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2011-08-15元焕芳

关键词:农民社区农村

元焕芳

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元焕芳

农村社区教育在培养新型农民、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具有基础性的推动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而当前农村社区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失衡和多重现实困境,难以有效发挥其全民和终身教育的社会功能。对此,为破解农村社区教育的现实发展困境,在通过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路径选择。

农村;社区教育;路径选择

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明确指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无疑为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指明了方向。然而当前我们面临的严峻现实是:人口占多数的农村,其社区教育的发展却仍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主要瓶颈。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的均衡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迅速发展的进程。

一、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

农村社区教育是对农村社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组合所进行的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广泛的社会教育组成的“大教育”。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意义重大。

(一)农村社区教育是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文化是社会的基础,农村文化现代化是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打破了教育原有的组织形式以及年龄、种族、性别、智力、经济社会地位差别的限制,以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充分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农村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它所营造的健康的社区文化环境和社区文化舆论环境,使现代要素不断地融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形成适于现代化进程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农民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形成文明向上的农村社会风貌具有积极意义。

(二)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不仅是当前我国教育变革的时代主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支撑。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如何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将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关键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农民成为一个不断自主学习的主体,使学习成为每一个农民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使每一个农民成为终身学习的主动践行者和推动者。为此,应在农村建立一种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而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村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因此,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对于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村社区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其他教育形式而言,是一种区域性、整体性的提供教育培训活动的社会机制,在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参与社区农民培训与教育活动,满足农民多层次的教育需求,多方位的提高社区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二、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为了解农村社区教育现状,笔者深入农村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广大农村地区虽都有社区教育的因素,但大都没有自觉地开展严格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的现实困境。

(一)思想重视不够、缺乏政策支持

许多乡镇党政领导对农村社区教育从思想上重视不够,只重视抓好全日制学校的“正规”教育,轻视甚至无视社区教育等“非正规”的教育活动,使社区中大量潜在的育人因素被人为地排斥在外或予以放弃,严重阻碍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此外,由于对发展社区教育重视不够,导致支持性政策法规更是处于“缺位”状态,社区教育的开展得不到政策的有力支持与保障。76.2%的社区工作人员反映,他们做社区教育工作是“依据多年经验”,或“凭着感觉走”,很少接受专业的社区教育工作培训。

(二)发展不平衡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社区教育发展状况,农村不同地区的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如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社区,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其社区教育发展得也较好。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社区,其社区教育还处于空白阶段,或是刚刚起步。此外,位于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城乡结合地区,其社区教育发展得较快,水平较高;而在边远的山区,有的是刚刚起步,有的甚至尚未起步。

(三)缺乏经济保障

农村地方政府有限的财政收入更多的偏向于投入正规学校教育,投入社区教育事业的经费几乎是微乎其微。当前,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经费在缺乏政府支持和集体收入支持的情况下,主要以社区农民集资或企业赞助为主,但这两种经费来源不够稳定,经费无法得到有效而及时的补充,很多计划中的社区教育项目不能及时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所需的文化教育、体育娱乐设施状况更是十分缺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四)运作机制不健全

目前农村社区教育在总体上主要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但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范围有限,以其名义出台的政策文件只能对其所管辖范围的教育组织、教育机构有较大行政约束力。而社区教育工作是面向全体社区农民的“大教育”,涉及民政、街道、卫生、文化、乡镇等多方面的机构和部门,单靠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单一的管理,无法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很难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有效运作[2]。

(五)理论滞后于实践

由于农村社区教育起步晚,发展慢,理论界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相对也比较少,对社区教育的意义在认识上存在着严重不足,即使有个别的研究也多停留在经验总结层次上,农村社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等学科的协同研究不够。这些致使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是实践在前,研究在后,或者说是边实践边研究,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滞后于社区教育实践,不能有效发挥理论对农村社区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3]。

三、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农村社区教育目标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农村社区教育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因此,各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要革新理念,充分认识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高度,强化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使用各种形式,加大农村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全体村民充分认识接受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让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社区全体人员的共识。

(二)统筹政府规划,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是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有各级政府、行政村的广泛参与、支持。政府要通过统筹规划,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制订出总体目标及政策;在管理体制上,要协调各方建立由行政领导和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由政府-社会-学校共同管理,推动农村社区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此外,在社区教育环境的营造上,政府还要通过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农村社区各种教育资源,为社区农民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社区成员学习的积极性,自觉地实现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目标。

(三)整合社会资源,强化经济保障

社区经济是社区教育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依据笔者调查,经济搞得好的农村社区,其社区教育也发展得比较好。因此要促进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直接经济投入,还要从根本上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大“三农”投入,落实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多策并举,促进农民增收,以便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和经济支撑。此外,还可以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各方面(诸如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捐资支持农村社区教育,多渠道、多方面的筹集资金,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学院投资主体多元化,以使农村社区教育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

(四)建立、完善师资队伍,保障有效运作

构建一支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社区教育规划与设想真正得以贯彻落实的有力保证。农村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从结构上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政府机关、教育部门抽调素质好、能力强的人员组成专职社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二是由社区学院 (校)专、兼职教师组成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三是由教师、医生、作家、科技人员、先进人物等各个领域、人数众多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提升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综合素质,是保障社区教育有效运作的重要途径。因此,县、乡镇有关部门应设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加强对社区学校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适应社区教育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保证农村社区教育收到较好的成效和发展。

(五)因地制宜、逐步推进,体现地域特色

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导致社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农村社区教育不能搞统一要求、统一规划,而应根据各地农村社区教育的实际需求,结合各地的经济文化、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及其具体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教育基础等现状,因地制宜地发展,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体现地域特色。如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已有一定基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通过改革、调整、提高现有社区教育的水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及落后地区农村,发展社区教育还有一定难度,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作用,有限发展初级、中级甚至高级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加强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走“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使社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六)借鉴经验、积极探索,理论指导实践

我国的现代社区教育最早是在城市发展起来的,现在已发展得相对完善,而农村社区教育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可以在办学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管理制度及教育模式等方面积极借鉴城市社区教育的经验,充分发挥城市社区教育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使农村社区教育既要面向农村,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又要面向城市,充分发挥其对农村人口的教育功能。

此外,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离不开先进的社区教育理论的指导。因此,应加强对农村社区教育理论的研究,探索新时期农村社区教育的特点、要求、现状,把握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及规律,以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需要,符合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理念,推动农村社区教育跨越式发展[4]。

[1]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apclc.net/FrontXxzx!searchone.action?xxid=151

[2]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5).

[3]刘洋.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4]冯晖.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C919:G40-052

A

1673-1999(2011)16-0055-02

元焕芳(1978-),女,陕西白水人,硕士,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农”问题。

2011-06-04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重点课题“农村社区教育调查研究”(2010]-JKGHAZ-0026)。

猜你喜欢

农民社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