure,and with taking into practice as the ensurance.Though Li Yuanyang’s People-oriented thought is rich in content and of high theoretical value,it also contains shortcomings.

Li Yuanyang;people-oriented thought

D64

A

1674-8425(2011)06-0088-04

2011-01-13

雷信来(1976—),男,安徽霍邱人,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政治思想、政治文化。

(责任编辑 范义臣)

猜你喜欢

元阳民本全集
本刊首任主编吴泽先生全集出版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兜底治疫
历代赏石文献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研究述论
元阳印象
元阳梯田
元阳普家老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